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10

  • 浏览数

    108

一夜风灵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天大论文造假

10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gladys9835

已采纳
举报这名天津大学教授的是天津大学的一个学生,他怕这个教授用职权对他的同学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十年后才举报。

天大论文造假

180 评论(14)

lllsun

那是因为之前大家对教授的学术一直都没有怀疑,而且很多人也是不会勇敢的站出来做这样的事情,
86 评论(12)

laobih

对于此事,我表示十分痛心,一位天津大学的教授居然对实验数据进行学术造假。听到这个消息后我非常震惊,震惊过后就是痛心,因为大学教授学术造假着实是让人意想不到的。
152 评论(8)

liuyuanjs

该名同学很有可能在事后受到学校的排挤,在其入社会之后,这件事也会对其产生影响,毕竟,这种性格有好有坏,用人单位不一定喜欢
163 评论(14)

zoeyling

她的学位证书很有可能会被撤销,因为她的学术本身就是真的造假的行为。
267 评论(11)

俞凯芮

天津大学一教授,学术造假多年,被举报举报教授的同学,结局其实是比较好的,因为教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然后也会受到学校的惩罚。
129 评论(9)

tempera浅陌

我觉得学术造假这一事情影响特别大,必须得严格处理这个大学教授,不能让这种风气涨起来。
189 评论(9)

努力好好学习

内容提要: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公开发布了关于认定张裕卿教授学术不端行为属实、解除聘用合同的《情况说明》后,张裕卿教授被举报学术造假事件并未就此平息,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最新消息显示,其女张丝萌的本科母校河北工业大学,已成立专门调查组,对举报文章中涉及该校的相关情况展开调查,张丝萌学位证书或面临撤销。31年天大生涯丑陋收场翻开张裕卿教授的履历不难发现,迄今为止,其大半辈子时光都是在天津大学度过。天津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实力无需多言,张裕卿1982年能够考上应用化学系应用化学专业念书,至少能说明他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本科毕业在外辗转奔波7年后,1993年张裕卿重返天大校园,利用3年时间修得了应用化学专业工学硕士学位。由于学业成绩优异,张裕卿1996年开展留校任教,并于2000年获得了化学工程博士学位。从1982年至今,除去本、硕之间在外工作的7年时间,张裕卿在天津大学学习、工作了31年,用一辈子的“天大人”来形容也不为过。公开资料显示,期间他主持参与的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的论文40余篇,参与的发明专利20余个。然后,在昔日所带研究生的一封公开实名举报学术造假文章出炉后,张裕卿教授31年天大华丽生涯丑陋收场。女儿本科母校启动调查值得关注的是,举报学术造假的文章矛头并非仅指向张裕卿教授,还有其女张丝萌。举报者认为,张丝萌的学业一路绿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父学术造假的“帮助”。目前,张丝萌本科母校河北工业大学已经正式就此事启动了调查。搜索权威论文期刊网就能发现,有7篇论文张裕卿与张丝萌同为作者。有意思的是,父女联手发表的这7篇文章均是在国外刊物发表,现在看来似乎在躲避什么。7篇文章发表时间是2012-2015年期间,这段时间恰好是张丝萌在河工大本科就读。由于在科研方面的“突出表现”,张丝萌2015年顺利保研到了父亲工作单位——天津大学。2017年,张丝萌获得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录取赴澳大利亚留学,目前正在澳大利亚蒙纳什大学攻读博士。张裕卿“吃相难看”除了把研究所的科研成果转给女儿外,还与他使用造假的实验记录、数据来发表文章,相信天津大学会给出更详细的后续调查结果。学位证书或面临取消教育部第41号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对以作弊、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得学位证书的,学校应当依法予以撤销。换言之,如果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的后续调查,能够证明张丝萌以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获得了学位证书,那么两校有权予以撤销、宣布无效。与此同时,她拿国家留学基金委资资助出国读博的钱,也应该被追回。总结:天津大学张裕卿教授与其女张丝萌被举报,让人不经联想到了今年6月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西南交通大学陈玉钰推免保研中科大一事。虽然两件事出在不同高校、性质也不完全相同,但反映出当下高校圈有不少名家大师利用“便利”为自己子女学业发展开路。殊不知,这些个体的背后,损害的是教育的公平和寒门学子的心!对于天津大学张裕卿教授与其女张丝萌被举报一事,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交流分享!
105 评论(8)

师太爱法海

学校已回应表示教授的的学术不端行为已经被证实,目前已经被学校解聘,我认为当前这种学高校中教授造假行为屡见不鲜,一定要加强监管。
323 评论(13)

尘升

学术造假是由于行为人诚信缺失,在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中,一些人在名利的诱惑下心态失衡,许多学术工作者仅仅是为了名利来搞科研,总想一蹴而就,受人瞩目,因此铤而走险。他们视造假为能耐,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学术领域亦非净土,学术造假之风盛行。
345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