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56

yaocenl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歌唱艺术论文1000字怎么写的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温润而泽

已采纳
中外音乐欣赏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伴随我们,音乐已经不知不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 分,很难想象没有音乐的日子是什么样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 筑。音乐是人类灵魂的艺术表现,从古典音乐中寻找精神寄托。 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伴随我们,音乐已经不知不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 分, 很难想象没有音乐的日子是什么样的。 绝大多数人偏爱于流行音乐, 它时尚, 动感,充满现代的活力与气息。但是提到古典音乐,大多数人认为离我的时代好 遥远。以前我只关注流行音乐,偶尔在电视上看到交响音乐会,只是觉得气势磅 礴, 场面壮观而已, 对古典音乐只是些感性认识, 比较肤浅。 通过选修音乐鉴赏, 我开始真正接触到古典音乐。我发现古典音乐是完美,优秀,经典的。要真正听 懂古典,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西方历史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更理性, 更深刻的认识。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音乐是人类灵魂的艺术表现, 从古典音乐中寻找精神寄托。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这三位古典主义音乐大师, 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第一位大师是海顿, 他是交响音乐的泰斗。 他的音乐典雅、 华丽、 结构方整、 旋律流畅, 很少有戏剧性冲突, 使人飘飘欲仙。 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之父的美誉, 对海顿来说是当之无愧的。他奠定了古典乐派的形式和风格,并使其发扬光大。 在他创作的黄金期,对音乐的形式与语法的掌握已是炉火纯青,乐曲风格精致, 曲思丰富,似乎具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许多作品在原创及精练技巧下,经常蕴 含着幽默感,表现为惊人的手法、出人意料的不同风格的同时呈现,还有精湛的 和声、 转调。 更重要的是他发展主题素材的形式, 延续巴洛克音乐的模拟对位法, 根据主题的轮廓而衍生出乐曲组织。他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是维也纳音 乐真正的奠基者。献给奥地利皇帝的《颂歌》亦是海顿的著名作品。如今,这首 颂歌的曲调变成了德国的国歌。柴可夫斯基说:“海顿是交响乐创作的锁链中一 个不可缺少的、牢固的环节。没有他,也就没有莫扎特、贝多芬了。” 第二位大师是“音乐神童”莫扎特。他的音乐细腻、华贵、含蓄、典雅,风 格明朗,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具有强烈的古典色彩和超然物外的特点。莫扎特 的音乐创作完美地体现了歌德的一句名言,即“艺术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艺术”。 莫扎特是唯一可以在优美的乐曲中表现悲伤和痛苦的作曲家, 他能表现人类的灵魂。伟大的德国作家歌德,认为莫扎特是 “禀承了上帝旨意的创造力的化身。 ” 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 历久不衰,就是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回避它的真正 魅力——自由与人性。 第三位大师贝多芬,他的音乐则升华为美中有“奋” ,乐中有“哲” ,激情洋 溢,形象鲜明,矛盾纷呈,英雄气势撼人,如同熊熊烈焰,无比辉煌。贝多芬被 后人评为“集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派之先河”的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从古典走 向浪漫的进程中,贝多芬是一块里程碑。他亲自将《第六交响曲》注上“田园交 响曲:感情的表达胜于音画的勾勒” ,并在各乐章分别写出“到达乡间时的快感” “溪边景色”等大小标题,使它成为音乐史上第一部著名的标题音乐。由于他的 作品的英雄气概,奔放热情,幻想风格,复杂织体一级丰满的和声因素,并扩大 了交响乐队的编制,为浪漫主义音乐开辟了道路。贝多芬一生与苦难命运搏斗, 对人生的感触极深,因此在作品中融入了不少前人不曾想象的感情,处处充满自信 他的作品歌颂了生命的美好和对人类的爱 ,充满奋斗向上的精神"通过斗争,达到 胜利"这八个字可以说是贝多芬创作思想的概括。 中外音乐鉴赏这门课程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音乐本身, 更加包括如何以一个绅 士的姿态面对音乐、 面对艺术, 真正的静下心来感知和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激情 与安慰。 古典音乐艺术领域中有着无数的伟大作家,他们同样用他们的思想与精 神为我们诠释艺术的真谛, 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的心血集成,都是他们在挖掘内 心,挖掘社会,挖掘时代后的结晶。听古典音乐,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好像是在你 的心头跳动, 每一个旋律都像是能踏入我们的内心深处,让我们的心境与思绪也 随着音乐的起伏而变化, 我想这就是古典音乐永远能带给我们奇妙的感受,也是 古典音乐亘古不衰的道理所在。

