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附件
成功的得来,看似一蹴而就,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宛如一粒种子,深深埋在土壤之中,不断地吸收养料水分,苦熬过严寒和干旱,日益具备了破土而出的条件,而这时,机遇便宛如适时的春雨,使种子得以顺利地发芽、开花。一粒生命力很强的种子,即使环境恶劣,也仍可能生存;但如只是一粒干瘪的种子,不论春雨下得多么恰到好处,也同样无济于事,它只会在土地里发霉乃至腐烂。说到底,机遇的作用就是如此。如梦如烟的往事,洋溢着芬芳。童年是一首馨香的乐曲,伴我快快乐乐地生活;少年是一首清纯的乐曲,随我无忧无虑地成长;青春是一首蓬勃的乐曲,送我自由自在地飞翔老农说,诚信是春天播下的种子,秋天里结出的丰硕果实,是汗水滋润中禾苗结出的盈穗在风中摇曳出的交响:老师说,诚信是推倒了墙变成的桥,是师生间真切的情感纽带,是皎皎白玉兰般纯洁的师生情;工人说,诚信是国家把工厂交给了我们,是我们辛勤劳作下生产的质高价优的产品;学生说,诚信是祖国对我们的殷切希望,是我们担起历史大任时对祖国母亲自信的一笑。每个人都对诚信有不同的诠释,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演绎着诚信。 
一、学生写作时往往有以下毛病:开头导入太平凡,难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举事例往往堆彻材料而忽视分析;举例论证之后往往草草收兵,这样就难以提升论题的社会价值。高考作文时间短,考生心里又紧张,我们得有“一定之法”才能作出一篇考场佳作来。这里介绍的就是经营议论文整体结构的一种“万能”方法——五字定乾坤,即“引、理、事、联、结”。“引”,即引出论点;“理”,就是阐述论点包含的基本道理;“事”,就是举事例,对事例进行分析;“联”,就是联系社会现实加以说明;“结”,就是打造一个好的结尾,收束全文。 请看以“守望”为话题的一篇议论文。 [病文] 守 望 总有人让我们翘首以待,当我们去寻找时,我们会因害怕看不到希望的身影而黯然神伤,于是只好默默伫立,将目光传递到远方,即使化作怨石,也心不变。 守望,是对情谊的最大考验。经过守望的情谊才是真正的情谊。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守望者,创造出许多凄美绝伦的神话。 牛郎织女是相互守望的一对怨侣。苦苦相守,望眼欲穿,等待七夕的鹊桥相会。 娥皇、女英千里寻夫,终于在君山上找到了丈夫舜的尸体,情深处,泪洒斑竹,化为两重山,守护着一代帝王舜的墓地——君山。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焦仲卿和刘兰芝,相守不成便赴死化作相思鸟。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看着远方守望自己的目光,又怎舍得离开? 他们因情谊而守望,因守望而被世人传颂。他们的守望饱含辛酸,又同时拥有着幸福。一个人若能牵挂着几个人,同时又被这几个人牵挂,那他就永远不会孤单。若能做到“情通四海,心系天下”,愿意为天下的苍生赴险,那他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守望者。 我们每次上路前,也应该感谢一下那些孜孜不倦的守望者,是他们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懂得为天下守望一生。 ■号脉 该文首段导引太平常,应该形象导入,引出中心论点。其次本文把四则材料放在一起笼统分析,有堆砌素材之嫌,应对每一则材料进行简洁的分析。最后,文章未展开论述便草草收场,显得仓促,缺少回环曲折之致。拟将原文修改如下。 改文: 守 望 (引)天山的雪莲,以千年的深情凝望着蓝天白云;蓬莱的青峰,以永恒的姿势聆听着碧海涛声;栖霞的丹枫,以含情脉脉的目光翘首企盼着归巢的鸟鹊。 (理)也许世界上本就充满守望的目光,也许守望是世界上最动人的目光。 守望,是对情谊的最大考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经过时间守望的情谊才是真正的情谊。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守望者,创造了许多凄美绝伦的神话。 (事)(在“牛郎织女”事例后加)因为守望,他们拥有了比云霞更灿烂的美丽。 (在“娥皇、女英”事例后加)因为守望,爱情超越了时空而显得更加崇高。 (在“焦仲卿和刘兰芝”事例后加)于是,在比翼鸟的鸣叫声中,世界便多了一缕温馨。 (联)一个人若能牵挂着几个人,同时又被这几个人牵挂,那他永远不会孤单。若能做到“情通四海,心系天下”,愿意为天下的苍生着想,那他无疑就是一个伟大的守望者。