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18
论中国教育中国的教育总能用死板来形容。为什么说是死板呢?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在中国教育制度的实施中来寻找答案。从古时科举到近代应试教育再到现在的素质教育,中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化,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却是一成不变的,都是一纸定人生。古时的八股文,形式固定,内容僵硬,造出来的一批一批的所谓的人才,其实都是书呆子。仿佛这是自古天成的一样,中国的教育无论如何风风火火的改革,都只能造出纸上的皇帝,没有一点实际才干!可悲的中国教育…再来说中国近代的应试教育,这是古科举发展到现代的辉煌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所有国民都在灵魂深处烙下了应试教育;这个时期,所有的国民都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练就了一身的非凡本领。这一身非凡的本领是什么呢?是用一刻钟背下一本书,是千千万万份试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无论什么知识都是死记硬背,从来不会去消化,只是单一的储存在脑中;天下万般事,唯有老师的指令是真理,即使老师是错的,大家都还是惟命是从。从来不会去思考什么对与错,只是一味的接受。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即使你有再出众的才华,也只能被这种教育将才华点点抹平,让你成为一个大众化的人。应试教育影响了很多代人,直到现在应试教育的概念都还在人门脑中安家,真是根深蒂固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接下来谈的是素质教育。何为素质?以培养学生德、志、体、美、劳为重点,全面发展学生潜能,以实践与理论并重的理念来指导教育学生。这概念说得美仑美奂,但实际呢?在学生中最流行这样一句话,‘减负课本少,教辅资料多。减负不减重,背上大山多。嘴上说素质,笔下是应试。’这句话真是形象啊!应试教育,学生负担过重,到了素质教育,就马上提出“减负”这个概念。刚开始,学生们还欢喜了一阵,可到后来,大家却发现减负其实是形势上的减,实际是在加大我们的负担。课本上的知识变少了,课本变薄了,但是我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老师要求买的资料越来越多,课桌里早已被书塞满了,课桌上仍是山一般高的资料。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减负吗?素质教育到底是何种教育啊?有人说这是变了称号的应试教育,对啊,打从一开始那些个教育专家就在那儿挂羊头卖狗肉,说的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他们简直把我们当猴耍。我们这一代人,科举早已离我们远去,所以我们无法知道科举到底怎么样,但是我们却是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一批先者,我们明白中国的教育制度。在这个所谓的精英云集的时代,国家提出教育革新,教育多元化,于是便引进了所谓的精英人才教育,在这些这样那样的教育背后,其实还不是那一纸定人生。我们还是学生,看着中国的教育之路,虽不如那些老师学者看得透彻明了,但我们作为中国教育的一份子,也深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学海路一走就是十七、八年,人生的四分之一都用在了学习上,学习先贤圣明,学习科学计算,为人生后面的四分之三打基础。但中国的教育现状着实让我们心忧。我们需要的是一条出路,是一种能走向成功的教育模式,不是这个时代下教育的牺牲品。 
中国的教育过程,通过高考中考两根重要的指挥棒,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增加了可以称之为“阀”的一个外力。阀限定了社会中被认可为有价值的特有的知识与能力,比如数学,理化,政史,以相当固定的狭窄范围内的知识来衡量教育的成果。这个阀通过要求所有人的教育必须通过其中,实际上扭曲了图一中的直线过程。根据简单的几何知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我们可以断定,通过阀的人可能会再也不能达到在理想教育里他们能达到的高度。如果从一个社会的角度来说,整个中国教育,在扭曲拉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潜力。不可否认,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仍有人可以获得最优的发展,但是阀的大小决定了这些人数量,然而目前这个阀于所有可知知识的比例是如此之小,以至于绝大部分的中国学生仍然被这种制度压制了潜力。也许这个理论同样可以部分解释中国近年诺贝尔奖的缺失,因为中国学生在受到阀的扭曲之后,无法达到其理论上可以得到的最大潜力。同时,在第二幅图中阀的另外一种影响也必须被考虑,既其对学生发展过程扭曲的程度。我们可以用物理的过程来近似的看这种影响,既学生发展受到阀的外力影响后,发生的是范性形变还是弹性形变。简单的来说,就是阀的影响可以在之后的发展中被抵消,还是已经造成了不可改变的影响,尤其可能的是心理方面的种种影响。如果一个在比方说电子技术实践方面很有天赋的学生,平常能够自制简单的音箱,如果他受到高考不利的打击,那么他对电子技术的兴趣能否保持?他是否会因为考试失利而放弃自己曾经的兴趣,而导致社会失去一位未来的电子工程师?我认为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这种现象应当是极普遍的存在于中国社会中。同样的,这种教育过程被阀强行扭曲还可能直接表现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迷茫无所事事,因为正如之前电子技术爱好者的例子,这些迷茫者可能失去了对曾经喜爱事物的兴趣,而又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吸引自己。综上可见,中国目前的教育方式,应当存在着对社会价值的巨大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