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之王
1.论文结构及写作要求 论文(设计说明书)应包括封面、目录、题目、中文摘要与关键词、英文题目、英文摘要与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致谢和附录等部分。 1 目录 目录独立成页,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及页码。 2 题目 题目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论文题目一般中文字数不超过25个字,外文题目不超过15个实词,不使用标点符号,中外文题名应一致。标题中尽量不用英文缩写词,必须采用时,应使用本行业通用缩写词。 3 摘要与关键词 1 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设计说明书)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主要材料和方法、研究结果、结论、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等,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以及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中文摘要一般为300字左右。 2 关键词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一般列3~8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应在摘要中出现。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 4 论文正文 论文正文包括前言、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1 前言 前言应综合评述前人工作,说明论文工作的选题目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论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以及提出问题。 2 论文主体 论文主体是论文的主要部分,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 3 结论(结果与分析) 结论是对整个论文主要成果的归纳,应突出论文(设计)的创新点,以简练的文字对论文的主要工作进行评价。若不可能作出应有的结论,则进行必要的讨论。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及尚待解决的问题等等。结论作为单独一章排列,不加章号。 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反映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论文中引用的文献应以近期发表的与论文工作直接有关的学术期刊类文献为主。应是作者亲自阅读或引用过的,不应转录他人文后的文献。 6 致谢 向给予指导、合作、支持及协助完成研究工作的单位、组织或个人致谢,内容应简洁明了、实事求是,避免俗套。 7 附录 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如公式的推导、程序流程图、图纸、数据表格等)可编入论文的附录中。 2.书写及打印要求 1 论文书写 论文(设计说明书)要求统一使用Microsoft 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统一采用A4页面(210×297㎜)复印纸打印。其中上边距25㎜、下边距25㎜、左边距25㎜、右边距25㎜、页眉15㎜、页脚15㎜。字间距为标准,行间距为单倍行距。页眉内容统一为“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设计)”,采用宋体小五号斜体字居右排写。 页码在下边线下居中放置,用小五号字体。目录、摘要、关键词等文前部分的页码用罗马数字(Ⅰ、Ⅱ……)编排,正文以后的页码用阿拉伯数字(1、2……)编排。 论文错漏按正式出版物要求不能大于万分之一。 2 目录 目录应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及页码,含摘要与关键词(中、外文)、正文章、节题目(农、理、工科类要求编写到第3级标题,即□□□。文、法、经、管科类可视论文需要进行,编写到2~3级标题)、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 目录题头用四号黑体字居中排写,隔行书写目录内容。目录中各章节题序及标题用五号宋体。目录打印示例见附录。 3 摘要与关键词 中、外文摘要与关键词单独成页置于目录后,编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摘要、关键词题头均用四号黑体字居中排写,隔行书写具体内容,内容文字用五号宋体字,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关键词各词条间用分号“;”隔开。 4 论文正文 1 章节及各章标题 章节标题应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字数一般在15字以内,不使用标点符号。标题中尽量不采用英文缩写词,对必须采用者,应使用本行业的通用缩写词。 2 层次 层次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以少为宜。各层次标题不得置于页面的最后一行(孤行)。层次代号格式要求参照表2-1和表2-2。 表2-1 农理工科类论文层次代号及说明 章 1□××××× 顶格,四号黑体 节 1□××××× 顶格,小四号黑体 条 1□××××× 顶格,五号黑体 款 1□××××× 顶格,五号黑体 □□××××××××××××××××××××××××××××××× 首行空两格,五号宋体 项 (1)×××× 顶格,五号宋体 □□××××××××××××××××××××××××××××××× 首行空两格,五号宋体 表2-2 文法经管类论文层次代号及说明 章 一、××××× 顶格,四号黑体 节 (一)×××× 顶格,小四号黑体 条 □□1.××××× 空两格,五号黑体 □□××××××××××××××××××××××××××××××× 空两格,五号宋体(正文) 款 □□(1)×××× 空两格,五号黑体 □□××××××××××××××××××××××××××××××× 空两格,五号宋体(正文) 项 □□①□××××× 空两格,五号宋体 □□××××××××××××××××××××××××××××××× 首行空两格,五号宋体(正文) 5 参考文献 1 文献标识 引文是论证的辅助手段,应忠于原意,表达完整,准确切题。在论文中引用文献时,应在引文处标注被引用人的姓名和被引用文献发表的年份。若所引用文献只有1-2名作者时作者姓名全部列出(外文文献只列姓氏),当所引用文献作者有3名及3名以上时,只列第一作者,后加“等”字以示省略。如“(梅明华,2002)”,“(梅明华和李泽炳,2001)”,“(梅明华等,2002)”,外文文献引用作同样处理,如(Smith,1990),(Smith and Jones,1992),(Smith et ,1993)等。 2 书写格式 在论文(设计)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引用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与文中引用文献一一对应。参考文献题头用黑体四号字居中排写,其后空一行排写文献条目。