王顺有、黄伯荣守望着祖国和人民,他们不就是神州大地上最动人的守望者吗? (结)当人生失意时,我们是否能感受到远方那些支持和鼓励的目光?或是父母的,或是朋友的,或是二者兼而有之的。我们每次上路前,也应该感谢一下那些孜孜不倦的守望者,是他们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同时也让我们懂得守望天下苍生。有了守望,幽暗的小径上便会投来希望的曙光,生活中的雨雪便不会再寒冷二、犀牛角在古代被视为灵异之物,因为它的中央有一道贯通上下的白线,李商隐有感而发,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以此比喻相爱双方心灵的契合与感应。“比喻”也可以说是一篇文章中的“灵犀”,我们不只把它视为一种修辞和语言艺术,也可用它贯串全文,经营议论文的结构。即通篇用一个比喻,一喻到底,让它在全文中飞针走线,前后贯通,将各部分内容巧妙连成一体。这样以比喻贯串全文,则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某哲学家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议论文中,思想以感性的比喻来显现,自然就会产生美感了。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写作时,往往存在以下问题:设喻突兀,不能循喻取理;不能将比喻贯串到底,宛如串珠断线,没有整体的美感;意象与思想剥离,生拼硬凑,不能做到形神合一;衔接不自然,不能做到水到渠成。我们来看下面这篇以“淡泊”为话题的习作。 ■[病文] 淡泊是菊 淡泊就如一朵菊花,让人久久回味。 淡泊以修身。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淡泊让花开灿烂,花落凄美;让云卷壮观,云舒飘逸;让人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以苔痕阶绿作点缀,以帘青草色进行渲染,以酒为食,以陋室为家。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读书而不求甚解;可以大呼“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后低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陋室清静,无丝竹管弦,无案牍劳形,则身心舒畅。游山走水,自放白鹿,以淡泊之故,德馨之由,可以修身。如此修身,身如白菊,异香满室。 淡泊以明志。 渭水垂钓,庄子面对楚王的重权相托,说自己要做拖着尾巴在泥土里爬的乌龟。 扬帆远航,约瑟夫·班克斯抛开安逸的贵族生活,甚至掷金无数,只因淡泊,只因求知,只因一心想探知绿色的世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抛开自身利益,只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们不就是高洁的金菊么?用淡泊作火星,借以风力燎原,以燎原之势燃烧雄心壮志。 淡泊以致远。 他拥有了财富,但他还心系百姓。他在悬崖峭壁上行走,从与世隔绝的山崖间开启一扇希望之门,让贫困的乡亲探出头来观赏到世界的繁华。他再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淡泊的舞台上舞蹈。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一个人淡泊了生死,他就真正成为了侠之大者。巨浪中的三进三出,危险面前的镇定自若,都源于心灵的淡然。 从镜头前走出,走出了戏中或真实或虚伪的角色,他是真正的濮存昕。他没有炒作,没有绯闻;他不摆架子,不耍大牌。他微笑,他行动,他默默无闻地用双手建筑抗艾滋病的防护网。他,感动你我。 他们不就是一株株丹菊么?悠悠菊香润泽着人的心田。贫者不戚戚于贫贱,如菊雅;贤者不汲汲于仕途,如菊淡;富者淡然于财富,名人不依赖潮流的吹捧,如菊心。给人生播下一粒淡泊的种子,培植生命的菊花,我们就真正走进了人生追求的高境界。修身是叶,明志是花,致远是香。 ■号脉 原文运用了比喻的方法,但存在几个问题。首先,文章开头设喻显得突兀,给人感觉有点牵强,应该由菊花过渡,导出淡泊,才显自然。其次,各部分在论述时,先阐明思想,最后以菊花作“光明的尾巴”,淡泊修身、明志、致远的道理与菊花没有联系,这样一来,论述的思想与形象剥离,未能有机统一,而应由菊花特征引出做人的道理,方显水到渠成。文末又谈对贫贱与富贵的态度,有重复之嫌,并且末段与前文关联不紧,最后一句有节外生枝之感,应尽量与前文照应。