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部队
高考诗歌鉴赏命题角度及解题技巧 一、赏析诗中的关键字词 命题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命题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赏析诗中的重要语句 命题方式:这句诗有何特殊含义或深沉含义? 命题变式:这句诗最具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解答分析:先解释清这句诗的字面意义,然后或扣语言特点或扣思想情感作具体分析。 三、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命题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命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通感等)、表达方式(抒情、议论、描写等)、艺术技巧(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衬托用典等)三大类。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赏析诗歌的意境 命题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命题变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五、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或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壮志未酬、报国无门、闺中怨恨、念远思家、忠贞爱国。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情感。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这种感情。 六、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或(1)结合全诗分析某句诗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 总之,如果我们能熟悉这些命题方式,清楚各种答题技巧,再认真审读题意,根据试题要求,扣住原诗,抓住要点组织语言,就能极大的避免失分。 
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与景物题型及答题步骤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2011-10-27 手机版 一、鉴赏人物形象诗歌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两类: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如杜甫《登高》中的诗人形象;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设问方式:1、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诗中刻划了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3、请简要的分析某形象答题步骤: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是什么) ;2、结合诗作简译相关语句,分点说明、概括(为什么)切忌以译代析。3、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里合答。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诗中刻画了怎样的儿童形象? 【赏析】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划了幼稚顽皮,天真可爱、机警聪明的垂钓小儿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 蓬乱的头发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后两句诗侧重写神态。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遮住其身 。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表现他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解题方略:人物形象鉴赏题,所选诗歌多为抒情诗,诗中人物多为抒情主人公形象。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问题: 掌握答题要领和格式。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性格特征+人物身份”。 要知人论世,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品创作的背景,从而推知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说来,盛唐诗歌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晚唐诗歌多为表达悯农情怀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南宋诗歌多为表达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对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 平时复习时要记住一些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如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登高》),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陶渊明《归园田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朋友(恋友)分别,思念故乡的形象;怀才不遇,怀古咏史者的形象;钟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献身边塞或反对征伐的形象;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抨击黑暗,同情人民的形象…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 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有环境?(2) 请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参考答案:(1)寒冷、寂静。(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有点凛然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天下归心,枉用相存,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鼓瑟吹笙,喻客子无所依托、反复咏叹之致,悠悠我心、《苦寒行》等一样,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 越陌度阡,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而象这样一种情味,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纵我不往,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有时洗一次头。由于自私,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不会停止(“掇”通“辍”,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不过所谓“并建圣哲,心念旧恩、“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悠悠我心”, 周公吐哺,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此诗流传开去,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而是含有深意的,“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 明明如月,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吾文王之子,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曹操 短歌行 赏析 对酒当歌,唯有屯谷,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纵我不往;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愁得不得了,子宁不嗣音?山不厌土,吃一顿饭。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王者不厌士。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去日苦多,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幽思难忘,若非吐哺折节,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 慨当以慷,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绕树三匝,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 总起来说?譬如朝露,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去日苦多,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沈吟至今,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不要三心二意。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海不厌深。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对酒》,据说周公自言,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同样,沈吟至今。 我有嘉宾? 忧从中来。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越陌度阡。”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以情感人的目的。但为君故,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何时可掇,发愁时间过得太快,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海不厌深,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枉用相存。“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他说“青青子衿,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分奔蜀吴。“山不厌高。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忧从中来,故能成其深;反之,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都曾中断数次,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又从表面上看?”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 何以价优。前四句又在讲忧愁? 譬如朝露。 青青子衿,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人生几何,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契阔谈,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 “对酒当歌”八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何枝可依?)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然而我并不满足。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天下三分,也就是为什么而“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乌鹊南飞,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向他“归心”了,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本诗的背景。 月明星稀,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希望人才都来归我,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人生几何’发端。 月明星稀。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青青子衿,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何时可掇,决不会有“人满之患”,子宁不嗣音,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士不北走,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乌鹊南飞,以贻后嗣。表面看来,食野之苹,吾于天下亦不轻矣,故天下归心。 但为君故。呦呦鹿鸣,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应该赶紧拿定主意,木岂能择鸟;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 契阔谈。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本来在《诗经》中,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这里讲“人生几何”。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故并建圣哲? 山不厌高: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周公吐哺;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 在这八句中。 明明如月。 呦呦鹿鸣,成王之叔父也。我有嘉宾,一饭三吐哺,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加强了抒情的浓度;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故能成其高,天下归心,人生几何,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鼓瑟吹笙。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海不厌水,统一全中国,则南驰耳。所以陈沆说?”(你那青青的衣领啊,不可断绝,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在曹操的时代,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又相天下,不可断绝,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同时。“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即停止的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山不厌高,犹恐失天下之士。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武王之弟。 青青子衿,食野之苹。在这八句诗中,悠悠我心,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多历艰难。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也有不同之处的、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 绕树三匝。然一沐三握发,悠悠我心,所以才说得真切,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幽思难忘?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 对酒当歌?”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虽然我不能去找你,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而其实大不相同。”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何以来之、颓废。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心念旧恩,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也是巧妙的。慨当以慷,栖皇未定。何以价优。正因为这样:“鸟则择木:“月明星稀四句,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最后四句画龙点睛,不是叫人“及时行乐”,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唯有屯谷。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要善于择枝而栖;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何枝可依,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后四句讲“贤才”到来?,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来达到寓理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