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励志标语议论文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68

Gothebest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励志标语议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心浪天涯

已采纳
“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日前,浙江永康市第二中学行政楼大厅的LED大屏幕上打出了这么一句话,在网络上引来热议。(2月23日《都市快报》)受关注就会有议论,有议论就会有不同观点,这很正常。过于放大这条标语的价值导向意义,不但无益于正在紧张备考的学生和学校,更可能误伤制定标语的老师。而这些,显然都不是我们关注标语的初衷。宣传口号直入人心的力量,源于对生活的真实反映。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尽管语言朴素简单,但这何尝不是一句实话。没有高考,许多山村的孩子可能一辈子走不出大山;没有高考,许多穷孩子将失去向上流动的机会,只能无奈地如父辈一般继续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对许多人来说,高考是改变人生命运的唯一通道。这个道理其实已经讲了很多年。然而又不得不承认,当这个道理再次被以学校标语的形式呈现于眼前,其中又饱含多少无奈与悲怆。贫富差别客观存在,但贫富不应成为社会阶层的标签,可当“富二代”、“官二代”这样的词语不断闯入我们的生活,它事实上意味着社会的阶层固化愈发明显,也意味着社会财富的聚集与分配机制还很不健康。“围观”标语的背后,实是对社会公平的普遍期待。或许,这才是标语引来热议的根本原因。长一点的:“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日前,浙江永康市第二中学行政楼大厅的LED大屏幕上打出了这么一句话,在网络上引来热议。负责标语收集工作的陈老师说偶然间看见白岩松说过这句话,果断地把它收进了“高考励志标语”里,没想到反响会这么大。(2月23日《都市快报》)网上查询发现,这句标语的原话来自于白岩松去年7月与郑州大学学生的对话,话题背景是面对高考的种种毛病,学生希望白岩松谈谈对高考的看法。事实上,在当时就有媒体以这句话为标题对活动进行报道,但并没有太大影响。想不到现在这句话被拿来作为标语,反倒引起了轰动。这或许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口语交谈与宣传标语的感染力远不一样。并不想从价值导向层面来探讨这句话该不该成为标语,探讨这条标语可能带给学生的所谓正面抑或负面影响事实上,这样的议论在网络上已经很多。受关注就会有议论,有议论就会有不同观点,这很正常。过于放大这条标语的价值导向意义,不但无益于正在紧张备考的学生和学校,更可能误伤制定标语的老师。而这些,显然都不是我们关注标语的本义。但至少可以肯定,即便仅从内容本身,这句话也非常适合成为标语。口语化的表达,简单明了却直入人心,令人过目难忘。也许你很快就会忘了诸如“把握现在就是创造未来”、“天生我才必有用”等传统式、“标准”式标语,但你可能永远不会忘了它。正如一位学生所说,这条标语一换上去,他就牢牢记住了。而这,其实不正是学校制作标语的本来初衷吗?直入人心的根本,源于对生活的真实反映。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尽管语言朴素简单,但这何尝不是一句实话。不管你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但对很多普通人而言,内心何尝没隐藏着这句话的影子,何尝没有表达过类似的意思?没有高考,许多山村的孩子可能一辈子走不出大山;没有高考,许多农民的孩子可能永远喝不上咖啡;没有高考,许多穷孩子将失去向上流动的机会,只能无奈地如父辈一般继续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尽管心有不甘。对许多人来说,高考是改变人生命运的唯一通道。这个道理其实已经讲了很多年。然而你不得不承认,当这个道理再次被以学校标语的形式呈现于眼前,其中又饱含多少无奈与悲怆。穷富差别客观存在,但穷富只是一种生活状态的反映,而不应成为社会阶层的标签,可当“富二代”、“官二代”这样的词语不断闯入我们的生活,它事实上意味着社会的阶层固化愈发明显,也意味着社会财富的聚集与分配机制还很不健康。“围观”标语的背后,实际上是对社会公平的普遍期待。或许,这才是即便以白岩松的名人效应也没有“捧红”的一句话,却在成为标语之后引来热议的根本所在。

励志标语议论文

234 评论(13)

佩恩氰

大屏幕上打出这个一句标语:“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就是这么一句“高考励志标语”,没想到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人认为,这条标语里隐约透露着与“富二代”的对立情绪。在一个焦虑成为时代流行语的社会里,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也有可能被过度诠释,因为这个社会里的每个群体因为安全感的欠缺往往变得过分敏感。“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这话本来是白岩松去年7月在郑州大学和学生们交流时,谈及高考制度的公平性时说的,他只是想说无论高考有多少是非,至少还是目前促进阶层流动最公平的一种制度。浙江永康市第二中学负责标语收集工作的陈老师看到这句话后,果断把它收进了“高考励志标语”。从“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的励志标语中读出“穷二代”和“富二代”的对立,显然是因为我们过度“敏感”。既然是“励志”,自然要找到励志的模本。这一标语中,“富二代”只是一个参照的对象,只不过在当下情绪复杂的社会里,“富二代”总是被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罢了。我们完全没必要从“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的标语中放大“穷二代”和“富二代”的对立。不过话说回来,这条标语倒是提醒我们,所谓励志,一定需要找一个模本或者榜样吗?不能否认,国人总有一种“必须向谁看齐”的心理习惯。这种习惯表现在,父母教育孩子时会批评孩子不如谁谁谁优秀;老婆数落老公时会唠叨,说他不如谁谁谁有钱;即便别人不要求你了,自己可能还会在心里嘀咕,谁谁谁本来和我一起参加工作的,职位怎么升得那么快?!这是一个多少让人焦虑的社会,这话说得并不夸张。在社会公共生活里,众多因素令每个人不得不焦虑。如果说这些公共生活中的焦虑是无可避免的话,在我们的私生活里,“必须向谁看齐”的社会心理,是不是又促使自己主动投下焦虑的种子,自己给自己下了套?在“必须向谁看齐”的心理阴影下,孩子们焦虑,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成绩没有别人好,才艺没有别人多;成年人焦虑,因为自己房子没有别人多,权力没有别人大。总而言之,我们对所谓的成功学没有免疫力,别人的成功才是自己上进的动力。在所谓励志方面,我们为什么不能强调一下“做最好的自己”,而总是习惯于去和其他群体拼呢?“穷二代”做不了“富二代”,完全可以做“拼二代”,这么说并不是要每个社会成员都安分守己固步自封,而是每个群体都应该适当有一些“个人主义精神”。每个人都应该有诠释自己生活的角度和能力,有观察生活、认知真理的心灵。人在“必须向谁看齐”的心理作用下,独立的批判思考能力、独立的内在精神就会被所谓的成功蛊惑,只顾着一股脑地“看”别人去了,自己的生活反而彻底丢掉了。我从不认为“私生活”里的这些社会心理纯属“私事”,成年人习惯了在这个心理怪圈里打转焦虑,然后,他们会把这种“比对”规则传导给下一代,代代焦虑并不利于社会发展。当公共生活中的焦虑还未缓解,私生活中自找麻烦式的焦虑,将进一步降低个人的幸福指数。做一个内心强大、独立的人,才能免受伤害。如果仅仅是因为达不到别人的高度而焦虑,那么,即便公共生活中的焦虑解除了,个体的生活也未必幸福。从这个角度看,我更希望自己身处的社会,能为个体传达“做最好的自己”的励志习惯,而非“必须向谁看齐”。庸常的日子里,每个人必须学会找到自己,也祝愿那些即将考高的学子,拼出一条自己的路
230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