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12

mmlzhl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论文摘要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iywmj

已采纳
一方面,西方文化的传入是伴随着西方殖民入侵,有对中国人的思想上的控制和奴化 ;西方文化入侵使中国传统文化没落/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又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包括政治经济社会风尚文化),起极大的思想启蒙作用;西方文化也给中华民族的复兴带来启示。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论文摘要

349 评论(15)

小王想读研呀

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
350 评论(9)

黄都方便

有一则趣谈: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因此也称之为硬文化相对来说,精神文化就是软文化,而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西方硬文化的差异一目了然,但处于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则须进一步辩证分析中西方软文化的不同决定硬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正在于此——即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启蒙教育的认知方式不同 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二,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与执著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悟觉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为"仁" 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是怎样做人的学问,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 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着自己的执著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文化自始即重农,"四民之中,士之下即为农","民以食为天"即缘由于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们对人生留恋和在大自然中寻求到生命慰籍的杰作 西方古代科学寓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应征服,控制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敌对力量荷马史诗纯以海外遇险,征服自然为题材,他们的游戏都是在大自然的风浪中锻炼成长的人物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 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为2000余年来的中国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这种人生信念,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世的作为之中,一个人在社会越有作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义的积极入世思想在专制社会中权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为最大者莫过于实现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统治着千百万中国文人碌碌无为的一生受这种一元化的人生价值的影响,多数人不愿问津自然科学,致使科学被困于萌芽状态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权术上,创造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变幻莫测而实质又超稳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这种特殊的模式中,产生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求当圣人;报国不得则退做隐士,或吟诗饮酒自得风浪,于是道教,佛教随之兴起,贪生的自去修道,厌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第二,西方的个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当上帝被否定了时西方又产生了社会原子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对孩子也非常尊重,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我能进来吗 "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乐于谈论个人一得之见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脱离家便是"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第三,西方讲功利,时效,中方讲伦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比较重功利和实效,善于算经济帐例如:在一个大公司,如果每人节约几秒,加起来可节约几个人的时间,可少雇几个职员,减少多少开支又如:一个人在写字,圆珠笔的笔尖向外放还是向内放比较节约拿笔写字的时间,怎么放的状态最有效等 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礼义规范高于一切,"义","利"之辩的结果使价值观念产生偏差,提倡人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间,"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对外中国只考虑政治影响,不顾及经济效益 ======================================================================近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风”也开始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不仅汉语里多了很多的音译词,例如“摩登”,“可乐”等等。过西洋节也成了卷过上下所追逐的时尚风气,就拿眼下的圣诞节来说,各家店铺把小店装饰的五彩斑斓,各种搞促销活动接踵而至,各大高校呢,就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精彩的活动,情侣们纷纷上街,学生们欢天喜地。这些现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渗透力。那么西洋文化是什么时候开始向中国开始渗透的呢?它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热衷于过西洋节呢?下文我们来分析一下。 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的传入,当时***在中国称作“景教”,教徒一度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渗透。但到了唐朝晚期,军阀混战,***在中国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没落。第二次渗透,是元朝。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中国成为西方垂涎的伊甸园从此开始。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时值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著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等,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继续沉眠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因为,它已经彻彻底底的征服了这个民族。 [ 转自铁血社区 ]那么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我认为有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为什么说我们自身的原因是第一位呢。我们还是要从历史方面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分化为三个派别,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中间派。保守派主张一成不变,继续走老路子;激进派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中间派则认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就能强国御侮。一开始中间派掌权,开始推行所谓的“洋务运动”,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中间派不足以改变中国现状。于是激进派开始上台,发动了所谓的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被逐渐唾弃。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并迅速扩展开来。从西方文化自身的原因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非常讲究的文化,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后,给中世纪昏暗的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优雅的元素,于是诞生了莎士比亚,达芬奇等一大批天才文艺作者。并且西方文化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又给西方文化披上了一层神圣神秘的外衣。这些原因都给严重缺乏文化寄托的中国人强大的新鲜感。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造就了中国目前洋文化流行的局面。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面对这股越来越激烈的“洋流”呢?有些人认为应该全盘抵制洋文化,去年不是有十几个名牌高校的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么,就是全盘抵制的具体表现。一些国家就非常的注重自己的本国文化,对外来文化有很强的抵制情绪,比如法国,法国人对于英语的渗透伤透了脑筋,并且经常制造一些法语词汇来取代英语的单词。但是大部分人对洋文化的涌入还是抱着理解宽容的态度。中华文化本来就是一个在不断融合中产生的文化,所以文化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点。举个例子,外国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很少有国家境内流行着数种宗教而不发生冲突。中国就不一样,境内有佛教,***教,道教,并且教派也不是单一的,就拿佛教来说,既有禅宗又有密宗,但中国就没有出现教派冲突。还有,中国人信仰也有很大的包容性,即信菩萨又信神仙,信仰的杂糅一个很明显的证据就是《西游记》里道教神仙系统与佛教神仙系统的交流。这在外国的文学作品里是极其少见的。所以包容性使中华文化最大的特点。所以我认为,面对滚滚而来的洋流,我们应该包容接受,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自己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在保存传统文化和对待西洋文化上,日本人就做的非常好,因此我们应该像日本学习如何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近些年来,韩国利用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报为韩国的文化遗产,这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耻辱,所以我们在接受洋文化时不能舍本逐末,让我们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在我们手里旁落他家。振兴民族文化才是我们现在最大的责任所在。
244 评论(12)

