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99

xiaoyuer654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历史人物论文1500字数量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unqlxy

已采纳
拿破仑可以吗?对于拿破仑·波拿巴一世皇帝,第一,他是一个人,而不是神。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每个历史时期的伟大人物,不管怎样高明,他却不是悬在空中,而是生活在社会之中;他之所以比一般人伟大,除了他具有某方面的出众才华外,更因为他有比一般人更高的地位和权势。但不管怎样,他的立脚点和同时代人必然是一致的,是同在一个水准上的。每个时代的历史都不可能是某个英雄的历史。拿破仑时代的历史也不是拿破仑个人的英雄史,不能把他神化。 可是,百多年来,世界各国的史学界对他的评价,却有不少神化之处,如:说他是“世纪的巨人”、“历史上最惊人的奇才”、“西方之皇”、“战争之神”、“命运的支配者”,甚至说“他是从恺撒以来世界上曾经出现过的最伟大的人物,是从亚历山大以来最令人震惊的人物”,等等。 在吹捧的反面,却又是一片愤怒、厌恶和诟骂,如说他是“科西嘉岛的怪物”、“摧残自由的暴君”、“无耻小人”、“低能儿”、“疯子”、“匪徒”,等等。 不管是吹捧或是诟骂,都属于向个人崇拜低头。用这种方式都不能真正揭示出拿破仑这个复杂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第二,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历史的规律表明,每当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它必将造就伟大的历史人物。拿破仑之所以伟大,是由震惊世界的法国大革命这一伟大事件所造就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末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因此,必须把他放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之中,才能更好地去认识他。 第三,要看主流、看主导方面,不能以某一片面代替整体。历史人物,特别是伟大的历史人物,其一生的经历是错综复杂的。拿破仑一生所处的时代,正是法国大革命的时代,也是整个欧洲大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大转变的时代;他的一生经历,他的主要活动,是和这个时代的特点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因此,要看他在这个大的历史潮流中,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还是顺应时代的潮而动。 第四,对过去一些关于拿破仑的著述,特别是那些所谓“圣赫勒拿岛的一些著述”,要作全面的考察、分析。因为拿破仑在六年的流放生活中,仍以胜利者的目光来估量他的过失,用夸大一些事实和掩盖另一些事实的手法来缩小、掩饰他的错误。这些东西是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产阶级同波旁王朝的斗争中,资产阶级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重新祭起拿破仑的亡灵而炮制的。今天法国史学家只把它看成是传说之类的东西,因为它不太符合历史的真相。另外,在英国人和俄国人编撰的一些关于拿破仑传记之类的书籍中,又带有浓厚的民族沙文主义的情绪,因此,对一些事件的原委和性质反映得也不够真实。 第五,有些评论拿破仑的文章,习惯于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去寻找根据。但是,如果只作一些词句的引用,而不首先弄清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是在什么时候、为着说明什么问题而讲的,那末,单靠这种引证,必然导致经典作家间在拿破仑问题上的“吵架”。总之,评价拿破仑应当把他放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中。综合地考察他的全部活动。这样,我们就会看到,拿破仑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军事家、政治家,他镇压了王党叛乱,粉碎了欧洲“反法联盟”的多次武装干涉,打乱了欧洲的封建秩序,促进了欧洲各国人民的觉醒,稳定了法国大革命的社会成果。这是他活动的主要方面,是他的主要功绩。当然,每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都不可能是完人,都有他的缺点错误甚或是罪行。作为资产阶级的军事家、政治家的拿破仑更是如此。恩格斯就曾经指出过:“拿破仑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娶奥国皇帝的女儿为妻,和旧的反革命王朝结成同盟。他不去消灭旧欧洲的一切痕迹,反而竭力和它妥协;他力图在欧洲帝王中间取得首屈一指的声誉,因此他尽量把自己的宫廷搞得和他们的宫廷一样。恩格斯是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指出拿破仑的主要错误在于“拜倒在正统主义原则之前”。 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他有功也有过,便象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讽刺蒲鲁东观察经济范畴有好坏两个方面那样,“就象小资产者看历史伟人一样:拿破仑是一个大人物;他行了许多善,但是也作了许多恶。” 综观拿破仑一生的全部活动,其主导方面的活动,对当时社会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是起过进步作用的。他功大于过,是一个应当肯定的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论文1500字数量

258 评论(15)

