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06

小破孩199233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投论文的黄道吉日

7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tophonglei

已采纳
根本不可能的,除非文章非常出彩。想要中稿率高,文章结构要清晰,语言要标准地道,数据表格,图片能够加分。

投论文的黄道吉日

196 评论(13)

我一个人@

李白 小时候逃学 受了“只要工夫深 铁杵磨成针”的启发 从此发愤读书 甘宁 原来是一个恶霸 后来读起书来(兵书)成了孙权手下的大将 周处 原本是个坏人 后来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改邪归正 成了一个学者爱迪生从小立志 美国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小时侯只上了几个月的学,就被辱骂为“蠢钝糊涂”的“低能儿”,退学了。他眼泪汪汪地回到家,要妈妈教他读书,并下决心:长大了,要在世界上做一番事业。“爱迪生在家里喜欢捣鼓一些奇奇怪怪的小试验,有时免不了要闹点笑话,出点小乱子。父亲就不许他再搞小实验,爱迪生急得直说,说:”我要不做实验,怎么能研究学问?怎么能做出一番事业来呢?“爸爸、妈妈听了他的话,感动得只好收回”禁令“。 数学名人小故事-康托尔 由于研究无穷时往往推出一些合乎逻辑的但又荒谬的结果(称为“悖论”),许多大数学家唯恐陷进去而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在1874—1876年期间,不到30岁的年轻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向神秘的无穷宣战。他靠着辛勤的汗水,成功地证明了一条直线上的点能够和一个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也能和空间中的点一一对应。这样看起来,1厘米长的线段内的点与太平洋面上的点,以及整个地球内部的点都“一样多”,后来几年,康托尔对这类“无穷集合”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通过严格证明得出了许多惊人的结论。康托尔的创造性工作与传统的数学观念发生了尖锐冲突,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攻击甚至谩骂。有人说,康托尔的集合论是一种“疾病”,康托尔的概念是“雾中之雾”,甚至说康托尔是“疯子”。来自数学权威们的巨大精神压力终于摧垮了康托尔,使他心力交瘁,患了精神分裂症,被送进精神病医院。 真金不怕火炼,康托尔的思想终于大放光彩。1897年举行的第一次国际数学家会议上,他的成就得到承认,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称赞康托尔的工作“可能是这个时代所能夸耀的最巨大的工作。”可是这时康托尔仍然神志恍惚,不能从人们的崇敬中得到安慰和喜悦。1918年1月6日,康托尔在一家精神病院去世。
264 评论(10)

