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95

zhangyu7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选题方向有哪些要求呢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alalaly

已采纳
怀念母亲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最后一别八年,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 岁。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保存当时真实的感情,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当时的感情,我现在不加叙述,不作描绘,只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12月6日 近几天来,心情安定多了。以前我真觉得二年太长;同时,在这里无论衣食住行哪一方面都感到不舒服,所以这二年简直似乎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下来了。 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我暂时引用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总之,我不想在国外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在1936年7月11日,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现在到国外来了,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一个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选题方向有哪些要求呢

86 评论(11)

stanleykok

唐代政治与经济《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黄永年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X- Q$ F" _* o: A/ j2 A《唐史十二讲》 黄永年著 中华书局 2007年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陈寅恪著 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三# C1 h0 w* W* W) [; E+ o& V3 G( q6 l《隋唐五代史纲要》 杨志玖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B( h- Y7 t8 N6 t; @2 c! 《汉唐史论稿》 汪籛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胡如雷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历史与文化部分:《新唐书 西域传》 欧阳修 宋祁撰 中华书局 2003年版。《贞观政要》(唐)吴兢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开元天宝遗事十种》 (五代)王仁裕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5 P& N8 u' ?0 T《唐国史补 因话录》(唐)李肇 赵璘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o! o: L b3 z9 ~0 w8 H6 `( V n《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向达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唐代的历史与社会——中国唐史学会第六届年会既国际唐史学会研讨会论文选集》,朱雷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9 o0 [7 ]& g3 ]& F% X* p《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爱宕元著,京都同朋舍,1997年2月。《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史念海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唐代的外来文明》 (美)爱德华•谢弗/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 A) a3 @& J1 U: _6 Z/ I《唐朝文化史》 徐连达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S {0 G- R3 S% R) m《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著 三联书店 1988年版 - k1 ?* e0 k4 ]0 w' O1 o9 C* U5 R《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荣新江著 三联书店 2001年版 (政治学院)《幻术奇谈》 周楞伽编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 ?* b1 F& m! a3 F《中外文化交流史》 王介南著 书海出版社2004年版+ R/ T' A! I" e9 E' N《唐代文化史研究》(民俗民间文学影印资料之九十二) 罗香林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年(据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影印)《汉唐文学与文化研究》 孙映达 单周尧主编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学林出版社 2004年版《中外文化交流史》沈福伟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 王永平著 社会社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汉唐文化与古代日本文化》,王金林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十世纪前的丝绸之路和东西文化交流》徐 芳编,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6年《西域文化史》,余太山主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年12月* f* J* Z; Y7 o% Y《移民与中国文化》 范玉春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 c$ K! j6 - d1 M$ T3 j《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 李喜所主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唐代九姓胡与突劂文化》 蔡鸿生 0 x$ ]% o( _1 }民俗研究部分:《中国民俗研究史》 王文宝著 合龙奖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魏晋南北朝北方少数民族社会风俗及其对隋唐的影响》,吕一飞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10月唐代对外关系研究:$ j s& |# M ~5 N& G/ ^( h《汉唐中日关系论》,王贞平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3月《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吴玉贵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R) X9 G' F8 a6 f7 t《突厥史》林干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突厥史》薛宗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g; g/ a7 U % ]《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 王小甫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张星烺著 中华书局 2003年6月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林梅村著 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林梅村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F1 [3 Z$ Z7 K6 B; t! v《岑仲勉史学论文集》国学岑仲勉著 中华书局,1990年版。 x/ i2 P3 `# g/ I2 ?《岑仲勉史学论文续集》/Z5岑仲勉著 中华书局,2004年版。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民族交通卷》4 刘俊文主编 中华书局 1993年版。 ,D中《唐史论丛》2、3、6、7辑 史念海主编《唐研究》(1-9卷) 荣新江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北京《全唐诗经济资料辑释与研究》卢华语主编 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 / n' _8 z# E9 ?% H- o《唐史研究丛稿》严耕望著 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年版。8 s4 V" j8 K B- y- c" t0 E+ K; L! t7 D3 _6 `其他:6 w/ R( ?+ ^$ K- x' d8 M+ |& c7 m0 H6 b《隋唐文选学研究》 汪习波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w+ l( W; b! k7 Q《唐代文学与佛教》孙昌武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唐代小说与唐代政治》王汝涛著 岳麓书社,2005年版。8 h8 d( H' l* x《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 荣新江主编b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 孟宪实著 齐鲁书社,2004年版。《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学黄正建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5李孝聪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7O《西域通史》 余太山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隋唐佛教史稿》 汤用彤著 中华书局1982年版。《唐代美学史》 吴功正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8 b- C& u Z4 ?1 q) J% o1 ?《中国隋唐五代宗教史》 梁鸿飞 赵跃飞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q+ }+ S4 ]- s+ c/ m; D《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 李彬著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131 评论(9)

