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2

806183677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海洋遥感技术论文范文初中物理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iamxiaoyizi

已采纳
人类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把海上、海中和海底空间当作交通、生产、军事活动和居住、娱乐的场所。 深海是指深度超过6000米的海域。世界上深度超过6000米的海沟有30多处,其中的20多处位于太平洋洋底,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达11000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深的海域。深海探测,对于深海生态的研究和利用、深海矿物的开采以及深海地质结构的研究,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深海研究和开发的国家,“阿尔文”号深潜器曾在水下4000米处发现了海洋生物群落,“杰逊”号机器人潜入到了6000米深处。1960年,美国的“迪里雅斯特”号潜水器首次潜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最大潜水深度为10916米。1997年,中国利用自制的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进行深潜6000米深度的科学试验并取得成功,这标志着中国的深海开发已步入正轨。 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沧海桑田、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火山爆发、地震等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洋底是地壳最薄的部位,且有硅铝缺失现象,没有花岗岩那样坚硬的岩层。因此,洋底地壳是人类将认识的触角伸向地幔的最佳通道,“大洋钻探”是研究地球系统演化的最佳途径。为了得到整个洋壳6000米的剖面结构,从而获取地壳、地幔之间物质交换的第一手资料,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从1966年开始筹备“深海钻探”计划,即“大洋钻探”的前身。1968年8月,“格罗玛·挑战者”号深海钻探船,第一次驶进墨西哥湾,开始了长达15年的深海钻探,该船所收集的达百万卷的资料已成为地球科学的宝库,其研究成果证实了海底扩张,建立了“板块学说”,为地球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1985年1月,美、英、法、德等国拉开了“大洋钻探”的序幕。“大洋钻探”计划主要从两方面展开研究:一是研究地壳与地幔的成分、结构和动态;二是研究地球环境,即水圈、冰圈、气圈和生物圈的演化。 海洋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以光、电等信息载体和以声波为信息载体的两大遥感技术。海洋声学遥感技术是探测海洋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利用声学遥感技术,可以探测海底地形、进行海洋动力现象的观测、进行海底地层剖面探测,以及为潜水器提供导航、避碰、海底轮廓跟踪的信息。海洋遥感技术是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卫星遥感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类提供了从空间观测大范围海洋现象的可能性。海洋卫星,为海洋遥感技术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平台。 中国的海洋遥感技术始于70年代,开始是借助国外气象卫星和陆地卫星的资料,开展空间海洋的应用研究,解决中国海洋开发、科学研究等实际问题。同时,中国积极研究发展本国的卫星遥感技术。1990年9月,中国发射“风云-1乙”卫星,该卫星上有两个波段为专用的海洋窗口,用于海洋遥感探测。 海洋导航技术,主要包括无线电导航定位、惯性导航、卫星导航、水声定位和综合导航等。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包括近程高精度定位系统和中远程导航定位系统。最早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是20世纪初发明的无线电测向系统。20世纪40年代起,人们研制了一系列双曲线无线电导航系统,如美国的“罗兰”和“欧米加”,英国的“台卡”等。 卫星导航系统是发展潜力最大的导航系统。1964年,美国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卫星导航系统――海军卫星导航系统,又称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已成为使用最为广泛的船舶导航系统。中国的海洋导航定位技术起步较晚。1984年,中国从美国引进一套标准“罗兰-C”台链,在南海建设了一套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即“长河二号”台链,填补了中国中远程无线电导航领域的空白。在卫星导航方面,中国注重发展陆地、海洋卫星导航定位,已成为世界上卫星定位点最多的国家之一。

海洋遥感技术论文范文初中物理

342 评论(12)

xmq_test

以前有人写过这个相关的论文,可以参考一下。参考文献:[1]姜景山中国微波遥感发展的新阶段与新任务[A]遥感技术与应用[C][2]姜景山中国微波遥感的现状与未来--微波遥感专辑代序[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0,15(2)
289 评论(11)

cyp19910523

4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127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