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ley_yan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名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名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乡—江西也有着与这边不一样的过节风俗!我们过节吃的年夜饭是用自家种的大米做的,饱满粒大。我们还要吃饺子、汤圆,用意是团团圆圆;饺子里会放少许糖,用意是这一年的日子过得甜美;还有一种“长寿果”,大多是给老人吃的,是在饺子里放些花生,用意是健康长寿。我们还把饺子和面条一起煮,饺子包的像元宝,名叫“金针穿元宝”。过年时我们还要贴对联、贴年画、拜祖先、敲锣打鼓但最开心的还是我们这些晚辈了,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也表示了长辈们对晚辈新一年的祝福。我们还要到亲戚家拜年,不过,我们要送礼物,都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临走时,主人便会取出自家大桔,意在互赠吉祥。一年又一年。年就这样在传统的紧密急促程序中、在孩子们收到压岁钱的喜悦中、在人们吃年夜饭的快乐中渐行渐远。这也明显地展示了中国文化风俗的魅力! 
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让我们走进傣族,了解傣族的泼水节 节日一大早,男女老少就沐浴更衣,家家户户的门框,窗户上,都贴着各式各样的剪纸,城镇的主要街道搭起了牌坊,顶端站立着象征幸福吉祥的金孔雀傣族的男女老少穿上了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上山去采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妇女则各挑一担清水泼到佛像上,为佛洗尘然后,青年男女提着木桶,一时间水花四溅他们要借这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据说这样可以不生疾病,四季平安,所以被别人坡道越多水,就说明他受到的祝福也越多,被泼到的人也越高兴这样精彩的泼水节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哦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现在,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民族风俗范文篇一:“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这个巨大的家庭是由56族兄弟姐妹们组成的,而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广东,下面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首先先绍的是我们广东人最爱的饮料——凉茶,我们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因为它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在广东,如果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很多人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几片陈皮去苦。广东人每年春节或开耕时节,从粤北到粤西山区广大农村,流行着一种乡土气息浓郁的春牛舞。人们满怀深情地赞颂和他们一起幸勤劳作的耕牛,充分表现了人们对这一农家宝贝的爱怜,对未来生活的祈求和期望。表演时,演员和观众同声欢呼,互相逗乐,气氛浓烈、融洽,充满着农家特殊的欢乐情趣。“春牛”一般由两个演员扮舞,一人舞牛头,一人操牛尾,牛头用木头或竹蔑扎制,外形比真的牛头大一倍,弯弯的猗角,大大的眼睛,黑黑的皮毛,牛鼻被穿着,和真的一样。牛身用布做成,遮住里边的演员,牛身和牛尾由一人操舞。表演前,“牛”先躺在一边,在一阵欢快的锣鼓声中,由一住老农打扮的角色,把“牛”牵起,绕场走几周,并对“牛”说几句打诨的话,逗引观众发笑。有时观众也挑逗演员,唱道:“手拿红花红彤彤,红花挂在牛角中、你堂春牛唱得好,不过你牛背有只窿。”机灵的演员立即唱答:“锣鼓一打闹喳喳,老兄讲得也唔差;谁个牛仔纸扎介,背脊有窿正好拿。”引得众人哈哈大笑,然后开始正式表演。表演时,“牛”的舞蹈动作很简单,只有随着牵牛人的唱颂,摇头摆尾,作欣喜之状,接受人们的称赞。牵牛人的动作则比较多,一边唱,一边抚摸春牛,从牛头摸到牛尾,每摸一处,都有唱词,一边还要做骑牛、驶牛、犁田耙地等动作,有的手持犁耙等农具,有的徒手,但动作都要十分逼真,稍有破绽,观众就要唱歌来讥讽:“手拿金花金黄黄,犁田大伯唔在行。丁丁园园犁紧转,样般中间唔开行?”表演者即顺便接过话头,逗趣作答:“锣鼓打来闹洋洋,老兄讲得也在行。连州学到连山样,留出中间做鱼塘。”为使得气氛更加热烈。有的地方还有一生一旦,打扮成新郎新娘,手持洋伞,肩挑花蓝,边舞边唱相随,唱一阵,扭一阵,又敲一阵锣鼓。最能表现这种舞蹈特点的是它那纯真、深情的唱词。牵牛的演员把牛牵到场中,便开始唱道:“我条件仔好耕田,生得头大角又尖,耙田唔使用鞭打,犁田唔使用索牵。”然后充满爱怜地抚摸耕牛,从牛头摸到牛尾,一边摸,一边唱:“摸摸牛头摸牛尾,农家耕作全靠你;摸摸牛头摸牛眼,茨粟豆麦粮增产;摸摸牛头摸牛耳,发展生产走富裕;摸摸牛头摸牛嘴,耕夫步步紧相随;摸摸牛头摸牛身,风调雨顺好耕耘;摸摸牛头摸牛肚,生活改善有出路;摸摸牛头摸牛脚,唔愁吃来唔愁着。牛儿是个农家宝,爱牛如同爱父母,相依为命勤耕作,共同走向金光道。”内容朴实,感情真挚,教育大家要爱护耕牛,勤耕勤种;曲调深沉,缠绵。由于在民间长期传唱的结果,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曲调,俗称“春牛调”。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是非常受人瞩目的;舞狮;种四方竹……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它有它的独特风韵;它有它的热闹。祖国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风五十六枝花,各色千秋,可广东的风情,却让我为之一爽!希望大家也能多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甚至了解其他民族地方的特色,让我们好好的感受中国的多姿多彩!