你我皆星辰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我们同外部世界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据称,早在文明的初期,居住在当今中国的边疆居民,就同外来势力有了非常广泛的文化交流与接触。这些文化接触不仅来自陆陆,也有来自海上。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在世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文化传播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样式,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重要、最深层和最复杂的现象之一。文化的传播和相互影响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表征和特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和工具。这既改变了人类也改变了世界,人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文化的传播与相容。文化传播和相容实际上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文化信息的交流与互动过程。文化的传播,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促成了文化整合、文化增值、文化分层、文化变迁和文化积淀。 由于各自都有着渊远的历史,西方文化对中国的的影响可以说在汉代就有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着之中有以为很有名的欧洲人叫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特别是最近十几年,西方文化越来越渗透到国人的生活之中,从肯德基、可口可乐这些快餐文化,好莱坞、走秀这些精神文化,到圣诞节、情人节这些西方节日,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世界中。 圣诞节可以说是国内最“火爆”的一个西方节日。其实每年12月25日是全世界大多数基督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节日期间,各国基督教徒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在欧美国家,圣诞节已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但是在毫无根基的中国,圣诞节绝却被一群自以为和西方人过当一个节日就能显示出自己的那多么大的优越感的众多无知儿童活生生地变成了“狂欢夜”,更可悲的是根据前新闻的调查,很多人连圣诞节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中国社会调查所目前公开一项调查表示,有90%的青年人表示今年会过圣诞节,37%的人表示同春节,元宵节一样把过圣诞节当成一种习惯。现在对于圣诞节越来越热衷,甚至超过了中国自己的节日,造成端午节等中国重大传统节日被列为别国遗产。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越来越火的同时,我国像端午、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它们的味道却一年比一年平淡。在传统节日这块,西洋文化在神州大陆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至少在这快领域,文化的交融更多的体现成了侵占。正如著名作家流沙河说的一样,传统节日目前处境尴尬,而洋节却备受推崇,每逢洋节,那种喧嚣让人瞠目结舌。而每逢端午、重阳、中秋,却相当冷清,让人痛心疾首。 可喜的是,面对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可以看到国家和大众中不乏保护传统文化的声音,“道,德”是我们传承的文化,是随着血液继承下来的做事准则,相信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传统文化不仅不会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动摇,反而会更加突出。其实吸收外来文化而且会多少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体系,包容性正是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更多的是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外国文化服务于中华传统文化。比如之前提到的圣诞节,如果我国的传统节日保护得更好,这些洋节日完全可以补充或强化很多我国原有节日给我们的欢乐和满足,让外来文化的冲击起到补充的作用,而不是侵占。 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战胜自然。西方征服自然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圣经,那容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 即人是站在自然之外的, 有统治自然的权力;人与自然是敌对的;人要在征服自然的艰苦斗争这才能求得生存。中国文化传统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与客体对象的融合,从而达到无我无对象的水平;西方文化传统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分析,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为我所用。要达到中国文化所尊崇的至高境界,其负载形式通常都是比较柔和的“琴棋书画”等“高雅”技术。而排斥经世致用的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 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观念在西方文化中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致思想家们都不愿意花力气去讨论这个问题本身,他们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去征服与战胜自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而中国古代思想家则不尽然,有以老庄为代表的服从自然说;以荀子为代表的征服自然说;更主要的是天人协调说。天人合一的思想主要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自然界有普遍的规律,人也要服从这普遍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界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理想就是天人的协调,在这个方面西方的文化渗透就显然不像节日那样的深入,就好比如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注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注重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即便在西方文化横行的今日,这方面依然如此。中国一直受儒家思想所左右,它对于中国从古到今的影响都是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儒家宣传“万般皆下品思想,唯有读书高”,但它所宣扬的书是四书五经,那些爱搞发明创造的人被称做是奇技淫巧,并被归类到地位低下的工匠行列中去。中国有许多古话,什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等,所以有聪明才学的人都不以科技方面有所长为荣,那些不钻研做官技术而钻研科技技术的人永远不会得到荣誉,也进入不了上流社会。那些有文化的人无不沉迷于士大夫阶层所讲求的风流文雅,把时间花在风花雪月,吹拉弹唱,弹琴下棋,饮酒赋诗上。他们追求的是儒家所谓自己高尚的精神境界,才不会想到如何用自己的学问去帮助泥腿子们生产劳动。政府也对技术改进和发明没有任何的推动作用,不在这些方面有所鼓励。在西方却不太一样,基督教讲究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谁能创造财富,并施舍帮助穷人,谁就能进入天堂。基督徒是“一批指甲上沾着污垢的知识分子”,这种劳动与知识的结合、以及没有权威、人人平等的精神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自从汉武帝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中国就再也没出过什么大思想家,中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都出现在先秦时代,到了明清就更无足取,以后的中国学者,最擅长的是就前人的经典做文章,从书本到书本。这就说明了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对于人们思想的控制到了何种地步,而需要创新精神、挑战精神的科学就更加被深深地扼死了。 就上述的阐述而言,一个很简单的活生生的例子就是因为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如此一来,导致西方文化在这些层次的“入侵”显得薄弱得多 总而言之,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对我国的文化是具有积极影响的。我们更多的是应该弘扬自己的文化为主,在充分理解和客观看待的前提下,去选择西方文化的精髓,吸收西方文化的有益之处,并加强对我们自身传统文化的创新。这样在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文化的互相激动相互交织,华夏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思想。传统文化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壮大。
183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