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amaaaaa
屈原传说主要表现形式虽然是口头语言传承,其次是书面文字传承,但是具有较高价值。这种形式是文化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秭归千古流传的精神食粮。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醇厚的文学价值秭归屈原传说故事把握文学的本体,以情动人,以理励人,以事感人。同时,以景寓情,以事寓理,以虚寓实,以实寓虚。情感浓烈,内涵深邃。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更是难能可贵。如《三星照半月》的星月彻夜伴读、《照面井》的井水明照忠奸、《挂艾嵩插菖蒲》的艾蒲驱魔除贼等传说,通俗易懂,喻意深刻。又如《神鱼》的夸张手法、《红漆棺材》的讽喻手法、《我哥回》的抒情手法、《雷劈石》的比兴手法等等,使屈原传说故事的文学艺术价值得到进一步深化。从中不仅可以总结出有益的文学创作经验,而且能推动民间文学理论的研究。优美的欣赏价值现有的91则屈原传说故事可分为四大类,类类优美妙趣,脍炙人口。“景物传说”虚实相间,使人如临其境,如《玉米三丘》、《伏虎降钟》等;“地名传说”惟妙惟肖,令人留恋忘返,如《乐平里》、《九畹溪》等:“人物传说”贬恶褒善,致人赏心悦目,如《马桑树》、《易服救主》等;“习俗传说”雅俗共赏,惹人心旷神怡,如《三闾风》、《纱帽翅》等。这些屈原传说,听之,回味无穷;读之,爱不释手;论之,妙趣横生。予人以美的亨受。浓郁的社会价值屈原传说溶及文化教育、科学理论、人生道德等社会生活领域,最大的功能是启迪人的思维、浸润人的心灵、活跃田园文化。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观念、文化科学观念。对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心理学、语言学及美学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屈原传说中自然流露的民族情、爱国情、亲情、民情、乡情,沁人心脾,造化心灵。同时,屈原传说的特殊传承方式能使人们更加热爱社会、热爱人生、热爱文化、热爱屈原。深远的珍藏价值屈原传说中,对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运用与点化,蕴含着上古巴文化、楚文化的事象与神韵,而且饱含着当代与未来都需要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如屈原精神、文学艺术等。它不仅是民间文学财富,而且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不可缺失的精神富矿,有的传说故事甚至可称谓汉族民间文化珍品。因此,它具有较大的收藏、传承价值。从田野调查情况来看,其空间仍很宽泛。对屈原传说的进一步搜集、整理、出版、收藏和保护,使之成为不朽的文化遗产,是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丰富的旅游价值秭归地处长江秀丽的西陵峡畔,与巍峨的三峡大坝相连,境内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是旅游胜地。特别是遍布秭归乡村的屈原古迹及建筑,婀娜多姿,丰富多彩。如屈原村的屈原诞生地乐平里、屈原八景、女·砧、屈原故宅、屈原庙等,水田坝乡的独醒亭,两河口镇的屈公笔,小新滩的屈子桥,沙镇溪镇的楚王井,周坪乡的九畹芝兰,归州镇的屈原祠、屈原纪念馆、屈原墓等等,这些景点均有各具特色的屈原传说,将这些屈原传说故事集存并传承,对旅游开发会有锦上添花之功效,既能丰富乡村文化和旅游文化,又能为秭归旅游事业增添更多的经济价值。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她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精神,并鼓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昂的正气与民族气节,积淀为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弘扬其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为国家为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积极精神。创造更加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成为各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楚文化对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楚国人世世代代生存、繁衍、发展的文明旅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立志报国、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以民为本、舍己为人的价值观等等。正是楚人的这种爱国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实现他的“美政”理想,即进行政治改革——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举贤授能”,刷新政治,限制旧贵族的权益;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收复失地。但是屈原的改革在内政外交上触动了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根本利益,与他们产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了他们的嫉恨和反对,在上官大夫等人的谗毁下,昏庸的楚怀王“怒而疏屈平”。屈原蒙冤被疏后。离开郢都,先后流浪汉北和沅、湘二水之间。屈原的很多作品,包括《离骚》等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第二年又攻陷巫郡、黔中。屈原痛感国家的败亡,自己又无力挽救,悲愤难捱。是年五月五日,遂自投汩罗江,以身殉国。 在“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战国时代,许多士人在本国得不到重视时。常常投奔他国。如商鞅弃魏相秦,孟子游说齐梁,荀子入秦适楚,韩非背韩助秦等,在当时士人们以谋取权位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为己任,屈原却不能。“帝高阳之苗裔兮”,屈原自小受到了楚文化的熏陶,受到了历史上爱国主义传统的影响。他生活在社会大变革和楚国危难现实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政治变革,使他形成了爱国主义的坚实基础。屈原是楚国的优秀儿女,是楚民族的灵魂: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楚文化最杰出的优秀文化遗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和深厚的爱国情感,是楚民族长期形成的一种传统观念的反映
