娟子77
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率分论点)⑴明确:分论点可以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⑵方法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近几年,考试作弊已成为大学校园里见怪不怪的现象,夹带、偷看、考场交流、换卷、传递、暗号、占据有利地形、利用现代通讯工具、替考、与监考人员联手等各种各样的作弊花招在考场上发挥得是淋漓尽致2003年教育部关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刹住高等学校考试作弊歪风的紧急通知》中就明确指出:“考试作弊不仅破坏了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而且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败坏了学校的良好学风,损害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因此,如何杜绝考试作弊就成了高等学校教务管理工作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现状分析 有调查结果显示:有5%的大学生考试经常作弊,有9%的大学生偶尔有过一两次作弊,有9%的学生想过,但是不敢,有7%的学生从来没有过同时,有7%的学生发现自己身边的很多同学有作弊行为,有0%的学生发现自己身边的同学有偶尔作弊行为——这样的数据让我们触目惊心考试本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考察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一种手段,具有权威性、严肃性、真实性及公平性,而目前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普遍呈现上升趋势,使考试失去了其原有价值和意义,“作弊”这一令小学生都备感羞耻的词汇在当代大学生之间却成了公开的秘密,对此,我们不能不感到深深的悲哀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认为:态度是个人依据自己的观念体系,对某一现象所持有的较稳定的评价与内在行为倾向态度不是行为,但行为却以态度为先导根据这一观点,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就应该与他们对考试作弊的态度有密切的关系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 严重败坏学校的学风,使自己荒废学业,丧送一生考试作弊则是对良好学风的污染和败坏,是对学校正面教育的亵读与践踏这与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精心营造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学习风气的背道而驰,是对学校良好校风和学风的严重污染与破坏 养成学生的冒险和侥幸心理,使自己怀疑自己能力,养成投机取巧的习惯,增长了惰性虚荣心一天天膨胀,美丽的背后隐藏着丑陋在学校践踏学校管理规范,走出校门后就可能漠视法纪法规,乃至以身试法侥幸“成功”则可能为将来走向社会后在更广阔的领域采取不正当手段竞争、投机、欺诈乃至犯罪埋下隐患 破坏了公平竞争的规则,在走向社会后就可能去践踏竞争规则在竞争中获胜或避免被淘汰,在越来越完善的市场竞争规则之下破坏公平竞争规则将是越来越不可想象的,投机、作弊行为在丧失个人诚信的同时,也将失去竞争与发展的机会 在整个作弊过程学生都承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考试作弊的过程与结果对作弊者身心的危害是不可小视的 三、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 考试作弊是一种通过较少的劳动和资源付出获得高收益的非正常竞争手段经分析,高校大学生作弊现象日趋升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学校管理 高校考试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给了学生可乘之机第一,学校缺乏专业的考试监督管理机构第二,考试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第三,就业导向第四,现行教学管理模式存在弊端高校的教师授课大多是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教材、进度和标准进行教学,忽视了因材施教和对大学生个性的关注,用同一种模式培养学生,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教师水平差异较大,枯燥、乏味、说教式的讲课加剧了学生的旷课行为,这些都容易导致学生考试的时候铤而走险——作弊 学生心理 在自由竞争时代,人们更看重结果,而忽视甚至轻视手段选择的合法性当前高校中综合测评的排名、奖学金的发放、优秀学生及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无不与考试成绩直接挂钩,学生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存在相应的人格缺陷,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失重,主题价值观错位,意志力薄弱,诚信缺失,功利性强,社会责任感差等,这些与考试作弊有很高的关联性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有些学生认为大学既然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小社会,那么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各种社会实践培养能力,因为毕业后的学兄学姐往往会对还在上学的学弟学妹们说,书上的知识跟现实工作的所用完全不一样,书上的知识没什么用,因而逐渐形成一种风气,学习既然没用为何要学,考试抄下能及格就好,更何况许多专业人士一直强调企业要的是能力而不是学历,这种思想使得学生根本不把学习放在心上,过多关注各种社会活动,以期待将自己积累的经验作为走向社会的唯一砝码,从而忽略了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由于这种认知使部分学生将考试仅仅看成是取得学位的一种途径,只在考前突击复习,若效果不好则会选择作弊四、防范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 