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礼仪与个人修养论文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26

xia神游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礼仪与个人修养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风066

已采纳
要加强礼仪的修养,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情商,为人处事的能力与人沟通协调的水平

礼仪与个人修养论文

194 评论(13)

刘家军

回答 本学期的校选修课,我选择了社交礼仪这一门课程,究其原因,我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大学生,在真正迈入这个到处充满竞争力的社会前,十分有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个人礼仪素养知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行为举止等等,多掌握一些别人所不太了解的知识,便能够让我们在以后的诸如求职、交往、处事等事情上获得更多的主动权,从而让自己的人生拥有更多发展的机会。下面我就来论述一些关于大学生的个人礼仪,请予指导。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悠久的文明史,是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给全世界文明做出来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向来以“礼仪之邦”享誉全世界,遇事则明礼,成为人们共同的处事行为准侧。从古代先贤的以礼治国到如今的和谐社会,无不体现着一个“礼”字。“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荀子的这一名言中,虽然此中之礼与我们当代社会的礼有所不同,但他还是真真切切的道出了礼的重要作用,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在现代社会,随着人际交往的日渐频繁,人们对于个人礼仪也是倍加重视。虽然说个人礼仪仅仅涉及言谈举止,穿着打扮,处事方法等,但越是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小细节,越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水平、文明程度的高低。个人礼仪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不仅仅只涉及到个人,它更能够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影响广泛。倘若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待人处事,我行我素,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将变得十分地困难,社会发展毫无秩序可言,最终受到最大影响的还是我们自己,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习个人礼仪,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利。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礼仪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巨大瑰宝,它教我们如何待人处事,时至今日任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我们理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好好地继承与发展。但是时代的车轮轰隆隆地滚进了21世纪,一个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一些国人的礼仪修养意识日渐淡薄,总想着按自己的那一套来处理事情,不管别人的感受如何,他们给自己贴上了特立独行的标签,认为这样能够吸引别人的眼光,成为瞩目的`焦点,并且还沾沾自喜,殊不知他们的人生将是无比的失败的,因为他们的行为不会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理解,只能在小群体中获得自我满足,仅此而已。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独特群体,处于课堂知识学习的末期与正式迈入社会的准备期这一过渡地带,更应该有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但是纵观这一群体,仍发现问题不少。 提问 [嘻嘻]
263 评论(12)

309760942

礼仪与修养,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体现一个人的内在本质。但是却需要长时间的历练与严格要求,培养礼仪是在一个人日常生活中无法一一完成的,但是一个人的修养,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都是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可以 体现出来的,细小到人的衣领以及袖口、皮鞋的一点点小细节。礼仪包括穿着、打扮、沟通的语言、握手的姿势、领带的打法等不同体现细节化的。修养包括一个人的内在气质,交流的眼神、乃至一个人读书的多少,都可以在修养中体现。
143 评论(8)

泡沫李超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之丰富,举世罕见。古人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的说法,极言它的繁复。经礼就是重要的礼,人们常说“大经大法”,这里的经和法,就是指最核心、最重要的东西;曲,是弯曲,一个东西把它弄弯曲了,它就变小了,所以把细小的礼节称为曲礼。礼的内容那么丰富,它的条目如此繁多,对于并不从事礼学研究的人来说,要记住它们,岂不是太过困难?又怎么去践行呢?   其实,礼的形式虽然繁复,但它是有体系、有纲领的,只要会提纲挈领,就不难把握。比方说,一张渔网,上面有上万个“目”,就是网眼,数目不可谓不多,可是它们都系联在“纲”上,就是收网用的大绳子,只要把纲举起来,万目就自然张开了;一件裘衣,上面有数十万根狐毛,看似错综复杂,但只要提起衣领,它们就自然地理顺了。那么,礼的纲领是什么呢?是德。所有的礼,都是围绕着德展开的,都是为了弘扬和表彰德而设计的。违背了德的任何仪式,都不能称为礼。因此,抓住了德,就抓住了礼的根本。   德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确实存在的。为了要把它显现出来,就需要有具体的德目,比如忠孝、仁爱、诚信等等。而这些德目也是抽象的,还需要进一步显现,于是就需要诸多的礼仪,而礼仪却是可以触摸和感知的。礼仪的制定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它才是有道德内涵的。贯穿于各种礼仪的原则很多,前人并没有进行集中的归纳。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困难。为了方便读者和听众,我本着简明、便于记忆的愿望,把礼仪的原则归纳为敬、净、静、雅四个字,不一定准确,但在目前尚没学者来归纳的情况下,不妨先来试一下。   敬 所有的礼仪,都包含“敬”的原则,以致可以说,没有敬就没有礼。许多前贤甚至用它来概括礼的精神。比如《孝经》用一言以蔽之的口气说道:“礼者,敬而已矣。”《礼记》开卷的第一句话就是“毋不敬”,这是从反面来要求。东汉著名学者解释“毋不敬”时说:“礼主敬。”我们古代所有的礼,都是试图培养你内心的“敬”,对父母、对兄弟、对配偶、对长上、对事业,都不能有不敬之心。   静 一个修养很好的人,身上必有“静气”,神定气闲,沉静从容。《大学》开卷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段话的意思大家都很明白,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是止于至善。《大学》紧接着又说:“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说,知道止于至善的人,志就有定向,心就会宁静,随处而安,思虑精详,就能得其所止。立大志者,懂得“宁静而致远”的道理。俗话说:“宽阔的大海平静,浅窄的小溪喧嚣。”所以说,静是君子的气象之一。   净 越是文明的民族,对居址、食品、衣服等等的卫生程度要求越高。中国人自古就讲究卫生,甲骨文中的“若”字,是一个人洗完头之后在梳理头发的样子。头发梳理整齐后,还要挽成发髻,插上用骨或者玉做的笄,把它固定住,发髻外面要用一块称为“(shǐ)”的帛包好,然后再戴上冠,非常讲究。至迟在唐代,政府工作人员有每旬沐浴一次的规定。   中国人在传统礼仪中,往往通过“净”来体现尊敬之意。例如,北京的天坛是明清两代天子祭天的地方,旁边有一座斋宫,天子祭祀之前要在这里沐浴斋戒,以表示对神的敬意。祭祀用的牲,宰杀前都要处理得很洁净。祭器也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擦洗,有些食品上面有专用的布覆盖,以免沾上灰尘。祭祖也是如此,卫生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古人尊奉“事死如事生”的原则,祭祀父祖的程序,要与他们生前受到的奉侍完全一样。因此,我们从祭祀仪式可以推知,生者的生活是非常讲究卫生的。   雅 生活文明而又有教养的人,言谈举止必然都很文雅。有人觉得西方人吃东西很文明,他们那套规矩,中国人都没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读《礼记》就可以知道,古人就餐非常文雅:吃东西不能发出声响;汤要小口喝,不要弄得满嘴都是;不要当众剔牙;吃肉骨头时,不要啃出声音来;不要把筷子当叉子去抄食物吃等等。此外,关于坐姿、站姿、服饰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360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