屈原,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即使在他投江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仍然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怀念,他所创造的楚辞体经久不衰,永垂史册但是对于他投江而死却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屈原之死重于泰山;有人则认为屈原之死轻如鸿毛其实这恰恰反映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该怎样正确理解和认识人的价值在我认为,屈原之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于爱国屈原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破灭,没有卖国求荣,而是凭着一颗“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忠肝义胆,与楚国共存亡他将国家兴衰置于自己得失之上,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鞭挞着卖国之人,有如此深远之影响,有如此深远之意义,怎能说死得“轻如鸿毛”呢?郭沫若同志说过:“屈原的死是为民殉国难,是一种为国捐躯精神的再现,他是为正义而死,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于一种热忱,死于一种抗争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将生命与信念的光辉和伟大展现给世人;他用生命守住他的灵魂:他用他的死告诉世人,追求信念与自由是永恒的主题;他给芸芸众生以震撼;他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郁闷空气中注入了一股热浪这种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民主革命宣传家,思想家陈天华或许受了屈原之死的感染吧!他的《猛回头》、《警世钟》成为刺向清政府的两刃利剑,而他为了抗议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迫害,愤然投海而死老舍也倍受屈原的感染吧!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堪忍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愤然投湖自杀,这是对文革动乱的抗争,是对‘文革”的控诉,他们和屈原—样,以自己的生命警醒人们要奋发,要觉醒他们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死的价值所在 屈原之死给时空注释新的含义这一道闪光的利剑划破了千年长空,给生与死赋予新的内容他的精神流淌在每一个中华赤子的热血里,融入炎黄子孙的灵魂中死已不是一种结束,而是一个伟大的起点文天祥虽死犹生,丹心照汉青;史可法,身殉孤城,忠心可鉴;更有于谦,千锤万凿,清白人间选择死亡,并不是平淡的沉沦,更不是无能的表现屈原之死是一种力量,一种发奋的力量,它如长夜中划空而过的流星,闪出一生最璀璨的光辉我说,屈原之死,价值永恒,价值无限虽然人生的意义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人生中也有为了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在某种条件下,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续生命的音响和光彩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峰,绝妙的音乐、多是悲壮的旋律而高尚的情操,却在壮烈的牺牲中人生留迹于大地之间,本应该有惊人之举卓尔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汪洋恣肆的长江啸傲百川,佰剑于长城的秦皇汉武,在史册中群视千秋 生命的长短无关紧要,紧要的是生命的意义屈原不随俗而毅然沉江,以身殉国,生命之光与日月争辉,长与短,因之失去意义古往今来,多少生命在历史的星河中默默产生,又默默消亡,而又有几颗能够像屈原这样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熠熠闪烁他的死,有力地维护了他那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严;他的死,充分显示了他的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他的死真正体现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价值鲁迅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真理更可贵屈原虽死,而真理传于四方,这样的死,死得其所生与死,是一对矛盾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如裴多斐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也就是说,为了真理,自由,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但同时,我们要珍惜生命罗曼•曼兰说过:“以死来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错过” 屈原投江是一曲壮烈的悲歌,一捶击破昏暗的响鼓,一声震撼历史长河的惊雷,屈原是矗立于人类心中的永远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