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33

w844603390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论文研究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enghappy

已采纳
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一、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耗低效现象,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1)阅读课热热闹闹,感悟不深。许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代讲,支解了教材的丰富内容,阻碍了学生对课文整体感悟。或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发展空间极为有限。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2)观摩课轰轰烈烈,存在“作秀”。部分年轻语文教师在各种评优观摩课中,为展示自己的所谓“风格”、“风采”,常常出现了一些“秀”课,一堂课看起来十分热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课结束后,学生学会了什么呢?完全是教师在台上自己“做秀”,做给听课教师看。这样的教学,根本谈不上是“有效”的教学。(3)教学改革大张旗鼓,缺乏实效。在教改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一些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信息,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不乏流于形式,实效不大。有效教学顺应了当前“减负”。随着“减负”活动的深人开展,大家更是把目光集中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如何让学生摆脱沉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这些都是在减负之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实施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八册《最佳路径》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米老鼠、唐老鸭等动画片断,创设情境,介绍迪斯尼乐园在世界上的影响,同时结合课文中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插图来告诉学生,本文叙述的正是孩子们喜爱的迪斯尼乐园的有关故事,借助多媒体优化教学情境,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优的教学效益。 2.保证时间,提高质量语文是一个特别的学科,需要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那么这种自我理解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自己的阅读。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保证好学生的阅读时间和质量。一堂语文课不可能也不允许有较长时间安排学生自由阅读,学校的图书室,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但是,单单靠学生自己借阅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的,所以学校还要定时安排中午的时间向学生开放图书室,学生阅读时间才能得到一定的保障。但是学生真的去读了吗?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我们应该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去图书室进行阅读。其实,我们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许多东西,学生都可以去图书室查阅相关的内容的。如《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三请诸葛亮的事情,学生对诸葛亮很熟悉,但是对于他的一生却是了解很少,而在练习2里,出现的成语里,讲的恰恰是诸葛亮一生的经历,于是在上完课文后,我让学生们去查阅诸葛亮的生平经历。学生们去查阅后,对诸葛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再给学生上成语,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并且能说出一些相关的故事来。这样的阅读,是教师引导性的阅读,在阅读的质量上能得到保障,并且能及时检验他们的所得,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值得一试的方式。 3.抓住时机,深化阅读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现在不少教师常常会安排一些课后小练笔,那么,如何把这些小练笔真正落实到实处。在小练笔时,学生的思维常常停留在课文里,写出来的小练笔常常是不如人意的,所以,对于学生写的小练笔,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同时对他们不足的地方予以补充。然后再让学生动手修改,把它当作作文来写,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练”的目的。如《天安门广场》中,由于部分学生对于文中出现的方位不太理解,所以我安排了一个介绍景物方位的小练笔。交上来后,发现个别学生介绍的地方,让人看了不明白,于是我就让他们进行交流,指导学生按照一定方位顺序介绍景物,如《我的小房间》、《我家的客厅》等,学生的兴趣来了,话也多了。说话也有条理了,经过修改,他们的习作都有了很大进步。这样不仅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也使学生在平时的交流中,得到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弥补了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不足。三、落实措施 1.精心设计教案 教师要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这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这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教师要亲和学生,让学生争做学习的小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2)教师要解放学生,让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能经常用考试、作业来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 (3)教师要妙用奖励。奖励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取学习预期的满足。 3.教学形式要多样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问学问,学学问问,不学不问,哪来学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学生只有自己会思,会问,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2)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的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就是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质和量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3)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想,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如果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包办,多些自由,我们的学生才会越来越喜欢语文,我们的语文课程才能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形式多样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4.多多反思。 有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写反思是何等重要。没有反思,就没有感悟;没有感悟,就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反思能弥补教学中的失误,也能记下自己教学中的“金点子”,有利于今后的教学,有利于自己的专业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因此每位教师只有多写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多多反思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加速器。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达到提高课堂教学之效。