民族风俗范文篇二: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日叫做“春节”。吃喝玩乐,时代不同,四个字的意义也就不同了。吃,记得我上一次就盼着过年,过年就有好吃的,可以使劲吃而不会找来长辈的责骂,现在的要求是如何吃得健康。喝,有档次,所以很多家庭选择在酒店吃年夜饭。当然大部分还是在家吃个团团圆圆的年夜饭。玩,过年了,和亲朋好友聚一起玩玩小麻将,斗斗小地主是很多人的选择,大年三十的晚上刚过12点的“开门炮”是必须放的,还有正月十五的鞭炮也是必须放的,意味着年过完了。乐,我过年就是一家人吃过年夜饭就守着电视机看“春晚”,当然,大年三十就是我和孩子们的天地乐园。比如:长辈们一般会跟小辈压岁钱,或者,前几天买来的鞭炮,就一起放掉。这些活动均以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春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民族风俗范文篇三:我的家乡在浦城,这是个很小的县城,但仅管如此,浦城的人民一直崇尚着中华的传统民俗,这表示着大家对祖先的尊重。那我就先从春节开始说起吧!除夕之夜,家家3点多就开始吃年夜饭,“蛋卷”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它的颜色是金黄色的,象征着家家年年都繁荣,儿女能够孝敬长辈。吃完晚饭后,我们是从不出门的,听奶奶说:“若出了门会把大家的好运给带走的。”虽然我们不能出门,但是在家中,我们不能出门,但是在家中,我们依然能够玩的有声有色。大人们在家中打牌打个通宵,孩子们放烟火放得起劲!这表示大家的好运年年,财运年年……除夕过后,换来的正月初一也是很受人欢迎哦!早晨起来,洗漱完毕后就先喝一杯“桂花蜜”,这是我们孩子的最爱,味道甜甜的,香香的……这表示希望大家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甜甜美美……吃完饭后就给长辈们拜年,长辈们就要包压岁钱,孩子们得到压岁钱后可开心了,但初一至初三是不可以乱花钱的,这又代表着大人们在这一年里很难很难挣到钱,运气也不太好……给长辈们拜完年后,女孩在家帮父母干活,男孩就跟随大人们去各自的亲戚好友家去拜年,大家都过的十分开心。而正月初四,全家人都要去山上的庙里去烧香,给菩萨请安,让菩萨保佑子孙满堂,儿女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过了初六,大家就一切都恢复正常了,大人们工作的就继续工作,孩子们该去复习功课,迎接新学期的到来了,这个春节是令人难忘的。民族风俗范文篇四:人间四月天,春色满江南。茅山庙会,是传统民俗与春天的一场约会:4月13——农历三月十八日,具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史的茅山古镇今天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节庆的气息,威风锣鼓,激扬茅山福地;龙腾狮舞,跃动古镇春风。来自周边城镇的老百姓们汇集一堂争相观望茅山庙会的盛况,颇有“平民狂欢节”之感。追溯茅山庙会,约始于清乾隆年间,已有二百余年,今年是茅山有组织规划的第二十二届庙会,庙会虽然有些迷信色彩,但其目的是去集商贾,交流物资,供应春耕生产及人民生活所需用品,起到振兴经济,搞活市场的作用,另有文艺青年,发挥特长,化装表演,比赛娱乐,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早晨八点,“哐哐哐”的锣声声解开了庙会的帷幕,威风凛凛的舞龙队率先登场,在空中飞舞翻腾的舞龙引得众人高声欢呼。这些舞龙队由各个乡镇组成,一般一个乡出两条龙,多则四条,舞龙由专门的船运送,到达茅山后被安置在当地的庙中,待到庙会正点,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舞龙从庙中请出来。龙身大多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动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舞龙穿过东岳庙,东岳庙会源于东岳大帝的原型——三茅真君的茅盈,他也是南方道教的创始人,每一条舞龙都在东岳大帝像前三叩头以示祈福,最终到达景德禅寺稍作歇息,等待下午一点的扫街。香客们跟随龙队进庙拜佛,寺庙里摩肩接踵,人烟鼎沸,漫天的烟雾让人恍如仙境。而由千年古刹之称的景德禅寺更是香烟缭绕,梵鸣悠长,大雄宝殿也在今日举行上梁仪式。寺内卧佛殿、藏经楼、方丈室上梁和山门殿已经重修完毕,对外开放,卧佛殿最为热闹,造价大约一亿的卧佛由缅甸进口的玉石雕琢而成,重约6吨,他静静地接受来往香客的膜拜,聆听他们的心声,潜心修行拜佛的老奶奶穿着藏青的法袍在卧佛殿外等待,满眼的虔诚和期待,满身的坦然和灵气。来自兴化的淮剧团在景德禅寺里搭台表演,老百姓们为了看得清楚,早早地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茅山号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节奏穿过天空,站在老远就能听见,柔软缠绵的舞蹈,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同台演绎,给台下的老百姓提供了一台充满欢声笑语的视觉盛宴。下午一点,舞龙汇合,组成一条百米龙队,环绕茅山镇游行扫街。舞龙的用意,概括起来不外乎几条: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兴旺人丁。龙队前面有一人敲乱棒锣,以示紧急,继由马皮清路。马皮是当地人请来的巫师,在社祭前进行扫街,以驱除妖魔和邪气,马皮带领龙队穿过大街小巷的每一户人家,众人夹道欢迎,十多面颜色异同的彩旗,迎风招展,以助阵威,家家户户,秉烛焚香,燃放烟花鞭炮,以保来年平安吉祥。放眼望去,是茅山浓厚的乡土风情让人陶醉,古镇老百姓在纳新同时不忘传承文化,刮面,扎香,自制的农具深受群众喜爱。在沿袭传统的同时也吸取新经验,谋求新发展,文化沟通的背后是经济的融合。所谓乱世的黄金,盛世的古董,富裕起来的茅山人民,在政通人和的情况下,自发恢复茅山庙会,其目的是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古迹,开发旅游经济,弘扬民族宗教文化,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扩大市场,振兴茅山。一座茅山,一方风水,拉动一方经济,也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我们坚信福祉茅山!好运茅山!
