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5
生态学与城市建设 内容摘要 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从工业化以来,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个集中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从工业化以来,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个集中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 国内外城市的发展表明,城市化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能集约地利用土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能促进教育、就业、健康和社会服务的进行。 另一方面,城市化在为人们带来许多益处的同时,又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民健康产生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的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和环境污染,包括水、空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二是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短缺,特别是淡水、化石燃料、耕地的过度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减少、教育与卫生滞后,其中住房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城市的生态建设问题。特别是从1992年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后,人居环境问题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代城市的发展正在摆脱过去传统的以建筑和视觉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而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新的城市历年对生态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生态学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了新的发展,以至于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城市生态学。 众所周知,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长期以来,生态学是以自然界的有机体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上人口的增长和资源与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日益激化,生态学家在投身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其初期的狭隘的纯自然的倾向和学科局限,把人类活动包括在其研究的范围之内,把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作为宏观领域的发展方向,在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发展,展现出了勃勃生机,以崭新的面目跻身于现代科学之林。 城市生态学是生态科学和城市科学的交叉学科,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古代的中国人居环境、欧洲城市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都体现了城市生态学的思想理念。 20世纪70年代一批生物学家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城市。他们的研究重点在于城市环境影响下动植物区系的变化历史。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第一篇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其对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前景所做的估计,进一步激起了人们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问题的兴趣。197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一项国际性的研究计划———人和生物圈(MAB)计划,其目的在于研究日益增长的人类活动对整个生物圈的影响以及世界各地可能发生的环境过程和环境压力,找出人类合理管理生物圈的途径和方法。此外,国际生态学会(INTECOL)于1974年在海牙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生态学大会成立了“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并组织出版了季刊《城市生态学》杂志。世界气象组织(WMO)、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城市环境研究所(IIUE)、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IALE)、欧洲联盟(EU)、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都开展了相关研究。 我国城市生态学的起步稍晚,但发展很快。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生态学传入我国,引起了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以及城市规划和城市科学家的广泛兴趣。1984年12月在上海举行了首届全国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重点讨论了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和方法。1986年6月在天津召开了全国第二届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其重点在于城市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以及城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实际应用问题。1987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生态与发展学术讨论会,为促进我国城市生态学研究与国际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条件。