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g1994123
都是校友啊 ,我也是基础部的,大家幸会! 
楼主是要写论文么?下面是个例子哦,看看有没参考价值。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浅析王尔德作品中艺术风格和道德观的关系摘要:在作品中.王尔德对于他的道德观经历了一个从正面宣扬。到象征隐喻。再到反讽这样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则是由童话、小说和戏剧这三个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再进一步发现。王尔德道德观的转变促使其艺术风格的转换.而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又将他与世不同的道德观得以充分的体现.其作品也由此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关键词:王尔德艺术风格道德观王尔德在生活和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气质使他成为世界文学史中独具特色的作家之一。同时,王尔德也因其本身和作品中涉及的道德问题而饱受争议。这也根源于他与当时社会的传统伦理道德不同流的唯美道德观。纵观王尔德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艺术风格随着其道德观的变化而转变,而其离经叛道的道德观也由独特的艺术风格得以极好的展现。艺术风格可分为艺术家风格和艺术作品风格两种,本文将从三个创作阶段将作者和作品结合起来对此进行论述。童话:对唯美艺术的道德宣扬王尔德于1888年出版童话故事集《快乐王子与其它故事》,其中收录《快乐王子》、《夜莺与蔷薇》、《自私的巨人》、《忠实的朋友》、《了不起的火箭》等五篇童话。这时他的人生可以说正处于家庭和事业都顺风顺水的时期.任职一份出版物的主编,拥有一双可爱的儿子;同时,在对所信奉的唯美主义文学创作中还致力于从正面宣扬自己的艺术主张。对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经过童话这种唯美的方式处理,一方面塑造出快乐王子、小燕子和夜莺等一系列正面的道德形象.宣扬真善美;另一方面还有一些诸如自私的巨人,经过从恶到善的人性转变,警醒世人,不要被金钱和商业化的社会控制,不能过着虚伪而不真诚的生活,把人类原本的怜悯。爱情,友谊和宽容等美德丢弃。在艺术手法上面.王尔德的童话作品可以概括为三美,即幻想美、意境美和感伤美。这三美让其童话作品独树一帜.成为适合孩童,更适合成年人看的童话。另外.王尔德身上还具有爱尔兰民族独有的机敏善言,他杰出的语言才能使其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他所要表达的道德观相得益彰。小说:唯美的恶之花《道连格雷的画像》是作者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这篇小说从一开始连载就将作者推上了艺术与道德矛盾焦点的风口浪尖。因为此时的王尔德已经基本全面接过了英国唯美主义大旗.并受到了来自法国的颓废主义等当时各种提倡纯艺术的文学主张影响。可以断定本阶段作者的唯美的艺术思想已经基本成形。另外就是作者本身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出于对美的追求,而陷入了与年轻男子的不敢明说的爱中。这种与当时的伦理道德绝对不融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主张表现出来,使得《道连格雷的画像》这朵恶之花绚烂开放。小说中,作者就将自己分裂成了三个主人公。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就是,自我一道连,本我一亨利,超我一贝泽尔。道连是作者想要成为的自我,身上聚集着美和快乐。也是作者在现实中极力想要成为的样子,超脱世俗。永远和美做伴,尽情地尝遍快乐结出的所有果实,而不用付出任何的代价。但是超我却是站到伦理道德一方的。贝泽尔诚实善良,且规行矩步,时时提醒着道连不要和亨利走得太近,希望他过受人尊敬的生活,名声清白。一尘不染。贝泽尔对道连的爱恋都注入到艺术的创作中,认为道连的美给了他创作的活力。因此.贝泽尔同时象征了作者现实中不得不安于道德,也想要追求艺术的一面。另一个被认为是反道德的本我.亨利是世人眼中的王尔德。玩世不恭,秉持着反理性,反道德,反社会的享乐主义原则。鼓动和诱惑着自我道连藐视原则,藐视道德,尽情于感官享受,驱策支配着自我一步一步走向自我毁灭d这三个人物的心理塑造完全与现实中的王尔德相对应。