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88

悠悠海绵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幼儿园陶行知论文知行合一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蛋白圆的

已采纳
简记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详细为: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2、“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4、“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6、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7、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8、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9、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10、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12、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添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13、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14、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15、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16、教育是立国之本。17、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18、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19、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20、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21、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22、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23、象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24、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25、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26、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27、教学合一。

幼儿园陶行知论文知行合一

337 评论(9)

修进

1、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如果教育只是书面上的,那么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将生活作为教育内容,才不会使得教育的内容狭隘,才会广阔丰富,将好的生活改造不良的生活。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是包含生活实践的意义。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而教育可以改造生活。他所说的生活即教育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人类本来就有的,随着人类的生活而改变,在各种生活中学习、教育,并且应该是终身的教育、活的教育。2、社会即学校。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紧密相联,这是对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陶行知对教育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社会即学校是要将小鸟放飞到天空中,使学校延伸到社会去,而不应把他们关在鸟笼里,把鸟笼做的像整个社会一样。整个社会才是教育的范围,各个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要这样的学校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他结合中国只有少数人能得到教育的国情,提出了要根据社会需要办学的思想。他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在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在学校里的学习内容太少了,应该把教育放到社会中去,使更多人能接受到教育,无论在校外校内,都有师生的角色,都可以学习,同时学习更加符合生活,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对于坏的环境也应该学会辨识,将好的环境改造不好的环境。学校不可以与社会脱离。3、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而教师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来。不仅教师要教学同时也应该学习。也就是说教师教的与学生学的是联系的,相关连的。同样的,教师所教与自己所学的也要联系在一起。如果教师做好了,教育的关键所在也就解决了。在当时所处的时代里,陶行知勇于实践和探索,将自己的理论真正应用到教育实践中。他发表了许多著名论文和讲话,比如《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行是知之始》等。他否认了王阳明所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言论,并在其基础上认为应该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将自己的思想注入中国教育事业中,为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18 评论(11)

