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j212
金融危机不可怕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经济变得不景气,国内外人士纷纷地在探讨如何改变经济,使社会扭转方向。那么,金融危机真的那么可怕吗?要为金融危机给经济带来的局面而烦恼吗?有的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金融危机会给经济带来那么一点点转变并不重要,最总要的是每天生活的快快乐乐,充实与舒服。金融危机并不可怕。可是,有一小部分的人认为,金融危机可能会给股市、事业带来损失,把生活排在了第二位,过的都是担忧的日子。所以,金融危机在他们的眼中是一个可怕的东西。金融危机就真的那么可怕吗?其实,金融危机是不可料到的。譬如,有些商场因金融危机而改变了商品的价格;金融危机导致美元持续疲软引发人民币汇率升值加快;金融危机推动初级产品价格大涨导致我国进出口成本上升;发达国家经济放慢可能导致贸易保护措施进一步加强……金融危机对社会产生的压力并不太大。许多人都盼望经济的局面能够好转,继续就业,把市场做大。他们都在拼命地努力着,社会的局面已经在慢慢的好转。股市的走向好了,人们也重拾信心,走向新的辉煌。2009年陷入衰退几乎已成定局。欧元区经济、日本经济等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在2009年的增长前景也不容乐观。 由于美国经济占全球比重近30%,其进口占世界贸易的15%,美国经济衰退将导致全球商品贸易量下降,进而影响一些外贸依存度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增长。而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严重影响,很有可能带来全球范围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形成经济复苏的新障碍。大规模救市措施,也会使本来就有巨大财政赤字的美国政府雪上加霜,一旦出现大肆发行债券、印发钞票,势必会导致美元信用下跌,并推高全球通胀率。凡事都是多面的,我们尽量将坏的一面变好,多一点发现美。“其实,世界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那么,你渐渐地会发现,金融危机并不可怕。 
一篇通俗且幽默的文章:什么是次贷危机一看就明了:很通俗终于把来龙去脉弄懂了过去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 当地人很少一次现金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 可是我们也知道,在美国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 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子呢? 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贷款者。 大约从 10 年前开始, 那个时候贷款公司漫天的广告就出现在电视上、报纸上、街头, 抑或在你的信箱里塞满诱人的传单: 『你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吗?买房吧!』 『积蓄不够吗?贷款吧!』 『没有收入吗?找阿?贷款公司吧!』 『首次付款也付不起?我们提供零首付!』 『担心利息太高?头两年我们提供 3 %的优惠利率!』 『每个月还是付不起?没关系,头 24 个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贷款的本金可以两年后 再付! 想想看,两年后你肯定已经找到工作或者被提升为经理了,到时候还怕付不起!』 『担心两年后还是还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 看看现在的房子比两年前涨了多少,到时候你转手卖给别人啊, 不仅白住两年,还可能赚一笔呢!再说了,又不用你出钱, 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难道我敢贷,你还不敢借?』 在这样的诱惑下,无数美国市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 (你替他们担心两年后的债务?向来相当乐观的美国市民会告诉你, 演电影的都能当上州长,两年后说不定我还能竞选总统呢。) 阿?贷款公司短短几个月就取得了惊人的业绩, 可是钱都贷出去了,能不能收回来呢? 公司的董事长 -- 阿?先生,那也是熟读美国经济史的人物, 不可能不知道房地产市场也是有风险的, 所以这笔收益看来不能独吞,要找个合伙人分担风险才行。 于是阿?找到美国财经界的领头大哥 -- 投资银行。 这些家伙可都是名字响当当的大哥(美林、高盛、摩根), 他们每天做什么呢?就是吃饱了闲着也是闲着, 于是找来诺贝尔经济学家,找来哈佛教授,找来财务工程人员, 用上最新的经济数据模型,一番金融炼丹( copula 差不多是此时炼出)之后, 弄出几份分析报告,从而评价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买进, 某某国家的股市已经有泡沫了,这一群在风险评估市场呼风唤雨的大哥, 你说他们看到这里面有没有风险? 开玩笑,风险是用脚都看得到!可是有利润啊,那还犹豫什么,接手吧! 于是经济学家、财务工程人员,大学教授以数据模型、随机模拟评估之后, 重新包装一下,就弄出了新产品 --CDO (注: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债务抵押债券), 说穿了就是债券,通过发行和销售这个 CDO 债券,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 风险。 光这样卖,风险太高还是没人买啊, 假设原来的债券风险等级是 6 ,属于中等偏高。 于是投资银行把它分成高级和普通 CDO 两个部分 (trench) , 发生债务危机时,高级 CDO 享有优先赔付的权利。 这样两部分的风险等级分别变成了 4 和 8 ,总风险不变, 但是前者就属于中低风险债券了,凭投资银行三寸不烂 " 金 " 舌, 在高级饭店不断办研讨会, 送精美制作的 powerpoints 和 excel spreadsheets ,当然卖了个满堂彩! 可是剩下的风险等级 8 的高风险债券怎么办呢?避险基金又是什么人, 于是投资银行找到了避险基金, 那可是在全世界金融界买空卖多、呼风唤雨的角色, 过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日子,这点风险简直小意思! 于是凭借着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找利率最低的银行借来钱, 然后大举买入这部分普通 CDO 债券, 2006 年以前,日本央行贷款利率仅为 5 %; 普通 CDO 利率可能达到 12 %, 所以光靠利差避险基金就赚得满满满了。 这样一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2001 年末,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 天呀,这样一来就如同阿?贷款公司开头的广告一样, 根本不会出现还不起房屋贷款的事情, 就算没钱还,把房子一卖还可以赚一笔钱。 结果是从贷款买房的人,到阿?贷款公司,到各大投资银行,到各个一般银行, 到避险基金人人都赚钱, 但是投资银行却不太高兴了! 当初是觉得普通 CDO 风险太高,才丢给避险基金的, 没想到这帮家伙比自己赚的还多,净值拼命地涨,早知道自己留着玩了, 于是投资银行也开始买入避险基金,打算分一杯羹了。 