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天堂1995
信息化战争 摘要:信息化战争是一种战争形态是指在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交战双方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力量在陆、海、空、天、电等全维空间展开的多军兵种一体化的战争。 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并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战争工具和作战手段以系统集成和信息控制为主导在全维空间内通过精确打击、实时监控、信息攻防等方式进行的瘫痪和震慑作战的战争形势。前言 21世纪的战争形式将会是什么样的呢数字化部队数字化战场非线性作战全维作战立体空间作战信息战争机器人战士智能战争新论颇多。冷静观察这场军事革命狂飙的重心是信息战实质是推动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转变。信息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军事专家们预言21世纪的战争将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信息战。 一、信息战概念 信息战也叫指挥控制战决策控制战。旨在以信息为主要武器打击敌方的认识系统和信息系统影响制止或改变敌方决策者的决心以及由此引发的敌对行为。单就军事意义讲信息战是指战争双方都企图通过控制信息和情报的流动来把握战场主动权在情报的支援下综合运用军事欺骗、作战保密、心理战、电子战和对敌方信息系统的实体摧毁、阻断敌方的信息流并制造虚假的信息影响和削弱敌指挥控制能力。同时确保自己的指挥控制系统免遭敌人类似的破坏。 二、信息战的特点 信息武器主要具有破坏信息系统和影响人的心理两特点。A、 破坏信息系统。一种是指通过间谍和侦察手段窃取重要的机密信息另一种是负面信息。输入负面信息有两条途径即借助通信线路扩散计算机病毒使它浸入到民用电话局、军用通信节点和指挥控制部门的计算机系统并使其出现故障也可以采用“逻辑炸弹”式的计算机病毒通过预先把病毒植入信息控制中心的由程序组成的智能机构中这些病毒依据给定的信号或在预先设定的时间里发作来破坏计算机中的资源使其无法工作。B、影响人的心理。 信息武器最重要的威力还在于对人的心理影响和随之对其行为的控制。据称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国防部依据阿拉伯世界普遍信奉伊斯兰教的特点特别拟定的空中展现真主受难的全息摄影以便使目击者遵从“天上来的旨意“劝说自己的教友停止抵抗。据说另有一种666号病毒在荧光屏上反复产生特殊的色彩图案使电脑操作人员昏昏欲睡萌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潜意识从而引起心血管系统运行状态的急剧变化直至造成大脑血管梗塞。 三、信息战的作用及趋势 信息战将极大地促进情报收集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目前西方国家已经拥有间谍飞机和携带照相机的无人侦察机用来侦察地面的敌人。在未来战场上成千上万的微型传感大将被大量空投或秘密地置于地面。美国正在制作一种雪茄烟盒大小的无人空中飞行器它可以“嗅出”作战对象所处的位置可以秘密向敌军部队喷洒烟雾剂可以秘密地在敌军的食物供应中投入化学剂飞过敌军头上的生物传感器将根据敌人的呼吸和汗味跟踪敌军的行动位置确定攻击目标。 利用信息战亦可弥补常规武装力量的不足。信息战能够先于武装冲突进行从而避免流血战争能够加强对一场兵刃相见的战争的控制能力。比如可将计算机病毒植入敌方可能会使用的武装系统中武器的所有方面似乎是正常的但弹头将不会爆炸还可以在敌方的计算机网络中植入按预定时间启动的逻辑炸弹并保持在休眠状态等到了预定时间这些逻辑炸弹将复活并吞噬计算机收据专门破坏指挥自动化系统摧毁那些控制铁路和军用护航线的电路并将火车引到错误路线造成交通堵塞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不战而驱人之兵的目标。有人预言“未来战争可能是一场没有痛苦的、计算机操纵的电子游戏”。 未来信息战将对非军事目标产生更大的威胁。未来战争可用计算机兵不血刃、干净利索地破坏敌方的空中交通管制、通讯系统和金融系统给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混乱。信息战虽然凭借它的奇异技术或许能够避免流血或死亡但信息战的打击面将是综合的、立体的、全方位的可以在敌国民众中引起普遍的恐慌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效果。信息战同其他形式的战争一样可怕。 信息战作为未来战场上一种新的作战方式还将对各国军队编成结构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微处理器的运用武装系统小型化用电子控制的“无人机”将追踪和故军目标航空母舰和有人驾驶的轰炸机可能过时。指挥员和战斗员之间负责处理命令的参谋人员的层次将大大减少。随着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来操纵的战场装备他们与士兵之间的区别将变得模糊。 四、信息战实例 1991年的海湾战争虽称不上是一场真正意义的信息战但信息战武器在其中功勋卓著。多国部队取得了绝对意义上的“制信息权”通过计算机病毒武器攻击伊拉克的指挥控制网络系统使其完全失效整个伊军就像一盘散沙只能任人宰割。 时隔8年1999年北约部队对南联盟发动空袭的同时也利用信息战技术破坏无线电传输、电话设施、雷达传输系统等以瓦解塞族的电信基础设施。幸亏南联盟政府不具备太多的因特网基础其军事信息似乎也并不利用互联网进行传输从而其军事力量未遭受空前的削弱。 伊拉克战争也一样但应用的范围更广对战争产生的影响更大。美英联军通过一系列特殊形式的信息攻势达到了造“势”、造“假”、造“谣”和煽“情”的目的淡化了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鼓舞了己方士气以确定和不确定的“新闻”施以强烈的刺激和影响造成敌军心理哗变的态势将战役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己方手里给伊军造成强烈的心理震慑。 冷静地观察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审慎地预期周边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在未来一个时段内维护地区和平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非常重要的。军事专家们预言21世纪的战争将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信息战。为此我们应当努力发展科技做好打好一场信息化战争的准备。 以上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还望老师指正。谢谢 参考文献[1]《大学军事教程》陈润华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第二版。 [2]百度百科 