歌唱艺术论文1000字怎么写的

201 评论(13)

ljj110315

浅谈声乐艺术二度创作的要素声乐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演员需要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对于一位演唱者来说,要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激发内在感情和外在表情,让歌曲的情绪感染听众。如果一个演唱者的能力强、水平高,作品所带给观众的感觉是非常美好的。相反,如果作品好,而演唱者水平却不够高,演唱组合再努力、再用心,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演唱者是要通过声音把作品的内涵、情感成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因此被观众接纳,所以,作品的二度创作至关重要。一、什么是二度创作在音乐艺术的创造活动中,音乐创作,即作词、作曲是第一个创造过程,称一度创作。音乐表演,是第二个创造过程,不仅把乐谱上的记载和基本情绪相对,而且在演唱中揭示出了作品深层内涵,显示了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艺术个性,从而使作品因其演唱而增色的声乐表演就称作二度创作或者叫做再创作。如果说一度创作称为盖房子,那么二度创作就是房子的装修,也是演唱者所能够征服观众的重要手段。二度创作是沿着一度创作主旨方向上的创作,是因演唱而加强一度创作主体的感染力,而不是削弱或改变主题。其次,二度创作应该尊重一度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民族、地域风格。再者,就是二度创作方案一定要在自己的技术能力许可的范围之内。二、二度创作在声乐演唱中的要素忠于一度创作思路的内容与情感。二度创作绝不是任意、自由和无限制的,它有一个原则和范围。这个原则和范围也就是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之间维系的一种辩证统一关系的纽带。因此,二度创作的首要原则就是:必须在一度创作规定内容主体的范围内活动,即不能离弦走板,歪曲内容和作者的基调,违背作者当初创作的初衷。演唱者在演唱一首歌曲是在“解释”原创作的基础上,还要善于在自己的意识中反映出不同的感受。从音乐创作过程来说,作曲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通过乐音、歌词加以表现,他们总是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地通过音乐作品,抒发对时代生活的感受和种种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心体验。每首歌曲都凝聚着作曲家的强烈思想感情,作曲家的深情厚意蕴藏在每一个音符之中。特别是由于音乐是以抒发情感为特点的艺术,因此,对作品的内涵与情感的把握就显得更为突出。歌唱者要在诗歌主题和一朵朵音符的花丛中,引发自己的感情,并引申这种感情。歌唱者对歌曲的感受越深,在演唱时的表达则越纯真、越完美。情感想象在声乐中的运用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一种驰骋想象的空间。要丰富演唱者的情感体验,就应在实践中充分挖掘音乐形象的情感因素,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地去体验音乐的情感。挖掘音乐情感应当引导他们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调式和调性有全面了解。从节奏方面看,要掌握好舒展的节奏使人沉静,激扬的节奏使人振奋,战场上催人奋斗的战鼓与节日欢庆的锣鼓都向我们表明了不同节奏所具有的作用。挖掘音乐情感不能忽视音乐的表现手段(速度、音高、力度)对音乐的情感起积极作用,从而懂得表现激动、兴奋、欢乐活泼的情绪是与快速度相结合的。田园风格的比较抒情,则往往与适中的速度相配合,而赞歌、挽歌、沉痛的回忆等则大多用慢的速度。也就是说,同一曲调用不同的速度产生不同的情绪,将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联系在一起。掌握作品的风格,突出个性的体现。任何歌唱者,要唱好歌,不能没有良好的演唱技巧和对作品的二度创作。这就要求表演者不仅对音乐作品有自己独到的解释,并且还能够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长,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表演方式,从而形成独特的个人表演风格。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重新去诠释作品。当然,这种个人风格的体现,决不能失去原作的风格色彩,掌握歌曲的地域、民族风格特点是十分必要的,谁也不应把延边地区的歌曲唱成西藏民歌,把群众歌曲唱成京戏;也不能把俄罗斯的浪漫曲唱得像德国的艺术歌曲。个人风格的体现是在忠实于原作艺术色彩的基础上,发挥表演者的创造个性,是音乐表演的真实性和创造性的结合。声乐艺术中情感的运用是基础,技巧是手段,二度创作是二者的完整统一。只有这样,声乐才能提高到艺术境界,才能感染人,才具有美感。二度创作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是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的。作为声乐演唱者一定要好好学习和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来为作品的二度创作服务。这样,我们的演唱才能打动听众,声乐演唱的艺术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354 评论(15)