另外,从整体看,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并列关系,没有充分利用菊花这个比喻把思想形象化。其实可以分立小标题设比喻论证,那么在议论文中,思想以感性的比喻来显现,自然就会产生美感了。按上面说的调整,很多文字也必须作改动,方能使全文的语言风格显得自然。拟将原文修改如下。 改文: 开不败的菊花 小桥流水边观赏菊的雅然之态,风声雨声中品读菊的淡然之姿,风吹云散时回味菊的悠然之韵,它脉脉的幽香总让人想到君子的意趣。 菊之雅 人生也当如菊,在素淡中追求君子的雅趣。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花应该是白菊,花开灿烂,花落清雅;那云应该是开在天上的白菊,云卷飘逸,云舒素雅。去留无意,宠辱不惊,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这是君子之风,君子之雅。 君子的生活有弦歌雅意,苔痕阶绿作点缀,帘青草色作渲染,他们以酒为食,以陋室为家。他们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读书而不求甚解;可以大呼“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后低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们端坐桌前,无案牍,不劳形,身心舒畅;环顾室内,别无他物,唯有酒盈樽;游山走水,自放白鹿,栖身青崖。君子修身,唯吾德馨,尽显雅致,一如白菊,异香满室,雅满乾坤。 菊之淡 金菊临风怒放,默守一方净土。 君子心淡如菊,坚守心灵的宁静,在名利面前,淡泊明志。 渭水垂钓,庄子面对楚王的重权相托,说自己要做拖着尾巴在泥土里爬的乌龟。 扬帆远航,约瑟夫·班克斯抛开安逸的贵族生活,甚至掷金无数,只因不慕富贵,只求探索未知的绿色世界,只求登上真理的净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抛开自身利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们不就是脱俗的金菊么?淡然而立,淡然而开,坚守着美丽,灿烂了人间。 菊之悠 丹菊盛开,异香悠远。 三、层进式结构是议论文常见的结构,其特点是析理如剥笋,一层又一层,由浅入深,步步推进,直至精华毕露。 有些同学在论述时往往只说其一,不说其二,或只谈现象不揭本质,或只议问题不明方法……这样的论证,没有高度,没有力度,不深刻,也不透彻。 我们只有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分论点,层层递进,才能引导读者“攀登高峰”,让读者的视野越来越广阔,直至纵览“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从而使读者大开眼界。请看这篇以“感受诗意”为题的学生作文。 ■[病文] 感受诗意 我们有些人总是抱怨上苍:赐给了陶渊明一个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却让自己每天穿梭于灰尘废气之中;留给了郁达夫一个满眼诗意的秋,却让自己抬头便被砖瓦遮住了双眼;送给了李乐薇一座存在于世俗中却充满仙意的“空中楼阁”,却只给自己冰冷的墙壁……难道现实生活中真的已无诗意可言了吗?不,其实我们一样也生活在一个到处洋溢着诗意的地方。只要你发散思维,释放豪情,你就能感受到无限的诗意。 苏轼的一生是诗意的一生,即使经历了官场的失意他也没有让生活失却诗意。他寄情于山水,时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时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样诗意的生活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 陶渊明“误落尘网中”,当环绕其周围的阿谀之风、污浊之气遮挡了他“眄庭柯以怡颜”的明眸时,他便毅然突围彭泽,在南山脚、东篱下种下朵朵菊黄色的诗意,“晨兴理荒秽”理出了缕缕诗情,“带月荷锄归”荷归了浓浓诗意。他摆脱官场回归田园之日,正是他用心开创、精心描绘诗意生活的开始。 其实,人生就像爬山,如果你一心只往上爬,只在乎山顶终极的目标,那一路上簇拥着你的花草就会被你看成障碍,鸟儿对你的歌唱也会被你当作干扰,这一切诗意的景象都会被你狭隘的心胸挡在门外。因此,一杯苦茗,也能品出片片诗情,口口诗意。 海伦·凯勒,这个生活在无声无光更无诗意可言的世界里的伟大女性,却用手“聆听”到流过指间的细流的欢唱,用心“打量”着身边的红花绿草、蓝天白云,将爱撒入人们心中。她开辟了自己诗意的天地,更用诗意装点了这个温情的世界。