nucs4255

毛泽东小时候的故事 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 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毛泽东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毛泽东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1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毛泽东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毛泽东",字润之。毛泽东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毛泽东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毛泽东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 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quot;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咪咪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 毛泽东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石三伢子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石三伢子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割青草。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讲故事。 一次"胜利的罢工" 石三伢子在1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和老师,曾经离家逃学。32年以后,1936年的秋天,毛泽东在陕北一个窑洞里接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曾经有趣地把那次离家逃学称作"胜利罢工"。 这是怎么回事呢? 石三伢子家门口有两口池塘,有一位叫邹春培的老先生在池塘的南岸开了一个私塾,私塾建的像一个祠堂,青砖灰瓦,四个屋角上都有一个高高的风火垛子,蛮气派。私塾办在了厢房的楼上,只有七、八张桌子。 这一年是1900年,石三伢子满17岁。毛顺生把儿子从唐家坨接回家,准备送石三伢子去私塾念书。 石三伢子到了私塾见过邹先生,就对着孔夫子的牌位磕了3个头,就算拜了师。 邹春培老先生对孩子有名的严厉,经常打手板、打屁股、揪耳朵、罚站、罚跪。那时候的老师都信奉"不打不骂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可是,石三伢子因为聪明好学,从来没有挨过板子。 邹老先生挺喜欢石三伢子,可是,不喜欢他的倔劲。你看别的孩子,总是大声的朗读,声音一个比一个高。可是,石三伢子念书,总是不出声,邹老先生以为他不好好学。可是,让他背书的时候,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一天上课的时候,邹先生让石三伢子背书,按规矩,背书要站起来。可石三伢子说什么也不站起来,就要坐着背。他说:"先生坐着,我也坐着!"邹老先生拿他没办法。 1904年夏天,石三伢子1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这一天,邹老先生要去吃生日酒,让学生们自己念书。 七八个学生坐在屋里,念着念着不耐烦了。正是三伏天,热得不行,坐在木楼上就像在蒸笼里。有人提议到树林里捉斑鸠,还有人提议到稻田里捉泥鳅,而石三伢子提议到池塘里去洗澡,又凉快,又可以学游泳。大家听了都赞成。几个孩子脱光衣服跳进了池塘。有会水的,不一会儿就游到了池塘中间,不会水的,就在池塘边洗澡。天气很热,孩子们在水里越玩越高兴。 就在几个孩子在池塘里玩得高兴的时候,邹老先生吃酒回来了。他看到学生们在池塘里玩水,非常生气。 几个学生被叫到了屋里在孔夫子像前罚跪,混身水淋淋的吓得战战兢兢。石三伢子偏偏不跪,说:"洗澡是我带的头,要打就打我吧!" 邹老先生气得火冒三丈,举起二指宽的竹篾片就要打,石三伢子一转身跑下了楼。邹老生气得混身发抖,追下了楼,学生们也跟着跑下了楼。 邹老先生一口气跑到了毛家。毛顺生正在和雇工们一起舂米,见邹老生气呼呼地跑来,不知怎么回事。邹老先生喘着气,大声地对毛顺生嚷道:"你们家石三伢子不得了啦,我教不了了!"毛顺生历来家教很严,一听儿子在私塾不好好学,带头闹事,气得大声说道:"这还了得!"他抓起一根楠竹丫子,和邹老先生一块跑到私塾,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楠竹丫子向石三伢子抽去。石三伢子一躲,回头就跑,毛顺生哪里追得上他,急得直跺脚,骂道:"畜生!你往哪跑!看我不打死你这没王法的东西!" 石三伢子知道,父亲的脾气比邹老先生还暴躁,他不敢回家。这时候,回到家里,肯定要挨一顿打,连母亲也劝不住。 石三伢子拼命地跑,决定不回家了。 石三伢子跑了出来,可是,到哪儿去呢? 他想去外婆家,一想不行,父亲肯定会找到他。 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他想如今皇帝废除科举,省城长沙、湘潭都有洋学堂,洋学堂里不读四书五经,不打板子,何不去看看。想着想着,就决定去湘潭,看一看洋学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石三伢子不停地走着,当空日头照着热得直流汗,也没有戴草帽,也没穿草鞋,光着脚板在发烫的碎石路上奔跑。