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道与德的关系论文摘要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47

gallium123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道与德的关系论文摘要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131-2900

已采纳
其实道和德就是统一的关系,道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德行,有的时候善良也是一种道行。

道与德的关系论文摘要

221 评论(9)

127atcq

《论道德》 “道德”二字,经常被人们提及。古今中外,与此相关的书籍,可谓多如牛毛。其内涵之丰富,可见一斑——我也略微谈谈。虽然辞典里有现成的定义,但我仍想改弦更张,另作阐述。人道,即为人处世之道,指个人或群体同外界联系时,应当具备的方法、原则及态度。而道德,可定义为:人与人相处时,应当具备的方法、原则及态度。显然,严格说来,道德仅在人与人联系时起效;在人与非人的事物联系,以及非人的事物互相联系时,并不适用。所以,我们不可戴上“道德”的眼镜,看待人类的杀生与动物的弱肉强食。由定义,不难得知:道德有利于维持人类的稳定。所以,究其本源,可认为道德,是人类为维持自身稳定,而自我约束的产物。进而可知,对维持人类稳定的作用大小,是评判道德高低的核心依据。谈到作用,也不可不提利益。为更多的人,谋得更大的利益,所展现的道德便越高尚;令更多的人,受到更大的损害,所展现的道德便越低劣。而展现,须有合适的时机——毕竟道德存之于心,而见之于行。若不得驰骋,便无法区分马匹的优劣;不得施展,便难以判断才能的高低。人生的舞台:愈是狭窄和隐秘,对外人利益的影响,便愈为微小,也愈难于展现道德与才能;愈是宽阔和明显,对外人利益的影响,便愈为重大,也愈易于展现道德与才能。要想更为深入地了解道德,必须将其拆分而单论。“道”与“德”的内涵,原本并不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被连用,且“道”的分量逐渐下降;“道德”一词,几乎成为“美德”的代称。所谓的“道”,即道品,指吻合于中庸之道的德行。德盛,则道不达;道高,则德不厚。唯有庸德庸行,方才符合中庸之道。道德有别,根源便在于两者的评判依据,存在差异。前者立足于延长人类的存在时间,后者着眼于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与种群数量。须知人类的生活质量与种群数量提升得越快,人类的存在时间便会越短。——举此一例,更容易理解:长势越快的树木,往往天年越短;天年越长的树木,常常成长越慢。对人类(非指个人)而言,存在时间,与生活质量及种群数量,都能影响自身的稳定;且前者的影响,显著大于后者。换而言之,只要存在时间延长,人类便更趋稳定;若缩短,便更不稳定——此时,生活质量及种群数量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而生活质量及种群数量的提升,虽原则上有利于人类的稳定,但若使人类的存在时间缩短,反不利于自身的稳定。显然,道高于德,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道德经》有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高,则无拘泥于德;德厚,则无执着于仁;仁深,则无纠结于义;义重,则无束缚于礼。当然,前文可谓玄之又玄,并不容易理解。判断道与德孰高孰低,还有更为直观的标准——智慧的大小。莫问智当何处寻,去其浊者水自清。寡欲静心,而人自明。所以,道德越高,智慧越大。道之高,莫过于老聃、庄周、洪应明;德之盛,莫过于孔丘。今人大可静心咀嚼与比较儒道经典,通过两家对世事人生的感悟,从而判断出智慧的大小。要想提高智慧,必须提升道德。而道德之路,颇为漫长与艰辛。古人云:“逆以炼心。”不能忍受锤炼的痛苦,与长期的煎熬,必不会拥有高深的道德。道德之本,在于自爱;进德之本,在于自省。若能坚持寡欲匡过,定可不负此生。
296 评论(13)

wei_yj

很好写,可以给你写一下框架关于道德的要多少字的楼主呢
350 评论(11)

高分子版1

其实这两者在刚开始的时候不是一个词语,反而是不同的两个字眼,道指的是道教,而德指的是品德。道教提倡的是品德。
273 评论(14)

于昆读研

王夫之在《读四书大全说》中,对“道”与“德”的内容及其关系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人们对于一般的“道”,应该遵循和笃信,而对于具体的“德”则应加以变通和弘扬。王夫之得出结论,“故道可弘也,而不用乎笃信也;德必笃信也,而不弘以执之也。”就是说,当人们在把握“道”,即把握一般的规律和原则时,应该把它看作是可以弘扬发挥的东西,而不能把它视为不可移易的教条而加以“笃信”;当人们在把握“德”时,又必须有所“笃信”,不能借口“弘道”而根本抛弃“道”。这里包含了既尊重客观规律,又不把规律当作教条去死守的思想因素。
312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