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56

傻傻分不清楚201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西方艺术比较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abonzheng

已采纳
中国古代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艺术特点之比较中西方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归纳起来主要是:中国艺术追求写意性,意在表达其神韵,以线条和水墨作为基本的造型手段,而西方艺术追求写实性,也就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再现,主要以块、面、明、暗和色彩为造型手段。当然,比较中西方艺术我们并不能泛泛而谈,在此,我们以中国古代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为代表,对中西艺术作一个较初步的分析和比较,使我们对这两种艺术形式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一、中国古代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特点及艺术精神中国古代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就是它的写意性,这也是中国绘画艺术最根本的特点。所谓写意,就是偏重于意韵与情趣的表达,并不拘泥于客观对象本质的外貌形态,强调创的主观情感的融入。或强调哲理性的显现,或重视抒情的表达,但这种抒情的表达又并不是无本之源,并不是的随心所欲,而是在观察客观对象的基础上完成的。当然,中国绘画表现出来的这种偏重主观情感的表达,强调写意性的特点,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哲学思想及宇宙人生观紧密相连。因为中国古代信奉道家思想,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哲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山水画乃至整个中国艺术的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基础。所以,一个中国山水画家就要有容纳百川万物的胸中意气,才能做到下笔挥墨洒脱自如,才能表现出山水画那种超然与淡泊的意境。西方艺术因为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认为: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目的是向上帝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所以西方画家非常注重绘画的写实性。写实性与写意性是相对的。所谓写实,顾名思义即艺术家偏重于客观描写对象的外在特征,把客观对象的色彩、外貌及其所受的光影关系都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出来。西方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家关注内容所不同的方面主要在于是否较真实地模仿再现对象,而不是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所以,西方风景画家追求的是尽可能地再现自然,采用不同的手法描摹自然的景色,甚至寻找科学的方法,试图更形象、更直接地表现自然。这种表现基础是建立在他们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之上的。二、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因为使用的是最富有弹力的毛笔和对笔触、水分变化反应最为灵敏的宣纸,所以形成了中国画笔墨不易塑形,笔触变化无究的特点。同时中国山水画主要是依靠水墨和毛笔用线造型,用线和毛笔的各式各样的皴擦来塑造各种山石及流水的特性。因此,线在中国山水画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对线应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幅山水作品的成功与否。所以想要画好中国画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摸索与练习笔墨和线条,以达到十分娴熟,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画好一幅画作。因为,每一个画家对生命的领悟都不一样,中国画家把这种对人生的认识与感悟渗透到线条与笔墨之中,最后形成具备自己独特风格的画风。西方绘画使用的是与中国画完全不同的油画笔、油性颜料与画布,因为工具与表达媒介的差别,就必然导致中西绘画表现手法的不同。上面说到西方艺术强调写实性,真实的摹写对象,而绘画是二维空间艺术,要想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中塑造出三维空间来,必须用块面和明暗来表现对象。所以西方风景画不同于中国山水画的线条,它用油画笔和颜料表现形体的块面和明暗,加之以色彩作为主要的造型手段。西方艺术家认为,必须通过一个个小的块面,才能塑造出接近现实事物具有立体感的对象来,因此西方风景画中的湖光山色都是由一个个的面组成的,加之光影与色彩,来增强画的体积感与真实感。所以我们看到的西方风景画比中国山水画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观。三、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空间观念不同我们比较中西的两幅作品:黄宾虹的《山中坐雨》和多比尼的《奥普特沃兹的水闸》。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山中坐雨》是一种自由的流动式的空间观念,这种空间观念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固定的视点,可以将不同视点观察到的对象同时组合在画幅中。正如宋代郭熙所说的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可见中国画的这种空间观念不是一般的物理空间观念,而是一种置于天地间非常自由灵活的空间表现,所以中国古代山水画,大多山下农舍掩映于群山林野之中、行旅之人漫步于溪桥湖畔边,画中充满着诗情画意,毫不拘泥于现实的空间环境。这就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特殊的透视方法散点透视法。再来看看西方风景画的代表作多比尼的《奥普特沃兹的水闸》。画家力图在平面上塑造出一种立体空间感,逼真的再现对象所处的空间环境,他只是在自然和风景画的空间转化中充当了一个载体的角色。他运用的是带理性的科学分析的焦点透视法,他的这种空间观念是建立在其科学和理性思想的指导下的,是用明暗和透视来表现的。所以说,西方艺术家对于空间理念的认识,就是对自然实实在在的空间认识,并不能像中国画家那样能够脱离真实自然的约束。中西艺术的确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其审美思想和表现手法都有着较大的差异,但作为人类艺术精神的表现,它们又有着共同之处,完全可以互为借鉴,共同创新协调发展。