康慧美kkjy

超验的艺术──谈莫札特的音乐轻快愉悦的风格  我一直对家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很有兴趣。有些人认为宗教是桎梏艺术的最大元凶,有人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办法呈现出艺术最超越的心灵,有人则宣称艺术可以取代宗教,并达到宗教的功能。于是我决定「宗教音乐」。我的想法是,不管宗教与心灵的关系究竟为何,宗教音乐绝对呈现的出最真实的心灵状态。  在研究宗教音乐的过程中,我对莫札特尤其好奇,因为他在萨尔兹堡这个宗教重镇成长的岁月中,一直为其生计:教堂管风琴职位谱写为宗教仪式而有的宗教音乐,而萨尔兹堡主教对莫札特这个艺术家又非常的不尊重,把莫札特的才华弃若敝屣,不断限制他的创作,甚至规定莫札特的宗教音乐只能写小弥撒曲,把莫札特自由的心灵视若宗教中的杂质。  这期间,莫札特为想离职,主教竟然以辞去莫札特父亲之职务使其生活陷入困境来要胁莫札特。莫札特为了想离开撒尔兹保受限的创作气氛,与不被器重的艺术生命,也曾在母亲陪同下,周游当年以神童之名走访过的诸如慕尼黑,奥斯堡,曼汉,巴黎,伦敦,海牙,巴黎,里昂,瑞士等大城,想另寻创作生涯的开始,结果非但没有成功,母亲反倒因旅途劳累而病故。莫札特并不想耗费时间教授音乐课以餬口,只好再返回撒尔兹堡,忍辱继续作管风琴师,最终还是以跟主教彻底决裂收场。对萨尔兹堡的宗教气氛,莫札特曾写信给朋友说:「作人还是不要太『虔诚』比较好!」所以莫札特的生命,其实一直周旋在创作渴望与维持家计的现实中、周旋在跋扈主教的宗教压力与自由的艺术生命之间挣扎不已。和谐中隐藏的突兀  莫札特六岁时的画像,此时的他是人所周知的神童。莫札特的父亲 Leopold Mozart莫札特的母亲莫札特的音乐总体而言非常轻快愉悦,这简直跟他的生命史格格不入。研究音乐史的人都知道莫札特的音乐生命非常早熟,他才三四岁就已充分显出其音乐的才华,七岁就以神童之名周游欧洲演奏钢琴,这时的莫札特深被王公贵族们宠爱,其音乐中的欢快愉悦是很能被理解的。这种欢快性质,也深深著莫札特的宗教音乐。他最早的宗教音乐 Kyrie(KV33)创作时年仅十岁,Kyrie的内涵是「求主垂怜我的生命」,其实应当是深沈的信仰告白,但这绝非被人视为稀罕天才的小小莫札特所能理解的。但很奇怪的,莫札特到了成人,已不再因神童受人宝爱,开始在撒尔兹堡跟主教折冲郁郁不得志以后,其音乐竟然还是有著愉悦欢快的特点。正是因著这种音乐风格,音乐诠释家开始注意在莫札特音乐中潜藏的,突然出现突然消失的小调,不谐和音与半音阶,他们都发现这些音符在诉说著欢快之外的另一些东西,而莫札特每每在彷佛不经意间陈述出这些情绪后,便立即以欢快,以和谐再度压过。而这样的音乐风格出现最明显的,就是在母亲去世,莫札特又必须比以前更卑屈的返回撒尔兹堡作管风琴师以后。  譬如莫札特的 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KV364),此曲作于 1779,此时母亲已过世,莫札特回到萨尔兹堡,跟主教仍旧不合,(一年后终于彻底决裂),此曲就在一向欢愉轻快的风格中,间杂有半音阶的快速回旋上升音符,给人很焦虑不安的、彷佛想离开逃跑的感觉,此外还数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沈重的往返对应,好像是在不安的质问著什么。但是这种音符的出现,都是突兀的过渡,不知何来何去的在和谐声中突然出现突然消失。  虽然这种焦虑感,严厉的大主教是不可能准许莫札特将其放入宗教音乐的。但若仔细聆听同期的宗教音乐C大调庄严弥撒(KV337),就在其 Kyrie中,便有著间杂半音阶的上升,与突然出现嘎然而止的不谐和合音,尤其是因著其合音突然收入休止符,给人「提出没有答案」的不确定感十分的明显。这种宗教音乐的表达,已经是十分露骨了。  不管莫札特最终是如何的以欢快否定忧郁与焦虑,其音乐呈现出来的真实心灵,却还是可以被聆听音乐者感觉出来:莫札特渴望自由渴望离开,对当时的生命处境并不满意。  莫札特于 1781年终于跟大主教决裂,据说,是大主教踢著他的屁股,当众很难堪的把他赶出去的。莫札特在信中告诉父亲,「主教说为他服务的人中,没有像我这样坏的,又说其他我都不想重复的难听的话,还说我没教养。请你不要灰心,离开大主教我想我就开始会教好运了。」从此,莫札特开始他更艰困的,收入极不稳定的人生。  灵魂深处的信仰告白  莫札特离开撒尔兹堡后,于 1783年创作了他最著名的「C小调弥撒」(KV427),这曲弥撒因为没有教堂仪式肯用,终于没有完成,但光就其完成部份,便有人将之与巴哈「B小调弥撒」、贝多芬「庄严弥撒」并列世界最伟大的三大弥撒曲。  这首弥撒曲的 Kyrie,先以乐器出现沈重的主题动机后,乐器与人声呈现二种不同的主题赋格,人声也分四部赋格。人声一开始就是急遽升高再急遽下降,给人十分戏剧性的激动感,而器乐主题重头到尾循环反覆进行式,彷佛在陈述一个明知结局却无法停止的抉择,更衬托出人声四部赋格「主我求你垂怜」的哀鸣。中间「基督请你怜悯我」歌词部份,是独唱清柔祈祷风,与合唱清柔祈祷风时而对话,时而互相附合。等祈祷风结束,就又回到器乐与人声二部赋格。
98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