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hqemma
[摘 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批判异化消费为出发点,通过阐述生产、需要、消费、生态、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指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与异化消费的关联性,主张通过社会结构变革和价值观重塑的双重变革来消除异化消费现象,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消费价值观。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消费价值观对于我们建构符合生态原则的绿色消费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异化消费;虚假需要;消费批判;制度批判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消费价值观,是在对生态危机形成根源的深入分析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作为重要的分析工具和中间桥梁,将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方式和政治制度联结起来,最终使对生态危机的批判转化成为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并以此为基础勾画出了社会发展的新形态。 一 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消费”作为联系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桥梁,构成了其理论演进的重要基础。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危机的趋势已经从生产领域转移到了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因此,需要对异化消费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揭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本质和根源。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异化消费是异化劳动合乎逻辑的对应现象。劳动中缺乏自我表达的自由和意图,因而使人们逐渐变得越来越依附于消费行为。正如本·阿格尔所说,“异化消费是指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具体而言,人们在单调、乏味、无聊的工作中,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因而是不自由的。于是人们便把注意力转向了消费领域,试图通过消费行为来补偿劳动中的这一不足。因为在消费领域里,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任何想要的东西,人可以作为一个积极的主体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因而仿佛是自由的。在异化的条件下,消费变成了人们逃避劳动痛苦和不幸的避难所,幸福被等同于消费,幸福的大小则取决于消费物品的价值和数量。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消费成了一种病态行为,一种对物品的无度索取和占有。世界上的一切,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造的,都进入了人的消费范围,成为人的消费对象。然而诡异的是,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为了消费更多、更新和更好的商品和服务,人们只能通过更高强度的异化劳动来获得更多的金钱,从而满足自己永元止境的欲求。因而,在当代,消费异化已成为各种异化的集合点:在经济上,它与劳动异化互相支持、互相促进,成为劳动异化得以继续存在并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政治上,它消解了人们的斗争意识,增加了人们对制度的合法性认同,从而支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延续。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进一步指出,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无限生产、异化消费和虚假需要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资本主义的无限生产是最初的推动力和源泉,虚假需要和异化消费既是其结果,又是从内外两个方面形成新的推动力,它们以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作为支撑,互相推动、交融并进,构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继续生存的动力。具体而言,在资本主义无限扩张的动力的推动下,为了防止生产出现“过剩”,维持资本的继续增殖,消费变成了新的生产力。消费成为生产和销售的唯一目的,生产者的利益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地将奢侈品转化为“必需品”。此时的生产不但为利润而制造消费品,而且还必须同时为利润而创造需要。需要不再是源于人的内心,而是变成完全由外部制造出来的虚假的东西,消费成了需要满足的唯一方式,并变异为生产扩张的内在动力。 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中,最早也是最系统地论述异化消费与异化需要的是莱斯。他在其著名的《满足的极限》一书中发挥了法兰克福学派特别是马尔库塞的“虚假需求”和“异化消费”观点,尖锐地批判了现代工业社会把需要的满足等同于无休止的消费的观念。莱斯认为,我们必须把人的需求问题看作是生态相互作用的更大系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指出,现代工业社会中人的需要被系统地导向了商品消费领域。人们在快速变化的商品和服务中不断地重新定义他们的需要,并且用不断增长的消费来补偿其他生活领域,特别是劳动领域遭受的挫折,并最终将消费与满足、幸福等同起来。然而,数量众多的新商品,在承诺满足需要的同时也相对从前的商品提升了不满足的感觉。需求和商品之间快速的相互作用带给个人的是一系列持续变化的满足和不满足感。换句话说,“这样的社会被经济层面上激增的财富与个人层面上的匮乏的体验之间的永恒矛盾所困扰。无论多么勤勉地或多么成功地寻找到不断增长的资源和能源的供应,也不能解决这一矛盾。”总之,对商品的疯狂消费并没有使人变得更快乐,反而变得更痛苦和迷惑。因此,他强调,对于这种传统来说,最重要的是改变表达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在消费领域以外的其他活动领域如生产领域中寻找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知识消费的影响的原因探讨大学生精神消费是指大学生为满足个体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对精神文化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观赏和使用等,其实质是对社会以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消耗,知识消费是大学生精神消费的一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地深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文化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的课题。大学生是现实社会中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并且极易接受新鲜事物,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决定了他们的消费观念具有较少的保守性,他们的意识超前,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当前大学生的精神消费总体上还是适当、理性的。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视物质消费,而忽视了知识消费;注重知识消费的外在性,而忽视了其内在性;重视知识消费的速食性而将其经典性远远抛在脑后。这必须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高度重视的一个环节。因此,正确地研究和指导当代大学生精神消费很有必要。 一 当前大学生知识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 注重物质消费,忽视知识消费 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物质上的消费而忽视了知识消费。名牌包、高端电子产品、名牌服饰,即所谓的衣食住行,成为他们更加注重的部分。而精神层次上的消费,如大学生对精神文化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和使用等,则更显得苍白无力。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成为趋势。人们拜倒在物质的面前,把物质作为自己的灵魂。这就意味着忘却了、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大学生消费教育指导。大学生关注的不只是物质消费,人的消费除对物的消费外,教育消费、文化消费、生态消费,知识消费将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使大学生不时刻感受到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自己第一、甚至唯一的需要,从而把自己降低为一般动物,就要使他们能从事各方面的消费活动,提高他们各方面的消费能力,特别关注知识消费。迅速提高广大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消费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注重知识消费的外在性,忽视知识消费的内在性 当前大学生直接从网络上抄袭文化成果的现象层出不穷,忽视知识消费的内在性。短、平、快、频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外在特点以至于文化消费出现瓶颈。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博学多闻、聪慧能干、富有修养的人,被人们尊敬、仰慕。现代人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修养,使内在美更加充实完善。 注重知识消费的速食性,忽视知识消费的经典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深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青睐于直接从方便、快捷的网络渠道上获取知识,而忽视经典文化作品的可读性。一方面,由于网络的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大学生喜欢通过网络途径获取知识。另一方面,互联网各种信息良莠混杂,甚至有反动的、暴力的、黄色的、虚假的信息充斥其中,大学生对各种网络信息的捕捉与选择难免会受到不良甚至暴力凶杀、淫秽色情信息的影响,同时由于电脑软件的隐蔽性与极大的发散性,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个别人还会“中毒”。 这样导致的结果又使得传统的文化知识出现漏洞,其经典性和耐人寻味的过程,必将遭受网络文化的重力冲击而出现濒危现象。2011年,发生了很多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一方面,网络文体纷纷走红,红色文化暗潮涌动,网络文学登堂入室,微博改变文化生活,仿佛文化既在创新也在复兴;另一方面,民营书店倒闭成风,影视剧翻拍泛滥成灾,茅奖评选日落窠臼,民俗文化濒临危机,动漫文化难以突破,又让人感觉文化背后所潜藏的不容易解决深层的危机。这些文化现象的出现,你感受到文化焦灼了吗?目前国内已经有近五成的民营书店因为人员工资增加、房租上涨以及网络书店的挤压等原因而被迫倒闭。实体书店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也是公共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当人们失去了精神食粮,那么人们的灵魂还存在吗? 二 引导大学生知识消费良性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