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19

18234838312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桂林旅游的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estpsk

已采纳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桂林阳朔的山水,真乃堪称一绝呀!来到桂林,就听说:桂林市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象鼻山了,我们就第一时间“奔赴”到象鼻山。原来没来桂林之前,我总幻想着,要是能一脚跨上象鼻山多好呀!现在看来,没有可能了。这象鼻山,也是有来历的。想当年,伏波将军带兵打仗,打到了桂林,一拉神弓,射出一支神箭,这支神箭,一箭穿三山,第一座山——象鼻山;第二座山——月亮山;第三座山——穿山。一个长长的鼻子伸入河中吸水,它身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大树。而且,桂林市的房屋都不能超过象鼻山,谁叫他是桂林市的代表呢~游完象鼻山,该去两江四湖了。大家知道是哪两江,哪四湖吗?两江:漓江,桃花江 。四湖:沙湖,榕湖,桂湖,木龙湖。在两江四湖上,最有标志性的建筑便是金银双塔,金塔是全部使用铜盖成的铜塔;银塔较低,是用琉璃盖成的——五彩琉璃塔。在两江四湖上,有许多桥,但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水晶桥,是用全水晶做成的,是洁白无暇的代表。桂林的山水以其独特,秀丽而被世人称颂。而桂林的山水美最美是漓江。漓江是世界上最美的画廊,是中国风景线上的一颗明珠,是桂林旅游的高潮所在。烟雨漓江,实在是太美了,两岸的青山连绵不断,四周都长着青翠欲滴的绿竹,山在烟雨之中隐隐浮现。其中由桂林至阳朔84公里黄金水道,像一条青绸绿带,盘绕在万点峰峦之间,奇峰夹岸,碧水萦回,削壁垂河,青山浮水,风光旖旎, 犹如一幅百里画卷。漓江风光的美,不仅充分展现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特点,而且还有着“深潭、险滩、流泉、飞瀑”的佳景。同时漓江有着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自然有它不同的神韵。晴天的漓江,青峰倒映特别迷人。可烟雨漓江,赐给人们的却是另外一种美的享受;细雨如纱,飘飘沥沥;云雾缭绕,似在仙宫,如入梦境。唐代大诗人韩愈曾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这条如诗似画的漓江……漓江峰林突兀,疏密有致;碧水迂回,青山倒影;间或田园炊烟,牧童短笛;白鹭惊鸣,山羊舔饮。晴日风清气爽,山明水秀。雨水云遮雾掩,亦真亦幻。江中多洲,岸边多滩,乱石遏流,浪回波伏,茂树环合,翠竹竞秀。晴朗天候,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千峦百蟑,尽人眼帘。烟雨之日,岚雾缭绕,若隐若现,若断若续,一派空漾。明月之夜,群峰如洗,江波如练,若置身空灵境界,清雅无限。雄奇瑰丽的百里江日长卷,使人赏心悦目,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弃俗绝尘。可以说:漓江神秀天下无。主要景点有望夫石、草坪帷幕、冠岩幽府、半边渡、鲤鱼挂壁、浪石风光、童子拜观音、八仙过江、九马画山、青峰倒影、兴坪佳境等。但我映象最深的还是——九马画山,想当年,周总理和陈毅大将军来到这里,周总理一眼看出了九匹马,而陈毅大将军只看出七匹马,总理和将军就是有点区别。而克林顿来这里,一匹马也没看出,回去总统职位就不保了。不想不像,越想越像。游完漓江,真有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漓江的美,不仅充分展现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特点,而且还有“深潭、险滩、流泉、飞瀑”佳景。晴天的漓江,青峰倒映,特别迷人;烟雨漓江,细雨如纱,飘飘沥沥,云雾缭绕,似入仙宫。游玩了桂林,望着这座美丽的城市,真让人情不自禁的感叹道: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