因此,不会享受诗意的人不会发觉世界是充满诗意的。敞开你的心扉,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诗意无限。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就像安居一隅的凤凰古城,世代湘西人熟视无睹其简朴恬静,从边城走出来的沈从文,却汲一管沱江绿,采一瓣山花红,信笔绘成一幅诗意盎然的边城风情画,将凤凰鲜活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奇伟俊秀的张家界,也不知在山民眼中沉睡了多少年,却被一个香港摄影师用他那颇具穿透力的慧眼揭开了它的荒芜冷寂,一声声响亮的“咔嚓”声汇成了一首动人的诗,震撼着世人的心灵。 是的,擦亮你的眼睛,好好看清楚自己身边的无限诗意。清晨起来,看到窗外一只鸟儿飞过,扑落了树上的露珠,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画;上学路上,看到路边树上绽开了一片新叶,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景致;极目远眺,对面江心上一叶白帆在阳光下闪耀,这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诗意。 诗意,一种仿佛离你很远的感觉,但只要你用心灵去感受,诗意就将永伴你左右,永驻你心中。 ■号脉 “诗意”是一个颇具内涵的话题,而“感受”本就存在深浅之分。因此,《感受诗意》很适合采用层进式的结构来布局,让对诗意的“感受”由表及里,步步深入,不仅解答了怎样的生活状态是“诗意”,更阐述了怎样去感受诗意的生活。 例文由古及今、由他人到自己,列举了不少诗意的生活状态,却没有透过这种种现象看到诗意生活的本质,也就未能提炼出感受诗意的具体方法。文章选例典型,却只是将例子简单地堆砌、杂糅在一起。一会儿苏轼不失诗意,陶渊明创造诗意;一会儿从爬山的过程中感受诗意,海伦·凯勒创造诗意;一会儿沈从文、香港摄影师发现诗意……没有逻辑,结构混乱,论述也因此缺乏力度和深度。不如按“发现诗意——享受诗意——创造诗意”这一逻辑顺序组成层进式的结构,既从诗意人生中提炼了感受诗意的具体方法,又让人们对诗意的感受由浅及深,一步一步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这样的结构,其意渐现,其旨渐明,引人入胜,让读者的感悟呈螺旋状上升,最终获得关于“感受诗意”较为丰富的理性认识。拟将原文修改如下。 改文 感受诗意 我们有些人总是抱怨上苍:赐给了陶渊明一个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却让自己每天穿梭于灰尘废气之中;留给了郁达夫一个满眼诗意的秋,却让自己被砖瓦遮住了双眼;送给李乐薇一座存在于世俗中却充满仙意的“空中楼阁”,却只给自己冰冷的墙壁……难道现实生活中真的已无诗意可言了吗?不,其实我们也生活在一个到处洋溢着诗意的地方。只是,要感受诗意,就必须擦亮你的眼睛,敞开你的心扉,用心去描绘诗意的天空。 要感受诗意,首先就得擦亮你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无限诗意。偏居一隅的凤凰古城,世代湘西人熟视无睹其简朴恬静,从边城走出的沈从文,却汲一管沱江绿,采一瓣山花红,信笔绘成一幅诗意盎然的边城风情画,将其鲜活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奇伟俊秀的张家界,也不知在山民眼中沉睡了多少年,一个香港摄影师却用他颇具穿透力的慧眼揭开了它的荒芜冷寂,一声声响亮的“咔嚓”声汇成一首动人的诗,震撼着世人的心灵。 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或许,发现它们需要具备一双双与文化、品位、素养息息相关的审美的慧眼,平常的我们似乎难以企及,但这又何妨?清晨起来,看到窗外一只鸟儿飞过,扑落了树上的露珠;上学的路上,看到路边树上绽开了一片新叶,微微颤动;极目远眺,对面江心上一叶白帆在阳光下闪耀……睁大眼睛,你是不是看到了身边的无限诗意? 要感受诗意的生活,还要敞开你的心扉,好好享受生活中的诗意。人生就像爬山,如果你一心只往上爬,只在乎山顶终极的目标,那这一路上,花草对你的簇拥就会被你看成障碍,鸟儿对你的歌唱就会被你当作干扰,这诗意的一切都会被你挡在门外。 其实,敞开胸怀,一杯苦茗也能品出片片诗情,口口诗意。你看乌台诗案后的苏轼仍能以豁达的胸怀包容世间万物和种种不幸,一颗驿动的心渐趋于平静,于是有了“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悠闲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他正是放下了官场上的失意,才收获并真正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无限诗意。