王尔德想要过道连那种只要纵情享乐不用理会灵魂的生活,却由于超我的影响。不得不考虑到现实中的道德,同时还有对艺术的追求,最后只能像亨利一样只是在言论上,在生活方式上实践一下无伤大雅的享乐主义。艺术创作手法上,作者通过“画像”这一象征载体将小说所要表达的艺术与道德的主题巧妙展现。画像即象征着道连的灵魂,也象征着高于生活的艺术。小说的结尾,自我和超我都不复存在,而画像却留了下来。只能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艺术具有超越生活的强大生命力。另外?作者在小说整体氛围方面,大量使用了哥特式元素。比如,道连祈祷和画像用灵魂交换青春的愿望实现;把画像放在阁楼上阴暗恐怖的描述;道连杀死贝泽尔并消尸毁迹:最后道连拿匕首向画像刺去,却是自己中刀死亡。更离奇的是。死亡后的道连容貌苍老,而画像却光亮如新。这些超自然。超现实的设定,充满悬念,恐怖刺激的故事情节,都赋予了作品独特的魅力,同时也使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主题——在道德和非道德之间的挣扎更具张力。戏剧:浪荡子的反论王尔德创作的盛期就是四部社会喜剧的创作。这个阶段最能将其艺术风格和道德观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就是一系列的浪荡子形象。小说中的亨利也箅浪荡子.但尤以戏剧中的几位人物形象结合作者大量使用的反论手法更为精彩。这些浪荡子致力于将自己塑造成一件耐人寻味的艺术品:衣着,服饰,饮食,起居,谈吐,风度等方面务求优雅漂亮之余.再加上松弛懒散的举止,漫不经心的神情,游戏似的心态.这一切都构成了浪荡子的审美人生。更重要的就是这些独具特色的人物用反论代作者讲出的对人生,爱情,家庭,政治,尤其是对道德的一些观点,使得作品更加深了思想深度。在《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第二幕中,达林顿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如果你装好人,人家就得对你认真;in果你装坏人。人家就不会对你认真。这就是乐观主义惊人的愚蠢之处。”意思是指当时的社交界.人人都得正派严谨,彼此都得受拘于虚伪的社交规范。只有随便一些,才能超脱出来。这是一种聪明的做法。对话中“惊人的愚蠢之处”的反意就是突出惊人的“聪明之处”。似乎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乍听可笑,思之有刺。所以在上流社会混迹的人们为了适应社交的需要,就得趋炎附势。《一个理想的丈夫》中,戈林子爵说:“我很喜欢政治宴会。它们是留给我们惟一人们不谈政治的地方。”在《真诚的重要性》中。深刻展示人物个性、幽默风趣而又巧妙机智的对话比比皆是。例如布雷克耐尔夫人谈到她曾经推荐一个经验丰富的法国女仆给一个贵妇人梳妆打扮时说:“三个月以后.她的丈夫竟不认识她了。”杰克连忙说:“六个月以后.那谁都不认识她了。”布雷克耐尔夫人的话无非是想吹嘘法国女仆妙手回春的美容术,但同时也暴露出上流社会的空虚无聊;杰克则顺水推舟,讽刺揶揄得可谓巧妙自然。以上几个简单的例子虽说是四部戏剧作品中的九牛一毛,这些看上去自相矛盾,荒诞可笑。不合逻辑的反论,却蕴含着坚实的真理,冲击当时社会问题的本质。更能充分地证实作者通过运用喜剧语言,人物形象等艺术手法。对维多利亚时期的虚伪道德,商业主义的社会风尚和资产阶级现存秩序的批判和攻击。本文通过对王尔德主要作品的纵向梳理.可以看出作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经过从艺术风格到思想内容上的清晰进化。说是进化,就是意味着作者不止在艺术手法上成熟的运用,运用文字的魅力为世人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主张和文学功力;另一方面更能说明作者在自己与当时社会已经腐朽的旧伦理道德观的斗争中,从开始的正面宣扬.到中期的象征隐喻,再到最后能巧妙运用喜剧——这一雅俗共赏,大众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和想要重新建构的新道德观充分的展现。这是王尔德在当时所做出的努力,百年后的今天得到肯定。参考文献:[1]王尔德著.钱之德译.王尔德戏剧选[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2]张介明.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0,(4).[3]王尔德.王尔德作品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4]黄俏.试论王尔的童话的三.美[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2).
