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li_xue
神舟一号 神舟一号飞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凌晨6点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承担发射任务的是在长征-2F捆绑式火箭的基上改进研制的长征2号F载人航天火箭。在发射点火十分钟后,船箭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神舟二号 北京时间1月16日19时22分,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至此,飞船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7天。围绕着飞船的测控和回收,我国航天测控人员决战太空,展开了紧张的工作。 “神舟二号”飞船1月10日1时零分发射升空后,所进入的是距地球表面高度近地点为200公里、远地点为340公里的椭圆轨道。 神舟三号 2002年3月25号晚上10时15分,我国研制的“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为不久的将来把中国的航天员送上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发射的“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这次发射试验,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神舟四号 神舟四号飞船总长约4米,最大直径8米,总质量7794公斤。在推进舱和轨道舱的II、IV象限各安装一个太阳电池翼,推进舱的两个太阳电池翼总面积48平方米,展开后的翼展宽度约17米。轨道舱的两个太阳电池翼总面积24平方米,展开后的翼展宽度约4米。神舟四号飞船配置有13个分系统及供配电与电缆网。结构与机构分系统保证飞船的构型,并为航天员提供生活的结构空间。 神舟五号 1999年11月20日~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无人试验飞船飞行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继研制并发射成功了神舟1~4无人试验飞船,获得了宝贵的试验数据,为实施载人航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神舟-5飞船是在无人飞船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1艘载人飞船,乘有1名航天员,在轨运行1天。整个飞行期间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同时将航天员的生理数据、电视图像发送地面,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 神舟六号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飞船系列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神舟七号 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不同,“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门闸。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门闸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虽然“天宫一号”在太空中孤独地等待新“主人”的到来,但它却早早就为“主人”们准备好了一切家当。航天员太空训练的器材、各类服装鞋袜、睡袋、诊疗箱以及大量航天医学实验设备等都已布置妥当,内部环境也很舒适。此次航天员的太空停留时间比以往要长,他们要在“天宫一号”生活13天,以往在“神舟”飞船里最多是生活5天。而“天宫一号”的生命保障系统和环境控制系统能提供60天的生活工作环境,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生活60天,3个人可以生活20天。与以往不同的是,“神舟九号”任务中,航天员在太空的生活节奏比较接近地球。以前飞行天数短,任务安排得相对紧密,航天员的作息节奏和地面上不一样。但随着飞行时间延长,航天员的太空生活节奏会越来越趋向于地面。否则航天员生活节奏、工作节律被打乱,会感觉到不舒服,地面的支持团队也不能长期维持这种节奏。在10天左右的组合体生活期间,航天员工作、生活和地面基本同步,吃饭也是早中晚一日三餐,8点钟之前吃饭、打扫卫生,然后天地通话、医学检查,把一天的工作计划和地面协调好之后就开始干活。航天员按北京时间休息,晚上要锻炼身体,睡前把完成的计划和感受传回地面。为保证睡眠,有专门的设计确保航天员抗“昼夜交替”干扰,可以把窗帘拉上,睡觉灯光也是可调的。“天宫一号”的有效活动空间是15立方米,包括两个睡眠区,一个仪表显示区,一个空间科学实验区,一个在轨锻炼区。为了保证航天员有充足的睡眠和旺盛的精力,睡眠区设计了两个“房间”,以保证航天员在太空里也能睡上单间。三名航天员在太空的时候,不能一起睡觉,总要留下一个人值班,因此两个“单间”足够保证同时有两个人休息。他们还有3个睡袋,每人都有自己的“被子”。此外,“天宫一号”里还有一个专门的“密室”,在这个密室里航天员和家人说悄悄话,旁人无法“偷听”。不过,航天员的餐厅并不是在“天宫一号”里,而是在“神舟九号”的轨道舱内。“神舟九号”在天上停留的时间较长,所以航天食品更加丰富。在“神舟七号”时,航天员已经可以吃到醋、辣椒之类的调味品了,而“神舟九号”“厨房”里可储藏至少80种食品,航天员每天能吃到不同种类的饭菜。在“神舟九号”飞船里,还有一位神秘“乘客”,那就是海尔集团研发的航天冰箱,它不是用来存储食物的,而是要完成保存医学试剂的使命,为飞船返回后航天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样本支持。 
回答
您好,可以参考的题目如下《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弘扬科学家精神 着力培育时代新人》《自立自强 创新超越》《神舟飞天,筑梦天宫》《星空无垠,梦想更远》《勇担创新使命,夯实科技强国建设根基》
或者是以航天精神为题目应该也是可以的,类似于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精神都挺好的!
