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l_wff
体育的起源与发展 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据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人类早在原始时代就把走、跑、跳跃、投掷、攀登、爬越等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技能和本领传授给下一代。这是人类教学的萌芽,也是体育活动的萌芽。体育的发展与教育、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宗教活动、休闲娱乐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需指出,体育在其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受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并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体育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以下三个时期:原始的体育萌芽时期;自觉从事体育时期;形成与完善体育制度时期。经过这三个时期,逐步形成了现代的体育体系;其中竞技体育的发展更是推动现代体育发展的主要动力。 体育概念 “体育”一词,据世界体育资料记载,最早是法国人于1760年在法国的报刊上论述儿童身体教育问题的论文时首先起用的(Education Physique<法>)现在国际上普遍用“Physical Eduation”泛指“体育”。它的本意是指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直译为身体的教育。“Sport”一词一般认为源于拉丁“Disport”它的本意是指离开工作去游戏、玩耍、进行娱乐活动等。后来逐渐形成具有新含义的一个概念,即---竞技运动(竞技体育)。 我国体育概念的传入 我国是近百年来才从国外传入“体育”一词的,体育史界一般认为最早是留学生从日本传入的。当时还有从德国传入的“体操”一词。新中国成立后,都用“体育”和“体育运动”这些词作为体育的总概念或第一位概念。“体育”有广义和狭义的体育,体育理论界对它的定义有不同的观点,目前比较普遍且较有群众基础的观点是:它是指根据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依据人体生长发育、动作技能形成和机体机能提高的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全部财富。 我国现代体育,基本上由:大众体育(群众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三方面所组成。 运动后不宜立即洗澡 通常,许多人都喜欢在运动后去洗个热水澡,以为这样既可去污又可恢复疲劳。其实不然,运动后身体尚未恢复正常状态,不宜立即洗澡,尤其是洗热水澡。 根据运动医学专家的研究表明, 人在运动时,流向肌肉的血液增多,心率加快。当运动停止后,血液的流动和心率虽有所缓解,但仍会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如果这时立即去洗澡,则又会增加血液向皮肤及肌肉内的流量。这样就使得所剩的血液不足以供应其他重 要器官,如心脏及大脑,因而会诱发心脏病。 有的人在运动后即去洗热水澡,尔后常常会感到头昏眼花,全身无力等不适,就是上述所说的缘故。特别是老年人或者身体肥胖者,运动后就更不能立即去洗热水澡了。 缺少运动导致现代富贵病 人的一生,谁都离不开运动,从婴儿学步,到各种各样的锻炼方法,无不是为了生存、为了健康。只有当人类具备了强健的体魄,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远古时代,人类靠着强健的身体与野兽作斗争,捕获食物,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在现代社会,生存条件大大改善,吃的食物营养丰富,居住条件冬暖夏凉,出行以车代步,繁重的体力劳动由机器取代。有人说,物质文明的发展是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心脑血管病产生的根本原因,的确,这些疾病与环境污染、食物污染、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密切相关,另外,还有一个导致现代“富贵病”高发的重要因素,那就是现代人缺乏必要的健身运动。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 锻炼时间不宜太短,更不宜太长。时间太短,热量消耗不够,当然动总比不动好,哪怕只是动动胳膊、松松筋骨也是有益的。