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ijun135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活着,却比死难多了”讲授古代文学的老师在介绍司马迁时如是说,我在下面听着,也频频点头称是。 一代史学家司马迁,活得沉重,活得惊人魂魄,同样活得让人不敢直视。我这样的评价并非过于浮夸,甚至觉得这样的言语还不能完全表达我对太史公的尊敬与崇拜。“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屈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贯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发……最下腐刑极矣!”每念到这一段,每想到司马迁的耻辱,一种为他的悲壮总无法用言语表达,甚至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去发泄。要说“刑不上大夫”真的在西汉有无法动摇的地位,那为何司马迁要忍受这等耻辱?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作也。”第一次觉得司马迁的圣人情节能发挥如此大的作用,真不敢想象若没有这些精神鼓励着司马迁,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篇巨作是否会问世。 司马迁的选择,可歌可泣,日月可鉴,正是他的坚强的选择,才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若我能与太史公同时代,愿付出我所有。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夏阳龙门人(今陕西韩城南),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正是汉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十岁时,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后因为李陵辩护,身体和心灵遭受巨大的折磨。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史记》。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