所以,敞开你的胸怀,诗意就在你的指间。 要感受诗意,更需要用心描绘诗意的天空,创造出诗意的生活。陶渊明,当“误落尘网中”,环绕其周围的阿谀之风、污浊之气遮挡了他“眄庭柯以怡颜”的明眸时,他便毅然突围彭泽,在南山脚、东篱下种下朵朵菊黄色的诗意,“晨兴理荒秽”理出了缕缕诗情,“带月荷锄归”也荷归了浓浓诗意。他摆脱官场、回归田园之日,便是他用心开创、精心描绘诗意生活之时。 再如海伦·凯勒,这个生活在无声无光更无诗意可言的世界里的伟大女性,却“聆听”到流过指间的细流的轻唱,用心“打量”着身边的红花绿草、蓝天白云……然后将爱撒入人们心中。她开辟了自己诗意的天地,更用诗意装点了世界。 诗意,一种仿佛离你很远的感觉,但只要你肯发现,懂享受,乐创造,诗意就将永伴你左右,永驻你心中。四、扇形结构如一把折扇,以扇柄顶端的某个点为枢纽,自如开合。分论点与所论述的中心论点呈扇面状态,在紧扣中心立意的前提下,作者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写作时,大体分为两种情况:(1)分解论点。分论点平行,处于并列的关系。若干个并列的分论点是从中心论点分解出来的,又反过来支撑着中心论点。有的考生在安排这种结构时,容易偏离这个轨道,要么几个分论点不属于同一角度,要么几个分论点之间呈现交叉包容的关系,因而写出来的文章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扇面结构,也就不是一篇合乎逻辑的文章了。(2)论据并列。譬如吴晗先生的《谈骨气》一文,文章一开篇便提出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接下来作者从三个角度予以论述:以文天祥拒绝降元的故事,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来论证论点;以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来论证论点;以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的故事,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来论证论点。 请看下面一篇以“感动”为话题的考生作文。 ■[病文] 无处不在的感动 感动如同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拨动我们内心深处的琴弦,那些萦绕而上的音符有着最轻盈的身躯,清风轻拂,轻轻落入每一寸泥土。 天空的感动 我时常想起一只孤单的鸟。它在惊涛骇浪中嘶鸣,它把嘴里的石头投入汹涌的大海,随即又像闪电般向岸边飞去…… 后人称它为精卫。我不知道它的这种坚持需要多少毅力,弱小的鸟与咆哮的海是一种强烈的对比。然而即使注定是悲剧,它也绝不放弃。当内心的磐石裂开丝丝的缝隙时,感动便油然而生。 海洋的感动 海洋有时候是我们的朋友,有时候又是我们的敌人。我想,若海洋有感情的话,它也会被有的东西所震撼,比如多年以前的那个渔夫,还有那条鱼。 那一定是海洋中最不可思议的战斗。渔夫套牢那条大鱼,双手放开了船桨,可船仍在前行——原来,那条鱼虽然被鱼钩钩住了,却毫无投降的心思。渔夫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力量与鱼僵持着。 那个叫圣地亚哥的渔夫便成为了一种象征。那是一个关于海洋的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腾起的巨浪便是感动的心潮。 墙壁的感动 有个人为了装修房屋而凿开墙壁,却发现了一只被钉住尾巴的活着的壁虎。这个人纳闷,它的尾巴被钉住了怎么生存?它是如何捕食的?当另一只衔着食物的壁虎出现时,这个人才恍然大悟。 听完这个故事,我的眼前忽然明亮起来,原来阳光并不遥远,因为爱一直都在。 我想,不管是蔚蓝的天空,浩瀚的海洋,还是近在咫尺的一隅,都埋藏着感动的种子。 当感动无处不在时,我们便感到了幸福。 ■号脉 与“天空”“海洋”相对应的概念应该是“大地”,而不是“墙壁”,所以原文选择的三个角度并没有构成一个合理的扇形,这成为本篇文章的硬伤(选择的事例也不符合逻辑,因为壁虎的尾巴虽然被钉住了,但是壁虎是可以断尾逃生的)。修改后的文章应涉及到“陆、海、空”,从同一角度的三个层面来凸显文章的主题词“无处不在”。这样,三个事例才能够缝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论述同一个中心论点。加横线的文字宜作如下修改。 改文 大地的感动 大地有着最广博的胸怀。