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cang
中国人自90年代以来,突然对过洋节很感兴趣,国外的情人节、愚人节、风情节、感恩节、母亲节等等,年年十分红火,而对本国的传统节日如寒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却反倒渐渐冷淡。“洋节”盛行,土节“遇冷”,过洋节究竟好不好?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郑丹丹认为,圣诞节等洋节日的盛行发生于全球化或者西方文明在全世界渗透的背景之下,是不同文明交融的结果。过洋节往往是个体身份建构的手段。因为西方文明的强势地位,过洋节日可能被贴上有品位、时尚、时髦等标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文化霸权。 着名作家流沙河感叹地说道,传统节日目前处境尴尬,而洋节却备受推崇,每逢洋节,那种喧嚣让人瞠目结舌。而每逢端午、重阳、中秋,却相当冷清,让人痛心疾首。 两种节日也是两种文化的挑战,城市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西方节日好象略占上风。我们恐惧的不是西方文化的入侵,每一个文化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之上,怕的是人们屏弃传统文化,思想完全被外来文化占据。 知名学者魏明伦表示,传统节日的冷清可以看成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断裂,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复杂。但无论如何,国人不应该眼睁睁看着传统节日从我们生活中消失。 面对国人冷落传统节日,追捧西方节日的现象,很多人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我们该如何来保护传统节日呢? 从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政策,我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动荡。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大量的“洋货”充斥中国市场。西方的各种宗教信仰以及人文冲击着国人的眼球。新鲜事物的刺激,造成人们多其越来越盲目,反而造成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视。 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越来越火,而我们的中国传统节日像春节、中秋节等,它们的味道却一年比一年平淡。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年轻人对洋节是有选择性的,喜欢过的主要是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为的是增进朋友之间、亲人之间的友情、爱情和亲情。喜欢过洋节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因此而疏远自己的传统节日就太可悲了。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越来越淡,除了商家、媒体制造出来的那点嚎头外,似乎春节的一切都流于形式。让人奇怪的是生活在西方世界的黄皮肤中华子孙对祖宗遗留下的节日且非常重视与本土江河日下的状况成明显对比,这对我们这个民族是个莫大的讽刺和悲哀! 恐惧的不是西方文化的入侵,每一个文化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之上,创怕的是人们屏弃传统文化,思想完全被外来文化占据。传统节日的冷清可以看成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断裂,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复杂。但无论如何,国人不应该眼睁睁看着传统节日从我们生活中消失。 中华文化本来就是一个在不断融合中产生的文化,所以文化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点。举个例子,外国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很少有国家境内流行着数种宗教而不发生冲突。中国就不一样,境内有佛教,天主教,道教,并且教派也不是单一的,就拿佛教来说,既有禅宗又有密宗,但中国就没有出现教派冲突。还有,中国人信仰也有很大的包容性,即信菩萨又信神仙,信仰的杂糅一个很明显的证据就是《西游记》里道教神仙系统与佛教神仙系统的交流。这在外国的文学作品里是极其少见的。所以包容性使中华文化最大的特点。所以我认为,面对滚滚而来的洋流,我们应该包容接受,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自己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在保存传统文化和对待西洋文化上,日本人就做的非常好,因此我们应该像日本学习如何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近些年来,韩国利用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报为韩国的文化遗产,这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耻辱,所以我们在接受洋文化时不能舍本逐末,让我们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在我们手里旁落他家。振兴民族文化才是我们现在最大的责任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舍己利他的群体观,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以和为贵的人际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我们需要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校正媚外的弱势心态;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具有民族特点的就越具有价值和生命力,越能走向世界。因此,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抵御西方文化霸权的最有力武器。 过去先辈们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然后又有“师夷长技以自强”之说。这一转变其实已经暗含着我们应该先做好自己,再去抵御外来侵害。今天的中国电视市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美剧、日剧、韩剧等的冲击。但这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因为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向好的学习,抛弃不好的。