这就好像阿宅家里有放久了的饭菜,正巧看见隔壁邻居那只讨厌的小花狗, 本来打算毒它一顿,没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没事,反而还越长越壮了, 阿宅这下可傻眼了,难道发霉了的饭菜营养更好? 于是自己也开始吃了! 这下又把避险基金乐坏了,他们是什么人, 手里有 1 块钱,就能想办法借 10 块钱来玩的土匪啊, 现在拿着抢手的 CDO 当然要大干一票! 于是他们又把手里的 CDO 债券抵押给银行, 换得 10 倍的贷款操作其他金融商品, 然后继续追着投资银行买普通 CDO 。 科科,当初可是签了协议,这些普通 CDO 可都是归我们的!! 投资银行实在心理不爽啊,除了继续闷声买避险基金和卖普通 CDO 给避险基金之 外, 他们又想出了一个新产品,就叫 CDS (注: Credit Default Swap ,信用违约交换) 好了,华尔街就是这些天才产品的温床: 一般投资人不是都觉得原来的 CDO 风险高吗, 那我弄个保险好了,每年从 CDO 里面拿出一部分钱作为保险费, 白白送给保险公司,但是将来出了风险,大家一起承担。 以 AIG 为代表的保险公司想,不错啊,眼下 CDO 这么赚钱, 1 分钱都不用出就分利润,这不是每年白送钱给我们吗! 避险基金想,也还可以啦,已经赚了几年了, 以后风险越来越大,光是分一部分利润出去, 就有保险公司承担一半风险! 于是再次皆大欢喜, Win Win Situation ! CDS 也跟着红了! 但是故事到这还没结束: 因为 " 聪明 " 的华尔街人又想出了基于 CDS 的创新产品! 找更多的一般投资大众一起承担,我们假设 CDS 已经为我们带来了 50 亿元的收 益, 现在我新发行一个基金,这个基金是专门投资买入 CDS 的, 显然这个建立在之前一系列产品之上的基金的风险是很高的, 但是我把之前已经赚的 50 亿元投入作为保证金, 如果这个基金发生亏损,那么先用这 50 亿元垫付, 只有这 50 亿元亏完了,你投资的本金才会开始亏损, 而在这之前你是可以提前赎回的,首次募集规模 500 亿元。 天哪,还有比这个还爽的基金吗? 1 元面额买入的基金,亏到 10% 都不会亏自己的钱,赚了却每分钱都是自己的! Rating Agencies 看到这个天才的规画,简直是毫不犹豫:给出 AAA 评级! 结果这个基金可卖疯了,各种退休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 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 虽然首次募集规模是原定的 500 亿元, 可是后续发行了多少亿,简直已经无法估算了, 但是保证金 50 亿元却没有变。 如果现有规模 5000 亿元,那保证金就只能保证在基金净值不亏到本金的 1% 时才不 会亏钱, 也就是说亏本的机率越来越高。 当时间走到了 2006 年年底,风光了整整 5 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顶峰重重摔了下 来, 这条食物链也终于开始断裂。 因为房价下跌,优惠贷款利率的时限到了之后, 先是普通民众无法偿还贷款, 然后阿?贷款公司倒闭, 避险基金大幅亏损, 继而连累 AIG 保险公司和贷款的银行,花旗、摩根相继发布巨额亏损报告, 同时投资避险基金的各大投资银行也纷纷亏损, 然后股市大跌,民众普遍亏钱, 无法偿还房贷的民众继续增多, 最终,美国 Subprime Crisis 爆发接近成为 Prime Crisis 。 Credit Crunch 开启的地狱大门,还不知道如何关上……
随着金融资产业务在企业发展中地位的提升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在新准则金融资产中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标准和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消了原来的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新增加了“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本文通过对金融资产中三类投资业务的对比分析,揭示其投资业务会计处理的关键点区别,从而提高会计处理的科学准确性。 一、类别划分对比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将金融资产分为四类。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三类金融资产,在公司企业中属投资业务。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旧准则对投资业务分类的传统格局,符合国际上通行的投资分类标准。对于这种分类标准,应当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存在活跃市场并有报价的金融资产到底划分为哪类金融资产,完全由管理层的意图和资产的分类条件决定的。如公司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债券,其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则管理层既可以指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也可以指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例如,公司购入的在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由于到期日不固定,则管理者对该金融资产可以指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也可以指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但不可以指定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其二,金融资产的分类,一旦确定,就不得随意改变。 二、定义特点对比分析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企业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其特点:(1)该资产持有限期不定,即企业在初次确认时并不能确定是否在短期内出售以获利,还是长期持有以获利,是其持有意图界于交易性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之间;(2)该资产有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通过活跃市场获取。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其特点:(1)企业持有的目的是短期性的,即在初次确认时即确定其持有目的是为了短期获利。一般此处的短期也应该是不超过一年(包括一年);(2)该资产具有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通过活跃市场获取。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基本相当于原长期债权投资。其特点: (1)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是指相关合同明确了投资者在确定的时间内获得或应收取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间;(2)有明确意图持有至到期。