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gietang
说起民族蜡染服装,首先联想到的感觉就是宽衣大袖、面料粗厚、图案传统古朴,而且大多只在旅游景区销售的民族意味浓厚的一种独特的服装形式。诚然,蜡染服装以其古朴沉着的色彩、变幻莫测的冰纹肌理和远古图腾、花鸟鱼虫等承载着悠悠历史的装饰图案,借助于粗服素布散发着远古魅力;它们以自我表现的原始张力和质朴清新的视觉效果,紧紧地迎合了生活在离传统文明越来越远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的回归自然、东方寻根等常变常新的心理潮流,从而获得了人们深深的喜爱。 但是,不知大家是否有另外一种同感,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对于民族蜡染服装,给人感觉更象是一件精美的供人观赏的工艺美术品,而不大适合作为一件既穿着舒适大方又彰显个性的迎合现代潮流的时装,因为其款式大多肥粗有余,秀气不足;布料透气性、舒适感较差;洗涤后容易脱色,难以打理;特别是服装图案以纯粹的传统题材、传统样式为主,较为繁缛复杂,布局过于规整,来自于民间的“土腥味”太浓,穿上后给人一种“舞台服装”的感觉,缺少时代气息。这不是与现代人们崇尚大方得体、轻便简洁、舒适自然的服饰观念背道而驰吗?也许,蜡染服装设计者将服装定位于表现和保留传统的、正宗的古老蜡染工艺的独特优点和民族图腾的深厚文化内涵,当然,正宗的传统一定要保留,但必须掌握适当的尺度。在服装观念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如果一味固执地束缚于这种“传统的、正宗的”理念,没有注入时代精神,蜡染服装就很难以时尚的款式、直观的图案语言来打动新潮一族,难以融入现代大众服装消费中,从而只能作为猎奇物徘徊于现代生活的边缘,无法获得新的生命力。对于消费人群来说,蜡染服装要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还需要细分市场:对于一些国外消费者来说,他们喜欢来自其它民族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服饰,喜欢厚重的土布、自制植物染料和纯正的手工;而对国内消费者来说,如果停留在土布、自制染料和本民族耳熟能详的传统图案的基础上,肯定没有多大市场。并且在整个消费群中,相对来说,年龄较大的消费者喜欢较为宽大的款式和较为传统的图案;年龄较小的消费者则倾心于时尚精致的流行式样和现代韵味的装饰图案。因此,这就要求设计者针对不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设计出不同风格的服装,要求蜡染服装必须既要保持、继承传统的精髓的同时,又要有所创新,要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时尚观念加以整合、重组,从而将蜡染服装变“观赏性”为“实用性”,变“少数消费”为“大众消费”,只有这样才是对传统的民族蜡染服装的最好保护,才能让蜡染服装走得更远。 蜡染图案是蜡染服装的精髓,是区别于其它特色服装的独特标志。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形式上丰富多彩,是经历了悠长岁月的洗练而渗透出浓厚的历史凝重感,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尊重这份历史的凝重感,继承学习和重现这份凝重。但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不单单是几个形式化的传统符号,关键是要弄清楚什么才是传统脉络文化中的永恒;更重要的是秉承隐藏在符号背后能够真正体现传统精神的本质。在这个基础上,融会贯通,解构重组,将传统图形表现词汇兼收并蓄,设计出既蕴涵着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神韵,又具备强烈的现代美感的服装图案。从而借用传统图形的形式语言和特定的文化内涵,深化蜡染服装的文化底蕴,赋予其新的活力。 除了利用传统图形的解构重组外,还可以:一,运用艺术与设计的平面构成理论,以探索点、线 、面“形式美”的抽象形式构成为主线,或者直接单独使用蜡染的冰纹肌理再结合现代绘画理念,借用现代绘画手法,致力发掘、研究、创造全新肌理效果来强化面料和服装的时尚“功能性”;二,从不同国家、民族的风格、图案、色彩中寻求创作的灵感,如:非洲原始部落图腾文化、日本浮世绘艺术、苏格兰的格子纹、古埃及图案等等,这些不同民族的不同习俗、不同风格和文化的相互交融使得设计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设计者从世界各个角落不断发掘创作灵感,找到创作的切入点,将时代感的共性融入民族风格的个性中去,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新时尚。这样才能较为满足人们对图案的简洁明快和多样性的审美要求。 另外,在图案的布局上,可以打破传统的工整对称形式,改为富有动感、活泼的均衡结构;改变装饰部位为领圈、门襟、袖口等传统做法,以形式美为原则,大胆构想,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奇思妙想 ,将蜡染图案的灵魂与现代构成有机结合,让蜡染服装呈现崭新的面貌。 改革蜡染服装不等同于完全摒弃传统,而是要将传统中的精髓提炼出来, 紧紧结合现代设计元素,将一部分不适应市场需求的部分 ,如:落后的工艺和繁杂的图案进行改进,加大蜡染染料科技开发力度,一方面使传统植物染料色谱更加齐全和染色牢度加大,另一方面开发出更加绿色环保的化工染料;而将适应市场需求的部分如:神奇多变的、符合人们猎奇和彰显个性的心理需求的冰裂纹和神秘古朴的民族图形符号的灵魂本质发扬光大。 
中国古代的纺织与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以及制造简单的纺织工具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机械缫车、纺车、织机相继出现,汉代广泛使用提花机、斜织机,唐以后中国纺织机械日趋完善,大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到了唐宋时代,不但创新了色彩华丽、质地坚韧的丝绒,而且缎纹地的锦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清明时代,革新家黄道婆为棉纺织技术的改进和推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使松江地区成为当时最大的棉纺织中心。北京定陵出土的文物表明,明神宗时期的衣料织制精巧,图案繁多,其中以织锦和双面绒尤为精致。我国的纺织品特别是丝织品在世界上一直享有盛誉。远在公元前五六世纪,我国的纺织品就传到了西亚和东欧。扩展资料:中国染织工艺的发展现状:中国是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的大国,中国纺织行业自身经过多年的发展,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具备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最高的加工配套水平,众多发达的产业集群地应对市场风险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给行业保持稳健的发展步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从国际环境看,国际市场仍有较大拓展空间和机遇。随着2007年底中欧纺织品设限到期、2008年底中美纺织品配额设限结束,中国纺织品无配额时代即将来临,约占全球纺织品市场60%以上份额地区全面开放,将会给中国纺织品贸易带来巨大机遇。而未来几年世界经济仍将处于上升区间,必将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这将给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带来有利的国际市场保障。从国内经济环境看,国内需求将成为行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80%左右的中国纺织品在国内消费。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的稳定提升,将拉动内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纺织企业应克服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及出口退税调整的困难,抓住纺织行业发展的机遇,提高产业的集中度,遏制低效产能的盲目扩张,加大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加强自主创新的步伐,提升中国纺织行业的品牌建设,进行产业调整和升级。使中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跨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纺织业
春秋时代,蓝草的种植更加的普遍,染蓝作坊也大批的出现,再后来的实践中,发现永酒槽发酵,可以随时将沉淀的蓝泥还原出来染色。这一重大的发现,促进了蓼蓝的广泛的种植,同时,染蓝的作坊开始遍及战国时代各国。春秋战国时代,已开始广泛采用含有单宁酸的植物染料,用媒染法染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