ronehwa

找论文资料肯定去知网了,清华搞的,我国的论文基本都在那里了
173 评论(12)

tarragona

南怀瑾、季羡林、翟鸿燊国学大师:什么是国学?什么是大师?国学: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南柯舟语)“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孙诒让《周礼·正义》:“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周代的“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此后朝代更替,国学逐步由小学演变为高等学府。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大师:大师可作为尊称,但在“国学大师”这一词语中,大师不仅是尊称。大,集大成者;师,典范着。故此大师不仅必须成就突出,得世人认同,且而必须德才兼备,(详见大师词条)学者、专家的尊称。《史记·儒林列传》:“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百喻经·治秃喻》:“时彼秃人往至其所,语其医言:‘唯愿大师为我治之。’”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二百馀年来,讲堂茂草、弦诵阒如。词章俭陋之夫,挟科举速化之术,俨然坐皋比、称大师矣。”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近年来,古学的大师渐渐死完了,新起的学者还不曾有什么大成绩表现出来。”国学大师不完全名单:俞樾、孙诒让、杨守敬、王先谦、刘师培、严复、沈曾植、王国维、辜鸿铭、廖平、黄侃、章太炎、鲁迅、钱玄同、吴梅、罗振玉、蔡元培、沈兼士、傅斯年、余嘉锡、柳诒徵、吕思勉、胡适、汤用彤、陈梦家、马一浮、熊十力、张君劢、蒙文通、陈寅恪、范文澜、陈垣、郭沫若、唐君毅、顾颉刚、吴宓、赵元任、徐复观、金岳霖、王力、高亨、夏承焘、梁漱溟、钱穆、冯友兰、任中敏、牟宗三、梁启超、康有为、钱锺书、梅光迪、马衡、钱基博、刘文典、胡小石、蒋廷黻、汪辟疆、翦伯赞朱师辙、陈中凡、侯外庐、张舜徽、欧阳竟无、姜亮夫、王利器、程千帆、钱仲联、张岱年、启功、季羡林、任继愈、饶宗颐、南怀瑾
266 评论(11)

mwy阳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考古学、语言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列从属地位;以国学《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两部为重,尤其倾向于经部。何谓大师?在学问和艺术上有极高深造诣,为众人所尊崇之人物。换言之,在学术上是顶尖人物,在品德上应是圣贤级的人物。这样说来,“国学大师”自当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的研究和传承上成就非凡且道德堪为楷模的人物,众人对他自当如瞻泰山北斗,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无论是清代的国学大师(也可上溯到更遥远年代的国学大师),还是清代以后上世纪的国学大师,都有几个共同点:一是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才智超群者,没有一个是资质平庸之辈;二是这些人都浸淫典籍几十年乃至一辈子;三是这些人都有影响后世的著作;四是他们的人品都很高尚;五是这些人的学术地位从来没有人质疑,无论是他们身前还是身后。上面这些文字摘自金华日报的一篇文章。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当代中国,应无人敢自居或被称为“国学大师”。有不少人认为,钱钟书先生是现代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钟书先生去世以后,中国国学再无大师。还有很多人认为去世不久的季羡林先生是国学大师,可是我并不敢苟同。季羡林的大师地位不置可否,然冠以“国学”似乎并不恰当。我的观点是:当代中国,没有国学大师。既然没有,何来“著名”和“哪些”一说?
93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