而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人教版语文教材完全不同于浙教版语文教材,人教版是按照“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或“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体系来编排的,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而写作则围绕着“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来展开,有些单元强调写作和口语交际,有些单元则侧重综合性学习能力培养。概括起来,这套新教材是侧重于综合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活动,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人际交往,体验自主写作,增强综合学习能力。人教版新教材所编排的写作训练序列本质上是与三维目标相一致的,它侧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染熏陶,它是通过一个个单元的阅读教学主题来综合写作训练,比如九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从阅读教学来说是诗歌单元,从主题内涵来说是“爱国”主题,故本单元的写作训练“脚踏一方土”也是以“爱国爱家乡”为话题来展开的,通过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活动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想情感教育。纵观七年级到九年级,从最初的“生命”主题——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到九年级下册的“时间”主题——岁月如歌,通过一个又一个主题歌,唱出了学生的情感,反映出了学生的态度,也体现了学生的价值观。所以说,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所编排的写作训练序列可称之为“思想情感熏陶体系”。 这两种写作训练序列比较而言,可以看出,浙教版的“文体写作序列”是应试教育的产品,它侧重应试写作能力训练,注重文体知识以及语法知识,强调用词、造句、构段、谋篇、立意、选材、结构、详略等方面的写作技能训练,而人教版的“思想情感熏陶体系”注重学生感情的升华、情感的熏陶、心灵的感应、内心的体验,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强调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高尚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正是老教材和新教材的最本质区别,也是老教材中写作训练序列和新教材中写作训练序列的区别所在。这从七到九年级的写作阶段目标中可见一斑。“写作时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而且要求在写作时“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而在“口语交际”阶段目标中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而在“综合性学习”的阶段目标中强调“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从这些阶段目标中,充分表明新教材的写作训练体系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而且往往是通过种种综合实践活动来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和口语交际训练,从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中可以看出,新课程新教材新的写作训练序列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是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产物,是真正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一套全面科学的训练体系。 纵观国内外中小学作文训练序列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有两大趋势:第一种是同阅读训练系列一样,作文训练序列在语文学科中已经相对独立。多数学者认为,阅读与作文虽然有内在联系,但是作文训练有其本身的规律,不能依附于阅读训练。换言之,阅读与写作可以划分为两大块,从信息论来分析,似乎是两码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许多国内的专家学者认为,阅读与写作是孪生兄弟,谁也离不开谁。于是提出了“阅读是写作的的语言之源,也是写作的思想之源”、“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写作是阅读的深化”等观点,强调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这些观点一致认为,写作的源泉与素材来自于阅读,而不仅仅是来源于生活。如今新编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写作训练序列编排,则吸收了心理科学和现代教学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和实际运用,使国内外专家学者认识到: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及情感体验和知识结构是多么的重要,而这些新型的学习理念体现在中小学写作教学中则必须注重三个条件:社会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写作训练序列必须基于以下三点: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则必须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个载体;为了生活的需要,则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能力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则必须强调学生的人际交往,注重口语交际;为了学生自