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论文研究

307 评论(14)

lixin0804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方法初探有效的阅读教学,对于理解文本内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呢?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一、重视单元导读,培养单元整合意识解读教材发现,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专题把各项教材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每组教材的“导语”,通过简单的几句话,点出本组的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简短的导语点明了本组的主题--童年。后面的课文、语文园地等都围绕这一专题来安排。这样的编排体系,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首先关注导读的导向,并根据导读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训练,而且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阅读导读的习惯,在每单元学习前花上三、五分钟读、议导读,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单元整合意识。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学习之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毫无兴趣,只是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愿望”。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个体的自主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教师应面带笑容,和蔼亲切,愉快的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学生,让学生想读、乐读、真读。如在教学李白诗歌《望庐山瀑布》之时,先放轻音乐,然后用幻灯或信息技术展示庐山瀑布的奇丽、雄伟、壮观之景,师生在声、像情之中进入诗的意境,心随情动,情动与辞发。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其启蒙而引其趣”,引导学生阅读兴趣的坚持,让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兴趣持久。三、鼓励探究,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古人云:“学贵多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以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去探究,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主动去思考,咀嚼文本、品味文本,读懂文本,读活文意。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我一般遵循如下的“三步曲”:先学会提出一般性问题,然后逐步过渡到会对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进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十九课《最大的书》时,教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就题目提出了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如“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子?”“为什么称为最大的书?”“最大的书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教师再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并稍加点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的具体特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大胆放权: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思考,大胆提问;二是创设民主、宽松的阅读环境,拓展学生的阅读时空;三是精心设计“问题”,教会学生质疑,深于文本探究。如教《山行》这首诗时,任让学生阅读,品味诗中作者的心情以及让学生自己在回家路上时有什么感受,谈体会。四、教会学法,提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1、分布阅读,培养良好读书习惯。正确朗读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习惯的培养,是小学语文课堂重要的教学任务,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读书三步曲”,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则是读出情感;第三则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书,实现了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的读才有实效。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多元化解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永远是以问题开始的,鼓励学生对文本尝试多角度质疑问难。比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思考点:(1)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璧一起撞柱子,为什么?(2)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平手还是分不出胜负?(3)廉颇负荆请罪,他到底有没有罪?这一设计,学生阅读后,会众说纷纭,思维非常活跃。3、发展求异思维,突出创新思维。如教学课文《落花生》时,虽文本朴实无华,但真情实感跃于纸上。让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花生与做人有什么联系?平凡与伟大,怎样理解?4、拓展思维空间,激励想象创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思维。如一问多答,一词多解。教学《跳水》一文时,让学生阅读,想象“当船长逼儿子跳水时”,会有哪些结果,你对此有什么感受?从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收获。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习惯,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166 评论(13)

