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S108037
作家生活是作家创作的来源,同时在文学批评领域,作家生活是传记批评的主要依据。 
作家生活和创作之间的关系,正常的如我们经常所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比如大家熟知的曹雪芹先生和《红楼梦》,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是写不出荣国府和宁国府中那些生活场景的;再就是,如果杜甫没有切身的感受,不会创作出《三吏》、《三别》那样的诗作。这就是生活给了作家创作的素材和艺术的源泉。但是也有另外的情况,像柳亚子,本来在建国之前和毛泽东诗词唱和,文采也不错的,到解放后,以老先生自居,嫌吃的不好,住的不好,再也没见有什么好诗出来,所以毛主席给他写到: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牢骚太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这是一个生活制约创作的例子。但是一般来说,生活的阅历丰富,对于作家的创作是有正面作用的,因为艺术的基础决定了生活积累对艺术可能达到的高度的促进作用。对于偶然出现的反作用则说明了艺术对于社会的依赖性,不能脱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单独游离,“文章合为时而著”,艺术要么反映社会的一个侧面,要么是生活中一朵闪亮的火花,总之要符合时代要求的某一个层面,所以艺术和生活是密切相连的。
这几个人的话,要根据各自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去看。意境不一样而已。
1、中国古代神话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刍议 2、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3、中国古代神话的美学意义 4、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5、论《诗经》中政治讽谕诗所表现的忧患意识 6、论《诗经》的婚恋诗 7、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 8、论《诗经》的讽刺艺术试论 9、《诗经》大小雅怨刺诗之异同 10、孔子与《诗经》 11、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12、浅析《左传》中关于“梦”的叙述 13、论《左传》的战争描写艺术 14、《左传》与《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 15、《战国策》的寓言艺术 16、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 17、《孟子》与《庄子》寓言异同论 18、从《孟子》看孟子的人格魅力 19、《庄子》的神话意象 20、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的比较 21、《史记》人物塑造论 22、汉乐府叙事诗研究 23、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 24、汉乐府中女性题材作品研究 25、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26、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27、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28、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特色) 29、三曹诗歌比较 30、论“正始诗风”与“建安风骨”的关系 31、嵇康与阮籍诗歌风格比较 32、南朝乐府特色及其成因 33、陆机诗论与创作的关系
尝试作答第一题。答者粗读过达芬奇的一些传记,也曾囫囵欣赏过他的一些习作,看过达芬奇本人的一些关于各种科目如物理、地理、生物的著作。经过思考,关于达芬奇的哲学思维类型推论如下: 我难以凭借理智对此作出答复。但看过他的练习作品之后,我感到画家对真理一种永恒的表达与探求。以及,对自由的无限热爱。其充满想象和真实的笔触,曾使我泪流,所以我认为达芬奇的思维也许不专属于某个特定的流派,他是个思维极度自由的人。 至于郭沫若,只知道他是个非常非常敬业的人。我想是个严谨的唯物主义者吧。但似乎对于人的能动性怀有过度乐观的预期,所以应该是个比较信奉毛泽东思想的唯物者吧。其观点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答者比较不认同郭沫若的观点,人本是自然的造物,要说被创造者是创造者的主子,这种观点有点唯心了,当然他所处的时代确实有这种“人无所不能”的思潮。 至于费尔巴哈和黑格尔,似乎只是一个观点的两面而已。人从属自然,而似乎又在思维和情感方面超脱于自然,用主从的关系来概括二者,答者认为不当。与其说是主从,倒不如说是亲子。 关于达芬奇的观点。答者认为,达芬奇讨论的是,艺术家的创作。所谓儿子,是指人与自然关系十分密切,同时,艺术家应该直接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应该多走进自然,观察,感悟。所谓孙子,应当是指,艺术家远离了自然,从别人的画作中获得灵感,进行练习。 大师画家塞尚关于画家与自然的关系,也有类似的观点,他的观点启发了我对达芬奇观点的理解。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