锻炼时间太长,则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或学习。总之,锻炼应该定期、定时为好,而且不能过度,要持之以恒,细水长 流。“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这自古以来的道理,永远都是有用的。 运动后应吃碱性食物 人们在剧烈的体育运动后,会感到腰腿或全身肌肉酸痛,疲惫不堪,有的还感饥渴难耐。此时,有的人端起可乐大饮特饮,有的大嚼巧克力,有的大吃鸡、鱼、肉。他们哪里知道,越是这样食用,肌肉酸痛和疲劳感越是加重。原因在于,体内的酸碱平衡不但不能正常维持相反身上的体液偏酸而使疲劳症状加重。 平常我们的食物可分为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判断食物的酸碱性, 并非根据人们的味觉,也不是根据食物在水中的化学性质,而是根据食物进入人体后所生成的最终代谢物的酸碱性而定。蛋白质、脂肪、糖类食物,含氮、磷等非金属元素较多,为酸性食物;而蔬菜、水果、豆制品等含钠、钾、钙、镁等金属元素较多,为碱性食物。这些食物在体内代谢后生成碱性物质,能阻止血液向酸性方面变化。水果虽然吃着酸,却是碱性食物;鱼、肉、蛋、糖等味虽不酸,却是酸性食物。 一般正常人的体液呈弱碱性。人在体育锻炼后,感到肌肉、关节酸胀和精神疲乏,其主要原因是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被大量分解,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乳酸、磷酸等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刺激人体组织器官使人感到肌肉、关节酸胀和精神疲乏。此时应多食用牛奶、豆制品、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中和体内的酸性成分,缓解疲劳。 常运动能防哪些病? 仅仅是经常运动,不等于就能健康长寿。目前的科学研究只能证实如下的事实:即健康平衡的膳食、正常的体重和适量的活动,可以预防1/3肿瘤的发生,另外,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以防止60%Ⅱ型糖尿病的发生,可以降低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住院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有利于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对血压和血糖的控制,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利于降低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例,有助于调节精神和心理平衡,减轻压力,增强自信心,缓解抑郁和焦虑等等。 运动过后莫忘“冷却” 运动过后的“冷却”,如同健身之前的“预热”一样不可忽视。人体在运动之后,需要逐步恢复到相对安静的状态,这一过程不仅是处理锻炼时的身心紧张与放松的手段,也是连结锻炼和日常生活、工作的重要一环。 从心理学角度看,欲求放松得法,首先是心境上的放松。良好的心境对人的行为具有促进作用,而消极的心境也可能使原先感觉很有兴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从生理学角度看,只有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才能及时地解除运动中所形成的身体机能的紧张状态,让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肌肉、关节、韧带等都能得到运动后的松弛与养息;循环系统及时恢复生理活动常态,运养料、补氧债,得以消除疲劳;转移大脑皮层相应的兴奋中心,让兴奋与抑制互为调节,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健脑益智的目的。 健身是一门涉及多种基础和应用学科的科学。现代健身的发展和流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断涌现的研究成果,正因为如此,才赋予了健身具有 “ 对症下药 ” 的功效。科学的健身概念和原理是所有健身活动的基石,它能帮助确定健身计划,从而使健身目标得以真正实现。 要想获得最好的健身效果,必须根据运动频率、强度、时间和方式这四大要素去制定锻炼计划和健身程序。否则,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有氧运动是当今的热门运动,不管是选择锻炼心肺功能的各类健身操,还是借助以电动跑台为代表的有氧器材进行练习、如何根据个人生理水平及健身目标的不同来制定行之有效的健身强度和计划,是摆在每位有氧健身教练和爱好者面前的课题。