两只脚烫得又疼又痒,一瘸一拐的,真不好受。 石三伢子不声不响地走着,也不敢问路,怕人家知道他是逃学出来的。他走了三天,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只看见崇山峻岭,青翠的松树和竹林,稀稀落落的房屋。和上屋场的一样,哪里是湘潭呢? 三天了,幸好一些好心的阿婆和大婶们给他饭吃,留他过夜。可是,什么时候能到湘潭呢? 这一天,石三伢子又奔跑了一天,眼看天就要黑了。太阳落山了,晚霞散尽,天空出现了几颗星星,很快天边也挂上了一轮峨嵋月,远处,一只猫头鹰咕咕地叫着,他有点着急了。上哪儿去过夜呢? 正在石三伢子着急的时候,他在拐弯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人影。他壮了壮胆子走上前去,一看是位老爷爷,推着一辆装满木柴的木轮车,车轮子陷在一个坑里。老爷爷怎么用力车子也上不来,累得直喘粗气。 石三伢子跑过去,说:"老爷爷,我帮你推车吧!"老爷爷一看,是个孩子,说:"看你像个念书的,你有力气推车吗?""老爷爷,你喊号子吧,试试看!" 石三伢子双手抓住木轮车前面的横梁,用劲拉着车。老爷爷喊起韶山冲的号子,终于把车拉了出来。 老爷爷十分感谢石三伢子,笑咪咪地向他,为什么天这么晚了还赶路。石三伢子一五一十说了原由。老爷爷听了哈哈大笑,告诉他,你走了三天三夜也没走出韶山冲。这儿离你们家只有8里路,老爷爷说着一指:"你看,那不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借着月光一看,前面果然是一道藏青色的波浪形山谷,那最高的山峰像一把钝刀直指天空。那不就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帮助老爷爷把木柴推回了家,在老爷爷家里美美睡了一宿。 天亮了,太阳升起。老爷爷慈祥地说:"你快回家吧,你们家里到处在找你。" 石三伢子说:"我不能回去,回到家里父亲会打我的!"老爷爷说:"不会的,你父亲已经托人带了话,只要你回家就不再打你,邹老先生也说,只要你发奋读书,以前的事就不再提了。" 老爷爷还耐心地劝石三伢子:"快回家吧!你才10岁年纪,翅膀还没长硬,是飞不出韶山的!" 石三伢子回到了家里,父亲真的没再打他。父亲和邹老先生对他的态度都温和了许多。 这就是毛泽东10岁的时候逃学的故事,他自己后来称为"一次胜利的罢工"。 不爱经书爱"杂书" 石三伢子跟邹春培老先生读了两年半私塾,为以后学习古文打了基础,毛泽东还是非常感激邹老先生的。湖南解放后,毛泽东曾打听邹老先生的下落,可惜邹老先生已经离开人世。1952年,毛泽东曾接邹老先生的儿子邹普勋在中南海住了一个多月。毛泽东与邹普勋还记起一块洗澡的故事,两人不禁哈哈大笑。 1904年秋天,毛泽东转到关公桥私塾学了半年,老师是周少希。1906年秋天,毛泽东又到井湾里私塾,老师叫毛宇居,又叫毛泽启。 毛宇居是毛泽东的族兄;毛宇居比毛泽东大12岁,写的一笔好字,做得一手好文章。 这时毛泽东是13岁的翩翩少年,先后读了4年私塾;对"四书"、"五经"已经不爱读了。 毛泽东从同窗好友那里借来一本《水浒全传》,梁山泊好汉们造反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他。上课的时候怕老师发现,毛泽东便把《水浒全传》上面放一本《论语》,当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装作认真读经书的样子,老师走开以后,他打开小说,用这种办法,他找来好几本小说看,许多同学也都仿效,班里出现了读小说风。 时间长了,周宇居终于发现学生上课都在看小说,很是头疼,禁止吧,也不好办,把小说都没收,狠狠处罚这些学生,罚跪、罚站、打屁股。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这样做也不妥。他知道石三伢子逃学的事,如今再打他一顿,他还不闹个天翻地覆? 于是,毛宇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看见。只是每天给石三伢子多点两页书,他自然没时间再多读小说。 开始背书。毛宇居首先喊道:"毛泽东:背书!" 石三伢子知道老师会来这一手,早有准备,站起来,挺起胸膛,滔滔不绝地一会把书背了下来。屋子里静悄悄,毛宇居也出乎意料,听得出了神。心想:到底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将来要成大器。 毛泽东虽不爱读经书,却对老师毛宇居非常敬重。全国解放后,他还与毛宇居多有来往。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用自己的稿费置办了七桌酒席宴请家乡父老,毛宇居也在被请之列。毛泽东亲自向毛宇居敬酒,毛宇居慌忙站起,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爽朗一笑,大声说道:"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毛泽东后来从毛宇居那里回到了家,父亲毛顺生就让他在家里作田。毛顺生非常能干,已有22亩田,还兼作生意,人手不够,毛泽东回来不正好吗? 毛泽东从小没少干农活,可是,总忘不了读书。一天劳动下来,本已很累,但每天晚上,毛泽东总是点上桐油灯看起了小说。一本《西游记》一打开,总放不下,满脑子里都是一群猴子跳来跳去。 毛顺生发现毛泽东的屋里半夜还有灯光,就“早点睡吧!一盏桐油要好几铜板呢!”毛泽东舍不得放下小说,就用被单把窗户档上,不让灯光漏出去。 毛泽东白天干农活,晚上看书,半耕半读,两年中读了十几本小说。他自己没钱买书,就跟亲戚朋友借着看。他非常喜欢那些爱国的有本事的人物,像李逵、鲁智深、武松、岳飞,诸葛亮、孙悟空……,特别痛恨那些奸臣,像秦桧,蔡京、高俅等人。他还发现一个问题,那些小说中,主要的角色都是王公、贵族、官吏、公子哥,为什么没有受苦的人,没有农夫工匠呢?他希望,有一天农夫工匠成为小说里的主人公,把农夫工臣们写成英雄豪杰。
293 评论(11)

