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65

maya_33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孟子的教育思想1500字论文分析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多云转晴T^T

已采纳
孟子的教育思想直接继承孔子的“德育第一”学说,其中,他突出了励志教育。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尽心上》)以性善论为基础,他认为人人内心都有天赋的仁义礼智“四端”,它们还处于萌芽状态,由于外界的蒙蔽、诱惑,可能丢失掉,丢失即“放心”;学习的目的就是“求其放心”,把内心丢失的良知良能保存住,培养、扩充并在社会上发扬光大。孟子提出,进行德育首先要树立道德理想,即励志教育。下面是孟子与齐国王子塾的问答;王子塾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也。”(《尽心上》第三十三章)(齐国的王子塾问道:“士人要做什么?”孟子回答:“树立高尚的理想。”问:“什么是高尚的理想?”答:“仁和义罢了。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应有而取得是不义。以什么立身?是仁;行什么路?是义。以仁立身而行义,大人要做的事就全有了。”)“尚志”,就是树立远大的理想,这个理想就是仁义,以仁为心,按义行事。他在《滕文公上》中也这样说:士应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意思基本相同:要以天下归仁为己任,以礼义为天下的规范和人生的大道,把天下奉行仁义的理想和个人的实践行动结合起来。人必须立志,志向高尚而远大,所思所行就高尚而有益于普天下的人民。如何树立这样的理想并有效地实践,就是首先要研究的学问。我们在“理想人格”这一章讲过孟子提倡的“养我浩然之气”,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公孙丑上》第二章)(志,是气的统帅;气,是充满体内的。志关注在哪里,气就随之到哪里,所以说,坚持志,就不妄动气。)“志”和“气”都属于精神范畴。“志”即意志、志向,提升一格来说就是理想,它在精神中起主导的、决定的作用;而“气”,是人的一种精神力量,由“志”来引导,所以我们又把二者连用为“志气”。人应该有志气,志气就是人的奋斗目标,精神的动力。所以人必须有宏大的志气,轩昂奋发,为大人,为君子,为豪杰,为大丈夫,以广行仁义为理想,则任重道远,激扬向上,有所作为,不为富贵所淫,不为贫贱所移,不为威武所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树立道德理想,就要寡欲、内省(反求诸己),即过艰苦朴素的生活,不断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言行,接受各方面的考验。我们在前面引过孟子那一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格言,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担当大任。孟子认为,人人可为尧舜,可为圣贤,只有通过艰苦的锻炼,才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旺盛的精神动力。在孟子的教育思想中,励志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把孟子的理想人格学说简单地批评为唯心论而完全予以摒弃。唯物论者并不完全否定人的精神作用,而承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在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为实现“天下归仁由义”的理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

孟子的教育思想1500字论文分析

183 评论(8)

snake7eater

孟子的教育思想有:1、深造自得: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所以,学习中特别重要的是由感性学习到理性思维的转化。“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2、盈科而进:“盈科而后进”指出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3、教亦多术: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4、专心致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论教育目的:孟子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圣贤”及“大丈夫”。表现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明确概括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即“明人伦”,他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主张兴办庠、序、校等教育机构来培养学生,所谓“明人伦”,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亦称为“五伦”,代表着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324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