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习之yy
解析: (1)任何革命和进步的改革,归根结底,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根本的就是要建立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社会生产力,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我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前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经营管理上实行生产队、生产大队和人民公社三级管理体制,劳动产品分配主要以生产队为单位。当时我国农民在农业劳动中使用的生产工具比较简陋。这种生产工具要求的是个体劳动,所形成的生产力还比较低,基本上只能自给自足,还是自然经济。人民公社体制管理过于集中,完全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产品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违背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原理,使我国农村经济十多年徘徊不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去发展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崛起,是人们未曾预料的大收获,农村中集体的、个体的及私营的企业迅速发展起来。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日益充分地发挥出来,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说明社会主义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大中型国营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因此,增强企业活力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从1985年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这主要是:第一,国营企业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第二,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增强了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经过改革,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主要内容: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上 打破铁饭碗,打破平均主义,按劳分配
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 ——来自高一学霸的标准答案
1、简政放权。要使所有管理经济的政府机关同企业从直接的经济利益联系上脱钩,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2、敞开城门。在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和由城市统一组织城乡的生产和流通的同时,打破封闭和分割。3、搞活企业。1981年开始,经国务院批准,沙市、常州、重庆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1984年4月16日至25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以后,又增加一批大中城市作为试点,至1987年2月底,各级、各类试点城市达148个,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目标是: 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综合服务能力,最终摆脱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闭的束缚,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与作用,把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改变成为开放型、多功能、社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中心。扩展资料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衔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4、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5、为城乡居民提供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1997年,中国政府进一步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使经济体制改革迈出更大步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