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47

小嘴嘴zz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大陆与台湾的关系1500字论文摘录及感想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unnypoem

已采纳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它具有独立的倾向,这是全国人民不答应的,甚至于动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大陆与台湾的关系1500字论文摘录及感想

128 评论(11)

开心七夕果

十五世纪末,欧洲人发现了从欧洲到达亚洲的海上航路后,就纷纷向东方寻找殖民地,夺取财富,台湾也成为他们侵占的目标。 十七世纪初,荷兰人占领台湾南部的安平,建立了根据地。当时台湾的住民以原住民为多数,他们男狩猎、女耕种,不用犁耕,生产效率低。因此荷兰人从福建、广东招募大批农民来开垦,种植甘蔗、稻米,从中获取利益,但却压迫汉人,课徵各种重税,造成人民的不满。 西班牙人紧随荷兰人之后,入侵台湾北部的基隆、淡水一带,从事采硫磺、售鹿皮的买卖,并传布天主教。后来被荷兰人赶走,从此台湾全岛成为荷兰人的殖民地,达三十八年之久。西元一六六一年,郑成功率军在台南安平港的鹿耳门登陆,展开对荷兰人的进攻,第二年荷兰人投降,离开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赤嵌(今台南市)设承天府为行政中心,处理政务,推行屯田制度,从事土地开垦,并承认原住民所开垦的田地所有权,因而粮食增产,福建和广东两省的移民日增。不久,郑成功去世,他的儿子郑经在陈永华的辅佐下,建孔庙、设学校、定考试制度以造就人才,台湾人民从此开始接受教育。 郑经去世,儿子郑克塽年幼继位,清廷派施琅进攻台湾。郑氏战败投降,台湾归入清朝版图。明郑三代前后治理台湾二十三年。第7 世纪初《隋书》〈东夷列传〉中,已有记载:「流求(指台湾)不从,拒逆官军」(流求国不服从,拒绝迎接隋朝官兵),而且还记载「掠一人而返」「取其布甲而还」「(隋军)进至其都,频战皆败,焚其宫室,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等侵略行径。迨至宋朝有一位赵汝适,在出任福建泉州市舶司提举时,对外商进行查访,於1225年写成《诸蕃志》,对<琉球>的叙述说:「琉球国……无他奇货,尤好剽掠,故商贾不通。」及至元朝,称台湾为「王留求」。《元史》,将「王留求」列在「外夷传」。在「王留求传」中,有这样的叙述:「王留求在外夷…汉唐以来,史所不载;近代诸蕃市舶不闻至其国。」又记载元朝至元廿八(西元1291年)年有杨祥请求领兵前往王留求招降一事,其诏书中说「海外诸蕃,罔不臣属,惟王留求迩闽境,未曾归附」,此次招降台湾最后没有成功,不也证明台湾自古不属中国。另外元朝南昌人汪大渊出海游历「越数十国」的见闻录成於1349年的《岛夷志略》一书,在叙述〈琉球〉的文字中,除了有大约两、三百字的叙述之外,在最后以这句话结尾—「海外诸国,盖由此始」。到了明朝,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颁发圣旨,指出台湾是一个岛国,叫做小琉球国,「东北,朝鲜国。正东偏北,日本国。正南偏东,大琉球国、小琉球国」这是记载台湾与中国关系的第一份文献。往后朱元璋还提及「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将不征诸夷国名开列於后:…小琉球国」、「海外夷国,…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用兵。古人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穷乃易变之原』」此外《明史》中的「外国列传」里面,列有<鸡笼山>一条,其中这样记载:「鸡笼山在澎湖屿东北,故名北港,又名东番,去泉州甚迩。…」这个「鸡笼山」,指的就是台湾,与朝鲜、安南(越南)、日本、琉球、吕宋等,同被列在「外国列传」中,可见它不是中国的领土。「鸡笼山」条中还有一段这样的记载:「永乐时郑和遍历东西洋,靡不献琛恐后,独东番远避不至,和恶之,家贻一铜铃,俾挂诸项,盖拟之狗国也。」意思是说,明朝永乐皇帝时,郑和下南洋,所到之处各国都争先恐后向他奉献金银珠宝,只有台湾避而不来奉献,郑和很生气,就送给台湾的住民每家一个铜铃,让他们挂在脖子上,把他们比拟为狗国。这段记载是否属实,有待查考。但这段中国太监侮辱我们先民的记载,正好又说明,明帝国的领土并不包括台湾,台湾自古不属中国,又得一例证。
304 评论(13)

