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1

brucezhangy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宠儿的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ywC

已采纳
我们都说:人类是上帝的宠儿,既然都是宠儿,人人平等,那为何会发生像今晚我看到的两件事呢?也许,有人会说:人本来就有高低贵贱之分,既然有宠儿就必然就有弃儿。也有人会说:人虽然都有一双眼睛,一个鼻子和一张嘴巴,但随着人的性格不同,他们的命运也会发生改变,所以才会有宠儿弃儿之分。  (一)  今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出去闲逛,在我要出去的那条道路上,有一个残疾人,坐在小“轮椅”上,手中拿着一个已经用过的奶粉罐,向路过的人们乞讨,如果不给,便摇着那小轮椅去追。我当时看见了,于心不忍,但我又没拿钱,这时妈妈递过来五分钱,让我给个那名乞丐,说什么基德。当时我心里很愿意,但我听到后半句时,便说什么也不肯,但听到后面车轮声越来越近时,便拿过钱,递了出去。我心里一直在想,刚才那个男人为什么要靠别人的施舍活下去呢?为什么不靠自己呢?但转眼一想他是个残疾人便不再说什么,但心里暗暗为他可惜,我心里很矛盾,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来活下去,但为什么有些残疾人就要低头靠别人的施舍存活呢?为什么不能靠自己呢?人生下来就有自己的路要走,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宠儿。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相信的是自己,自己的路要自己走,不管多艰难,多困苦,也要欣然接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我们为什么要靠别人的施舍,残疾人也有残疾人的自尊,当那些残疾人选择不再追求自己的梦想而去当乞丐像那些有钱人讨饭时,你心里是什么滋味,但也有些人说;自尊能值几个钱呀,既然你选择当乞丐时,你就要放下你那所谓的自尊向别人低头乞讨。这话虽然没错,但你为什么要放弃呢?明明还有很多方式来生存下去,为什么到最后你却要放弃呢?我在心里不断重复这这个问题,但始终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二)  但我边走边思考着刚才那个问题,突然,听见一阵阵凄惨的狗叫声,我,妈妈,爸爸都吓了一跳以为是什么在叫,猛一看,原来是狗在叫,那应该是一只刚出生的小狗,一个五六岁的小娃,正在用脚踢他的小腹,那只小狗的叫声听着很悲哀,无助,凄凉,仿佛将要死了一般,但那个小娃,仿佛并没有停止踢打,而那小娃的父母,并没有出来制止,我很愤然,那家父母就是这么教孩子的吗?现在就如此长大了还得了?为什么人们要这般如此虐待动物?我们为了生存需要,虐杀那些动物有情可原,但像上面提到的行为,那是无论如何也不可原谅的,现在动物越来越害怕我们人类,我们为何不好好的保护这些动物呢?这些动物都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我们要好好保护,而不是利用。我们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初中生,记述了在出门后发生的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两件事,这中间的经过,以及发生时的心里所想,记载了下来。不管我们是不是上帝的宠儿,不管我们是不是拥有一个健全的身体,只要我们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走好自己所选的每一条道路,就可以了。

关于宠儿的论文

280 评论(14)

sallypotter

有一个婴儿即将出生。一天,这个小孩问上帝:“他们告诉我明天你将要把我送到地球,不过为什么我在那儿会那么小和无助呢?”上帝说:“在所有的天使之中,我已经选中了一个给你。她将会等待你、照顾你。”“不过,”小孩问,“请告诉我,在天堂我除了歌唱和微笑之外什么都不做。这些是我快乐所需要的!那我到地球上呢?”上帝说:“你的天使每天将会为你歌唱和微笑。你将会感受到你的天使的爱,你会感到快乐。”小孩抬头看著上帝说:“我想和你说话的时候我该怎么做呢?”上帝微笑著对小孩说:“你的天使会把你的双手放在一起然后教会你怎样祈祷。”小孩说:“我听说地球上有坏人,谁将会保护我呢?”上帝把手放在小孩身上,说:“你的天使将会保护你,甚至会冒生命危险!”小孩看起来有些悲伤,他说:“我将会一直感到悲伤,因为我再也看不到你了。”上帝拥抱著小孩,“你的天使以后会一直跟你说有关我的事情,还会教你回到我身边的方法,虽说我一直与你同在。”在这一刻小孩在天堂感到无比安详,不过已经可以听到从地球传来的声音。小孩有点急促,温柔地问:“上帝啊,如果我现在将要离开,请告诉我我的天使的名字!”上帝回答:“你的天使的名字并不重要,你可以简单地叫她--妈妈……”
353 评论(14)

malankl

托妮·莫里森于1987年创作的《宠儿》是一部描写生活在美国19世纪70年代的“前黑奴”的小说。这部小说运用多重叙述声音和倒叙等手法,把过去与现在、梦幻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不仅真实地再现了黑奴们在奴隶制下所遭受的种种非人的待遇,而且深刻地揭露了这些黑奴们在精神上所遭受的摧残与伤害,这些伤害阻碍了他们寻求个人价值和个人身份确认。 《宠儿》中充满了主人公寻求黑人自我身份的声音,这些声音用不同的方式歌唱着重建曾被奴隶制剥夺的身份这一主题,形成同意或反对、肯定和补充、问和答的对话关系。因此,本论文选用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分析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 复调理论有助于读者关注《宠儿》中每个独立的、具有充分价值的声音,尤其是白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声音,从而分析和揭示一直阻碍主人公塞丝以及那些和她有同样遭遇的黑人们寻求个人价值和个人身份确认的心理及文化上的原因。 复调理论为《宠儿》中主人公的身份确认提供了一条出路,那就是主人公之间、黑人内部之间、黑人与白人之间展开平等的对话。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双向运动过程。 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梳理了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内涵。指出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亦称对话理论)充满着人文精神。它关注每一个独立的、具有充分价值的声音。这些声音用不同的方式歌唱着同一主题,展现多声部性、人物性格和作品结构的开放性、未完成性等特点。对话在文本分析中具体分为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托妮·莫里森的生平及其作品,以及《宠儿》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并回顾了《宠儿》的国内外研究情况。第三部分,作者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宠儿》进行了具体分析。首先,托妮·莫里森将非洲的传统文化与主流文化相融合,创造了一种具有多重声音的文本结构。托妮·莫里森利用非洲文化和西方白人文化之间的对话性来寻求解决非洲黑人文化的认同与获取黑人身份的办法。其次,展现了小说主要人物寻求自我身份的声音。 《宠儿》体现了托妮·莫里森对保持其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所做的尝试与努力,这对我们在全球化时代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也是有启示意义的。
116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