缤纷斑斓、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令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然而,艺术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不同时期的专家和学者都有各自不同的观点。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目前似乎谁也不能够明确地给予回答。撇去文献资料的繁冗,哲学观点的争辩不休。笔者仅以自己的浅薄之识谈一下对艺术的理解。什么是艺术?艺术就是对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的情感表达。艺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艺术时刻点缀着我们的生活创造生活中的美,艺术拥有永恒的魅力。一、艺术让我们懂得去发现美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你视而不见;蓬莱文章,古今佳作,你望而生厌;巍巍泰山,绵绵长城,你望而却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你嗤之以鼻。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为何你的眼中就没有美?那是因为你不懂得去欣赏。而如果你懂得什么是艺术,你就会发现原来身边的世界如此美丽。艺术给了我们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当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会发现美无处不在。山有稳健之美,水有静柔之美,草有苍翠之美,花有香艳之美,海有辽阔之美,溪有清澈之美,天空有高远之美,自然有和谐之美。艺术我们美丽双眼的滋润液,带我们走进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让我们学会审美。审美并不一定要有《兰亭序》、《米洛的维纳斯》、《蒙娜•丽莎》和《田园交响曲》。 其实,每个人自己的大脑在那颗智慧果的营养中已经获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创造力,它有足够的能力随时创造出比迄今为止所有的自然美景和艺术品更加扣人心弦的壮丽画卷(这并不为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但它却是实实在在、千真万确的),从而随时使自己跨入无限辉煌的审美时空,随时使自己在瞬间获得永恒! 二、艺术让我们懂得去追求美一幅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因为笔意流畅,灵活多变,其中更赋予了王羲之对艺术执著不懈的追求。不论是科学界还是哲学界,总有一种力量在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去追求美的东西。马克思四十年如一日的终日苦读,源于他对哲学美不断追求。最终,他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与一体,完成了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命运交响曲》唱尽了贝多芬人生的悲怆和同命运作斗争的艰难与不屈;《蒙娜丽莎》更是达芬奇将内心永存的永恒的微笑尽画其中。张恨水一生勤于笔耕,30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流传于世,真可谓著述丰厚,像他这样勤于创造的一生,不仅展露了他人生的智慧,也尽显了他对生命之美的不懈追求。生命之美更存在于不息的创造之中。有一首歌唱得好,“幸福在那里?朋友啊告诉你,它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里。”其实,生命之美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当生命在不断的耕耘不断的创造时,才能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升华自我,才能体现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美也就尽含其中。正因为蜜蜂从不间歇地辛勤采撷,所以蜜蜂不仅自己欣赏了百花争妍的大好自然,而且也成为了人们眼中勤劳使者的象征,当然,人们也就不惜用一切好词佳句来讴歌蜜蜂的生命之美;蚂蚁整天东奔西跑,忙忙碌碌,从不疲倦,只要它出了洞口,就会不苛求劳动的条件,从不休息,而愉快地劳作,因而,蚂蚁也就在忙碌中创造了生命之美。世间一切撼人心魄的美,均源于生命,而生命之美又源于灵动和不停息的创造,所以,只有一个懂得珍惜生命的人,才能真正创造生命的美,展现生命的美,享受生命的美!艺术,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能够遗传千古,什么够流芳百世。人们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无限的价值,在相对的存在中追求绝对的意义。对艺术的执著精神激励着人们惜时如金,不负年华,积极向上,建功立业。三、艺术让世界多姿多彩从古埃及大漠中的金字塔、罗马庞培城的斗兽场到中国的古长城,从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敞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到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眩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无不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而这些正是建筑艺术给我们带来的艺术盛宴。