wh03wdd

六填补空白,发挥审美想象  想象是儿童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爱因斯坦说:“想象有时比知识更重要。”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审美想象力是阅读教学的天职。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含蓄深刻,意境深远,留给儿童再创造的空间十分广阔。这些“艺术空白”正是培养儿童审美想象力的天然素材。通过想象去填补课文的艺术空白正是审美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如《凡卡》中写凡卡不堪忍受学徒生活的苦楚,偷偷给爷爷写了信,匆匆投进邮筒,回去之后还做了一个好梦。这里关于信的去处及梦的内容就自然形成了一个艺术空白,《凡卡》的悲剧色彩可因这空白内容的揭示与填补而趋于浓烈。教学时应因势利导,让学生驰骋想象——凡卡的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即便收到,他能来救凡卡吗?凡卡会做一个什么样的好梦呢?填补课文艺术空白的过程就是运用想象再创造形象的过程。由此,学生不仅会进一步加深对课文中美的感受和理解,而且还能为今后自觉地创造表现美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仿写扩写,寻求审美再造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最终是培养小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审美教育的目的。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例子。”课文是阅读分析的例子,也是学生学习如何表现美创造美的例子。小语课文尤其是高年级课文多为名家名篇,作者的思想情感、人格精神都是给儿童心灵以本质定性的精神食粮,而文章丰富的表现手法与技艺则是培养儿童审美创造力的好材料。因此,从有利于儿童审美创造力形成的角度讲,教学课文应特别强调读写结合,在阅读过程中增设仿、扩写内容,让学生由此开始,学习表现美的方法,训练表现美的技巧。如《鸟的天堂》一文以静态描写的方法展示了“鸟的天堂”——大榕树的大和美,又以动态描写的方法表现了天堂的鸟的风姿。文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体现了均匀的和谐美。该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趣的生动教材,也是锻炼学生美的表现力的典范佳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扣课文内容设计仿写练习,为学生学习表现美提供契机。如在学习了大榕树的美与大的特点之后,可及时让学生观察描写校园中的一株芙蓉或梧桐,着重练习静态描写的方法;在分析天堂的鸟之后,可让学生仿照课文写课间操声,体会动态描写的好处。实践证明,这种结合课文审美教学而进行的练习,十分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又如教学《江雪》,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通过想象,扩写《江雪》,让学生用自己的笔进行创造性描绘。有位学生这样写道:“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大地披上银装。在风雪中,鸟儿都不敢再飞了,它们躲在家里过起冬来,每条小径上,都找不到人的踪影。江面上只有一只孤零零的小船漂浮着,上面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渔翁,只见他身披蓑衣,头戴斗笠,饱经风霜的脸上满是皱纹。他抖簌簌地拿着钓竿,在船上钓鱼……”。从这段扩写中,可以看出学生被《江雪》这首诗的意境所感染,使情感的调节功能、动力功能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同时,也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只有紧紧抓住培养小学生创造美这个大课题,审美教育才能有始有终,有声有色,才能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培养小学生热爱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都是古今中外优秀名篇,这些教材不仅体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结晶,教师要发挥教材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关键在引起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没有美的情感,教学必然是干巴巴的知识灌输;没有美的教育,教学必然是冰冷冷的抽象说教。所以,语文教师要在授课时,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读,引导学生进入意境,诱发学生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像春风吹动池水一样掀起联想的层层涟漪,乃至产生模仿创造的冲动,从语言入手,催动学生的情感破闸而出,把握文章的蕴意,升华其美感,促使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在“美”的教学中均得到发展。
207 评论(10)

apollotq

一、“活”字教学的时代意义 首先从时代目标要求看:“活”字教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语文,诚如《语文教学大纲》所说:“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因而,语文教师“活”字教学对于“两个文明”建设和“四化”大业早日实现的意义自不待言。 二、“活”字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原理 “乐”是活的教学前提 乐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引导人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乐也是潜在的学习动力,使人保持旺盛持久的学习热情;乐又是一位学习的良师,使人加快获得知识的进程。《论语•雍也篇》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原理告诉人们,兴趣导致欢快,学起来能得到内在的满足。研究结果也表明,学习情绪轻松、愉快、高涨,学起来、教起来就容易活,效率也就高。那么如何做到乐呢?一是目标激励,化苦为乐。语文教师要从培养又红又专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远大的人生目标,唤起他们学好语文的原动力,以苦为乐,化苦为乐。二是讲究实效,学有所乐。教师应设法使学生不断体验到学有所得的快感,教师既要胸中有书,更要目中有人,务实求真,使学生学有所乐。三是示范表率,寓教于乐。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和运用自身的感召力,充分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如:要求学生背诵的,自己先“亮相”,亦可经常“下水”作文。真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开发智力,其乐融融。 三、“活”字教学实施的探究 “多功能”合作法 课堂45分钟是语文教学的主战场,也是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提高思想水平的主渠道。高效率的课应是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全频道”式接受、“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语文教师在授课程序设计方面要兼顾教材思路、教法思路和学法思路。充分考虑“听、说、读、写”的最优化组合,及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相机穿插。尽可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保证全神贯注而又轻松愉快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真正在主战场上打好提高学习效率的攻坚战。
269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