关于桂林旅游的论文

272 评论(8)

cqma

桂林旅游景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地貌形成原因:(1)峰林石山地形:是以一座座石山拔地而起,四坡壁立峭峻为特征。石山四周峭峻,是由于石灰岩体多被溶蚀而成向下透的通路。因此,石山坡面是以崩塌为主。它和土山以流水冲刷坡面,并使山坡由急向和缓演化相反,石山山坡上无散流、暴流产生。反之,山足多为地表水下透入地下地点。因此,石山四周有不少山溪、小河和冲沟流入。因而使石山山足成为流水侵蚀、溶蚀地区,小河的侧向侵蚀,落水洞的形成,都会使石山山坡由和缓变为急陡。例如在肇庆七星岩区,有个禾婆岩,它就是由西江支流蚀成,今天岩内还堆积着一层厚达2米的河床卵石层(鹅卵石),表示是河床相沉积。这个岩成立后,岩口处崩塌,而使石山形成峭壁了。这种洞可以称为“侧洞”。由于地面水流以石山为集中下透区,因而使石山四周陡立。形成拔地而起的孤峰。有时悬崖千丈,雄伟非常,如桂林的独秀峰即为一例。石山崩塌实例,可以在石山脚下发现巨大崩石来证明。如肇庆七星岩区,在1970年雨后即产生崩塌,巨石直径在二米以上,由崖壁上崩落,打穿了水泥建筑物的屋顶。崩塌可使崖壁成为悬崖,即额状突出崖顶的峭壁地形。又如肇庆含珠洞、双珠洞等,也都是巨石崩落时。刚好卡在岩隙中形成的,表示崖坡是以崩塌作用为主。(2)峰林石山地形特征是“逢山有洞”:有的不止一个,如桂林七星岩即有5个洞口。但是最奇特的要算“脚洞”了。脚洞是在石山山脚形成的洞穴,故名“脚洞”。它的地形特征是沿着地下水面发育的。所以,脚洞内部一般都有广大的洞穴系统。例如肇庆七星岩的大岩,即在洞中有一大厅堂,沿厅堂四周分支出了小洞和走廊,在大厅堂处还有一个地下湖形成,表示脚洞是由地下水面附近有强大的溶蚀力所致。因此,脚洞洞顶一般按地下水面形成,故顶部平坦是脚洞的一大地形特色。“顶平如割”是各地县志称呼这种脚洞相似的形容词。但是脚洞洞顶也并不是平坦如板,而是有不少石锅、石钟地形分布着。这种地形是其他洞穴少见的。石锅是一片分布的多个浅平半圆穹形凹入洞顶中的石穴,大小在1米以内,凹入洞顶不到半米,半圆形态完整,互不干扰,说明石锅是溶蚀出来的,并且以中心部分溶蚀、冲蚀较强所致。石锅一般大小相似,这是洞穴充水时水流呈素流状态的结果。水流一般分层流和紊流,层流即水层中各点速度相同,在石灰岩裂隙中流水即是层流,它的速度较慢,每秒在1厘米以下。洞孔大了,水流较畅,流水中各点速度不同,即成紊流,流水按速度分成多股,彼升此降,彼急此慢。如在3厘米溶孔中,流速为0.1厘米时,即可由层流转为紊流。雨期溶洞充水,水股冲击处溶蚀力更大,因为冲击地点压力大,溶蚀量增加,如按实验资料,地下水在不承压状态下,岩隙每年扩大为0.35毫米,而在充水承压后,可增加到每年扩大岩隙达5毫米,即承压后溶蚀力增加15倍。冲击洞顶的急流就可以在汛期冲蚀、溶蚀出石锅地形。石钟成因全然不同。它是由于地下水沿节理下透并在洞顶滴下处,进行溶蚀成一深穴如钟形的结果。如果地下水丰富,沿节理齐流出时,则石钟形态可变成一条凹入的顶槽。石钟只是一孔滴下水量所成,所以钟顶即见一溶孔存在,这在石锅中是没有的。整个石锅就是在一块岩面上形成的,而石钟分布是依据溶孔所在地而形成,多呈疏落分布,也和石锅成片分布不同。洞两侧还有边槽发育。这是由于地下水面季节性存在的表示。因为水面附近溶蚀力最大之故。凹入的边槽在古书中称为“石床”,因为边槽底部是平坦如床的。如果边槽有几层就表示地下水面季节性有变动了,正象河流有枯水期水面,洪水期水面那样,洞中常有小河流贯(如在凌霄岩、燕岩等)。