诚然,大学生考试作弊有其一定的社会客观因素,但是,我们还是要直面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警惕作弊心理和行为的发生 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在大学生管理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具体的改正计划,改变学生被动管理的状况,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将考试作弊与可耻视为一体,主动予以防范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考试作弊违背了做人最起码的原则,不论学生的心态如何,都集中反映了其不诚实的一面所以,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学校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人格,克服“好虚荣”、“侥幸”等心理,让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 加强高校教风建设一所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和考风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的知识体系、思想品质、职业道德、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学习风气和考试自律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以身作则,通过提高教学技能和教育艺术、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树立良好的学风和考风 高度重视学生骨干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强学生干部的“选、培、用、考”,把那些热心为同学服务、责任心强、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选拔为干部,积极指导学生干部参与学生管理,及时反馈学生学习动态,严格要求学生干部一定不能考试作弊,利用学生干部在学生中宣传考试作弊的利害关系,监督考试作弊状况,充分发挥干部作用,让同学们在考试时心有顾忌,从而减少作弊 实施教考分离人才的概念是多角度、多方位的,我们经常发现,在校期间学习优秀的学生进入社会并未如人所愿都成为人才,而有些成绩平平或传统观念认为是“差生”的学生却在行业中、单位里独当一面或成为专家,这说明我们现行的过分注重学习成绩的评价体系是不科学的我们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奖励体系也应是多层次的,在鼓励学习冒尖的同时,也要让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得到表彰,为他们的成材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 做好考试期间的心理维护和保健很多大学生在考前有考试焦虑、考场恐怖等心理问题,作为老师和辅导员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做好自我心理保健,例如自我鼓励、自我积极暗示、科学用脑、有效利用生物节律安排复习、劳逸结合、加强运动、焦虑时转移注意力、学会放松、积极咨询求助、合理用药等,确保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去参加考试,从而避免作弊念头的产生和作弊行为的发生 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我们要让学生明确考试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知道考试分数不仅对自己重要,对教师和学校也有重要的督促和评价作用,虚假的分数不仅危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妨碍到学校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并且,考试不仅是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测试,还包括对人格和态度的考核,如果学生在考试中作弊,又何谈职业道德,更谈不上成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了作为学校和辅导员都有义务在考试前给学生做好考试作弊的危害性教育,通过介绍考试作弊的处分措施及相关案例让学生明白考试作弊一旦被发现,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还会失去学位和正常的学习机会,而处分一旦记入档案,将影响人的一生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传统制麻,采用沤麻的方式。沤麻是将亚麻茎或黄麻置于水中浸渍,利用细菌作用使麻的木质组织软化以便打出纤维。麻茎或已剥下的麻皮浸泡在水中时,自然发酵,会发出难闻的恶臭味,但是通过脱胶等程序最终却可以获得干净坚韧的麻绳。 民间自制土豆淀粉,将土豆洗干净,放在缸里,通过一定时间发酵,打开臭味扑鼻的大缸,将浑浊不堪的发酵物掏出,经过反复淘洗,去除其中的杂质,最终能制作出美味、白净的土豆粉。 试题解析: 一、审题要准 这是一个两则材料的作文题,材料具有相似性,所以用求同法。