参考文献排列规则是:中文文献在前,外文文献在后;中文文献按第一作者的姓氏笔画为序排列,英文及其它西文按第一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第一作者相同的文献按发表时间的先后顺序列出,所列的同一第一作者同年内的文献多于一篇时,可在年份后加“a”、“b”等字母予以分别,如“2001a”、“2001b”等;文献作者人数在3人以下的全部列出,超过3人为多人时,一般只列出3名作者,后面加“等”字以示省略,不同作者姓名间用逗号隔开。姓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写法,外文姓名按国际惯例缩写,并省略缩写点,空一个字符。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不列入参考文献,确有引用必要,须在脚注中说明引用。 所有中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中的句号用中文全角状态下的“”表示,所有西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中的标点符号用西文状态下的符号,后空一格。文字换行时与作者名第一个字对齐。常用参考文献编写规定如下: 著作图书类文献——[序号]□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翻译图书类文献——[序号]□作者.书名.译者.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术刊物类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学术刊物名,年,卷(期):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术会议类文献——[序号]□作者.题名.见:编者,文集名,会议名称,会议地址,年份.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位论文类文献——[序号]□学生姓名.学位论文题目.学校及学位论文级别.答辩年份:引用部分起-止页 报纸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在线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6 公式 原则上居中书写。若公式前有文字(如“解”、“假定”等),文字顶格书写,公式仍居中写。公式末不加标点。公式序号按章编排,并在公式后靠页面右边线标注,如第1章第一个公式序号为“(1-1)”,附录2中的第一个公式为“(②-1)”等。文中引用公式时,一般用“见式(1-1)”或“由公式(1-1)”。 公式较长时在等号“=”或运算符号“+、-、×、÷”处转行,转行时运算符号书写于转行式前,不重复书写。公式中应注意分数线的长短(主、副分线严格区分),长分线与等号对齐。 公式中第一次出现的物理量应给予注释,注释的转行应与破折号“——”后第一个字对齐,格式见下例: 式中 Mf——试样断裂前的最大扭矩(N•m); θf——试样断裂时的单位长度上的相对扭转角 7 插表 表格一般采取三线制,不加左、右边线,上、下底为粗实线(1磅),中间为细实线(75磅)。比较复杂的表格,可适当增加横线和竖线。 表序按章编排,如第1章第一个插表序号为“表1-1”等。表序与表名之间空一格,表名不允许使用标点符号。表序与表名置于表上,居中排写,采用黑体小五号字。 表头设计应简单明了,尽量不用斜线。表头中可采用化学符号或物理量符号。全表如用同一单位,将单位符号移到表头右上角,加圆括号。表中数据应正确无误,书写清楚。数字空缺的格内加“—”字线(占2个数字宽度)。表内文字和数字上、下或左、右相同时,不允许用“〃”、“同上”之类的写法,可采用通栏处理方式。 文法经管类论文插表在表下一般根据需要可增列补充材料、注解、资料来源、某些指标的计算方法等。补充材料中中文文字用楷体小五号字,外文及数字用Times New Roman体小五号字。 8 插图 插图应符合国家标准及专业标准,与文字紧密配合,文图相符,技术内容正确。 1 图题及图中说明 图题由图号和图名组成。图号按章编排,如第1章第一图图号为“图1-1”等。图题置于图下,图注或其他说明时应置于图与图题之间。图名在图号之后空一格排写,图题用黑体小五号字。引用图应说明出处,在图题右上角加引用文献编号。图中若有分图时,分图号用a)、b)标识并置于分图之下。图中各部分说明应采用中文(引用的外文图除外)或数字项号,各项文字说明置于图题之上(有分图题者,置于分图题之上),采用揩体小五号字。 2 插图编排 插图与其图题为一个整体,不得拆开排写于两页。插图应编排在正文提及之后,插图处的该页空白不够时,则可将其后文字部分提前排写,将图移到次页最前面。 3 照片图 论文中照片图均应是原版照片粘贴,不得采用复印方式。照片应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清晰整洁、反差适中。对显微组织类照片必须注明放大倍数。 9 附录 附录序号采用“附录1”、“附录2”或“附录一”、“附录二”等,用四号黑体字左起顶格排写,其后不加标点符号,空一行书写附录内容。附录内容文字字体字号参照正文要求。 附录1 目录示例 (空一行) 目□录(4号黑体居中,不加粗) (空一行) □□摘要(5号宋体)……………………………………………………………………………1 □□关键词(5号宋体)……………………………………………………………………………1 □□Abstract(5号宋体)……………………………………………………………………………1 □□Key words(5号宋体)……………………………………………………………………………1 □□前言(5号宋体)……………………………………………………………………………1 材料与方法……………………………………………………………………………………………3 1□材料………………………………………………………………………………………………3 2□方法………………………………………………………………………………………………3 1□育性的观察………………………………………………………………………………3 2□有丝分裂计数……………………………………………………………………………3 3□减数分裂观察……………………………………………………………………………3 4□统计方法…………………………………………………………………………………3 结果与分析……………………………………………………………………………………………3 1□花色和育性………………………………………………………………………………………3 2□有丝分裂计数………………………………………………………………………………… 4 1□染色体数分布及两代间变化 …………………………………………………………4 2□植株类型及两代间变化……………………………………………………………5 3□F5代不育群体与可育群体的染色体数目变异的比较…………………………………5 3□减数分裂的初步观察……………………………………………………………………………6 讨论……………………………………………………………………………………………………6 1□关于萝卜与甘蓝远缘杂种雄性不育的思考……………………………………………………6 2□关于萝卜与甘蓝远缘杂种稳定方向的思考……………………………………………………7 1□向偶数染色体方向稳定…………………………………………………………………7 2□向异源双二倍体方向稳定………………………………………………………………7 3 □关于杂种育性水平逐代提高的可能原因……………………………………………………7 参考文献……………………………………………………………………………………………………8 致谢…………………………………………………………………………………………………………8 附录……………………………………………………………………………………………10 