有明确意图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投资者在取得投资时意图明确,准备将投资持有至到期,除非遇到一些企业所不能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件,否则将持有至到期;(3)有能力持有至到期。有能力持有至到期是指企业有足够的财务资源,并不受外部因素影响将投资持有至到期。 三、初始计量对比分析 (一)公司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产时,会计处理为: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支付的全部款项扣除交易费用及垫付的股利或利息后的余额) 借:投资收益(发生的交易费用) 借:应收股利(购入股票时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 借:应收利息(购入债券时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实际支付的款项) (二)公司企业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时,会计处理为: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 借:应收利息(购入债券时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实际支付的价款) 借或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按记帐规则倒挤差额) (三)公司企业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会计处理为: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若为股票即为公允价值与交易费用之和,若为债券,即为债券面值) 借:应收股利(购入股票时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 借:应收利息(购入债券时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实际支付的价款) 借或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若购入债券,按记帐规则倒挤差额。购入债券业务与持有至到期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相似,只是科目不同而以) 对于以上三类投资业务的初始计量的会计处理,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点: 其一是三者初始成本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成本; “持有至到期投资”以面值作为初始成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与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成本。 其二是交易费的处理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交易费作为当期损益,冲减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交易费作为初始成本的一部分,单独反映在“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直接作为初始成本的一部分。 其三就是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类投资购入债券的会计处理相似,只是科目不同而以。 四、资产负债表日对比分析 (一)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时作: 1、当公允价值上升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当公允价值下降时,作上升时相反的会计处理。 (二)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时作: 借:应收利息(若为分期付息债券,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若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 贷: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帐户的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 借或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按记帐规则倒挤差额) (三)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时作: 1、当公允价值上升时,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当公允价值下降时,作上升时相反的会计处理。 对于以上三类投资业务在资产负债表日的会计处理,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两个要点: 其一是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作为当期损益,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的变化作为净资产,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 而“持有至到期投资”此时则不存在公允价值变化的问题。 其二是投资收益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 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其本身具有短期出售的特点,在资产负债表日不存投资收益的处理问题;而“持有至到期投资”下的投资收益,按持有至到期投资帐户的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的乘积确定。 五、转让出售对比分析 (一)公司转让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 借:银行存款(实际取得的价款)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帐面金额) 借或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按其帐面余额,若帐面余额在借方,则此时计入贷方,反之则计入借方) 借或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按其帐面余额,若帐面余额在借方,则此时计入贷方,反之则计入借方) 借或贷:投资收益(按记帐规则,倒挤差额) (二)公司转让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时: 借:银行存款(实际取得的价款)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帐面余额) 借或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帐面余额) 