当我们把一颗心交与大地,便能体验隐隐的感动,正如多年以前那个忧郁的年轻人,推着轮椅压过潮湿的泥土,心事随着车辙印嵌在泥土里一样。他后来以一篇《我与地坛》而闻名于世。时光如水,但有一种力量不变,因为它缘于大地的坦诚与感动。 我想,不管是蔚蓝的天空,浩瀚的海洋,还是我们脚下广袤的大地,都埋藏着感动的种子。 当感动无处不在时,我们应感到幸福五、所谓文章的结构,是指文章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起承转合是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起,就是开端,提出论题或直指观点;承,就是承接,围绕论题或观点展开论述;转,就是改换,论述完后转换角度,进一步对观点展开论述;合,就是结束,在结尾处归纳观点或提出解决办法。 学生习作中,经常出现能“起”“承”“合”,就是不能来个漂亮的“转身”的现象。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已经证明了论点了,何必再多此一举。殊不知一个漂亮的“转身”,就能使论证更加充实,理由更加充分,从而使观点更为突出。比如,站在历史的角度阐述完毕,若能换个角度,站在现实生活的角度谈一谈,那么文章的内容不仅更为全面,而且也更有说服力。再如,用完了例证法,若能换种方法讲讲道理,那么文章就既有事实又有道理。总之,轻松一“转身”,文章便上了一个台阶。请同学们看下面的例子。 ■[病文] 拒绝诱惑 ①闹钟已经叫了半天,可我就是舍不得钻出温暖的被窝,心想:“再睡会儿,没关系的。”等我打着哈欠,伸着懒腰起床时,却发现晨读时间已过了一大半。 ②明天就要进行数学测试了,可手中的杂志实在太好看了,于是我索性扔了笔,一头扎进了小说中。结果第二天的测试是“大红灯笼高高挂”。 ③商场里正在举行降价促销活动,我一阵窃喜,买了一大堆“物美价廉”的东西,谁知它们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真是令我叫苦不迭。 ④我们因为贪睡而受罚,因为懒散而羞愧,因为贪心而后悔。总之,我们因为禁不住诱惑而自食苦果。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而我们正年轻,不能因为诱惑放弃明天的美好,也不能因为诱惑停止前进的脚步。所以,我们必须拒绝诱惑。 ⑤诱惑就像一坛陈年老酒,能给我们酣畅淋漓的痛快,也能给我们一塌糊涂的丑态;诱惑就像一场网络游戏,能给我们光怪陆离的刺激,也能给我们虚度年华的空虚。 ⑥面对这如老酒、似游戏、若美梦的诱惑,张子善、胡长清、陈希同之流忘记了当初的誓言,放弃了自我的追求,抛下了共产党员的责任感,成为了人民的罪人。更有甚者,某些替毒枭提炼白粉的所谓的科研人员,某些为个别企业巨头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的经济学家……他们为诱惑所虏,人类因此付出了流血的代价。 ⑦人生中有太多的诱惑,抵不住诱惑的人终究会倒在诱惑的石榴裙下,甚至危害社会,危害人类,成为历史的罪人,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意志的人后悔了吧■以前不好好学习,现在高考成绩这样了,再复读一年,从头开始吧↓
参考一下议论文的开头和结尾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云:“作今乐府法乔孟符(吉),博学多能,以乐府称。尝云‘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苟能若是,斯可以言乐府矣。”元代文学家乔吉、陶宗仪讨论的虽是戏曲理论,但“凤头豹尾”之说在后人的创作中被奉为金科玉律,说明了开头和结尾在文章中的重要。同样,好的开头和结尾,对于考试作文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考试作文,有特定的要求和评判标准,考生要在特定情境中完成,教师要在特定情境中评判。考试作文在内容、表达及发展等级等方面有细致的量化标准作为划等赋分的依据。好的开头和结尾可以彰显主旨,材料扣题,杜绝文不对题;可以严谨结构,层次清晰,防止思路混乱;可以吸引眼球,获得好感,避免审美疲劳,流于大众。平时作文,尤其是作文备考,笔者在议论文(包括哲理散文)的开头和结尾训练方面,遵循“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的创作规律,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举例文为“完美和残缺”话题的学生习作)。开头的方式一故事引题引用生动或有哲理意蕴的小故事,吸引读者的同时,或引出话题,或提炼观点。