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41

手机用户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学数学论文怎么写范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叮当小阿闫

已采纳
如何让小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来源如何让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关键,小学生只有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才能认真的去了解探索数学,这样有利于学好数学知识。,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小学生产生对学习数学兴趣,下面就我这几年来的经验。尝试活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具有同化作用,这是学生能进行尝试活动的心理支撑点。因此,学生具有了某一认知结构后,接着学习相应的后面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去尝试学习。例如,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之后,可请他们去尝试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然后,教师稍作点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就可同化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都是: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当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应用题”,又理解了比与分数之间的关系以后,教师可让学生去尝试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操作活动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似乎能同化又同化不了新知识时,他们的学习心理就有求助于外围行为的倾向。这时,教师就请学生去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进而刺激其心理,促进他们实现习心理的相互作用、互为转化——学到新知识。例如,教学“圆的周长”,学生引起心理反映:只能测量、计算直线图形的周长,用什么方法来得到曲线图形的周长呢?这时,教师就可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以满足他们的心理对行为的要求:1元硬币、瓶盖、飞碟等的直径与相应的圆周长分别是多少?并把得到的结果记入下表:测量曲线图形的周长,学生还是第一次,重庆家教可是当学生看到事先准备好的线、绳和直尺,他们借助对图形周长概念的理解,首先还是想出了用测量的办法求圆的周长:有些学生用线绕测量物一周,再拉直放在直尺上量得其周长;有些学生将测量物在直尺上滚一圈测得其周长。学生的测量活动(行为)反过来又必将引起其心理活动,所以,教师这时可要求学生对测量的结果进行思维活动:从所填的表格中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当学生无知识基础可作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时,教师可直接请学生进行多次的操作活动,以不断刺激其心理,引起思维活动,从而达到理解新知的目的。例如,正、负数的加法。观察活动所谓观察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的仔细察看,因而是一种有意注意。培养的途径是:教师提供的“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特征有序、背景鲜明,而且要给出一些观察的思考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观察目标,进而使他们边观察,边思考,边议论,边作观察记录,以发现数学规律、本质。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根据例证得到三个等式:  (5+3)×2=5×2+3×2  (6+4)×30=6×30+4×30  (25+9)×4=25×4+9×4教师要求学生结合下面的两个思考题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都具有什么相同点(即规律)。①竖里观察,等式的左边都有什么特点?等式右边又有什么特征?②横里观察,等式的左边与右边有怎样的关系?教师再要求学生把记录的文字: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两个积的和,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整理一下就得到了“乘法分配律”。低年级学生观察时更需要意志力参与。教学“几个和第几个”时,教师请小朋友仔细看主题图:有几个人排队上公共汽车?小明排在第几个?教师在示范时又提醒学生:看谁看得认真,第一行从左边起老师涂色了几只?第二行从左边起第几只涂了色?然后,教师写上“3只”、“第3只”。教师运用语言的调节功能,激励低年级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观察,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转化,学到新知识。思考活动所谓思考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进行比较深刻的、周到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比较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思考、议论、相互启发和补充,逐步归纳出其特点: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数。较好地理解了繁分数的意义。学生有了思考方向,并进行广泛的联系和想像,他们才有可能捕捉到丰富的材料,进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长期培养学生,有利于他们形成思考的方法,提高思维的质量。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活动的基本途径有: (1)对思考对象进行分析、概括或抽象。例如,小军买3支圆珠笔,每支46元,共应付多少元?学生通过对题目分析,概括抽象出是求3个46是多少(或是求46的3倍是多少),所以可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式解答:46×3=38(元)。(3)对思考对象进行分析,弄清题意;接着对条件和问题展开联想;然后,借助已掌握的概念进行思维活动(如判断、推理、变通等),把条件与问题“接通”——建立模型。通过各种的趣味活动,趣味教学,让学生产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在自己主动的情况下学习数学,相信远比被动的学习数学来的更有效率,学习数学所学到的知识也是掌握的更加牢固。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掌握数学知识,不在害怕数学,相信每一位学习数学认真的同学成绩都能提高。