纳米小微

谁会为了这个问题给你打1500字?台湾是一定会回来的,现况是我们要吸收他们的资本,转为己用强大了再回头来打他。就这么简单!至于1500自己想
232 评论(15)

guolinxin

一、两岸关系有利因素继续增长 当前,有利于两岸关系良性互动的因素在增长,两岸关系的负面因素受到相当程度的遏制,为两岸关系带来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一)“和平发展”成为两岸关系主题 进入战略机遇期的两岸关系如何往前走?大陆已经 描绘出令人振奋的蓝图,这就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经过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现状,深受两岸同胞的赞同。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的提出,不仅指出了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与目标,更标志着对台政策的重大理论创新与深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已成为中共十七大确立的对台政策的指导纲领。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超越两岸之间的不同,超越岛内政治的对立,针对两岸共同面临的问题,强调和平与发展,追求双赢和共同繁荣。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理论和政策,集中体现了以“一国两制”、“八项主张”和“四点意见”为核心的对台方针政策,作为60年来对台理论和政策的重大创新,有利于促进两岸交流和加快两岸共同发展,有利于建立两岸政治互信,有利于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有利于实现两岸同胞的大团结,进而有利于逐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共同愿景”受到台湾方面尊重 2005年4月,中国国民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进行两党交流,双方形成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文件。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在响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快台湾自身的发展”问题上表现出很好的愿望。台湾当局新领导人大陆政策的基本方向,是接受国共两党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按照“愿景”的思路处理两岸关系和交流。 (三)两岸关系有利氛围正在形成 两岸关系战略机遇期的到来,与两个重要因素有关。第一个因素是“台独”的失败,使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直接威胁有所下降,推动力量大幅上升。第二个因素是国际上普遍支持台海地区的和平发展。世界“一个中国格局”越来越稳定,美国在台海问题上反对“台独”单方面改变现状的态度和政策越来越明确。 (四)两岸关系已经取得重大进展 随着“1·12选举”、“3·22选举”和“5·20就职”的进行,在迎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阶段的进军号中,两岸关系战略机遇期已经有了好的开端。一是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两会商谈全面恢复。6月11日至14日,两会签订《海峡两岸周末包机会谈纪要》、《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 二是两岸交流高潮序幕已经拉开。7月4日开始的“周末包机”和“陆客赴台”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第一步”,有利于扩大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进而对两岸交流和两岸关系产生积极且重大的影响。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任重道远 由“反独促统”调整到“和平发展”,作为6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转折,标志着两岸关系已经进入战略机遇期。两岸关系的新机遇,带来新议题、新挑战、新要求。作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对台工作要有新思想,开创新局要有新思路,争取民意要有新突破,对台交流要有新水平。 (一)加快大陆发展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济基础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在坚持和平的前提下,强调发展的作用。发展是在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发展是统一的重要经济基础逐步形成的过程,是建立互信、巩固两岸政治共识的过程,是推动交流、共同繁荣的过程,是表达善意、争取台湾民心的过程。强调“发展”,从近期看,是为了建立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架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从长远看,是在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实践告诉人们,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发展也是硬道理。 (二)实现全面“三通”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任务 30年来两岸交流成果非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点之一是继续发展两岸经贸交流,特别是实现全面、直接“三通”已经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进入新阶段的两岸关系,对两岸经贸交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很重的任务。 (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切实面对的现实问题 面临两岸关系的重大转折,6月以来的两岸交流取得的成果已经超过过去8年,两岸需要冷静面对的议题主要包括:如何面对岛内复杂的政治局面、如何巩固两岸互信、如何处理政治定位以及关于两岸“国际共处”等问题。 (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继续活跃思维、调整观念 两岸关系已经走过60年,经过30年的交流,特别是经过8年“反独促统”的实践,面临两岸关系的重大转型,双方都面临观念上的调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准备思想和认识条件。 (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加强理论和基础研究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以来,顺潮流、得人心、有成效,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议题,根据两岸关系的现状和要求,从确保两岸关系战略机遇期的要求出发,从推进两岸关系沿着同属中华民族方向前进的高度,从最终经过两岸和平竞赛、在共同繁荣基础上增加发展两岸关系的自觉性、提高对和平统一的认识的战略角度,丰富和发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理论、框架和政策。 2008年成为两岸关系的转折年,历史和现实赋予两岸新的机遇,在两岸关系开始迈入和平发展新阶段的时候,挑战是动力、出路、发展和完善。只要坚持“九二共识”,按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总体要求,解放思想、拥抱机遇,面对挑战,勇于实践,善于突破,敢于胜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102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