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36

sanhve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公民道德建设议论文高中生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雪李不离

已采纳
3月29日,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共同发起未成年人“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道德实践活动。动员全国未成年人,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做有道德的人。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从娃娃抓起,从未成年人抓起,从家庭抓起,从学校抓起。 的确,在家长们的“精心呵护”下,有些孩子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钻空子、捡便宜、投机取巧,久而久之,在社会交往中出现问题却不自知。有些孩子养成了无所事事、养尊处优的坏习惯,自私、冷漠、怕吃苦,缺少集体意识、包容意识。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不久前道德模范的评选中,有两名中学生入选。一个是全国道德模范、甘肃省平凉二中高三应届毕业生张晓,4岁丧父,母亲重病卧床。张晓自小挑起家庭的重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不仅精心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还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用自己14年的行动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另一个是山东省道德模范、烟台市水运技校学生孙园娜。从7岁起,她就背着身患残疾的同学去上学,风雨无阻,一直背了9年,直到把同学背进烟台市一所职业中专。人们常说,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生好事难。张晓和孙园娜用他们平凡却持久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道德的力量,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和滚烫烫的友谊。他们用执着的行动,日复一日地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道德,将那些枯燥的教条丰润成道德的颂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之震撼? 从我们身边来看,由我们学校五一班首先发起的“红手链”优雅行动—— “让座”行动从策划、个人行动、到全校参与、至兄弟学校联盟、再至如今,“红手链”发展成一个由全区中小学生,街道社区居民、机关干部、部分大学生5万多成员组成的广泛的联盟。长沙市每月的11日定为“排队日”,每月的22日定为“礼让日”的确立。不都说明:道德并非高不可攀,而是触手可及的;不是口头说教,而是一个个具体的行动;不是虚假作秀,而是真心地付出。 只有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家庭里才会是个好成员,在学校里才会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才会是个好公民。不仅是未成年人,大家都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从关心你身边的人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并长久地坚持下去,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更加完善的社会道德体系。“积小善,成大德”,“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这些传统的道德箴言无不昭示着日常生活小事在一个人的道德养成中所发挥的作用。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无不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和做人的基本准则。鲁迅先生曾这样描述“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当然,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需要毅力的,道德高尚的人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出来的。只要我们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会成为有道德的人。比如说,待人以宽,责己以严;喜闻己过,乐道人善;不甘人后,敢为人先;无辩息谤,不争止怨;能容小人是大人,肯为小善成大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只要我们能够从小事做起,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

公民道德建设议论文高中生

357 评论(11)

树下好乘凉

公民思想道德修养重在实践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一靠教育,二靠实践。积极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在道德实践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将使人民群众在自觉参与中陶冶情操,为道德建设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道德实践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道德实践是道德形成、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内在要求。人们道德理想的树立和道德信念的巩固,离不开丰富多采的道德实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高度重视道德实践的作用,把道德实践渗透到道德建设的全过程。 其一,道德实践是吸引群众参与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作为道德建设的主体,人民群众既是道德建设的实践者,也是道德建设的受益者,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道德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说,道德建设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它集中体现着人民群众的利益。道德建设搞得好,人们思想道德水平高尚,社会风气优良,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便能得到切实保障;反之,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其二,道德实践是提升公民道德境界的重要保证。道德实践属于养成教育,是知行统一的过程。公民道德境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各个方面,其中,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道德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准。在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演变过程中,道德实践发挥着关键作用。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在道德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力量,才能逐步提高对道德的认知程度,进而支配各自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前提,道德认识的正确与否,依赖道德实践的检验,通过生动具体的道德实践,道德认识才能逐步升华为相对稳定的道德行为,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有效克服当前道德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知与行相脱节的现象,根本途径也在于引导人们积极投身道德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强化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 其三,道德实践是落实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措施。《纲要》首次鲜明地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结晶。把这些基本道德规范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同样离不开道德实践的支撑。一方面,落实20字基本道德规范,需要教育与实践两者协调一致、共同推进;另一方面,将20字基本道德规范融入道德实践,能够与广大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产生强烈共鸣,增强道德实践的吸引力、感召力。 道德实践是落实《纲要》的关键环节,是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在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中,必须始终注意正确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的关系。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要把道德教育贯穿于道德实践的全过程。注重发挥道德实践的教育功能,围绕道德教育主题组织实践活动,使人们明确实践的意义和要求,增强参与道德实践的主动性、自觉性。另一方面,在道德教育中引入道德实践。只有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围绕公民道德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道德教育才有时代感和感染力,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道德实践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继承传统,勇于创新。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道德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要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载体,充实新内容,有针对性地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内容细化、分解,把道德实践活动往深里做,往实里做,不断开辟道德实践活动的新领域,增强道德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三是道德实践与法治实践的关系。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既要靠道德实践,也要靠法治约束。道德建设属于“德治”的范畴,但又离不开“法治”的密切配合,需要道德“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强调道德实践,就是重视道德本身的作用,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使人们从内心里自觉地服从道德评价,接受道德约束,达到平衡自身、稳定社会的目的;强调法治实践,就是要从立法的角度,强制性地对不道德行为或习惯进行评判或制裁,使违背道德的东西无立足之地。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律”与“他律”的作用,把内在自醒与外在约束有机结合起来,协调一致地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回
322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