我转个帖子,从一个侧面,回答一下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该怎么打。那就是广泛吸收大量的高技术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才是人民战争的精髓所在,也是我国今后国防建设以及新军事变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坚信:人民战争没有过时,人民战争依然是我国我军以后的作战样式。●以专业技能研制开发新器材●掌握新知识熟练驾驭新装备走近中关村预备役高技术分队——北京某预备役高炮师预编高素质兵员的调查中关村,被誉为“中国硅谷”,以其高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为人所瞩目。 在这里,同样为人们所关注的是一支以高学历、高技能著称的北京某预备役高炮师高技术分队。1月23日,记者走进中关村,近距离领略了这些高素质预备役官兵的风采…… 科学编兵——建起人才新方阵 翻开中关村预编某高技术分队官兵档案,令人为之一振:120名预备役官兵,不仅大都有硕士、博士学位,且均毕业于北大、清华、北航等名校,他们要么是计算机专家,要么是网络工程师,要么是自动控制、软件编程、电子防护专业人才。 据该预备役师师长李桂林介绍,如此众多的专业技术人才走进预备役方阵,得益于该师党委科学的人才编组观。 2001年秋,新的师党委班子上任后,“一班人”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和部队担负的任务,强烈地感受到:现役官兵中高素质人才匮乏现状,短时期内很难得到改善,这必然制约部队信息化建设进程。要储备高素质人才,必须在编兵上另辟蹊径。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论证,师党委的思路明晰了:编兵向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拓展,用预备役高素质官兵弥补部队现役官兵的人才不足。师政委刘亚非向有关部门呈交编兵报告,很快得到了批准。 该师党委又与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管委会协调,联合制定下发《预备役官兵训练意见》、《预备役官兵奖励办法》等。同时,师领导带领机关干部深入中关村几千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兵员数质量调查,建起了拥有上千人的预备役专业技术人才储备数据库;预编在中关村地区的某预备役高炮团,于2003年年初,即在中关村多家知名企业成建制预编了专业技术分队。 科学编兵,促进了该师人才方阵的崛起。3年来,全师预编高素质人才上千人,编组范围遍布中关村及北京市13个区县的通信分队、雷达预警分队、电子侦察分队等高技术分队27个,这些人才已成为城市防空作战不可缺少的骨干力量。 依岗练兵——企业部队双受益 在中关村某预编高技术分队,笔者观看了一个城市反空袭网上对抗演练的实况录像片:傍晚时分,伴随着骤然响起的防空警报,指挥员下达了“演练开始”的命令,参演官兵熟练地敲击键盘、点击鼠标,方寸荧屏即刻“硝烟”四起,“敌”我双方在网上摆兵布阵,鏖战于“虚拟战场”…… 为适应部队信息化建设对预备役官兵军事素质的要求,师党委积极探索组训方式,根据信息网络从业人员的专业特点设置训练内容,推广实施逐渐加深训练难度的“兴趣训练法”,进一步提高了网络化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参训预备役官兵纷纷谈道,网上对抗趣味横生,使我们在寓教于乐中提高了技能、学会了打仗。 有趣的网上训练受到预编官兵的热烈欢迎。据该师某预备役团团长邢志红介绍,周末休息时间,不少信息网络人员结伴来到部队网络对抗室,自己组织首都防空网上对抗演练,既节约了训练资源,达到了练兵目的,还提高了预编官兵的专业素质。 “依岗双训”模式的实行,也使其他专业训练内容得到较好的落实。师党委通过与多数编兵单位协商,签订了“依岗双训协议”,使“岗位练兵”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许多编入预备役部队的雷达、通信、电子等军地通用专业技术人才,不离岗位就可以利用单位的军地通用装备进行训练,既练了专业技能、又学习了军事,实现了工作、训练两不误,军地双方皆受益。 应急用兵——关键时刻显身手 练兵是途径,用兵是目的。 在某团演兵场上,一套新研发的高炮激光模拟训练系统引人关注。据介绍,原本普普通通的火炮,装上这个拳头大的“小玩意”后,竟使一名炮手的培养时间缩短了一半,火炮射击精度也成倍提高。革新这一系统的团修理所预编技师刘羽泉,是中关村一家通信工程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几年来,刘羽泉利用大量周末休息时间,深入团队高炮训练场,为团队解决了许多训练难题,被官兵亲切的称为“星期日专家”。 2005年3月,上级装备某团一部新型雷达,全团官兵没有一人会操作。雷达遥感技术人员王天标来到训练场,一遍又一遍地对官兵进行理论讲解和操作示范,带出12名徒弟,使新装备当年形成战斗力。 2005年10月底,为保障上级在该师召开的政治工作创新现场观摩会,师指挥训练中心紧急添置了一批通信、视频和网络设备,在时间紧、供货方技术人员少的情况下,3名预备役专业技术人员走进指挥中心,连续奋战7昼夜,终于提前一天时间完成对设备的安装和调试,使得现场会如期召开。 前不久,上级组织专业技术分队演练,“敌”机群对我移动通信信号发射塔实施轮番轰炸,信号一度中断。关键时刻,预编在中关村的移动通信维护分队立刻出动,短时间内就修复了线路,排除了故障,保证移动通信工具信号接收的畅通无阻。 应急用兵,用兵强兵,使中关村预编高技术人才经受了近似实战的考验。近年来,该分队先后派出300余人次参加部队重大军事行动,均高标准地完成了任务,受到军地领导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