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一颗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开始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限到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按司马迁所说,编写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是探秋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他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然后对材料精心选择使用,治学态度异常严谨。 汉代之前的历史著作在内容、史事、材料、作者编撰水平上都无法和《史记》相比。可以说,《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基本都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也很高。 司马迁去世之后,《史记》并没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视。到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经过努力,才开始流传,但到东汉时已经有了残缺。 注释方面,南朝宋的裴 著有《史记集解》,是现存最早的旧注本,唐朝司马贞撰写《史记索隐》,有很多新见地,唐朝的张守节用毕生精力写成《史记正义》,成就较高。 该书现存早期的版本之一南宋黄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认为善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明朝的《二十一史》本、清朝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参考价值都很高。 我只知道这些 
我用了三个月读了《史记》 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先谈《史记》。读它,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谈话。司马迁,好人。好人经常倒霉,我对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觉得他这一辈子没有白活。 《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书,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罗多德之于希腊,我们也是把司马迁当“史学之父”。但此书之意义,我理解,却并不在于它是开了纪传体的头。相反,它的意义在哪儿?我看,倒是在于它不是一部以朝代为断限,干巴巴罗列帝王将相,孳孳于一姓兴亡的狭义史书,像晚于它又模仿它的其他二十多部现在称为“正史”的书。我欣赏它,是因为它视野开阔,胸襟博大,早于它的事,它做了总结;晚于它的事,它开了头。它是一部上起轩辕,下迄孝武,“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的“大历史”。当时的“古代史”、“近代史”和“当代史”,它都讲到了。特别是他叙事生动,笔端熔铸感情,让人读着不枯燥,而且越想越有意思。 司马迁作《史记》,利用材料很多。它们不仅有“石室金匮”(汉代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收藏的图书档案,也有他调查采访的故老传闻,包含社会调查和口头史学的成分。学者对《史记》引书做详细查证,仅就明确可考者而言,已相当可观。我们现在还能看得到的早期古书,它几乎都看过。我们现在看不到的古书,即大家讲的佚书,更是多了去。这些早期史料,按后世分类,主要属于经、子二部,以及史部中的“古史”。经书,其中有不少是来自官书旧档,年代最古老。它们经战国思想过滤,同诸子传记一起,积淀为汉代的“六艺之书”和“六家之学”。司马迁“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是我们从汉代思想进窥先秦历史的重要门径。不仅如此,它还涉及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包含后世集部和子部中属于专门之学的许多重要内容,同时又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总汇。它于四部仅居其一,但对研究其他三部实有承上启下(承经、子,启史、集)的关键作用。借用一句老话,就是“举一隅而三隅反”。据我所知,有些老先生,不是科举时代的老先生,而是风气转移后的老先生,他们就是拿《史记》当阅读古书的门径,甚至让自己的孩子从这里入手。比如大家都知道,王国维和杨树达,他们的古书底子就是《史》、《汉》。