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25

zzup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科举制论文的参考文献怎么找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西瓜无籽

已采纳
你看过随唐演义吗,如果你看了就能找到。

科举制论文的参考文献怎么找

182 评论(11)

kelinao

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发展的结果。隋朝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首先着手的就是官制和与官制密切相关的选士制度的改革。因为:第一,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把选用人才的大权集中在中央政府手里;第二,要巩固统治,必须最大限度地网罗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第三,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这样,被地方官员操纵的察举制和被士族所操纵的九品中正制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隋文帝正式废“九品中正制”。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一般认为,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到唐代,科举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在中国历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
95 评论(15)

blueyellow

你写这篇论文所参考的书籍都有啥。写上就是啦。注意以下格式就好。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5-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2]OU J P,SOONG T T,et 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1997,38(3):358-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D: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E:电子文献[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标识]:[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M/CD]光盘图书、[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295 评论(11)

高山午睡

一、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二、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三、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扩展资料:科举内容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历史学家冯天瑜: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官僚由民间考选产生,其完备形态便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此制被称之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现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先导。”5日,著名历史学家、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作客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论坛”,提出新论断“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令听众耳目一新。冯天瑜介绍,隋唐至明清实行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使朝廷与平民对接,较之“世卿世禄”的贵族制度是一大进步。明末百余年间,进士及第者来自三代无功名家庭的,多达六成,这比世袭贵族政治无疑更优越。“科举制最重要的功能,是促成一个不靠出身而以考试入流的官僚阶层取代世袭的封建贵族阶层。”科举制也有其限定性,比如有考试能力的多是有田土、遗产、坐收地租者,家道贫寒、苦读登仕者是少数。其流弊在于助长了读书做官、升官即得荣华富贵的社会风尚,以及引导士人以经史为唯一学问,使科学技术等实际知识不入社会文化主流。明清两代科举极盛,而八股取士等积弊渐深,至清末,科举内容及考试方法也更加迂腐。顺应朝野“废科举”呼声,清政府于1906年停止了各级科举考试。冯天瑜表示,清末废科举的建设性目标是兴办西式学堂,而西式学堂实为西方文官制的养成所。“清末力主废科举的人士多不知晓,西方文官制是仿效中国科举制的产物。”最早将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的,是13世纪来中国的马可·波罗。1570年到1870年的300年间,用外文出版、涉及中国科举的文献达120余种,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都对科举制的公平与平等表示折服。美国汉学家德克·卜德称科举制是“中国赠予西方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对欧美的制度文化影响深远
290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