借或贷:投资收益(按记帐规则,倒挤差额) (三)公司转让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 借:银行存款(实际取得的价款)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按帐面余额) 借或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按帐面余额) 借或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按帐面余额) 借或贷:投资收益(按记帐规则,倒挤差额) 借或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若初始投资的是债券金融工具,按其帐面) 对于以上三类投资业务转让出售的会计处理,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两个要点: 其一是冲销的内容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除应冲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帐面余额外,还应冲销“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帐面余额;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除应冲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帐户的帐面余额外,还应冲销“资本公积——其他资本积”科目的余额; 而持有至到期投资就只需冲销“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的帐面余额即可。 其二是投资收益的确定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时,要将该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累计发生额转入“投资收益”科目;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时,要将持有过程中累计产生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转入“投资收益”科目。持有至到期投资处置时,按实际收到的价款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累计余额之差额定投资收益。希望能够帮到你!
摘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国际经济失衡会导致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条件,而国际游资的攻击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实现条件。从目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形势来看,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因而防范国际游资攻击是制定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经济;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游资 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3代金融危机理论①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1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纵观金融危机史,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 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前,国际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渐向美国和欧洲倾斜,特别是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呈现出取代英国霸主地位的趋势,这次国际经济失衡为此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20 世纪末期,区域经济1体化趋势要快于经济全球化趋势,拉美国家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关联度使得拉美国家对美国经济的“蝴蝶效应”要比其他国家更为强烈。20 世纪末的20 年里,当拉美地区的经济结构失衡时,往往以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表现出来。欧、美、日经济结构失衡同样是导致欧、美、日等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当区域的或全球的稳定经济结构被打破时,新的经济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机为推动力。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源于德国统1后德国经济快速发展,打破了德国与美国以及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间的经济平衡。1990 年的日本也是因为美日之间的经济平衡被打破后,在金融危机的作用下,才实现新的经济均衡。 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1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1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1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从短期来看,在某个时点国际经济是相对平衡的,全球资本总量和需求总量是1定的,而当1国经济发生变化,会引起国际资本和国际需求在不同国家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是小国经济,它的影响只是区域性的,如果是大国则它的影响是全球的。当1个大国经济趋强,则会吸引国际资本向该国流入,产生的结果是另外1些国家的资本流出,当资本流出到1定程度时,会发生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就从可能性向必然性转变。这种转变的信号是大国高利率政策,或大国强势货币政策。而对小国经济而言,经济趋强后,则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当国际资本流入数量较多时,该国的实体经济吸收国际资本饱和后,国际资本会与该国的虚拟经济融合,推动经济的泡沫化,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时,国际资本很快撤退,导致小国由流动性过剩转入流动性紧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从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1步扭曲和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