在上述四大要素中,运动强度的关键恰恰就在于它能够决定健身的有效性,缺了它,健身效果就非常有限甚至令人沮丧。我们知道,通常表示运动强度的参数包括速度、时间和阻力等,但它们难以与运动生理反应直接联系起来,同时也满足不了健身强度个性化的要求。 研究表明,在有氧运动中,氧气的消耗量与心率呈线性关系,耗氧增多心率也加快,也就是说运动时的心率 ( 即运动心率 ) 变化能折射出耗氧活动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简便易行的手段测得运动心率,把它作为 “ 显示窗口 ” 来监测有氧运动强度。 监测运动强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保证健身的有效性和尽可能地减少运动伤害,同时通过锻炼者与锻炼过程的互动保持视觉和心理上的感受,从而增强健身信念。如果跳健身操没有可靠的心率监测,或是上跑台坚持跑了半个钟头但没有控制在目标心率区间,那么,你的锻炼就如盲人骑瞎马。运用量化的,心率监测 ( 次/分钟 ) 来控制运动强度是取得理想健身效果的富有成效和创造性的手段之一,也是有氧健身领域具有划时代色彩的硬件装备,国际先进经验早已证明了这一 “ 秘密武器 ” 的功效。 那么怎样确定每个人进行有氧运动时有效的心率范围 ( 即目标心率区间 ) 呢?首先,需要测出你的最大心率,通常最方便和常用的是公式法有氧锻炼初学者用 220 减去年龄,运动员用 205 减去实际年龄的一半,便是最大心率值,统计分析数据已证明了公式法的相对可靠性。 有了最大心率值,就可以根据目前身体状况及健身目标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有氧锻炼 ( 个别案例须运动医师略作调整 ) ,目标心率表的最大益处就在于能够参照它设计具体的健身目标。 需要牢记的是,在身体尚未许可的前提下,急于求成地到运动强度较高的区间去锻炼并不能使你的健身效果来得快些,反而容易导致身体不适、厌倦锻炼直至放弃健身。要知道强身健体是阶段性的过程,至少要 12 周甚至半年,绝非一蹴而就。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运动心率监测在 20 世纪末领导了一场有氧健身领域的革命促进了全球健身产业的发展,有氧运动也不仅仅是名副其实的减肥 “ 良方 ” ,它还能带给你一颗高性能的心脏 …… 要想美梦成真就必须运用合理的手段来瞄准 “ 靶心 ” ,方能少走弯路;因为健身也遵从 “ 种瓜得瓜 ” 的道理。 即便是专业健身人士也有情绪低沉的时候。健身培训师、私人教练及这个行业中的其它专家都曾像我们一样,对自己说,“我今天真不想去健身了”。但是,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们总能克服自身的惰性,坚持下去。下面这7个方法便是一些健身专家介绍的他们克服自身惰性、保持高度运动热情的经验和诀窍。 目标的力量是无穷的 制定目标,这种目标可以是“穿上小一号的衣服”,或是“为公路赛跑做准备”。Reebok训练师皮特拉·考伯说:“每年我都会去尝试学习一项新的运动或健身方法。最近,我利用休假的8天时间,学会了风帆冲浪。学习新东西的感觉真好,这项运动使我的手臂、背部和腿部的肌肉更强壮,不需要走进体育馆就可以健身!” 找个健身伴儿 纽约某瑜伽研究所所长贝里尔·伯驰的经验是跟朋友一起健身。“我喜欢和朋友一起散步或一起骑车。我发现,和别人一起健身会比独自一人时更努力。”如果1个朋友不够,可以找2、3个。“参与的朋友越多,自觉性就会越高。” 想象瘦身后的模样 当健身计划变得令人头痛时,想想瘦身后的样子——这是《塑造完美身材》一书的作者白瑞德·斯科菲尔德的经验之谈。“当我不想再做另一组力量练习时,我会对自己说,再有几秒钟就可以了,再努力一次,这是值得的。” 随“季”应变,改换项目 如果每天都吃一样的东西,你很快就会感到厌倦。所以为什么要每天都重复同样的运动呢?美国总统健身理事会的常务理事莉莎·奥莉芬经常把郊外远足或新型舞蹈与平常的跑步和力量练习结合起来。在坚持基本性项目的同时,每隔一段时间就增加1种新的项目。有时候你甚至可以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变换健身项目——夏天去山地骑车和越野跑,冬天则可以去滑雪。 快乐才是运动的理由 不要去计算你的运动究竟燃烧了多少脂肪,或是锻炼了哪块肌肉,而是想一想玩得高兴与否。美国健身委员会塞德里克·布赖恩特博士说,“如果我觉得提不起精神,我会放下哑铃练习或传统的心肺运动,而去参加竞技性更强的活动,比如篮球比赛或网球比赛”。 如果你不喜欢参加比赛,那么可以根据周围环境安排一些游览性的运动项目,如疾走或跑步。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的主任彼得·弗兰克斯博士就将自己对园艺的爱好融合在健身中,他的健身方式是边散步边参观邻居家的花园。 健身和吃饭一样,是习惯 不少健身的专业人士都把健身作为日程安排上的重要项目,甚至会在每天检查自己第二天的日程,思考什么时间可以安排跑步或去健身俱乐部。