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
论小学德育课程的理念呈现及其特点摘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实施和开展已有三年,三年来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各方人士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索。以人教版、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反思和梳理三年来这两门课程所做的探索,可以发现,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反映出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打破了以往德育课程和社会课程以知识逻辑体系组织内容,只重灌输,忽视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态以及学生的个I生特征,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兼顾考虑教学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以及学习者自身素质,整合三个方面的因素,建构体系结构,使小学品德教育最终走向“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建构型模式。一、德育理念的整合方式及呈现形式多样化的活动整合内容目标因素。新课程以整合而非分散的方式,整体地看待知、情、能的培养目标,将目标宽泛化,将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以及探索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整合到目标当中,使标准所要求的教学内容重整,与知、情、能的整体目标相融合,采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f生发展,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基本知识。以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全面整合社会生活因素。提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导,注重教育的生活性特学内窖点。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儿音网 童的经验范围为选择面。根据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特点,采用“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在家庭和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在空间上以身边的生活环境为起点,向家乡、社区,进而向国家、世界拓展;在时间上以现在为圆点,向过去和未来延伸。同时,为解决过去教学中知识板块分割,内容缺乏整合的特点,新课程还从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个主要的方面选择内容要点,以面为依托,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将内容与过程及方法整合起来,穿插在各主题情境和课题之中,不完全强调各主题情境、课题内容上的一统性和逻辑性,而侧重儿童能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丰富生活经验,体验生活过程,提高社会适应和参与的能力,掌握相关的社会认识和技能,锻炼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以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动态整合学习者因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意识,反对一味地进行知识的外在灌输,以引导的方式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活动和学习意义,达到整体目标的实现。学习者既是德育的对象,又是德育过程的主体I生因素,学习主体既具备完整的知、情、能等多维素质,又是处于社会生活当中的成员和角色之一,这两点在图1、图2的截面图中已分别说明。但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是一个立体的成长过程,而非平面的简单构造,个体的知情能发展是三者交互作用和整体提升的结果,这个提升的过程是主体处于不断扩大的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领域中,伴随体验、认知、探索等活动,循序渐进地被潜移默化的。因此,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不是简单平白的书本知识灌输,新课程就综合了图1、图2展示的内容,在引导建构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采取先易后难,由浅人深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和序列,并且将不同的内容综合交叉,高度整合,相同的内容本着从直观到抽象,螺旋上升的思路安排教学过程,即使是同一内容也可以在不同年龄段、不同主题情境中重复出现,但要求深度却有层次上的递进。这种综合考虑内容目标、社会生活因素和学习者因素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做到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从而将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依照“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思路,具体呈现在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具备比以往同时段同类课程更为优化的崭新特色。 
结合实际,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教学,使得小学英语课堂推荐论文优化小学英语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小学英语教学特别强调语言环境的创设,有了多媒体教室,创设情景/html/jiaoxue/20090915/html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任务,学校以教学为主,如何抓好学校管理工作呢? 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与时俱进 在我国基础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有关教育部门的文件精神,了解教育理论知识,改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深入开展学科教研活动。 二、规范管理,落实常规,提高管理效能 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要规范。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提高管理效能。因此,领导要建立一种规范的管理制度,落实常规,为教师营造宽松的环境,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勇于创新。 1、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学校教学工作管理光靠几个领导是不行的,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因此,一般根据实际可设几名级长和学科组长。教研活动,由教导处统一部署,教研组长具体组织,分科进行,有条不紊。在教学工作上,教师该做什么工作?效果要达到什么程度?奖惩方案的定位等,都要有一套较完善的制度,让教师工作目标明确。 2、落实常规,全程管理。落实教学工作常规是教导处工作的重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平时,教导处要认真贯彻落实《肇庆市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结合本校实际着重抓好五环节工作。 (1)备课要敢于冲破旧模式,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和使用先进教学手段,真正设计出突出学生主体的教案,做到活而不乱。 (2)教师要实实在在上好每一节课。教学目标要突出,教学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提倡形式多样。 (3)辅导学生要求全面性、针对性、方法多样。 (4)对学生的作业要求做到书写整洁、美观、格式规范。 (5)从严抓好学生的考纪考风,确保学生考出自己真实的成绩。 对教师的评价也应采用着眼于未来,立足于教师的发展,帮助教师分析过去,探讨如何使明天更好地发展,促使教师走上自信的良性循环道路。 3、沟通情感,激发热情。教学工作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管理工作中,学校领导要经常了解教师愿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或工作中的困难。教师偶有差错或发生纠纷,领导要及时作个别谈心。 三、抓好教改专题试验,科研促教 主管学校教学工作的领导要组织教师潜心研究素质教育理论,开展教育科研激发内部活动,开发师生潜力,优化育人模式,使学校沿着高效、有序、科学的轨道发展。学校学年初要有计划地定好有关立项专题实验研究项目,立项要有创新精神、体现实效性。教导处指导老师结合学科教学过程,边实践边深化,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四、构建办学特色,奏响教学质量主旋律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因而,从领导到教师都要形成一个"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共识。构建自己的办学特点。例如:1、利用黑板报、橱窗等办好宣传阵地。2、分级落实责任,目标明确,责任到人。3、开展评估课、汇报课、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4、办好学生作文集、教师论文集,给师生们创造发表文章的广阔空间。5、丰富第二课堂,抓好书法、文艺、体育等活动,开拓学生视野,活跃身心。6、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教育网络。7、积极创造重要条件办好校园网建设,逐步走向现代信息化教育道路。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学校教学管理只有靠学校领导班子带领教师们,与时俱进,在教育理念上、方法上不断创新,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形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