例文1:渔夫得大珠于海,喜不自堪。审谛之,有墨疵于大珠之上。思之:去瑕留珠,岂非得天价之宝邪?遂除之。累去累存,累存累去。卒瑕去,珠亦尽矣。故事中的渔夫想去除瑕疵,获得一颗完美无缺的珍珠。可是,美却消失在追求过于完美之中。(开头)……苛求完美只能造成残破,宽容残缺才会铸就美丽。(结尾)二名句导入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达到吸引读者,帮助突出中心的作用。还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突兀、高远。例文2: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振人心魄的壮美,在于残缺唤起的对完美的渴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也是这样。(开头)三问题启思用设问或反问句开头,其目的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关注和思考,使文章曲径通幽,显现文章的布局之美。例文3:你不希望像大鹏一样志存高远、翱翔天际吗?你不想有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的浪漫,回味“执子之手,以子偕老”的醇香吗?可是,朋友!人在旅途,怎能尽是坦途平川,我们将怎样走过荆棘沟坎?(开头)……有了残缺,生活才丰富无比,残缺,是人生的真谛。残缺,将使完美和对完美的追求永驻心间。(结尾)四美文养眼锤炼语言,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嵌加古典诗词、名言哲句,或增加理趣美,或营造古韵美。例文4:寂寞梧桐残月一钩,落霞秋水孤鹜一瞥;夕阳残照下衰草离披,寒蝉凄切里瘦马踯躅。是的,残缺是一种美,甚至是一种完美。(开头)……我喜欢项羽“时不利兮骓不逝”的绝唱,因为它是末路英雄的愤懑;我喜欢王嫱“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哀怨,因为它是迟暮美人的无奈。这些残缺,吟唱着无限的感伤和永恒的苍凉。在黯然销魂时,在完美与残缺的抉择中,我依然选择残缺。(结尾)结尾可以采用的形式首尾呼应:结尾可以照应开头,产生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效果。如例文3。升华立意:可以深化主题,提升立意,如例文1,开头摆出了事实现象,结尾解决了怎么样的问题,避免了主题的平庸。情理双趣:采用抒情性议论,表达情愫,激起波澜,引起共鸣,使议论文既有理趣,又有情趣,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例文4。开头和结尾在文章的思想内容上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在思路结构上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在语言表达上有突出风格的妙处。其形式上灵活自由,形式多样。如果稍作变化,开头和结尾就可以相互转换。有娴熟创作技巧的作者更能把几种形式融会贯通。笔者只就几种常见和有特色的开头和结尾的形式和训练加以说明,难免挂一漏万。作文训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特质、情感经验、语言功底、个性喜好,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几种开头和结尾的形式,在时间短暂而气氛紧张的考场上,定能游刃有余入文,水到渠成卒章。获得评卷教师的青睐,收获满意的分数。面介绍几种议论文结尾的方法: 一、点明论题,暗示主旨。 有些议论文,是用归纳推理的方法来论证问题的。这类议论文的结尾部分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所在。 如秦牧《青年人应该怎样选择生活道路》一文,就是在结尾时点明中心论题的:青年人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选择正确生活道路。又如《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一文,结论和论点也是统一的,故在结尾时这样写道: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二、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理想的阶梯》一文,用两个比喻归结上文,深化“奋斗”是《理想的阶梯》的中心论点,激励青年为实现光辉灿烂的理想而奋斗。