中西方艺术比较论文

231 评论(10)

kivski

参考:中外艺术,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两者差异非常明显。从音乐、建筑,再到绘画舞蹈以及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都十分突出地表现出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质。但它们却也相融在一起 ,在区别中,它们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我认为其中的中西文化,特别是中西伦理道德观的因素比较突出,直接影响到各自审美意境及角度的选择。从中西文明的发展轨迹可知,中外文化因其产生的地域、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特点各异。它是一种固定的文化和历史的解释联系在一起的艺术样式分类西方艺术,特别是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创作的基点越发注重以人为本,比如各种人像雕塑,人像绘画以及其他以人为尺度的建筑造型风格,并以人体美作为大部分艺术作品的根本依据。而中国的古代艺术,更加注重自我修养以及对淡雅意境的不懈追求。以其自由多样的线的运动和构造,表现出书写者的自我情感,并加以与周围事物环境加以结合,提升出新的更高的意境。因此,中外艺术的差异体现了中西伦理道德观上的差异。西方文化讲究天赋人权,强调个体本位,追求独立人格,个性解放;而中国古代艺术则反映出中国人自律自省,从集体本位出发的文化观,进而形成独特于西方世界的民族文化传统。我就以雕塑的艺术来对中外艺术进行简单的探讨。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例如一般欣赏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 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因此,中外艺术都有着自己的历史积淀,因为历史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精练,但中国古代雕塑始终没有发明西方雕塑的造型术来精确地塑造物象,中国画一般运用经济的语言,简练、明快的语言的运用,给人艺术享受。夸张乃至变形来强调人与动物的神韵,是普遍运用的手法,例如汉代四川说唱俑和霍去病墓石兽最有代表性。西方近现代雕塑一反传统的写实为变形,追求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不被客观物象所役,使艺术创造更纯粹中国人是直观的艺术,注重的原模原样的照着做出来,是一种刻意的模仿。虽然也带有部分夸张的色彩,但更注重的尊重事实,尊重事务的本来面目。中国人的艺术,是一种没有创意的艺术,美观华丽的外表下,掩盖不住其内涵及主题的苍白和无力。也许它作为记录历史的一种文档更为合适。但是,外国人表达的是自己的理解,要反映的是自己的思想,是一种自主自立的意识状态,也说明他们更加注重的创新和独立的思考。中外雕塑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流派。写实的现实主义与写意的理想主义是中外艺术家的最大不同。中国作品带给你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外国人的作品带给你的深邃的思考和心灵的触动。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对我们来说,华丽的作品需要的时间和耐心。简约的作品讲究的效率,给人精神上的触动。西方文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是传统获得新的生机的前提;中国传统雕塑也是如此。感谢这种新的撞击,它让我们在中国传统雕塑看到了新的希望。中外艺术相互汲取是一中联系的发展。中国与外国,都有着博大精深的艺术积淀,它们都属于人类的宝贵财富。它们给了我们震撼与欣悦。艺术世界的绚烂多彩和美不胜收,我们获得了更多的东西。
305 评论(9)