佚意

一百四十一年前(一八三九),清代大诗人龚自珍路过元和(今江苏吴县),一首诗, 怀念当地一位以博学著称的学者顾千里,中有句云:“湖山旷劫三吴地,何日重生此霸黄 才?”顾千里最长于“目录学”,但史称他“读书过目万卷”,“经史训诂,天文算学”莫 不贯通的。当然,这“霸才”二字,只是指在学术方面的才能而言。 金 龚自珍此问,当日谁都不敢作答,但现在有了答案了。喜见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 材!人材降在金坛,金坛位于江苏南部,也算得是包括在广义的“三吴地”之内的。这个人 书 材就是华罗庚。 在美国出版的《华罗庚传》(作者Stephen就称华罗庚为“多方面名列世界前茅的数学 屋 家”,他的《堆垒素数论》,他的《数论导引》,他的《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及他和 万哲先合著的《典型群》等等数学著作,无一不引起国际数学家的震动。他在学问上的成------ 就,比之顾千里已是不知要超过多少倍!岂只“名满三吴”,而是名副其实的“誉满天下” 了。黄 平凡方显不平凡但我不知华罗庚看了本文题目,会不会皱起眉头? 尽管他名满天下,他是自居于平凡的人的。而“传奇”是不是多少有点把他当作“奇 金 人”看待? 我在英国的伯明翰(Birmingham)和他初次会面,他就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不是怪 书 物!”这句话他是有感而发的,有感于一些写科学家的文章,往往把科学家写成“不近人 情”的“怪物”,好象科学家的某些“怪癖”是与生俱来,没有这些“怪癖”,就不成其为 屋 科学家似的。其实科学家也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人,并非头上涂上光圈的“不可理解”的 “神人”或“怪物”!而平常人也并非就全无“怪癖”。------ 但我还是要说,他是既“平凡”又不平凡的! 他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父亲是个小小杂货店的店主。你知道他的名字的由来吗?他黄 父亲四十那年生下他,生下来就用两个箩筐一扣,据说可以“生根”,容易养活。“箩”字 去了“竹”是“罗”,“庚”“根”同音。贫穷人家的父母,最担心的儿女长不大,华罗庚 金 的名字,就正含着父亲对他的祝愿啊! 他的学历,不过是初中毕业,另外加上在职业学校读过一年半。(未毕业即因交不起学 书 费,而被逼退学。)而且他在二十岁那年,还因一场伤寒病而变成瘸子! 一个初中毕业生,又是一个瘸子,如果他稍为少一点毅力,那就必将是庸庸碌碌过这一 屋 生了。 但他凭着这点“可怜”的学历,通过自学,却变成了大数学家,这还能说是“平凡”------ 么? 数学曾经不合格也是龚自珍的诗:“廉锷非关上帝才,百年淬厉电光开!”诗中说的廉黄 锷是刀剑的锋棱,引伸为宝刀宝剑。宝剑如此,人材亦然。华罗庚无疑是数学的天才,但他 的“天才”也是经过磨练,“锋芒”始显的。 金 你大概想不到,这大数学家也曾在数学这一科考试不合格吧?这是他读初中一年级时候 的事情。我曾问他是不是因为他曾触犯那位老师,老师故意不给他合格,他说:“不是,我 书 小时候是很贪玩的,常常逃学去看社戏。试卷又写得潦草,怪不得老师的。” 经过这次教训,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他就知道用功了。一用功锋芒立显,数学老师每逢 屋 考试的时候,就把他拉过一边,悄声对他说道:“今天的题目太容易,你上街玩去吧。” 看出胡适的逻辑错误另一件他在初中念书时大显“锋芒”的事,是他看出胡适的逻辑错------ 误。 初二那年,他的一位国文老师,是胡适的崇拜者,要学生读胡适的作品,并写读后心黄 得,分配给他读的,是胡适的《尝试集》。 华罗庚只看了胡适在《尝试集》前面的“序诗”,就掩卷不看了。那序诗是:“尝试成 金 功自古无,放翁此言未必是,我今为之转一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他的“读后心得”说:这首诗中的两个“尝试”,概念是根本不同的,第一个“尝试” 书 是“只试一次”的“尝试”,第二个“尝试”则是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了。胡适对“尝 试”的观念尚且混淆,他的《尝试集》还值得我读吗? 