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幕等石灰华沉积不多,也是脚洞沉积地形的特点。因为脚洞雨期充水,紊流冲蚀,石灰质很难沉积在岩面之上,形成灰华沉积。有亦是小型的,如形成了“团龙”、“飞凤”、“蛇”、“果子”、“花”等薄而小的形态。脚洞是地面流水流入石山体内的通路。因此,洞口一般比洞内高,呈广阔低平洞口,常为较冷空气积聚洞内,属于“冷洞”型洞穴。因为冷空气比重较大,不易上升和排出洞外,无怪夏日人们在此避暑了。广东云浮凌霄岩且有地下河贯通。脚洞沿地下水面向四周沿节理伸展,如果遇到石山外面的河流时,地表上的河流会立即把水量转向脚洞流下,使地面河流下游成为无水旱谷,这种现象叫做“地下掠水”。早在宋代我国已有脚洞进行地下掠水或劫夺的记载。当脚洞贯穿了整个石山山体时,就被称为“穿洞”了。桂林北面的灵川就是这样形成和得名的。   (3)峰林石山上的“穿洞”当脚洞上升之后,高出地下水面时,穿过石峰的脚洞,就叫做“穿洞”。这是由于地壳上升了,或者地下水面下降了。从前的脚洞就成为没有流水、积水的干涸洞穴,洞底也高出平原地面,变成为于半山上的洞穴,由于洞穴穿过石山,故名“穿洞”。穿洞可以由于不断侵蚀、崩塌,变成一个半山上的洞穴,有如窗口,这种奇异的地形,每成为当地风景区,如阳朔的月亮山,即因穿洞有如半月形状得名,故又名明月洞。此外,桂林穿山的月岩,坪山的穿岩都有象明月高悬天空美景,成为名胜。它们都是上升了的脚洞所成。即在中更新世时(60多万年前),这里是一条地下河所在。当时地面即今天的40~60米比高的阶地面。目前桂林峰林石山中最好的穿洞,却不呈月亮山形态,而是保存良好的脚洞地形,例如平坦的洞顶,边槽有多层,石锅、石钟的发育,平坦而有地下河堆积的洞底等。不过,穿洞毕竟和脚洞不同,因为地下河消失了,洞穴中水流向下流失了。于是无水的洞穴给石灰华沉积带来良好的保存环境,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幕、灰华阶地(包括灰华田)最为发育,还有平缓洞底可发育出深深陷落的落水洞,被称为“无底洞”。洞口及洞顶每因长期受侵蚀、溶蚀而崩塌,使洞口高而广大,崩石塞道,洞内大厅又可因崩落而显得特别高大,破坏平坦的洞顶地形。例如桂林芦笛岩就是以各种石钟乳出名,游览道路要靠凿开钟乳石林来开辟。桂林七星岩更突出,它以四十五个洞连成,主洞长达814米,贯穿着八大厅堂,五个出口;全部洞穴长达3公里,分为三层,最下一层仍为脚洞;中层大洞厅堂高27米,宽48米,由二层脚洞崩陷合成;有边槽(称白石天篷),脚下听到地下洞穴的“空谷传声”。中心部分较低,即大教场处,为古地下湖所在。落水洞分别被命名为“无底深潭”、“癞子潭”、“双狮守龙潭”等。在茅茅头石山(即光明山),除芦笛岩外,还有大岩(长达875米,唐代僧人墨迹亦已被钙膜保护起来,墨迹如新)、飞丝岩、穿岩等四个穿洞贯穿,这种穿洞是战时避难地点,因为洞底平坦,厅堂广大,支洞众多,战时工厂、学校、医院仓库均可利用。在峰丛石山区亦常有穿洞发育,如广东怀集燕岩,广西靖西穿岩等,即为公路利用穿行【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希望你能好评或者采纳!谢谢{右上角采纳或者正下方好评}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不要追问。另外提问,图片多了占屏幕空间。不好答题。谢谢】
131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