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灰他妈
浅谈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许书川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人才的缺口显得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具有中等文化素质和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型、应用型和操作型人才更是缺少。最近,连续看了北京、深圳、上海等媒体几则报道,联系近两年来省内外用人单位纷纷来我校选聘毕业生的急切心情,深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能没有职业教育。 近几年来,北京、深圳、上海不少企事业单位纷纷改变用人观念,北京媒体报道《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报道近年来一些“专科以下学历不做考虑”的用人单位又开始接收中职毕业生。报道称:1999 年北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一次安置率平均为89 %;2000年上升为91%,多数学校表示,只要不挑三拣四,所有学生都可以找到一份工作。深圳各大媒体刊登文章《深圳钳工身份超硕士》,报道深圳市今年第三次向社会公布当年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其中硕士研究生月薪分别为5900元、3500元、2400元。而高级钳工分别为6600元、4300元、3200元。前不久,上海报端也刊发消息《上海硕士生“抢”不过高级工》。报道上海某职业技术信息中心不久前一项调查表明,目前上海市场高级工的平均月薪为4000元,而刚毕业的硕士生的平均月薪只有3000元左右。这种迹象表明,用人单位已经开始调整用人观念,认为在现代化和经济建设中职业中专毕业生也是不可缺少的人才。可见,办好职业教育势在必行,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之一。 职业学校毕业生现在重新成为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抢手货”,这一现象的出现,我认为,绝非偶然,而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一) 职业教育早已被中央确定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李岚清副总理去年在致信呼和浩特市第二职业中专学校全体师生的信中明确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不难设想,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不可能都只有管理人才,研究人员,而没有具体办事人员和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操作型工人。从企事业人员的结构比例来说,前者毕竟还是居小数,而后者却是居多数。从实际上来看,前者属组织者、领导者和指挥者,后者是劳动者、贯彻者和执行者。领导者的决策再英明,研究者的发明再先进,没有广大劳动者和技术工人付诸实施,那将成为一句空话,一纸空文。可见,企事业用人单位如果不从社会经济生活中面对现实,再一味追求“高文凭,高学历”的用人观念,多选些具有中等文化素质和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型、应用型和操作型的劳动者显然是不行的。事实证明,企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没有职业教育,企事业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制约。因此,近年来,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又成为企事业单位的“抢手货”,也就无足为怪了。 (二)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尽管当前职业教育还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但我相信,只要上下一致,达成共识,协调好发展普遍高中教育与发展各种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首先,职业教育是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长期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但与此同时高素质、高技术的劳动者却又相当短缺。这就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 其次,我国加入世贸后,会有成批的外国独资和跨国公司带着资金、项目、管理经验甚至管理人员涌入我国,他们最需要的除了优惠政策外,将是大批量的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的操作工人。这又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近年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大批的工人因年龄大,学历低,技能单一,素质和技能不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而形成结构性失业,要实现再就业,就更有必要接受技能培训,切实掌握一项或几项过硬的技能,取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使自己早日实现再就业。这又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这些现实,职业学校只要抓住这一天赐良机,认真加强学校的自身建设,深化内部改革,找准自己的位置,切实考虑社会劳动就业和发展的需要,开设适销对路的专业,突出专业技能训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适应当今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职业学校就必定会走出低谷,看到灿烂辉煌的明天。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思考 记得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见,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系着国家的兴亡。21世纪是人类最关心教育的世纪。教育是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在内的“大教育系统工程”。那么学校、家庭、社会提供了怎样的生活空间?现在的教育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这是一名青年教师,在立足于教学工作之后,应该时时警醒的问题。 孩子们整天迷恋着上网,孩子们只追求穿品牌,孩子们只想着当明星,孩子们不好好学习,家长们经常向老师诉说此类烦恼。这些现象不仅使家长们痛心,也时刻困绕着教师的思绪。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以管理?现代教育中存在着怎样的弊病呢?这是教师、家长们时常思索的社会问题。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家庭中丰富的情感是学校教育所不及的。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这是提高青少年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孩子以健康的心理、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而良好的学校教育不仅能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对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有着家庭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和学校教育培养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教育范围、角度不同,在教育的方法上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有力补充。社会教育包括伦理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等,它寓于读书看报、观看电视、浏览祖国河山、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之中。家长应利用各种途径,培养孩子热爱祖国、关心他人的良好品格;关注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范围及交友诸方面的情况,尽量发挥社会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正面效应。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三个支柱,缺一不可。作为从事现代教育的工作者,以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三结合为思考,对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教育工作应该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因此我们在进行学校教育时,力求寻找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三者的切入点,综合三者形成合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必须做到协调一致,互相配合。 1、三结合教育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以不同的时空占据着学生的整个生活。这三者无论哪个方面出现空白,都将使各种教育无法有机地衔接起来,如果学生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放任自流,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例如有些学生旷课或者频繁去网吧、游戏厅等场所。做为家长要掌握好学生的作息时间,尽可能地控制好子女的空余时间。社会应规范管理,禁止学生出入这些场所。学校有学校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家庭有家长的督促,社会有良好的社会风尚的熏陶。因此,搞好三种教育的衔接,成为整体化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2、三结合教育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平时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思想教育,在校外常会被家长或朋友的几句话冲得一干二净。例如迟到了家长却帮学生找理由或自己包揽责任。如果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基本方向上不能保持高度的一致,那么,他们各自的作用不仅会互相抵消,还会给学生的思想造成很大的混乱。随着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家长对子女溺爱的现象也日益突出,这些与家庭教育和社会不良风气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不断增强社会各方面的责任感,统一组织好社会教育的工作,提高家长的素质,从而切实地做好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在方向上的协调一致工作。 3、“三结合”教育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在时空上,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家庭教育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亲密血缘关系,在教育中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学校教育具有统一性、系统性等特点,它有利于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实用性、及时性和补偿性的特点,所采用的教育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这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和社会,也有利于他们发展不同兴趣爱好。 我们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义务呵护、培养下一代的成长。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完成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是现代教育的任务。我们可以从这样三个渠道来突破,开辟出与时俱进的和谐教育网络途径。第一、学校有责任进一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通过经常召开各种类型的家长会议,班主任进行家访或通过多种联系手段,及时向家长们通报各项教育目的和要求,使家长们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意图,协调好教育的步调及要求,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提高教育的效果。第二、家长应主动与学校、班主任加强联系。班主任要做好家访工作,也希望家长到学校访问,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学校对学生当前的教育意图和要求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都是一致的,二者只有积极配合才能获得教育孩子的最佳效果。所以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第三、整个社会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只有努力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才能使孩子们“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三结合”教育的推广与挖掘是全体社会成员团结起来开发现代教育最有效的武器。 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形成有其深的影响,学校、家庭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与社会相结合对孩子进行全面教育,才能塑造具有优良素质的一代新人。诗人泰戈尔曾这样说:“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如果孩子是一株新苗,学校就是孩子茁壮成长的沃土;我们热切期盼着各位家长、社会的倾情关注,愿意和大家一道共同探索孩子的成长之路,乘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为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成长空间,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是我们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