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是在於探讨在教学环境和学习者特性的交互作用下学习者认知成长的情形,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一般分为行为学派取向和认知论取向两种(林清山,民80)。 出处/中国大百科《教育卷》 作者/张焕庭 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学都有密切关系,因而对於它的研究对象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见解: 以教育学的体系为依据,研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方法。 认为教育心理学必须研究人的心理结构,并根据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来确定它的理论体系,探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乃至终身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认为没有必要把教育心理学从普通心理学中区分出来,完全可以应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於教育工作,探讨在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原理,说明加速人的培养的途径。 认为教育心理学主要任务是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效果和评价问题,应当著重研究学习理论,尤其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理论。至於儿童心理发展、成人心理、心理卫生、个性等,除非与教育和教学直接有关者外,不应归入教育心理学,而应当归入普通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去。 认为教育心理学应著重研究在教育和教学影响下出现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的规律,并结合实际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直接促进教育和教学的改革,提高质量,以最好的效果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综合上述意见,教育心理学虽与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有密切关系,但是它主要是研究在教育和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此具有自己的特点。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培养人的工作,要切实有效而又迅速地实现教育目的,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还需要藉助於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以深入发现和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并为明确某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选取教育内容和方法,提供心理学的依据。所以,教育心理学既不是简单地应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解释或说明教育和教学的现象,也不是把教育和教学过程当作心理活动的一般过程,而是要揭示在教育和教学的影响下,学生的外部信息与内部信息的交换过程和交互作用中所引起的机能系统的变化与控制的规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在教育和教学影响下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如学生掌握知识技能、道德规范及其个性形成等心理规律。学生本身的体质和心理发展的关系,以及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心理因素,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这是同教育实践密切联系著的。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孔丘、荀况等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总结出一套教育理论和方法,其中包含有至今还值得重视的教育心理方面的思想和观点。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个性特徵”等。此后,中国历代的教育思想家在他们的教育实践中,运用并发展了孔子和荀子的一些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观点。 在欧洲,希腊的哲学家主张通过教育追求心灵的坦率和正直,发展人的理性。苏格拉底、柏拉图都十分强调心理功能统一论,叫作理性主义。他们认为人的认识是来自理性的,教育的目的是陶冶人的乐观和美的态度。之后,亚里士多德深信理性能指导人的行为,理性观念能使人有较高的善行。他搜集并观察了许多生物的生理结构及其特性,认为心理学必须基於生物学的研究,提出从普遍到特殊、由具体到一般的科学方法。著名神学家北非希波城主教圣奥古斯丁提出人有几种心理能力(mentalfacultes),每一种心理能力都能独立发展。这些观点,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著一定的启蒙作用。 欧洲文艺复兴后,有许多教育家非常重视教育和教学中的心理问题。如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认为,儿童的发展经常涉及到教育目的,知识是通过感官接触实际而获得的;教材必须适合儿童发展的水平,心理能力因学习而增强,教师应当使学生记忆那些真有价值而又能清楚理解的东西;对於事物的教学应先分析后综合,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瑞士教育改革家JH裴斯泰洛齐认为,人所有能力的匀称与和谐的发展是自然的。 他的理论在发展中经历三个阶段: 通过心灵的官感和经验发展头脑; 通过运动发展以满足需要; 通过宗教道德的经验以发展心灵。 他认为,教育的意义在於帮助儿童合理地正常化地发展;要做到这一步,教育者就必须懂得儿童心理。儿童能力的发展是通过经验的逐步分级而来的,因而他曾设想建立一门教育心理学。19世纪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极力倡导教学方法应以心理学为基础,并以此设计了五段教学方法。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形成是同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德国的W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心理实验室,对於感觉开展了广泛的大量的实验研究。他虽然没有直接研究教育心理学,但在他的门徒中却有几人为创立教育心理学作出了贡献,如德国的E梅伊曼、瑞士的E克拉帕雷德、美国的GS霍尔、JM卡特尔等。特别是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1907~1908)一书,几乎囊括了今日教育心理学的全部课题。他认为一切教育都应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来实施。