两则材料的相同点有: 1、都经历了一定的程序 2、都有"臭味" 3、都最终有一个好的结果 我们采用抓关键词和因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得出以下观点: 从过程上看,都经历了一定过程,且过程是复杂艰苦的,引申到人,可以写"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成功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爱拼才能赢"•• 从结果看,这样好的结果是怎么来的?于是我们想到:梅花香自苦寒来、苦难是一笔财富、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 二、认识要深 1、吃透材料 材料的内容范围和材料的含意范围,一定要搞清楚。文章的每一句话都要在这个范围以内。 搞清材料的特点、寓意、中心点、写作意图、感情倾向等等。 材料没有吃透,不但影响立意,还影响选材、叙例、论证。举例,其实是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例子是否恰当,在于对材料研究的如何。 2、在"为什么"上下功夫 有了中心论点,还不能马上作文,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写"磨砺",什么是"磨砺",人一定要经历"磨砺"吗,有了"磨砺"一定成功吗等等。 3、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比如分析原因,那就得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分析,有人经历磨砺,成功了; 有人却一蹶不振了,为什么?苦难也不一定就是财富。 比如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什么? 掌握一些理论常识,特别是哲学,对分析问题,开拓视野、思路,是极有好处的。 三、内容层次要丰富 比如写"磨砺",至少这几个问题得讨论: 1、没有人愿意经受磨砺。 2、往往人都会经受磨砺,为什么呢? 3、同样经受磨砺,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为什么呢? 4、"穷而后工"的原因是什么? 5、我们学生怎么对待"磨砺"?•••••• 安排内容层次的基本原则就是分层说理,层层深入。 四、叙例问题 1、叙例要具体 阅卷中发现,学生叙例都是大概的、模糊的,例子和论点只是简单地对接,甚至只提到人名,没有具体的事,事例的细化不够。具体的经受了怎样的磨砺没有写出,大大地削弱了论证的力量。 2、叙例要对上"号" "号"即论点,对上号就是的所谓"对症下药"。没有对上,一是叙述不具体,对位不准、不细。二是不相干的事,也写上了。三是对例子掌握不准,例子不能论证论点。 2 3、叙例失误 一是不真正了解事例,二是对观点中的核心词,理解不透彻,没有扣住它叙,三是不会叙例,认为"这样"就可以( 老师指导有问题),四是语言表达不准确。 五、 努力营造"亮点" 亮点在文章中表现在许多方面,语言的、结构的、事例的•• 我想主要的还是内容上的,以显示不同,显示认识深刻, 提高分数。 比如,辩证地分析论点,分析论点的实质,原因中的原因,比如抓住矛盾,对比分析,比如进行关系分析,逆向分析,条件分析•• 任何论点都是可以分析的,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苦难是一笔财富,对于有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有的人就不是财富。个中原因是什么?都要进行分析。 濯 清 水 洗 涤 心 灵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儿时背的诗歌至今忆在心间,给我的震撼至今不能忘记。好一个“千锤万凿”,好一个“烈火焚烧”,我想,只有这样,事物才会更加精美、更加坚硬,人亦会更加坚强完善。因为这不仅磨砺了我们的身躯,更洗涤了我们的心灵。 商品世界,物欲横流,拜金至上。有谁能不身陷其中,受其影响?有谁能在世俗中保持本真,坚守自我?又有谁能超然于物外,飞翔于浩瀚的精神天空?我想,只有心灵的纯净,才能活得自在洒脱。 磨练自我,雕琢身心,涤荡灵魂。我们身处转型期的社会,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思潮的确腐蚀了一些人的灵魂,或许有人就处在其中,不断地被浸染着,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被铜臭熏染而六亲不认。有的人不断地锻炼自己,让心灵更加强大,更加纯净,而所作为,彪炳史册。正如孟子所言:“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是啊,连本心都能主动地去纯净,又何怕不能改变世界?当代雷锋郭明义不就是时代精神的杰出代表吗?他在这个金钱至上的商品社会里,不为金钱所动,二十几年里,无偿的大量的献血,救活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凭自己的能力,做着慈善与关爱的事业,使那些辍学的孩子重新回到学校,他的行为带动和影响着周围的人,扭转着社会上的不良风气 舀一盆清水,酿造圣洁的心灵美酒。一盆污水,长时间沉淀,就会露出清纯的本色;一坛佳酿,地下长久发酵,才甘甜爽口,沁人心脾。人也一样,时间的积淀,岁月的打磨,才有了认识自我,完美自我的境界。昔日陶渊明,官场的岁月让他迷失了自我;站立于悠悠古风的田园山野之中,采于东篱之下,抬头仰望着幽幽的南山,他世俗的心灵得到了解脱;想往昔展翅九万里的逍遥庄子,经时间和岁月的酝酿与淘洗,终悟人生至哲而超然于物外。再看黑暗中的鲁迅,用他那黑色的眼睛寻找着光明。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吾辈岂能浸染于世俗中?愿做一枝“出淤泥而不染不染,濯青莲而不妖”小荷! 洗涤心灵,提升境界,才能有所成就。正如静安先生《人间词话》所言“古今成大学问成大事业者,无不经过三大境界”。是啊,成大学问,也必需有梅花之凛然,菊花之恬淡,荷花之高洁,青松之刚劲,才能经霜雪,瀑风雨,厘雾霾,逆流而进显英雄本色。 洗涤心灵,洗涤出一个永恒的自我;麻生蓬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坚守心灵的家园。哪怕是:世界再乱我至清,沧海横流我自笑。穷则善其身,达则济天下,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