再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在结束时,既概括全文内容,又同开头部分提出的论点相照应,从而突出了文章的论述中心:总之,我们要拿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成为新文艺。 这样的结尾,不仅突出了中心,还增强了议论的说服力。 三、引用名言,深化中心。 即引用警句、名言、诗句、经典著作、俗语、谚语等作文章的结尾,达到“立语言而居要”。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深化主题。《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结尾“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一句,是仿照怀特黑德的名言自拟而成的,语言精辟,深化了中心思想。运用该法应注意,所引用的材料须与主题相关,为主题服务。 四、鼓舞号召,提出希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很多好的文章,都是以情取胜的。此法都在前文感情的基础上,发出号召或呼唤,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索。但使用此法,应忌空喊口号、空洞无物,要做到情有所根。如《从三到万》结尾提出诚恳的希望,引导读者联系自身作深远的思考。 也有些文章常在结尾时提出希望,预示未来。如陶铸的《崇高的理想》就是如此:同学们!从开始有人类社会以来,没有哪一个社会能与共产主义社会相比。什么理想也不能同共产主义这一更崇高更伟大的理想相比。我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要有这个崇高的理想,把自己最好的年华贡献给这个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 五、画龙点睛,篇末完题。 有人认为只有狭义的散文常用“画龙点睛”之笔,其实议论文也有在篇末“点睛”,借以完题的(完题,即指完成论述过程,完整而有相当的深度而言)。如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结尾:从“文艺批评”方面看,梁实秋这条文化走狗毕竟是精疲力竭,毫不中用了。因此,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 这个结尾,最终画成了一幅完全切合梁实秋身份的狗像:“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并完了题。 六、抒情描摹,远瞩前景。 如毛泽东同志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结尾,就是对革命高潮到来的热情的展示:它(指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个结尾情理相宜,强烈地感染着读者,使读者受到莫大鼓舞,因而决心用自觉行动去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 七、文意已尽,自然收尾。 大多数的议论文,都是“问题解决”了,文章也就结束、收尾。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在分析、阐明了为什么要“改造”和怎样“改造”我们的学习之后,用三句话自然地结束了全文: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三句话,水到渠成,进一步肯定了“改造”,很自然地收束起来。 八、指出教训,强调深意。 如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结尾时说:就这样,个人(指李自成)的悲剧扩大而成为民族的悲剧,这意义不能说是不深刻的。 这个结尾,即在正告人们在革命胜利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忘乎所以,意义极为深刻。 总之,“文无定法”,写文章如行云流水,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不拘法的。但对作为整个构思中有机组成部分的结尾来说,切忌临时拼凑,重复累赘,装腔作势,首尾脱节等毛病。这里所谈及的,不过是议论文写作常用的结尾方法。而且应该注意,不论何种结尾方法都应该服从论述问题的需要,决不能使之成为外加的游离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