利用物理现象培养初中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带电后的气球会发生一些奇妙的现象,教师可用来引发学生探究摩擦起电的有关知识。具体做法如下:用干燥的丝线将气球悬挂起来,再用干燥的尼龙布摩擦气球表面,使气球带电,用摩擦过气球的尼龙布靠近气球,布会吸引气球(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让用尼龙布摩擦过的另一个气球靠近它,气球又会受到排斥。当把带电的气球靠近人的头部,会看到毛发竖立。 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当一回魔术师。课前布置学生在家里做如下的实验:取一只玻璃杯装适量的水,把鸡蛋放入清水中,观察鸡蛋在水中的位置。然后不断往水中加盐,并且轻轻搅拌,观察鸡蛋是否会悬在水中,再继续加盐,直到鸡蛋上浮至液面。当学生亲自体验了魔术的过程,接下来是急于知道迷底,便会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活动中。 (三)创设与学生原有看法相矛盾的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自然会把生活经历中的对一些现象的看法迁移到学习中,这种迁移的有些是有助于学习新的物的物理知识,以形成正确结论。但是,有时这种迁移会妨碍学生学习新知识,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创设一些跟学生原有看法相矛盾的实验现象,跟学生原有看法相撞击,使学生对以往的看法产生质疑,碰撞出学生探究科学真相的火花。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对已有的经验看法产生质疑,往往是产生重大科学发现的契机。例如伦琴射线的发现,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做“纸锅烧水”的实验,学生发现装有水的纸锅在火上不会燃烧,这与学生原有的看法(纸遇见火就会燃烧)相矛盾。进而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科学道理,然后让学生尝试举出该现象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例如在火灾现场逃生或等待救援时,可用浸水的毛巾被披在身上或用水把衣服浸湿以防止被火烧伤。火箭发射塔下面的防热水池,等等)。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再如,为了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做如下小实验。把一只塑料饮料瓶的瓶底剪去做成一漏斗形状容器,让一只乒乓球轻轻堵住瓶口。向瓶内倒水,可以看到浸在水中的乒乓球虽然排开一定量的水,但并不浮起来(图1)。用瓶盖或手将瓶口堵住,让从夹缝流出的水聚集在乒乓球底,这时乒乓球向上浮起来(图2)。这个实验的独特作用是让学生从“知”的环境中发现“未知”,使他们原有的认识结构(物体受到浮力)与面临的现实(浮力消失)。产生矛盾,造成的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产生探求新知识(浮力产生的原因)的强烈愿望。 (四)用物理实验现象模拟一些抽象的物理理论,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初中生由于物理知识的局限性,对于有些复杂的理论暂时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可自制教具,通过实验现象直接说明,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在了解了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后,对火箭的飞行原理很感兴趣,为了给初中生解释清楚反冲运动,教师可制作“气压水火箭”。具体做法如下:取一只壁较厚实的塑料饮料瓶,在瓶盖上钻一小孔后加装一只自行车气门咀。给瓶子里装入适量的水(体积为瓶子容积的1/4至1/3),拧紧瓶盖,用打气筒通过气门咀给瓶里打气),使瓶内充满压缩空气。然后把瓶子竖直倒立于一自制圆环形支架上,用手拨出气门咀中心的气门芯后,瓶内的水在压缩空气的压力作用下高速向下喷出,同时水产生向上的反冲力推动瓶子象火箭一样向上飞去,飞行高度可达几米高。这样的实验形象直观地模拟了反冲运动,使学生容易理解火箭飞行时的力学原理。 再如,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电路时对“局部短路”难以理解,教师可先通过演示实验现象说明,理论解释留给学生在学习完欧姆定律后自行探讨。 (五)课后作业要贴近生活、走向社会,侧重于实践活动 课后习题要选取把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社会生产相结合的题目。适当增加探究实践活动,包括:家庭小实验、小观察、小制作,体验性活动,社会调查等,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实践中物理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例如,学生在家里结合手电筒,利用铅笔芯制作滑动变阻器;用100瓦废灯泡灯丝一段(或废日光灯管的灯丝),探究金属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让学生制作潜水艇模型;到校外调查人们使用电池的种类及废弃电池的处理情况,上网查找电池中所含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危害,探讨对废电池可行的环保处理方案;等等。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选取、创设有关的物理现象,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多参与探究实践活动,长期坚持,使学生能保持对自然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