藏族具代表性民居碉房碉房多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垂直碉房般分两层柱计算房间数底层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帐房与碉房迥同牧区藏民适应逐水草而居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帐房般较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留宽15厘米左右、长5米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稍外设火灶灶供佛四周地上铺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藏族爱美也善于表现美民族因而对于居所装饰也十分讲究常见有室内墙壁上方绘吉祥图案客厅内壁则画蓝、绿、红三条色带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民居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而昌都芒康民居则竭力渲染外墙和门窗富于彩绘装饰气势凡富有浓厚宗教色彩西藏民居区别于其民族民居明显标志民居室内外陈设显示着神佛崇高地位论农牧民住宅还贵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设施简单也设置供案敬奉菩萨富有宗教意义装饰更西藏民居醒目标识外墙门窗上挑出小檐下悬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周围窗套黑色屋顶女儿墙脚线及其转角部位则红、白、蓝、黄、绿五色布条形成幢藏族宗教色彩观此五色分别寓示火、云、天、土、水此来表达吉祥愿望还有墙体装饰表达藏传佛教派别萨迦民居墙上涂有白色条带条带上再涂相同宽度土红色和深蓝灰色色带空白色建筑主体或院墙直角转弯处及较宽墙面上还自上而下地用土红色和白色画出色带标识该地区信仰萨迦派西藏具代表性聚落方式宗教聚落宗教聚落形成与发展增添了西藏民居魅力拉萨八廓街民居群即围绕大昭寺发展起来城镇宗教聚落典型代表农牧区民居聚落形成寺院心自由布置、彼此错落形成相联属格局西藏民居注意防寒、防风、防震同时也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环境利因素对生产、生活影响达通风采暖效1959年民主改革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着低矮窝棚无家贫民只能寄居檐下栖身道旁西藏自治区成立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居民住房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24平方米农村人均36平方米由于旧西藏经济发展缓慢建筑材料仅仅局限于块石加粘土现民居已经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建筑材料盖起了许多高层建筑使藏式建筑风格得了更好发挥旧西藏绝大部分人家室内设施极其简陋现电视、收录机、成套藏式家俱已进入普通藏族居民家庭国人改革开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钱们自己住房装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满族饽饽,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饿,便于外出射猎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巧,风味独特的各种点心,统称为"满族饽饽",因此素有"满点汉菜"之说。满族饽饽历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满族入关前有一种筵席叫"饽饽席",每桌使用面粉80斤,可见规模之大。使用的面粉多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黄米、小黄米为主,掺入适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馅。主要的品种有萨其玛、绿豆糕、苏叶饼、豌豆黄、牛舌饼、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满族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几锅粘豆包,冻起来随吃随拿。现在沈阳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经常可以听到粘豆包的叫卖声。菜肴。满族人特别喜欢吃猪肉、酸菜,而且烹调方法很多。比较有特点的菜肴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肠、火锅、酸汤子等。遇到喜庆的事情或祭祀时,要设肉食大典。八人为一桌,席间主人端上一方方约十斤左右的猪肉和调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将肉切成块或片,蘸肉汁吃肉,并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白肉血肠是满族人宴请亲友的一道主菜。五花猪肉,切薄片,与细切的酸菜同时下锅,开锅后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肠。这道菜香而不腻,营养价值很高。现在沈阳的那家馆白肉血肠,风味绝伦,深受消费者欢迎。涮火锅是最为典型的满族饮食。这种饮食与当年满族人游猎生活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不论是原始的满族火锅,还是如今华夏大地随处可见的现代火锅,吃起来都会令人联想起"噼啪"作响的山林篝火,联想到"吱吱"作响的小吊锅。可以说满族火锅是如今风靡全国的火锅老祖。除菊花火锅外,比较有名的有什锦火锅和三鲜火锅。酸汤子是满族传统食品。秋季新粮成熟之后,农村几乎家家泡酸汤子。将新打下来的玉米整粒浸入缸中发酵,然后用清水冲洗,将酸味去除,磨成水面后,过滤去渣皮,即成汤面。食用的时候,锅内烧开水,用特制的汤子套,套在左手大拇指上,左手握一团汤面,用右手挤压,挤出的汤子条直接入锅煮熟,捞出来后,拌入肉炸酱、鸡蛋酱或葱花酱之类的佐料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