所以,我一直认为,这是读古书的一把钥匙,特别是对研究早期的学者,更是如此。读《史记》,除史料依据,编纂体例也很重要。这本书的体例,按一般讲法,是叫“纪传体”,而有别于“编年体”(如鲁《春秋》、《左传》、《纪年》及后世的《通鉴》)和“纪事本末体”(如《国语》、《国策》和后人编的各种纪事本末)。但更准确地说,它却是以“世系为经”,“编年”、“纪事”为纬,带有综合性,并不简单是由传记而构成,在形式上,是模仿早期贵族的谱牒。司马迁作史,中心是“人”,框架是“族谱”。它是照《世本》和汉代保存的大量谱牒,按世系分衍,来讲“空间”(国别、地域、郡望)和“时间”(朝代史、国别史和家族史),以及“空间”、“时间”下的“人物”和“事件”。它的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纪”是讲“本”,即族谱的“根”或“主干”;“世家”是讲“世”,即族谱的“分枝”;“列传”是讲“世”底下的人物,即族谱的“叶”。这是全书的主体。它的本纪、世家都是分国叙事、编年叙事,用以统摄后面的列传。本纪、世家之外,还有“十表”互见,作全书的时空框架。其“纪传五体”,其中只有“八书”是讲典章制度,时空观念较差,属于结构性描述。原始人类有“寻根癖”,古代贵族有“血统论”,春秋战国“礼坏乐崩”,但“摆谱”的风气更盛(“世”在当时是贵族子弟的必修课),很多铜器铭文,都是一上来就“自报家门”,说我是“某某之子某某之孙”。司马迁虽生于布衣可取卿相的汉代,但他是作“大历史”。他要打通古今,保持联贯,还是以这样的体裁最方便。这是我们应该理解他的地方。 司马迁作《史记》,其特点不仅是宏通博大,具有高度概括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以“互文相足之法”,节省笔墨,存真阙疑,尽量保存史料的“鲜活”。比如初读《史记》的人,谁都不难发现,它的记述往往自相矛盾,不但篇与篇之间会有这种问题,就是一篇之内也能摆好几种说法,让人觉得莫衷一是。但熟悉《史记》体例的人,他们都知道,这是作者“兼存异说”,故意如此。它讲秦就以秦的史料为主,讲楚就以楚的史料为主,尽量让“角色”按“本色”讲话。这非但不是《史记》的粗疏,反而是它的谨慎。如果吹毛求疵,给《史记》挑错,当然会有大丰收,但找错误的前提,首先也是理解。 《史记》这部书伟大,它的作者更伟大。我们“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一定要读他的《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当然很重要,因为只有读这篇东西,你才能了解他的学术背景和创作过程,知道他有家学渊源、名师传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老道,所以文笔也老道。但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他还有一封《报任安书》。如果我们说《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学术史”,那么《报任安书》就是他的“心灵史”。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将就死”之人的心灵对话,每句话都掏心窝子,里面浸透着生之热恋和死之痛苦。其辗转于生死之际的羞辱、恐惧和悲愤,五内俱焚、汗发沾背的心理创伤,非身临其境者,绝难体会。小时候读《古文观止》,我总以为这是最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一篇。 司马迁为“墙倒众人推”的李将军(李陵)打抱不平,惨遭宫刑,在我看来,正是属于鲁迅所说敢于“抚哭叛徒”的“脊梁”。他和李将军,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将,趣舍异路,素无杯酒交欢,竟能舍饭碗、性命不顾,仗义执言,已是诸、刿之勇不能当。而更难的是,他还能在这场“飞来横祸”之后,从命运的泥潭中撑拄自拔,发愤著书,成就其名山事业。读《报任安书》,我有一点感想:历史并不仅仅是一种由死人积累的知识,也是一种由活人塑造的体验。这种人生体验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贯穿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历史的共同精神。史家在此类“超越”中尤为重要。它之所以能把自身之外“盈虚有数”的众多生命汇为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首先就在于,它是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射其中。我想,司马迁之为司马迁,《史记》之为《史记》,人有侠气,书有侠气,实与这种人生经历有关。一帆风顺,缺乏人生体验,要当历史学家,可以;但要当大历史学家,难(我以为,“大历史”的意义就在通古今,齐生死)。 