建筑的文化内涵表明,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不只是物质因素的作用,同时可能是,甚至更主要的是精神文化因素促成的结果。建筑艺术中蕴藏着时代的、民族的文化气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王羲之书法,颠狂醉态的张旭狂草,“颜精柳骨”……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音乐艺术给我们带来的魅力。电影艺术让我们享受视觉冲击的同时感受一下生活的多姿多彩;绘画艺术仅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搭配就能展现缤纷的世界,诗歌、散文则以静的字符展现跃动的世界。……世界因为艺术而多彩,艺术活动是在不完善的人世间建立审美幻象,使人类的生命更丰富和更健康。正因如此,艺术创造不是外在于生命的知识、不是工具性的技术能力,而是生命成长的学问,也就是古人所追求的“道”。艺术其实就是在未定性、无限性中对世界意义的不断开启。 所以,我们对艺术意义的探讨,无异于对心灵的意义的探讨实际上,也正是人类自己根本问题。艺术让我们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去创造生活中的美,艺术给我们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们更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艺术、创造艺术,这样才能做一个真正懂得生活的人。
对艺术作品结构的探讨,历来都为美学和艺术理论所关注,且众说纷纭。但众多的说法中,对艺术作品所做的内容与形式的二分,影响最大,也最为深远。“长期以来,关于艺术品的形式/内容的二分及其互相对立的思想,在文艺理论史上占据主导性地位。”因此,谈艺术作品的结构,不可能不谈及内容与形式的二分,也不可能不谈及内容与形式对于艺术的重要意义。 作品结构上的内容与形式二元对立的思想在近代美学中正式形成,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孕在古典美学中。柏拉图认为,艺术作品是“理式”的“影子”或“幻像”;艺术作品只能在“外形”上对“理式”加以模仿,而不能分享“理式”本身。在这里,一方面,还没有内容和形式的二元对立的思想;另一方面,艺术作品只是“外在的形式”,“与真理隔了三层”,这也隐约暗示着后来形式与内容二元对立的某些因素。亚里士多德指出,事物为“材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等所规定;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赋予材质以形式,形式本身就是作品的内容。这里的“形式”与“材料”的对立,虽不等于后世的内容与形式的对立,但无疑蕴含了二元对立的思想。 真正将内容与形式二元对立的思想在美学中发挥到淋漓尽致的是黑格尔。他认为,美或艺术作品作为感性存在,只是一种“形式”,其背后蕴含的“内容”是作为世界本源的“绝对理念”。黑格尔说:“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但这种统一不是内容与形式的等价并列,而是有主与次,有高与下之分,作为内容的绝对理念是本体,高于它的显现形式。因此,内容是主因,决定形式,并且“形式的缺陷总是起于内容的缺陷”。黑格尔的内容与形式二元对立统一的美学思想,确实概括了当时艺术的概况,揭示出艺术作品在结构上的某些真理性的东西。但黑格尔是孤立的,尽管他的美学思想在当时的理论界震动巨大,可在艺术实践领域,“他的学说没有发生多大影响,感性主义和形式主义一直在泛滥着。”特别是重形式的现代艺术崛起后,对内容的强调已变得不合时宜。 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形式主义”的和“抽象主义”的,前者弃绝艺术的内容转而致力于对纯形式的专注和开掘,而后者累于沉重的内容,将其“抽象”为单纯的“形式”。诚如李斯托威尔所言:“在近代艺术和近代艺术批评家当中,出现了一股强大的形式主义倾向。”这股形式主义不仅表现在克莱夫·贝尔等人所倡导的视觉艺术领域中的形式美学,也表现在文学中的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以及法国结构主义美学思潮等。它们涉及的领域和探讨的对象不尽一致,但其理论趋向却是一致的:它们仍然基于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思维,弃绝内容,单纯地在艺术形式或文学形式上探究“本质性”的东西。英国的克莱夫·贝尔主张:“艺术除了呈示其形式关系的抽象式样之外,就再也没有更重要的东西了。其余一切,如情调、信息以及理性的内容等,都与艺术无关,毫无美学价值。”在这里,已无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问题,而是说内容根本就与审美无关,因而应从艺术中坚决加以清除。在文学研究领域,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者及布拉格学派,单方面突出形式的作用,认为并不是内容决定和创造形式,而是形式决定和创造了内容。“文学可以表现各种各样的题材内容,文学作品的特性就不在内容,而在语言的运用和修辞及技巧的安排组织,因此文学性仅存在于文学的形式。”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派步其后尘,英国文学批评家、诗人兰色姆提出“架构—肌质”理论,认为诗的本质不在于内容的逻辑陈述(即“构架”),而在于与“构架”相分立的细节部分即“肌质”。“兰色姆所说的构架和肌质尽管与通常所说的内容和形式不能完全等同,但与后者还是大体类似的。” 形式主义把艺术实践和批评引向了艺术自身核心的东西,确实揭示了以往艺术研究所忽略的重要的东西。对于形式主义美学及其理论价值,或许可以用克罗齐一句话加以概括:“审美的事实就是形式,而且只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