作为大学生,我们能做的事情其实也一样。如今看外国电视剧是一种吸收和了解文化的方式,通过这种语言加画面的传播,我们得到了心理上的交流,并且我们可以就其内容与其他观众,甚至编剧进行更进一步的交流和研究。但是这种研究不是以什么入侵和反入侵为前提,而是对一种技术、对一种观点、对一种生活态度,甚至是对一种人生理念的探讨。从而提高我们自身的思想深度,也给所有的观众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 全球化面前,文化的传承与回归主要靠我们青年人。我们要深刻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国节日的传说、由来以及它的源远流长,我想我们一定会爱上古老的中国文化,并找到与西方文化和谐的结合之路。使我们在复杂的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学会审视和明辩,学会取各家之精华,丰富自己的头脑和阅历,找到正确的人生坐标。只有我们心态调整好了,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全球化文化的冲击——以色列崛起告诉我们2007年1月7日的《经济观察报》用2个半版抒写一篇题为“以色列崛起之谜”的文章,文章讲述的以色列的可圈可点之处令我感动,同时,其中的道理,也使我振奋、回味。文章用一半的篇幅讲述以色列这个建国只有58年时间的国家,如何从一无所有的荒漠到世界前列的农产品出口国,再到世界超级经济强国的;又用一部分篇幅来讲述其在制度创新方面的动作与所成;最后,用较大的篇幅讲述其“软实力”。由此,便递次给出了三个关键词:物质,制度,文化。(一)在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物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阶段时,制度的优劣与否将会决定着某个群体的生死存亡;而在高度网络化、扁平化的今天,竞争变得异常残酷,任何的技术、设备即物质层面的因素,亦或是制度层面的因素都将是靠不住的了,都有可能被别人学了去,或者是被人超越。只有文化是他人学不来、拿不走的。一个民族,一个群体,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人,其信奉、遵从的文化(价值观)之强势与否、优越与否决定着他的生死存亡、功过成败。以色列的崛起史是一个有力的例证,我们亦可从中窥见未来社会及其发展的一般趋势。这些年来流行的“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种种物质实力而言的无形资产,具体包括文化的感召力、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国际关系中的结盟能力、利用现有国际组织的能力等要素。以色列人口中有四分之三以上是犹太人。在犹太文化的架构中,2000年来始终保持着对“一个神、一本书、一种信仰”的忠诚,最终孕育成全球化“四海一家”的“犹太一体观”。而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回家”所带来的资源所引发的全球化资源大重组,大配置,为以色列日后的崛起打下了最宝贵的、坚实的基础。这其中尤其是人才资源的大聚合,以色列央行行长斯坦利·费希尔(前花旗银行副董事长)在2005年5月1日之前,还是个美国犹太人。与此相联系,更为重要的是:在今天的以色列,只要你信仰犹太教,无论你来自哪里,都可以皈依为以色列公民。正因如此,今天的犹太人不再是一个确定的种族,而是已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文化共同体了。58年过后的今天,以色列的人口数,也已由建国时的60万,变成700万。“四海一家” 赋予全球化的文化观,影响着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以折射至世界各地的各色人等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色列甩掉战争包袱的重要因素就是世界各地犹太人的捐款。 “四海一家”赋予全球化的文化观,鼓励以色列之外的犹太人重返故土,鼓舞以色列国内的犹太人捍卫国土,热爱祖国。在巴以冲突频频的加沙附近,那些被炮火烧毁院落居民们,没有因为恐惧而撤退或者搬迁他处。在被火箭炮摧毁而成为断壁残垣的家园上,他们的情绪没有我们想象的紧张。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支撑下的结果?高度的自组织能力。以色列的外交部官员说,民众和政府之间已经形成了对付恐怖活动的默契,耶路撒冷死伤惨重的爆炸发生不过两小时,秩序就恢复到从前。超市、酒店、办公大楼的安检,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态,人们的表情,除了配合,就是安详。以色列人对祖国的热爱,是以色列经济腾飞的原动力。(二)以色列文化的全球化视野和高度复合机制是其又一重要的基本内涵与特征,这对于以色列的崛起,乃至于复国,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更为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它同美国精神的某种契合,让人们觉得他们同美国人之间互相帮助是那样的自然和谐,甚至在人看来是近乎没有道理的袒护。而这也恰好是缘自两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那种内在的高度融合。也许可以说,他们的文化是犹太人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之一。作为一本记录犹太人思想体系的书,《圣经》对世界的贡献,没有哪本书可以与之相媲美。流淌其中的“一神思想”,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慢慢幻化成对人和生命的尊重,并影响到美国的立国先贤。我们在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中看到的,“人人生而平等”之类“不言而喻的真理”,就源自犹太人的《圣经》和“一神思想”。以色列的软实力,是以色列吸引美国做他的“盟友”的隐形资源。倘若没有美国的帮助,以色列复国之路可能就没有那么平坦了。1947年,托管巴勒斯坦地区的英国政府,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冲突,提交到联合国。在美国的支持下,犹太人展开技艺娴熟的外交攻势,博得世界人民对犹太人因为没有家园而被纳粹屠杀的同情,终于在联合国特别会议上,以三分之二多数票,赢得犹太民族建立自己国家的合法权利。20年过后,美国最高法院作出一项举世震惊的裁决:美国犹太人拥有以色列国籍,美国犹太人可以加入以色列国防军参战。如果没有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的亲近感,这一切可能都不会发生,而对于那些与犹太人没有这种亲近感的国家和民族而言,美国的上述种种举动显得是那么的不可理解。(三)文化之于一个国家是如此,之于一个企业同样如此。企业并购的成功,说到底是强势文化胜过了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