以个人荣辱看历史,固然易生偏见,但司马迁讲历史,却能保持清醒客观,即使是写当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肤之痛,也能控制情绪,顶多在赞语中发点感慨,出乎人生,而入乎历史,写史和评史,绝不乱掺乎。 对司马迁的赞语和文学性描写,我很欣赏。因为恰好是在这样的话语之中,我们才能窥见其个性,进而理解他的传神之笔。例如,在他笔下,即使是“成者为王”的汉高祖也大有流氓气,即使是“败者为贼”的项羽也不失英雄相。就连当时的恐怖分子,他也会说“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就连李斯这样的“大坏蛋”,他也会描写其临死之际,父子相哭,遥想当年,牵黄犬,逐狡兔的天伦之乐。很多“大人物”写得就像“小人物”一样。 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有关,《李将军传》也值得一读(有趣的是,它是放在《匈奴传》和《卫将军传》的前边)。他讲李陵之祸,着墨不多,对比《汉书》,好像一笔带过。这种省略是出于“不敢言”还是“不忍言”,我们很难猜测。但他在赞语中说: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史记》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论文 逆 水 也 能 行 舟 ——谈韩信忍辱负重 明月如水,疏桐如剑,萧萧寒夜中,太史公披衣而起。一只瘦笔写下了一位千古名将——韩信。 人言韩信厚脸皮,却不知这叫忍辱负重。穷困潦倒的他,不得不寄人篱下。他何尝不知寄人篱下的痛楚?他何尝不知大丈夫当自强自立?然而他更知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因此他也就不在乎所谓的脸面了。 “跨下之辱”是他一生最大的耻辱,然而他无怨,他反而从中学会了忍,懂得了立世之道。于是他决定进入沙场。 我常常惊叹于他的追求,我常常拍案于他的胆识。无数次的碰壁,然而他却始终不屈。 先随项梁,项梁兵败被杀,他明白自己应该另择明主。于是他投入项羽帐下,然而却未得重用。他明白了“竖子不足与谋”,于是他投向了汉军…… 一次次的碰壁,一次次的惨痛,然而承受着过重生命负重的他却没有丧失信心,他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 命运却偏偏与他做对。经历了这么多的挫折,明明找到了自己的“伯乐”却仍要经历坎坷。 虽然只是一介小吏,他却尽心尽职,他认为这是上天在教导他“三军未行,粮草先行”的道理。因此他也就毫无怨言。 好不容易“登坛拜将”,本是他平步青云之时,命运却又来给他开玩笑。人言可畏,他遭到人们的轻视、嘲讽。然而在命运遭受无数挫折的他已经成长起来。他不会再屈从于命运,他要战胜命运。井陉大战,一战定威名。他成功了。 人们曾嘲讽过他,曾侮辱过他,他承受过太多命运的负重,然而他了解少康,明白姬昌,体谅重耳——他学会了忍辱负重。 一挥而就,烈烈寒风之中太史公放下瘦笔,凝望星空。忍辱负重,虽是逆水行舟,但终有出头之日。命运的负重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司马迁,我心中的英雄 陈 慧 此题看后也许有人会笑,耻笑我崇拜一个受了宫刑的人——不是男人的男人,但我是很严肃的。 他失去了作为一个男人应有的尊严,但这是他无法的选择。他在苟活与赴死之间也许有过彷徨。 人生的意义让他选择了苟活。如果一个人的历史像沙漠中的足迹,风过后,所有的都被覆盖消失,那么这一个人是否真正活过?他不愿那样默默无闻。生命的美好,是因为它能创造辉煌。他为创造生命应有的价值,他在极度屈辱中完成了他生命的杰作——《史记》。 我不是司马迁,我也没有能力去想像,站在他的立场该有的承受能力,有的只是站在山脚仰望站在山顶的他。 英雄,不一定一生都是金光闪耀,只要在某时某地发挥应有的最大潜能。司马迁,已做到了。假如有一天,让我选择所处的年代,我会毫不犹豫的回到他的时代也成为他的门徒,磕头一百也值得。我愿在他难过时,决然支持他——我心中的英雄。 司马迁的痛苦让他欲哭无泪,而我最痛苦时还能挥洒泪水。我的痛苦和他相比简直是水滴与大海的关系。 英雄,我无法达到你的高度,但我会努力用最大的力量去承受人生每一次打击,效仿你为完成生命的价值而生存。 杂 感 一 则 朱 亮 我们将要学习《史记》这部历史巨著了。鲁迅先生曾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它。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这无疑是一部百科全书,融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我们决不否认《史记》的价值性,但对司马迁却有几句肺腑之言,不吐不快。就当时那种封建时代,一个人要想仕途显达一展政治抱负,首当其要的是要有显赫的家世,纵不能如此也要在朝中有些熟人。有句老话叫“朝中无人莫当官”,这就足以揭露当时那种依靠身世或人际关系而走上仕途的社会现象。 司马迁一开始做史官,虽无大权,但好歹也是个朝廷命官。就凭这一点他的子孙也可以轻松踏上仕途。但,司马迁下狱将要接受官刑时,他不为自己着想也应为后人着想,他能苟活于世吗?