静陌如玉09

;〉哦8888888
99 评论(8)

wyp98053

中国历史人物你可以去查找中国通史啊。
159 评论(10)

huangyekai

林冲身上,似乎有《三国》中三个人物的影子:相貌如张飞,身手如赵云,一开始忍辱求全的性格象刘备。 说到林冲有像张飞的地方,有人也许会感到突兀,觉得《水浒》中那个谨细而能忍辱的禁军教头,和《三国》中性如烈火、暴躁鲁莽的猛张飞实在挨不上,要说李逵像张飞还差不多。但列位看官当还记得林冲的绰号是什么,是“豹子头”,第七回中他一出场,就说他的相貌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和《三国》中所写的张飞相貌“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完全相同,就连兵器,也和张飞一样,是与其相似的冷月枪,此外第四十八回林冲出马擒捉扈三娘时,书中也有诗说“满山都唤小张飞,豹子头林冲便是”,这些都说明,《水浒传》的写定者一开始可能是想把林冲写成“水浒版”的张飞,甚至还可以推断,在我们今天已见不到的《水浒》成书前早期民间流传的水浒故事里,说不定林冲真就是个张飞型的人物(《大宋宣和遗事》里有林冲的名字,绰号就已经是“豹子头”,但没有他的独立故事),但到《水浒》成书时,已经有了个猛张飞型的黑李逵要写(在晚期水浒题材的元杂剧如《李逵负荆》里,李逵形象已与《水浒传》中的十分接近),于是,就重新写了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的人生故事,并在故事里寄托了一些有别于鲁智深、武松、李逵这些草莽人物故事的深沉情怀。 列位看官当还记得,林冲这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是如何一步步被逼上亡命山林之旅的,可以说,林冲是《水浒》中唯一一个严格意义上被逼上梁山的人物。《水浒传》一开头便先后讲述了两个颇为相似的人物--王进和林冲--的颇为相似的命运:他们都是禁军教头,都武艺高强、无辜善良,都是很理想的国家良将,却先后被高俅这象他自己一脚踢起的气毬般轻飘飘直升到高位的无赖小人横加迫害,一个被害得远走异乡,一个被害得家破人亡,最后只得上演一出风雪山神庙血腥复仇,然后蹿入草泽。水浒故事的讲述者就是通过拿他们与奸邪无赖高俅反复对比,传达出对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贤处下、不肖居上的黑暗的政治格局的深深的无奈与愤懑。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无奈与愤懑。早从屈原的《离骚》开始,千百年来,在诗歌、戏曲、小说里,它不知被反复传写了多少次。因为千百年来屈原放逐的命运一直就在一次次上演着,岳飞风波亭的命运一直就在一次次上演着,《水浒》中王进被逼逐的故事、林冲被迫害的故事和宋江最后被毒杀的故事,千百年来也一直就在一次次上演着。 这种“浮云蔽白日”(“古诗十九首”中的一句,常被古人用来喻奸邪主政)的格局其实是专制时代永恒的问题。《水浒》通过讲述林冲故事抒发的正是对这浮云蔽白日的深广的忧愤,有了这种忧愤,并把它作为后来众好汉暴烈的反抗的背景和前奏,就使《水浒》这部“强人颂”提升了一层品格。因此,可以说水浒世界里风雪山神庙、林冲夜奔等故事的意味,和鲁智深、武松等草莽豪杰的传奇故事是迥乎不同的,它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以及快意恩仇之外别抒怀抱,在水浒世界里独奏了一曲怨郁而又慷慨的悲壮之音。 另外,从更普适的意义来说,水浒世界里的林冲故事,还传达出中国人--尤其是有才干而善良的中国人那种深重的压抑人生的滋味。 林冲的被压抑,不仅仅是来自高俅这个身居高位的小人,而是来自各色人等:先是受高俅的陷害,几乎被问成死罪;死里逃生,发配上路,又被董超、薛霸两个人渣百计折磨,然后捆在野猪林,差点给一棍当头打死;到了柴进庄上,虽有柴进热诚相待,但仍不免一度得对趾高气扬的平庸之辈洪教头陪着笑脸;到了沧州牢城营,因拿银子稍慢,就被差拨骂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这一切,林冲都逆来顺受,忍了,可陆虞候又来沧州追杀,终于,林冲忍无可忍,一幕风雪山神庙中,灵魂深处的“匪魂”,如睡狮猛醒,在漫天的风雪中,在火烧草料场的熊熊大火映过来的火光中,猛下杀手,血溅山神庙前的风雪大地,遗下一幅血红雪白的惨烈森冷的图景,而后,踏上了夜奔梁山的不归路。
340 评论(11)