待至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EL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后又扩充为《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疲劳和个性差异》三大卷(1913~1914),1914年又简编成为《教育心理学概论》,教育心理学便开始成为一门公认的独立学科。 1920年以后,在欧洲大陆的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领域中,一些学者相继获得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如德国的W施特恩、FE克鲁格、K比勒、K科夫卡、D卡茨、H韦尔纳、瑞士的J皮亚杰、苏联的维果茨基等。同时在美国又推行法国心理学家A比内所创的智力测验。这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日渐扩大,内容日益丰富。 当代,由於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需要迅速地提高,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的基础则在於教育,因而各工业发达国家,都积极地在发展教育事业,开发智力资源,力求迅速地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具有高度科学技术水平的各种专门人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因此更受到重视。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於人的学习心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从各方面开展了研究,并出现了许多学派。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创始者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尝试错误说,在30年代曾名灶一时。后来BF斯金纳竭力以操作主义更新桑代克的学习学说。但同联结说对立的认知派的理论却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认知说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机械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受意识支配的。人的学习不在於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也不是尝试错误,而是由於主观的组织作用、形成“认知结构”。人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在研究外在条件的同时,应注重内部过程和内在条件的研究。继认知说而出现的是“自我实现说”。它认为人的学习主要的是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心理学应当从人的整体出发研究个性。教育心理学应著重研究个性自我实现。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在於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师生的相互关系,并启发他们真实地进行自我评价。因而教师是促进学生自我学习的引导者,而非是信息的传授者。自我实现说,仅仅是从个人自身潜能的实现出发来理解人的学习及其各种关系,这是不正确的;因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所制约的现实,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趋势,首先是把人的学习活动放在现实社会和历史发展及个人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考察,逐步全面地完整地研究人的学习自觉积极性、主动性与自我评价。研究怎样才能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几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科学知识与技术,能为人类谋幸福的人才。 中国的教育心理学家们正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深入地研究古今中外教育心理学的先进思想和成就,从实际出发,开展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的实验研究,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科学体系,以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 由於世界各个国家的性质和社会制度不同,对於教育实施的观点和方法不完全一样,因而在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上,也就各有其特点,欧美国家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一般的是研究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的心理活动、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学习辅导与心理卫生、学习心理结构与模式、教育的评价和心理测量以及教师心理等。中国则根据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要求,著重研究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过程及其规律;学习的性质、结构、模式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心理过程;各门学科的特殊心理现象和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心理问题;学生的体质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个别差异、个性发展、超常、低常及特殊才能的儿童心理特点;测量与评定的心理分析;教师心理等问题。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和其他科学一样,坚持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指导下,采用观察法、调查访问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等。比较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是开展实验研究,经常观察、访问、记载出现的心理现象、心理动态并进行分析,以加速认识学生在教育和教学影响下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参考书目 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邵瑞珍等编著:《教育心理学——教与学的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情境学习理论的理想与现实 学习辅导 记忆的策略
我们刚考试用管理心理学的加大班级的凝聚力,里面用到了群体凝聚力那一张,没办法的话你可以去图书馆接本管理心理学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