难道一部《史记》就比他的子孙还重要吗?难道他就不相信他的子孙会为他完成吗? 其实,说得不客气一点,这就是人的本性——怕死。人就是这样,总喜欢为自己的苟且之事找这样或那样的理由,虽然性命是保住了,但精神与人格上却是遭受了何等的打击。司马迁毕竟是想让后世人知道如何立足于世,如何面对万千大众,又能如何重新踏上个人的成长之路,而这一点足以在后人的心灵深处留下浓重阴影。 刘 邦 的 “黑 子” 太 多 戴于谦 在我没学《高祖本纪》之前,我只知道刘邦就是汉高祖,仅此而已。但是在我学完《高祖本纪》之后,我对刘邦这位汉代开国皇帝有了更深的了解。 许多人认为刘邦是个英雄,但我不敢苟同,因为我不喜欢刘邦这个人。 理由之一:太史公在《高祖本纪》中的第二段就写到:“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一个好酒喜欢女色的人,还有喝酒不给钱,怎么可以怎能称其为英雄,大丈夫?完全是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无赖而已! 理由二:在见吕公时刘邦竟然不要脸的说:“贺钱万”。既然没有钱为何说大话?难道不怕在众人面前丢脸?这种虚伪,爱吹牛的人何以谓英雄? 理由三:在秦王子婴投降后,刘邦就准备在宫中居住休息,享享帝王之乐。由于樊哙,张良谏最终才还军霸上,还跟秦人说:“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并且与父老乡亲约法三章。”如此蛊惑人心,收买人心,追求享乐者可谓英雄? 理由四:可以说刘邦是个假仁假意的人。在兵败固陵后,行屠城父;在咸阳时却说:“杀人者死”。虽然城父邑不比咸阳,但城中的平民百姓却是无辜的。如此行为可以说是英雄吗? 理由五:在未央前殿为太上皇祝寿时刘邦却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在文武百官面前,不顾老父亲的颜面,不注意场合说这些大煞风景令人扫兴的话,岂是英雄所为?这恰恰证明刘邦是一个小鸡肚肠,爱记仇的人。 当然,对于刘邦这个人的评价,我们不能只看到他的缺点,而否认他的优点,例如:他有伟大的抱负,知错即改,谦虚,有宽容之心,当机立断……不过,也许我们对英雄的要求太苛刻了。 我 眼 中 的 刘 邦 夏 琳 刘邦在楚汉相争中胜利了,所以在后世的评价中他总是占着上风。我想我该用司马迁的那句话来简述我的观点:“不以成败论英雄”。 读完《高祖本纪》,我对刘邦有了些初步的了解。他虽有许多优点,但在我看来只要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也可以将这一切掩埋。刘邦的无赖形象在我脑中犹为深刻,从他“好酒及色”到“折券弃责”,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这些无不淋漓尽致的表现无赖形象。所以,在后来的楚汉之争中,“为之奈何”成了他的口头禅。多么可笑!又多么荒唐!假如张良、萧何都不在他的麾下,那结果可想而知了,因此我觉得他的皇位是受之有愧的。 刘邦是虚伪的。正当秦人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时,他说:“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虽说行军打仗要足智多谋,但我所能看出来的却是他的心机。战争多年,军中粮饷定是所剩无几,向来“仓粟多,不乏”这种收买人心的方式似乎过于荒唐。宁可让士兵们饿肚子,也要让他撑起那么一副慈善的形象。他的目的达到了“秦人惟恐沛公不为秦王”,这时他定是在窃喜,而我读出的是好一个虚伪的刘邦! 中国自古崇尚“百善孝为先”但是刘邦却在众臣面前戏弄其父,其粗俗鄙陋无人能及。他这样说道:“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产业所就孰与仲多?”我想当太公听了这些话后该是多么的尴尬,被自己儿子在众人面前羞耻,其威严何在?此时的刘邦已是一个逆子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他的骄傲自大。 刘邦是有优点的,也是优点成就了他的美名。他是成功了,但至少他不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那种英雄。相反我却更欣赏项羽的自刎乌江。在我心中他的一言一行铸就了真正宁死不屈的精神。有时我甚至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若楚汉之争最终项羽胜利了,刘邦会有勇气自杀吗? 我对虞姬和诗的看法 缪红霞 虞姬,一代绝色佳人,并且才华出众。作为一代英雄——项羽的爱妾,她是当之无愧的。她跟随项羽征战,项羽的性格,她是了如指掌的。在四面楚歌后,项王吟诗抒发自己的情感。美人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有人认为,项羽选择自杀,一半的责任在于虞姬。面对自己的爱人,爱妾竟然说:“大王意气尽。”这可能让项羽觉得连自己最心爱的人都这样说,也许局面真没有办法挽救了。虞姬的自刎更让项羽觉得活着没意义,他于是选择了自杀。 