xyzxy1234

且看此文,另外您若觉得长了,可自行将文章分为2个部分,或者2章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陶行知提出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他指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认为,培养人才不看形式而要看实际的真本领。他称“教人求真”的教师,才是第一流的教育家,这需要具备两种要素:“一,有真知灼见;二,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②教师教人求真,首先就应当教人奋不顾身地追求真理,不做“伪君子”,伪君子为名利所动,会丢掉人生最宝贵的人格,“演出千百之伪状”,而真人则求真知识,说真话,实事求是地办事,就可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学生学习就是要追求真理做真人,不追求虚名,而要学习为国家为社会工作的真本领。1940年底,陶行知之子陶晓光到成都一个无线电厂工作,厂方要资格证明书,陶晓光因没有正规学历,便向熟人要了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明书。陶行知闻讯后,认为不妥,即电告晓光将证明书寄回,并写信对晓光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之主张进行。倘使这样真实的证明不合用,宁可自己出钱,不拿薪水,帮助国家工作,……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你记得这七个字,终身受用无穷,望你必须努力朝这方面修养,方是真学问。”“③陶行知认为“才”与“不才”,在于其知识、学识是否“真”。真学问的标准在于是否真是经过自己刻苦学习和实践求得,而不是由什么“证书”之类所决定。 陶行知认为在学问上忠于真理,则在政治上必忠于革命。他说:“学问与革命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学问不论新旧,只要是追求真理,便与革命之精神符合,若以学问作买卖,则无论新旧,都有作汉奸之可能,……一个人在学问上能追求真理,则在革命上能杀身成仁。”④陶行知要求真人需是“人中人”,不做“人上人”。他说有人误以为我们要在这里造就一些人出来升官发财,跨在他人之上,这是不对的,我们的孩子们都从老百姓中来,他们还要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们所学得的东西贡献给老百姓,为老百姓造福利;他们都是受着国家民族的教养,要以他们学得的东西贡献给整个国家民族,为整个国家民族谋幸福;他们在世界中呼吸,要以他们学得的东西帮助改造世界,为整个人类谋利益。” 他认为这种立志为老百姓造福、为整个人类谋利益的人,就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做人中人”最根本的道理到40年代,陶行知的的人才教育观,又进一步发展为“亲民”的思想)他在办社会大学时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所谓“亲民”就是“要亲近老百姓”.“要钻进老百姓的队伍里去和老百姓亲近,变成老百姓的亲人,并且要做到老百姓承认我们的确是他们的亲人,”由此可以看出。陶行知所要培养的人才已经和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人才观相一致。不仅区别于封建时代,“学而优则仕”的士大夫,也不同于资产阶级追求个人发展个人奋斗的人。 陶行知还认为,要引导新一代“学做真人”就要实行全面培养这其中包含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诸君,要做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要的责任,别做一个十八岁的老翁。 (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⑦这三个要素,实际涉及了德、智、体三方面的教育。在知识教育上,不仅要有书本知识,而且要有灵活的思想方法和实际本领,他强调为学的方法不在读死书,而“全要研究”,无论准备从事何种职业,都要会手脑并用,“学农的人要有科学的脑筋和农夫的手;学工的人,也要有科学的脑筋和工人的手。这样他才可以学得好。”⑧才可以有独立的职业,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二) 在塑造“真人”的道路上,他认为只有在人类的全部生活实践中才能实现。 他提出教学做合一、智仁勇合一、知情意合一、教育与训育合一的人才培养观,陶行知说:“在感情之调节与启发中使儿童了解其意义与方法,便同时是知的教育:使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与奉行,便同时是意志教育。意志教育不是发扬个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养合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意志。合理的意志之培养和正确的知识教育不能分开。”③陶行知主张实行智仁勇合一的教育,认为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在当代社会仍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的指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智仁勇兼修,他说:“不智而仁是懦夫之仁;不智而勇是匹夫之勇,不仁而智是狡黠之智;不仁而勇是小器之勇;不勇而智是清淡之智;不勇而仁是口头之仁。”⑩对于智仁勇三者的涵义,他也作了新的解释,即“要求每一个学生个性上滋润着智慧的心,了解社会与大众的热诚,服务社会与大众自我牺牲的精神”。 陶行知在培养人才上,注重整体教育,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他针对当时学校教育把训与育分割的倾向,批评说:“在现代中国学校里教与训分家是普遍的现象。教育好像是教人读书,训育好像是训练人做人或是做事;教育好像是培养知识,训育好像是训练品行;教育又好像是指所谓之课内活动,训育则好像是指所谓课外活动。”这是“横的割裂”的教育,是将本来就是“整个的教育”硬分裂成几块,这是一种与生活教育相冲突的传统思想。“生活教育的要求是: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对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得分割的,”智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即教育与训育分不开”。 (三) 在德育的方法上,陶行知主张从小事做起,实行严格要求的人才教育方法。 陶行知本人就是怀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他也将教育青年树立远大理想、信念放在育人的首位。但他认为任何美好的理想和信念都是“从近处着手”的,塑造真人,必须从小事做起,坚持严格要求,教育青少年从小就要学会迎接和克服困难,他曾给一个叫吴立邦的小孩子写信。题目就是《预备钢头碰铁钉》,告诉孩子“我们在社会上做事就要预备碰钉子”,“假使钉子是铁做的,我们的头皮就要硬到钢一样,叫铁钉一碰到钢做的头皮上就弯了起来”。 陶行知对学生的训练包括各个方面,他曾为育才学校拟定办学旨趣“十字诀”,即:“一个大脑。二只壮手。三圈连环。四把锁匙。五路探讨。六组学习。七 (集)体创造。八位顾问。九九难关。十(誓)必克服。”其中要求学生会动脑动手;要进行德性的修养;知识积累;要学有方法,善于思考;要有唐僧克服八 十一难的精神,为使学生进德修业日日长进,他提出“每日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为了便于学生身体力行,他制定了很多具体的行为规范,仅以育才学校就有《育才学校之礼节与公约》、《育才学生教育二 十九事》、《怎样培养十六常能》、《育才十二要》、《育才卫生教育二十九事》、《育才二十三常能》、《育才十二要》等,这些行为规范的训练,把远大的目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保证了学生健康地成长。
164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