1997年12月,全国第三届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专题讨论会在深圳和香港的相继召开,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1990年中国生态学会在珠海和澳门展开了生态城市研讨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02年8月在中国深圳召开了国际生态城市大会,并讨论通过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这些都对我国的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和工程学的方法,和多学科的综合与融会,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与“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概念虽有联系,但又具有一定的差别。 生态城市目前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人类住区(城乡)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生态城市的特征主要有:整体性、和谐性、高效性、多样性和全球性。 生态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部分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既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建设生态城市包括以下5个层面:即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明。 生态城市要求具有良好的区域景观和生态环境,各类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植被的覆被率和乔、灌、草合理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环境、水环境达到清洁标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生态建筑得到广泛的应用。 生态城市要求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经济是以产业生态学为基础的生产体系,他包括生态农业的实施;实现清洁生产,以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代替末端污染处理;能源结构更为合理,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能源结构的主体;此外,生态交通、生态建筑、生态旅游等也是生态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体系,包括消费模式的生态化,即可持续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人们在生理上、心理上保持健康,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效率高;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健全,综合服务能力强;人口结构优化;交通方便。 目前对生态城市的评价应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如城市代谢方法(urbanmetabolismmethod)、生态足迹法(Footprintmethod)、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cycleassessment)、模糊数学方法(fuzzymethod)、单指标评价(individualindicatorassessment)和综合指标评价模型(integratedassessmentmodels)等。 目前在我国应用的比较多的是单项和综合指标评价的方法。当前我国正在研究评价指标的规范化问题。评价指标的选择至关重要,其选取应遵循以下3方面的原则: 第一,代表性。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所选指标要能反映该城市的本质特征、复杂性和质量水平。第二,全面性。指标体系应具有综合性,全面反映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应使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相结合。第三,规范性。指标的选择应遵循使用国内外公认、常见的指标的原则,使指标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 此外,香港在研究城市生态时成功地运用了城市代谢法。在广州和青岛等城市生态的研究中则引入了生态足迹的方法。 展望 根据城市化发展要求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城市生态学研究和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应当着重于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城市生态学理论的探索,特别是不同规模城市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第二,扩大城市科学研究的范围,即从由单一的城市为对象的研究,转变为对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包括半城市化地区的研究和乡村工业化与城市群的研究;第三,发展生态城市建设适用技术体系,促进现有技术的生态化;第四,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生态景观规划和生态文化的方法论上的指导;第五,建立相应的政策、法令和奖惩制度,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第六,加强教育、培训和生态城市的能力建设,增强生态意识;第七,加强国际间、城市间和社区间的合作与交流。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框架,是联系城市各个功能区的纽带。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古今中外道路绿化都倍受重视。我国早在《汉书》中就有记载:“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 说明两干多年前我国就已经用松树作行道树了。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和品位的提高近些年,全国各城市都加大了园林绿化力度争创园林绿化先进城市道路绿化作为城市的”脸面”成为重中之重。 2 道路绿化的功能 城市道路在城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交通运输:布置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组织沿街建筑及划分空间。如果把城市道路比作动物的驱赶,则城市道路绿化就是动物的血肉,其意义姿势不言而喻。对城市道路绿化所产生的各种效应进行分析,其主要功能有: 2.1 提高交通效率和保障交通安全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有效地协助车流、人流的集散,保障交通运输的畅通无阻。