屋 当时他只是一个十三岁多一点的孩子,就看得出胡适的逻辑错误,这也可以见得他是有 缜密的“科学头脑”了。------ “周公诛管蔡”的风波也还是那位国文老师,有一次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周公诛管 蔡论”。黄 依正史说法,管叔、蔡叔都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他们 不服,连同一个叫武庚的一起叛乱,结果被周公平定。管、蔡服诛。做这个题目,一般的写 金 法当然是应该说周公诛管蔡,诛得对的。 但华罗庚却做“反面文章”,他说周公倘若不诛管蔡,说不定他自己也会造反的。正因 书 为管蔡看出他的意图,所以他才把管蔡杀了灭口。但他既然用维护周室的名目来诛叛逆,他 做了这件事,自己就不便造反了。 屋 那位国文老师这次是更恼火了,大骂华罗庚“污蔑圣人”,几乎要号召生徒“鸣鼓而 攻”之。------ 华罗庚辩解说:倘若你只许有一种写法,为什么你出的题目不叫做“周公诛管蔡颂”? 既然题目有“论”字,那就应该准许别人“议论”,是议论就可以有不同的意见!这段辩黄 驳,“逻辑性”是很强的。那位老师也只好不了了之了。 王维克这个人金坛虽小,也有“卧虎藏龙”。华罗庚读初中二年级时的级主任王维克就 金 是这样一个人物。 知道王维克这个人的或许不多,但对华罗庚来说,这个人却是对他的一生影响甚大的 书 人。据华罗庚说,王维克是有点象顾千里这样的人物。顾千里“读书过目卷,经史训诂,天 文算学,莫不贯通。”而王维克则更进一步,他是堪称“学贯中西”的。他曾译过但丁的 屋 《神曲》,印度的史诗。对元曲也很有研究。数学方面,他虽然未足成家,但也不止于“涉 猎”了。------ 王维克在金坛中学只教了华罗庚一年,第二年就到法国留学。回来后曾当过“中国公 学”的教授,他在中国公学教书的时候,校长是鼎鼎大名的胡适之,教务长是杨振声。王维黄 克和这两个人都合不来,恰巧那时上海的小报又有一篇文章叫“黄皮客游沪记”,“黄皮 客”和“王维克”谐音,影射王维克游沪是“乡下佬进城”。王维克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金 后来他做了金坛中学的校长,对华罗庚的影响就更大了。 王维克是第一个发现华罗庚有数学天才的人,在他的教导下,化罗庚不但数学这一科成 书 绩超卓,其他学科也都有了进步,尤其是中文,华罗庚能文能诗,他的中文基础,就是在那 个时候打下的。 屋 另一位难忘的老师初中毕业后,家中无力供他升学。1927年春天,华罗庚到了上海, 考进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 在中华职业学校,他碰上另一位难忘的老师——邹韬奋。 邹韬奋(1895——1944)是名记者,名政论家和出版家,三十年代,他创办的生活书店黄 和他主编的《大众生活》周刊,影响曾及于全国。但当时的邹韬奋还不是那么有名的,华罗 庚到上海的前一年(1926),邹韬奋是上海《生活》周刊的编辑,后来又兼任中华职业学校 金 的英文教员。教员华罗庚谈起这位老师,连称“厉害!厉害!”原来上邹韬奋的英文课,学 生第一次答不出问题,就罚在原位站。第二次答不出,罚上台上站。第三次答不出,罚上放 书 在台上的那张桌子上面站。不用说那是成为全班同学注目的焦点了。 我问华罗庚,他有没有被罚过站,他说罚在原位站可能有过,罚上台上和桌子上站则好 屋 象没有。他的英文是在全班考第二名的。 曾获珠算比赛第一名在上海就读期间,还有一件可记的事是,他曾获得上海市珠算比赛------ 第一名。 参加这个比赛的绝大多数是上海各个银行的职员和各个钱庄的伙计,“打算盘”可说是黄 熟极如流的。而他,虽然从小帮父亲料理店务,打这算盘,但毕竟不是专业,比得过那些高 手吗? 金 他谈起那次比赛,笑说:“我是斗智不斗力。”原来他发现一个简单的珠算算法,这就 压倒了那班只凭“手熟”的“高手”了。 书 读职业学校的费用虽然较少,一个学期(半年)的膳费和杂费也得五十块洋钱。华罗庚 因是清贫学生,申请免交学费已得学校当局批准,但膳费是必须自己出的,他的父亲已经罗 屋 掘俱穷,这五十元是再也筹不出来了,于是华罗庚虽然只差一个学期就可毕业,还是被迫退 学,回乡帮父亲料理那间小小的杂货店。------ 父亲不许看“天书”弃宝剑于尘埃,投明珠于暗室,一个数学天才难道就要在杂货店终 其一生么?黄 宝剑何时再露锋芒,明珠何日光化重现? 暗室露出一线光亮了。王维克已经重回金坛,师徒会面,化罗庚从王维克的手中借到一 金 些数学书籍,开始他的自学了。 