中学数学论文怎么写范文

142 评论(9)

繁荣飘过海

国庆节中的一天,我和爸爸吃完午饭玩24。从开始到结束一直是我赢,爸爸说:“你有什么技巧?”我说: “巧算24点”是一种数学游戏,游戏方式简单易学,能健脑益智,是一项极为有益的活动.巧算24点的游戏内容如下:一副牌中抽去大小王剩下52张,(如果初练也可只用1~10这40张牌)任意抽取4张牌(称牌组),用加、减、乘、除(可加括号)把牌面上的数算成24.每张牌必须用一次且只能用一次,如抽出的牌是3、8、8、9,那么算式为(9—8)×8×3或3×8+(9—8)或(9—8÷8)×3等. “算24点”作为一种扑克牌智力游戏,还应注意计算中的技巧问题.计算时,我们不可能把牌面上的4个数的不同组合形式——去试,更不能瞎碰乱凑.给你介绍几种常用的、便于学习掌握的方法:1.利用3×8=24、4×6=24求解.把牌面上的四个数想办法凑成3和8、4和6,再相乘求解.如3、3、6、10可组成(10—6÷3)×3=24等.又如2、3、3、7可组成(7+3—2)×3=24等.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利用率最大、命中率最高的一种方法. 2.利用0、11的运算特性求解.如3、4、4、8可组成3×8+4—4=24等.又如4、5、J、K可组成11×(5—4)+13=24等. 3.在有解的牌组中,用得最为广泛的是以下六种解法:(我们用a、b、c、d表示牌面上的四个数) ①(a—b)×(c+d) 如(10—4)×(2+2)=24等. ②(a+b)÷c×d 如(10+2)÷2×4=24等. ③(a-b÷c)×d 如(3—2÷2)×12=24等. ④(a+b-c)×d 如(9+5—2)×2=24等. ⑤a×b+c—d 如11×3+l—10=24等. ⑥(a-b)×c+d 如(4—l)×6+6=24等. 游戏时,同学们不妨按照上述方法试一试.需要说明的是:经计算机准确计算,一副牌(52张)中,任意抽取4张可有1820种不同组合,其中有458个牌组算不出24点,如A、A、A、5. 不难看出,“巧算24点”能极大限度地调动眼、脑、手、口、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对于培养我们快捷的心算能力和反应能力很有帮助.” 爸爸说“真棒!我送你一个航模。” 看来,生活真离不开数学!
308 评论(11)

彼岸星花

论文摘要:本文以递归的方法解决历史上著名的德•梅齐里克砝码问题,并加以推广阐述了一种特殊的进制数方式,对此问题作出了一个普遍解:任意给定一个自然数,能够以最少的个数的项保证其和为给定数而又能遍历1到此数间的任意整数。关键词:进制数,遍历,基底,状态值;一.问题介绍一位商人有一个40磅重的砝码,由于跌落在地而碎成4块,后来称得每块碎片的重量都是整磅数,而且可以用这4块来称从1至40磅之间的任意整磅数的重物,问这4块砝码碎片各是多少。摘自《100个著名初等数学问题》二.问题解决考虑这样一个用法码称重物的问题,实际上是通过在天平两端放不同砝码使各砝码值相加减得到目的值。用递归的方法能很好的解决:设前i块碎片的总质量为,由这块能够称出1~之间所有整磅数,那么第+1块碎片则为2+1,。它依次减去前块得到的各个磅数就能得到(+1)~(2+1),它依次加上前块得到的各个磅数就能得到(2+2)~(3+1)2+1—=+12+1+=3+12+1—(—1)=+22+1+(—1)=32+1—(—2)=+32+1+(—2)=3—1………………2+1—1=22+1+1=2+22+1自己当然能够称出来;所以由这+1块碎片能称出1~(3+1)所有的整质量。设第块碎片重为,则有:=2+1;=21+1;两式相减得=3;=1,故各碎片的磅数分别为1,3,9,满足和为40的要求。
323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