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xinju0607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 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 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靠崖式窑洞(崖窑)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下沉式窑洞(地窑)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独立式窑洞(箍窑)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 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文化特色 信天游 信天游是流行于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它是人们在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的高原上劳动时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 安塞腰鼓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安塞腰鼓是它的典型代表。气势磅礴的腰鼓,充分体现了黄土地民众朴素豪放的性格。 黄土高原东西千余公里,南北75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北部、甘肃省(除陇南市、平凉市大部分地区、庆阳市的宁县和正宁县外)、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海拔800~3000米 。
在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怀抱之中,有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平原,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调雨顺,旱涝保收。南北宽百余公里,东西长400余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这就是关中。 历史追溯到5000年前,炎帝和黄帝就在这里开创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开端。武王伐纣在这里建立了周朝;始皇扫六合,在这里建立了秦朝;楚汉争霸,在这里建立了汉朝;大唐盛世,在这里把中华文明推向了世界的最高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凝聚着厚厚的历史积淀和许许多多的神奇与神秘。 大碗喝酒不耍赖 客观地说,关中人的酒量并不算出众,东比不过河南人,北比不过陕北人和蒙古人,就连和南面的汉中人较量,关中人也未必能占优势。然而由于关中人性格耿直,又不善辞令。因而往往是你说咋喝他就咋喝,你敢说每人10杯也许他根本不能喝酒,但只要你话音未落,10杯酒就咕嘟咕嘟都灌到了他的肚子里。然而,关中人却容不得你对他进行欺骗和捉弄,尽管你也许不是恶意的。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几位关中乡党到南方某地参观学习,受到热情招待,喝酒时你推我让,最后决定每人喝干一杯,关中人二话不说,脖子一仰,全都见底。而几位当地客主则耍起了滑头,凭借他们的伶牙俐齿,竟然占住了理儿。关中汉子哪受得了这等窝囊气,提起酒瓶子咕嘟咕嘟喝几口,然后掉过头来,将当地人从椅子里拉出来,按倒在地,硬灌起来,吓得几地主人脸色都变了,因而和关中人喝酒,最好不要违背君子协定。 小吃小摊顺路摆 来过西安的人,对西安的小吃一定不会忘记,特别是在夜市,白天大马路上光光堂堂,什么也没有,一到晚上,就会冒出成百上千家小吃摊,将个宽阔的马路塞得密密麻麻,盏盏小灯,汇成灯的海洋。夜市中以浆水鱼鱼,麻什子,面条,饺子,油面沓沓,荞面餄硌等关中小吃为主,加上关中回民的各种小吃,形成夜市的两大阵营。夜市由于便宜实惠,又带有极浓的地方风味特点,因而不管是对外地客人还是对西安市民,都具有极强的主诱惑力,就连谈对象的年轻人,都把吃夜市当成他们恋爱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除了西安之外,关中几乎所有的城镇和所有聚居的地方,都有夜市存在。成为具显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其实早在城市夜没有出现之前,关中的乡村夜市便已红红火火有了千百年的历史,只是方式不同罢了。关中乡村目前仍然沿用着这种最古老的夜市形式,那就是逢集过节的日子和筹办丧事时的戏台下面,白天下地干活的婆娘汉子们,摇身一变便成为小吃摊的主人,不过品种无非是油糕,醪糟,麻花之类的东西,尽管品种又少又简单,已逄是很新鲜的了。小摊的位置一般是哪里人多往那里摆,因而常常堵塞人流,更增加了热闹的气氛。追溯起来,这才是最正宗的关中夜市的来源。 高人都把名声埋 关中由于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埋藏着丰富的文物古迹的同时,也埋藏着众多的奇才高人。比如在我老家华县就有一位姓吴的书法家,在他生活的几十里从来没有人知道他。周围的人也只知道他能写字。小时候正赶上“文革”,他一手提石灰桶,一手握刷子,沿墙写标语,我们就跟在后面往桶里仍运动场。谁也想不到他的写字水平有多高。直到“文革”结束后,某市书画收藏馆几名大书法家偶见吴老一条“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字幅,一下子为那老道无比,具有极高造指的书法艺术所折服,几名高手专程来陕,前往吴老家,渴望能得到一幅避开政治倾向的书法墨迹,以作馆内永久收藏,可惜吴老不肯动笔。后来又有人拿着吴老的墨迹展于书市,没想到竟成了极品,就是许多一流书法家也都自叹弗如。可惜吴老却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水平有多高了,就像瞎子阿炳永远不知道他的《二泉映月》会成为千古绝唱一样。像这样的高手,在关中简直是数不胜数,你到乡下去生活,随时都有可能遇到有极高水平的书画家、医师、工匠、文史学家、秦腔唱家等等,他们的水平常常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用人杰地灵,奇才辈出来形容关中,再恰当不过了。 家院城镇四方块 种地好像修花台 关中人在种地方面的细心和在生活方面的粗心正好形成强烈的反差。来到关中,站在秦岭北麓,居高而望,可见秦川大地,沃野无边,平坦如镜。条条道路,条条田埂,将良田划割得井井有条。这当然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造化有关,但是与关中人世世代代,精心修整是分不开的。关中地区的农活一般只忙夏秋两季,整个冬天人们都清闲。关中人又不善外出做事,也不善做生意,因而几乎把全部精力和心思都倾注在了农田里。平整土地时,他们精雕细琢,翻地时,他们甚至不用犁,觉得那样犁得不精细,因而用铁锨一锨一锨地翻耕,翻完之后,施上底肥,再用绳子将田埂打得端端正正,像花坛一样,非常适合作物生长。种子播进去后,他们对庄稼的生长管理也十分认真,不管是浇水,施肥,还是打苗嫁接,样样都一丝不苟。久而久之,他们不仅对每一寸土地都了如指掌,而且几乎对每一棵长出的庄稼都能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