但阻力马上来自他的父亲,他的父亲看不懂数学书上那些古怪符号,大发儿子脾气: 书 “你看这些天书做什么?书又不能当饭吃,还不赶块招呼顾客?”多年后西方一本数学杂志 刊了一幅漫画,画中的华罗庚,抱着几本破书,被拿着烧火棍的父亲追得满屋子的团团转。 屋 父亲威胁儿子,要他把数学书扔到火炉里。 杂货店生意不好,他父亲帮人收购蚕丝,白天收购,晚上算账。有一晚算错了一千多------ 元,算不清明天就不能开工。金坛有“拜狐仙”的迷信风俗,有人就点上香烛,求狐仙帮 忙。可是求了狐仙,还是算不清账目。华罗庚在屋子里闻得香气,出来说道,不要求狐仙黄 了,让我来帮你们算账吧。父亲不相信儿子有这本领,但抱着姑且让他一试的心情,把两大 本账薄交给他。结果华罗庚牛刀小试,没花多少时间就把账目算清了。父亲一看,学数学果 金 然有点用,这才放松了对他的阻吓。 不合格教员华罗庚的“运气”似乎越来越好转了,十八岁那年,一向常识他的那位老师 书 王维克做了金坛中学校校长,请他去当庶务兼会计,月薪十八大元。比起在杂货店做没工钱 的“小伙计”,华罗庚简直好象是平步青云了。第二年,学校开了个补习班,王维克又叫他 屋 去当补习班的教员。 一山凸起丘陵妒,他不过是初中毕业,竟然在中学当起教员,虽然只是教补习班,亦已------ 有人看不顺眼了。王维克和当地士绅的关系又搞不好,于是一班士绅联名向县教育局控告王 维克“十大罪状”。“任用私人不合格教员华罗庚”也成为王维克的十大罪状之一。那位教黄 育局长似乎还颇明事理,他批下来说:“学生焉得为私人,受控各节,大致类此,不准。” 不过王维克虽然官司打赢,但他不堪排挤,又来一次拂袖而去。华罗庚的补习教员也干 金 不成了,不过学校仍然用他做会计。 “运气”才好了不过一年,第二年又变坏了。十九岁那年,华罗庚母亲因病逝世,他自 书 己也染上极其可怕的伤寒病。这场大病,几乎毁了他的一生。 大病不死这场大病,从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足足病了半年。请来的老中医对他父亲 屋 说:“不用下药了,他想吃什么就给他吃点什么吧。”但即使是在病重的时候,他也还是神 智清醒的。家人在楼下替他占卦算命,他都知道。------ “奇迹”出现,他并没如医生断定那样夭亡,到了第二年端午节那天,他终于能够起床 了。这“奇迹”或许正是由于他那顽强的求生意志,才能战胜死神吧。黄 但可惜“奇迹”的出现也未能使他恢复如初,而是造成了一个“终身缺憾”。 他左腿胯关节骨膜粘连,变成僵硬的直角。从此,他是必须扶着拐杖走路了。金坛中学 金 会计的职位当然也丢了。 对一个残废的人来说,谋生都有问题,还能够“梦想”攀登学术的高峰么? 书 为伊消得人憔悴他变成跛子,但并没有倒下去。他在数学书籍中发现了广阔的天地。 多年后有个记者问他,为何选中数学自修,他说:“我别无他选择。学别的东西要到处 屋 跑,或者要设备条件,我选中数学,因为它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道具简单。” 于是他就凭着一支笔,一张纸,和从王维克那里借来的几本书,后来又添上了上海出版------ 的《科学》杂志,每天在杂货店关门后,在昏暗的油灯下,不管家人的埋怨,苦读,钻研。 他能够得到的数学书籍虽然不多,但根基却是极为扎实。现在他还保留有过去在自学中一本黄 厚厚的习题簿,墨迹都已褪色变黄了。 他好学,又能深思。读过的书在他脑中由繁化简,真正做到了触类旁通。这种自学的锻 金 炼,造成了他一种独特的本领,研究问题,一抓就抓到了问题的核心。 经过了五年的自修(从十六岁那年开始算起),他开始写些数学论文投稿,他的投稿也 书 并非一帆风顺的,往往收到退稿的信件,编者指出:这一个题目是法国某一个数学家解决了 的,那一个题目又是德国某一个数学家解决了的,等等。这非但没有使他气馁,反而令他充 屋 满自信。因为他并没有看过那些数学家的文章,但同样可以解决那些难题。 终于他有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 的《科学》杂志刊登出来了。《科学》杂志是当时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权威的杂志,经常 在《科学》上写文章的有李四光、竺可桢、翁文灏等等名家。而苏家驹也是一位相当有名的黄 大学教授。 这篇文章惊动了清华大学的数学系主任熊庆来。 金 他是哪国留学生熊庆来坐在他的数学系主任办公室,打开《科学》杂志,随手翻阅这篇 文章,越看越被吸引,脸上的神色也凝重了。