但我认为,虞姬作为项羽最贴心的人,绝不会在项羽兵败之际打击他的。虞姬可能会想,既然刘邦夺取天下大权已定,项王现在意气将尽,要打败刘邦需很长时间,何必让自己的项王整天都生活在打打杀杀的征战中?那么,即使项王夺得天下,又怎么样呢?我不想让他活在这种征战中,还是让他放弃征战吧,可是那样我的项王又会心灰意冷,我会对不起他的,让我用自刎来向他谢罪吧! 虞姬是一个懂得项羽的人,她和这首诗是有道理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她怎么会打击项羽呢? 小议荆轲刺秦王 仲子鹏 荆轲刺秦王是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但与历史上众多刺客行刺帝王的事件相比,它显然是失败的。他为什么失败呢? 首先,作为一个刺客,必须要有过人的胆识与冷静的态度。胆识,荆轲是拥有的,然而冷静和沉着的心态就与之无缘了。根据《刺客列传》中的记载,荆轲在几乎万无一失的机会下却失手了,这就足以说明他心中的紧张。在秦王逃脱却无法拔剑而围着铜柱跑时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但荆轲显然不够冷静,不能正确认清优势,竟然只想捉住秦王。在那样紧张的情境下一味追击秦王,终致失手被杀。 其次,荆轲的剑术明显不高:卫元君当然知道武能强国的道理,但是却不用荆轲,足以说明荆轲的剑术不高。鲁勾践也说过:荆轲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他不擅长刺剑之术,而荆轲又不愿虚心请教,以致在秦王没有准备的状况下仍然失手。 从《刺客列传》中可以看出:荆轲显然是一个比较自傲,贪图享乐但又贪生怕死的人。盖聂与鲁勾践只不过与荆轲产生了一点小误会,荆轲却从此不与他们见面,不以他们为同道。太子丹封他为上卿后,他整日贪图享乐,日日欢娱,直到太子丹找他责问时才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行刺秦王时,荆轲本可以一击必杀,想活捉秦王来保全自己,这些足以看出他的贪生。 荆轲出发之前说过还需要等一个友人同去,我们虽然不知道他的友人是谁,但也许会因为这个人而成功。然而他却在太子丹一激之下,放弃了自己原来的计划,足见其冲动有余,智谋不够。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当时的诸侯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几百年来一盘散沙的诸侯令人们深受其害,其势必有一方强者来统一天下,而秦国各方面均为上上之选。荆轲欲以一人之力而扭转天下之大势,这根本是不可能的。《英雄》中,无名在最后关头懂得了高山、流水两人的想法,明白了天下大势,放弃了刺杀秦王的机会,乃是为天下谋福。但荆轲却无法意识到这种大势。我认为,这才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总之,诸多方面都决定了荆轲的行刺是注定要失败的。 人生因《史记》而精彩 刘小杰 在灿烂的古代文化中,有这样一本浓缩着精华的史书——《史记》。这是一本不朽之作,它记述了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史的五分之三,滋养了中华文化的沃野旷畴。读《史记》,它让我明辨了人间的是非善恶,分清了尘世的人情冷暖。人生因《史记》而精彩,而丰富。 弹指间,忽然感觉我已经不像从前,曾经一度的浑浑噩噩仿佛烟消云散;曾几何时的恍恍惚惚再也难觅踪迹。难道这就是《史记》“润物细无声”的魅力?《史记》为我拨开了人生的迷雾,让我阅遍世间的坎坷与辛酸。不论源自何方,不论情归何处,仿佛一切在《史记》中早有定论。 我知道,虽然我没有蔺相如的过人才智,但我一定能做到像他一样为人耿耿,无私无畏;虽然我不及屈平的刚正不阿,卓越才情,但我会努力学习他的光明磊落,不屈不挠;虽然我没有仲尼的博学多识,临危不惧,但我可以像他一样勤敏于学,韦编三绝。 再看看《史记》:周公的博大胸怀,深沉果断;刘邦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管仲的人生阅历和治国方略……大到人生理想,小到言行举止,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太多了。遇到困难,像孔子那样坚持真理;遇到矛盾,像蔺相如那样化干戈为玉帛……人生的一切可以因《史记》而改变。 一个折断了翅膀却想飞翔的人,最大的勇气莫过于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痛苦;一个渴望飞翔却没能飞高的人,最大的依靠就是拥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史记》就是我勇气的源泉,就是我精神的支柱。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读《史记》就像登山、观海一样,每一遍的投入都会有全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