yatou002653

艺术史家丹纳曾经说过,种族、时代、环境这三个原则决定着艺术的发展。艺术的风格离不开民族的文化特点。本文试以中国秦汉的雕塑和古希腊雕塑为例,从中西艺术比较中解读其蕴含的不同的形式美。在西方,古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从不同方向代表着西方人重分析的世界观追求,在艺术中,体现了西方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精神的所在,影响和规范了西方艺术家的审美追求。古希腊人的审美追求,促成了世界的“古典美”的理想模式,这种理想中包含了一些想法。古希腊的人体雕塑艺术达到了艺术的高峰,温克尔曼将其风格归属于“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不仅体现对艺术的古典形式的一致好评,也从形式的赞美折射出对于艺术灵魂即内容的赞美。歌德认为经典的艺术形式可以表达某种“意蕴”的成功的艺术形式,而黑格尔从不同的角度引出“理念的感性显现”这著名的美的定义。我国秦汉时代的建筑和雕塑作品也为后人展示了昔日的气魄和风采。秦兵马俑造型的宏浑气势让人有世界第八奇迹的感慨,其时间虽晚于希腊古典时期,在造型上显示出对于绝对写实以及个性化千人千面的追求,技术上也不逊于希腊和希腊化国家(如埃及)的逼真造型。但我们将兵马俑与希腊雕塑相比,总显得有点牵强,他们之间这种不伦不类的性质,是一个巨大的差异,如果我们分析出这个区别就在,这种比较就自然可以被显示。我认为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希腊雕塑更是一个艺术家个人创造,同时反映了更多的艺术理想追求。中国古人强调文人和工匠的区别在西方并不强调这种区别,古老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大多出于的能工巧匠。事实上,即使是工匠的作品,也不会影响他们的艺术理想反映。这里姑且把中国的这种区分运用到上面的对比中,我们会看到大量的希腊雕塑艺术家(包括工匠)个人的创作激情,而兵马俑的工匠,只有实用的目的,是按计划制作的某种产品,很难说是具有远见和激情的创作自由。兵马俑的时代,还没有产生代表中国文人画的美学。第二,希腊的雕塑艺术家始终刻意追求时尚和精神,它代表着那个时代,是对于宇宙中永恒、和谐,也就是“美”的追求。兵马俑即便代表一个统一帝国的盛大气势,也仅仅展现帝国的权力和专制统治者财大气粗,没有反映自由创作的热情和自己对于能力的自信,从这个角度看,兵马俑和其他古老的东方遗迹倒仍有些近似,而西方美学的“理念”不能被用来在对其进行分析。第三,欣赏希腊雕塑,它表现的是人所敬仰的非凡的神或英雄,兵马俑表现的(或制作)是殉葬品,不同的功能决定前者表现出人们追求的某种“理念”,而后者则不能。与此相关的是,从技能水平的角度探索文物,甚至也不能从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从“形”和“神”来之间的关系去评价,用西方美学的角度来看更是不恰当的评价,而对于那些古希腊雕塑的经典创作,关注的焦点不仅是对艺术的讨论,更多的审美探索。在中国,形式美是表达对客体主观感受所需要的语言形式的规律;而在西方,形式美往往就是主体所认识的客体外部形态特征和内在的理性规律。中国艺术对形式美规律的探讨,主要是要求艺术家的情感真诚以及艺术描写对象与人情感的相符合,而衡量其艺术品的标准,也是看其是否写出了描写对象的“神”或者艺术家本人的“神”。我国千年辉煌的民族艺术传统的形式美特征,总是离不开全面的民族文化修养的基础。古人云“乐以安德”,而“立象以尽意”。这里的“象”即“形式美”。意思是形式美是表达画家思想的语言工具,而用形式美所表达的思想是为了规范社会道德。 对美神维纳斯形象的频繁描绘,正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之下的画家们对人类自身形体的无限赞美和宣扬。总之,由于中西方各自文化传统的思维方式的不一样,对艺术形式美的追求有着较大的差别:西方的艺术形式美所强调的是与客观自然的相似,中国则强调提倡艺术家情感的真诚以及艺术描写对象与人的情感相符,“合情为真”。在对待自然上,中西虽然都有“以自然为师”之说,但如何处理自然创造艺术却又各有不同的思想,西方人近乎科学的态度,冷静地观察自然,强调如实地摹仿再现自然;中国人则讲究体认自然、妙悟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创作过程中达到主客同一,物我一体,最后以传神写意出之。形似则退居次要地位。由于艺术总有共同的规律与特征,中西方在形成不同艺术的中,也有共同的地方。比如,自然之真是产生艺术之美的客观基础,注重艺术虚构的创造能力,注重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主客统一等等。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东西方彼此了解也更加深入、更为全面。尤其是本世纪以来,东西方的艺术观念都发生了崭新的变化,彼此借鉴、彼此靠拢,在许多方面都产生了交叉与相互影响的现象。因为东西方毕竟有各自的特点和传统,受到历史进程和泛原始的地域文化制约和深远影响。比较中西艺术,是为了了解中西艺术之间的差异、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在比较中取长补短,才是科学态度。
241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