看完这篇文章,他抬起头来,问周围同事: 书 “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没人能够回答。再问:“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 ”同事们仍是面面相觑。 屋 也是“无巧不成书”,恰好有江苏籍的教员在旁,忽然想起了他的弟弟有个小同乡名叫 华罗庚,便道:“这个华罗庚哪里教过什么大学,他只念过初中,听说在金坛中学当事务------ 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迅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黄 出幽谷而迁乔木,华罗庚终于离开了杂货店的“暗室”,第二年(1931)夏天,来到了 北京的清华大学,限于资格,他只能当数学系的助理员,月薪四十大元,比起他在金坛中学 金 的薪水多了一倍多了。 重要的不是收入增多,而是清华大学提供给他更好的自学条件。有个记者写他这段期间 书 勤学的情形:“清华的藏书比金坛自然丰富多了,对他来说有这个就足够了。他每天徘徊地 数学海洋的岸边觅珍探宝,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一个自学者对知识的巨 屋 大吞吐力,这时惊人地表现出来!他甚至养成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乍听起来不可置 信,实际上是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熄灯躺在------ 床上,闭目静思,心驰神往。他设想这个题目到了自己手上,应该分做几章几节。有的地方 他能够触类旁通,也有的不得其解。他翻身下床,在灯下把疑难之处反复咀嚼。一本需要十黄 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真好似:“风入四蹄轻,踏尽落花去!” 这个助理员可不寻常,他的座位在熊庆来办公室隔壁,熊庆来碰上难解的题目时,也往 金 往朝着隔壁喊道:“华先生,你来一下,看看这个题怎样解呀,……”他的论文也开始在国 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 书 第二年他就升任助教,初中学历当助教,破了清华先例,但却是教授会一致通过的。再 一年半升讲师,然后当了两年研究员。一九三六年,他二十六岁,就到英国留学了。就读的 屋 最著名的剑桥大学。但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Visitor(访问者)。因为做访问者可 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 的。”所以直到现在,他拥有的唯一的一张文凭,就是初中毕业文凭。 他没有拿到博士学位,但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却写了二十篇论文,论水准,每一篇论文黄 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甚至被数学界 命名为“华氏定理”。英国著名的数学大师哈代是这方面的权威学者,他听到这个消息,兴 金 奋地说:“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写成是无法改进的,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
267 评论(15)

EEMater

我个人觉得要百发百中还是找中国论文榜靠谱。
192 评论(15)

大鹏展翅513

把批评意见当作是提高自己稿件水平的一个契机,补充新的实验,并精心修改论文以后再投它刊,而不是改也没改,当天另投他刊。如果没有修改的话,审稿人说的问题还是存在。如果改投它刊被接收了,那么错误还在那里;如果退稿,很可能还是由于这些问题引起的,因此态度非常重要。
245 评论(10)

良77

看你评职称打算什么时间用刊 以及所投刊物出刊快慢 要是条件可以的话早投些比较好 知网收录也需要时间 提早5个月基本上时间就会比较充裕的 我是在三友投的 那边处理文章比较利索 你可以找些这样专业的单位给你处理
193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