从生理方面的感受来看,司机长时间的驾驶过程中,城市枯燥乏味的硬质景观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从而易于引发交通事故,而植物材料本身具有形态美、色彩美、季相美和风韵美,艺术地运用这些特性来进行植物配置,就能创造出美丽的自然景观,它不仅能表现平面、立体的美感,还能表现运动中的美感,能有效地缓解司机的不良反应,提高交通效率。 2.2 改善道路上的卫生环境,减少污染城市道路上汽车的尾气、噪音及烟尘对环境的污染是相当严重的。而在道路沿线两侧种植乔木、灌木、花卉、地被营造园林景点,不仅可以吸收有毒气体、杀灭细菌、吸收尘埃、减小噪音、美化公路通道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可以稳固路基、遮荫路面、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有人对不同地点的粉尘做过测试,城市公园内大气中的粉尘,每天每平方公尺约为100mg,而无树的街道大气中的粉尘每天每平方公尺竟达850mg,相差8.5倍。有人对不同地点的噪音做过测定,道路两旁40m宽的林带可降低噪音105分贝,30m宽的林带可降低噪音68分贝,绿篱和灌木丛能降低噪音57分贝。 3 美化街道景观将植物材料通过变化和统一、平衡和协调、韵律和节奏等配置原则进行搭配种植后,会产生美的艺术,美的景观。花开花落、树影婆娑,与成几体图形的临街建筑物产生动与静的统一,它既丰富了建筑物的轮廓线,又遮挡了有碍观瞻的景象。因而,道路的景观石体现城市风貌最直接的一面。如果能和周围的环境相结合,选择富有特色的树种来布置,则可尽显街道的个性。 3 道路绿化施工的几个问题 3.1 道路绿化施工应由具备资质的建设队伍施工随着园林建设的队伍不断壮大,由具备统一绿化资质审查通过的专业资质的建设队伍来承担,这些队伍技术力量雄厚,施工设备齐全,专业化水平较高,同时使用达到规范制订所要求的标准绿化用苗进入施工市场。这些队伍又能够遵守道路绿化招投标相关制度施工质量标准和规范及相应的监理制度,使道路绿化的施工质量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3.2 道路绿化施工前的场地清理道路绿化在施工前往往绿地内遗留大量的建筑垃圾、碱性灰土等不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或者回填土为地层深处的死板土。这就需要施工前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能,对土壤的理化性能,如酸碱性、有机质及土壤硬度等进行详细测定,以利于改良土壤,有利于绿化植物的成活和生长。增施有机肥、掺砂掺粘:清除绿带内的建筑垃圾;对涂层的死板土采用客土的方法;对土壤酸性的,可采用大水浇灌或在土壤掺人一定比例的石灰予以解决
写作思路及要点:以把弯路走直为题,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详细描写,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观点。正文:无论是笔直的康庄大道,还是崎岖的羊肠小径;无论是风平浪静的千里之行,还是九曲十八弯的峡谷险滩;……路,沉默地存在着。变幻的,是行路人的不屈追求。有些人喜欢宽阔笔直的路,喜欢那平坦和率直,喜欢在路上来去匆匆,没有坎坷没有磕绊。他们的生活也一如他们选择的道路,充满了紧张快捷的气氛,他们奔向目标,没有迟疑,没有顾忌。有些人则喜欢弯弯的小路,在他们的眼中,宽直的路太过乏味,弯曲的小路才有韵味。他们或行或止,流连于溪边树下,观赏柳丝飘飞,细雨霏霏,赞叹夕阳斜坠,雪山溶金。生活对他们而言,是一杯香茗,是一壶碧螺春,他们慢慢品味,细细咀嚼,攫取生活的美丽和艺术。终点并不能吸引他们的目光,路边的景致才是他们的追求。路,沉默地存在着。变幻的,是行路人的理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薛宝钗写下此句,毫不掩饰她对那条青云之路的向往。诚然,仕途,在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也是一条极为重要的道路,它坎坷不平,让无数文人志士壮志难酬。当白居易被贬浔阳,仕途受阻,元缜有诗云:“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缜是白居易的至友,当好友仕途不平时,他不自觉却又极自然地表露出沉沉的悲悯和愁怨。更有诗仙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诗中飘舞着他充满自信的笑容,自信那条“青云路”在才华横溢的自己面前,必定是平直无阻——虽然,他最终仍被迫远离官场。仕途,之所以能够承载着许许多多菜籽的梦想期望,之所以能够沉重到上演“范进中举”的丑剧,之所以能够残酷到逼出白了头的“童生”,其原因在于,它是一条直路,是一条光宗耀祖的捷径,是出人头地的大道,是直上青云的路。然而,不走仕途的人,也许可能拥有一种更理想的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退隐田园,逍遥自得。他放弃了世人眼中的直路,却让生命绽放出美丽。宁静的生活,优游的日子,有“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平和,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安详,“弯路”同样充满乐趣,充满色彩。千载之间,他成为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风向标。路,沉默地存在着。不同的,是行路的人。无论弯直,人们有各自的选择目标,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悲喜、成败、得失。
我把明天对半折,一半折成飞机,一半折成云梯 ——题记 人们想看见山对面的风景,于是便要过山赶时间的人穿越隧道,很快便通到对面山头一览眼前风光;慢性子的人徒步攀援,到达对面的同时也收获了这半山的风景 于是想起了那句话:“弯有弯的曼妙,直有直的通达” 有这样一个故事:妻子与丈夫同去博物馆看展览出来的时候妻子大为恼怒,丈夫便问为什么妻子说:“五层楼啊,为什么里面不安个电梯呢?” 的确是这样,画廊或艺术展这类以欣赏为目的的旅途里,捷径就会显得多余同理,谁会在百米跑的赛道旁摆上鲜花和绿叶? 曾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两栏姓名,一类鲜为人知却是那时科考的状元,另一类有包括韩愈、归有光、蒲松龄等家喻户晓的名人,却被标榜为曾落榜的考生昔日的状元在现代社会的名声与后者相比的确相形见绌但仔细一想却又不是毕竟在他们生活的时代里,高中的无限风光或许远胜于后世的浮名一类人一步登天,就此飞黄腾达,谁能说这不是一种成功?另一类人坎坷而上,一路跌跌撞撞到达高处时亦流芳千古,谁又能说他们失败? 生活就是这样,捷径得到的是结局,失去了精彩的过程;而美景得到了享受与积累,却往往失去宝贵的先机 那么伴随着失去与得到,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在我看来若是两者兼可,那么选哪一种也都无伤大雅;若是有所侧重而判断失误时,也不必沮丧,换种想法也无妨就拿自己来说,我做数学题时就经常容易陷入多种解法之间,而很多时候,直到演算完毕才发现,自己原来挑了一种最繁琐的算法,这个时候生气,懊悔,埋怨或许都无可非议,但我却会觉得这恰恰锻炼了我的计算能力 由此可见,捷径或美景其实都没有一个绝对的定位,无论两者间有多辩证,关键还在心境 爱迪生用前后二十多年发明电灯,贝尔发明电话却只用了一年不到;李白写诗一挥而就,贾岛写诗却总反复推敲;勒威耶用笔算出了一颗海王星,开普勒研究天体却用了一生的时间观察与记录……没错,他们都是成功者,找到了捷径的,功成名就;没有找到的,脚踏实地却也一路芬芳 捷径与美景,两者的确总不能兼得,但无须为难于两者的选择如果你走上了捷径,那么恭喜,你离成功更近;如果你选择了美景,那么同样恭喜,因为你将收获意料之外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