mjf3323

让我带你重温--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又能善于用人的盛世君主,他继位汉文帝的文景之治,国力达到了颠峰时期了,汉武帝执政时,在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但是由于汉朝当时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社会势力;二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三是匈奴不断入侵,边境不宁。这些因素促使汉武帝决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政治。汉武帝圣明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他的具体方法如下: 一、改革政治体制—加强中央集权政治 1建立"中朝"。"中朝"是皇帝的御用工具。形成的目的是削弱丞相的权力, 2设置刺史,元封五年(前106年),设刺史监察地方,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整个官僚机构的控制。 3"推恩令"和"附益法"为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主父偃上《推恩策》,建议在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部分土地为列侯,侯归郡管辖。武帝采纳了此建议,下"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无力与中央抗衡。武帝又制定《附益之法》,不允许诸侯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 汉武帝的这一体制,分散了集中在王侯,丞相的权利,它的颁布在无形中瓦解诸侯王尚的权利,势力。进一步集中了中央权利,。。 二、强化军队 汉武帝时,在中央常备兵中,增设八校尉,隶属北军;增设期门、羽林军,隶属南军。此外,又增加楼船(水军)等军种。 军队的加强,使中央集权有了更坚强的支柱,同时也加强了对外作战和对内镇压的能力。任命如霍去病,李广等人材,抵抗了匈奴的侵犯,由于匈奴是游牧文化,因此间接地保护了中原的农耕文化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把匈奴的的主力部队消灭了,并把剩余的匈奴部落赶到了西北以外的地区 正所谓有国无防,国则危险。我们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后备军强大的国家,汉武帝利用强盛的国力,加强军队的素质,提高国防的力量,加上君主明智的任用人材,有力的打击了匈奴的,也为以后全部地吞噬它做了铺垫。相比之下,后来的宋朝虽然文化丰富,但军队不堪一击,用重金,委屈求和,国防力量,薄如纸,相较之下汉武帝的重视是有必要的。 三、改革财政 总一盐铁因长期对匈奴作战,财政困乏,汉武帝强收盐铁归国家垄断经营。国家经营的方式是:在大司农令之下设盐铁丞,各郡县设盐官或铁官,经营盐铁的制造和销售。 算婚、告婚元狩四年(前119年),开始实行算緍。算緍即征收财产税,针对富豪大家隐藏财产不肯实报者,由专人主持鼓励告发事,当时揭发者极多。 改革币制元狩五年(前118年),武帝下令由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铸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当时秦一统六国,统一的了货币,改变货币混乱的局面,汉武帝也效仿秦王,一来突出了汉朝的存在,二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并严禁各郡国或私人仿铸。 均输、平准均输法即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货物,平准法即由国家平抑物价的政策,以谋取利益的政策。根据市场上的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汉武帝以上财政政策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打败匈奴的侵扰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汉承秦制"汉朝像秦朝时一样,改变钱币,制度等一些方面,汉武帝利用国中的一些财主,地主征收钱财,大大扩充了战争所带来的开销,也得到了民心,间接地稳固,肯定了汉朝的地位, 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时,汉初以黄老思想为指导的政治已不适于中央集权政治,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此后,儒家学说逐步成为西汉后期的统治思想。 汉武帝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封建专制主义,在思想上也加强了专制统治。 汉武帝还在长安大兴太学、置明师,培养人材,以选拔官吏。建元五年(前136年),又置《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凡通一经以上者,即可补为官吏。此后,儒学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攻读五经成了干禄仕进的敲门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的大统一由为重要的决策,儒学不仅仅统一了思想,而且为以后的科举制度的内容打下了基础,成为了名正言顺的支柱, 汉武帝一生功绩卓越,实施了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的大汉的基业,但人无完人,汉武帝老时受巫蛊之祸,晚年丧子,不得已把帝位传给了刘弗陵,并托给了外戚宦官,这是一个足以灭亡的错误,汉武帝逝世了,外戚和宦官之间的战争越演越劣,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始于和帝永元四年(92年),至桓帝延熹二年(159年)。这60多年间共发生了四次大的外戚与宦官的斗争,最后均以宦官获胜而告终,使得宦官集团势力逐步加强,并独揽了东汉王朝之大权。相较之下清朝顺治帝临走之时把帝位传给了康熙,很好的完成了传接的并把清朝推向了鼎盛的时期,总结汉武帝的一生,我们给于成功的认可,他无疑的是历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199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