如果能将健身跟吃饭一样,变为一种生活习惯,你会发现坚持其实不太难。 偶尔把运动强度降低 “有时我会把运动强度降下来,与其认为反正无法完成5公里长跑而什么都不做,还不如出去散步1公里,让自己感觉良好。”加州健身生理学家道格拉斯·布鲁克斯的这种策略对于坚持运动非常有效。如果你经常锻炼,那么偶尔停下1~2天不会有太大影响。 坚持不下去时该怎么办?美国《fitness》编辑们谈如何克服惰性: 我会跟自己做心理游戏,告诉自己在椭圆机上运动15分钟就停下来。到了15分钟时,我会尝试再做15分钟,或者加速2分钟,然后再继续5分钟。——Kathy Green,44岁,管理编辑。 我坚持记“健身日志”。我喜欢记下自己跑了多少公里,以及花了多少时间,这给我一种成就感。——Liz Vaccariello,35岁,执行编辑。 我在MP3播放机上编排了6组不同的音乐播放表,根据不同运动的感觉来组织这些曲子。我只在健身中心里听这些曲子,所以不会感到厌烦。——Trisha Calvo,40岁,专辑编辑。 如果感觉很累,我会牵着狗去散步。只要一踏上去公园的路上,我就会感到精力充沛。——Alyssa Shaffer,33岁,高级健身编辑 对于聪明的健美运动员来说,“问题”是打开通向科学训练之门和获得理想结果的钥匙。问题越多,获取知识的欲望就越强烈,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越多,得到的成果也就越显著。 下面所列的是健美训练中遇到的一些最常见的问题,并给出答案。 1.应该多久改变训练计划? 一些职业运动员每次训练都要改变计划,这是本能训练的表现。许多职业明星会每隔三个月改变一次计划,因为他们已经找到了非常适合自己的训练计划,包括练习动作。 一旦你感到厌烦,或者没有达到自己拟定的目标,你就应将训练计划做一些调整,包括量、强度、动作等等。这样你才能继续进步。 2.应该什么时候增加重量? 无论何时,当你任何一种练习动作能正确地做10次后,就应增加重量。重量要小幅度逐渐增加,以保证肌肉不断增长。一般说一周增加10%的重量最为合适。如果做不到,那也没关系,只要增加重量就行。 3.每次训练在做第2组练习前,每个身体部位都要先练1组吗? 许多健美初学者遵循这种训练方式、在练下一个身体部位前,每个身体部位先做1组练习。 对健美运动员来说,肌肉和力量生长的最佳效果是把一个身体部位的所有练习全部做完后,再练另一个身体部位。 4.肌肉疼痈是好是坏? 许多健美运动员喜欢轻微的肌肉疼痛,并把它作为艰苦训练的标志。如果疼痛非常剧烈,则表示练得过头了,应该休息放松,给身体一个恢复的机会。 5.努力训练,却收效甚微。为什么? 这有很多原因。首先要检查一下训练强度,看看是否足够大。注意;不是说时间,而是指强度。许多人练的时间太长,量太多了,这会导致训练过度。正确的做法是减少训练量,增加训练强度。 饮食要合理,营养要充足。为了增加肌肉围度,每日每磅体重应摄取1克蛋白质。 精神要放松,休息要充分。每晚应有7.5—9小时的睡眠。总之,在你感到厌烦或疲倦的时候、就不要去训练。如果你盼望肌肉生长、强壮,你就应该让自己的身体彻底休息和复原。 6.想训练,但又感到疲乏无力,怎么回事? 也许是因为没有摄入充足的碳水化合物,体内缺乏“燃料”。你应从水果和谷物中获取碳水化合物,多吃复合碳水化合物(大米、土豆、谷物),每隔2.5—3小时吃一次。此外,每天要喝8—10盎司(1盎司=28.3495克)水。 7.哪些动作是长块的最好练习? 基本动作。如果你想获得围度和力量,那就要大量做以下练习:深蹲(股四头肌),骑驴提踵(小腿),硬拉(下背、斜方肌和股二头肌),卧推(胸部),杠铃或哑铃弯举(肱二头肌),杠铃或哑铃颈后臂屈伸(脓三头肌),杠铃或哑铃推举(肩部)。 8.什么是胳膊的最佳练习 肱二头肌杠铃、哑铃弯举。 肱三头肌窄握推举,双杠臂屈伸,颈后臂屈伸,这些都是王牌练习动作。 9.应该多久训练一次? 这取决于训练水平。训练时间少于9个月的初学者,每周训练3次(如周一、三、五),每次进行全身训练,能很快取得进步。 高级运动员应使用分部训练法,全身各部位每周练2次。典型的分部训练法是星期一、星期四练上身,星期二、星期五练下身。星期三、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 10.每次训练应该持续多久? 如果训练时间超过90分钟,那你呆在健身房的时间就太长了。记住,不在于在健身房呆多长时间、而在于你在那里干了什么? 你不需要做很多练习、做很多组,做很多次。而应找出最适合你的数量和强度,坚持住 。 
运动训练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21世纪展望 田麦久 摘要 运动训练学理论源于运动训练实践,又指导着运动训练实践。现代竞技体育的百年历程,孕育并推动着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发展,形成了包括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3个层次的理论体系。在21世纪,运动训练理论将一方面向竞技体育理论扩展,同时在不同竞技能力的培养、训练过程的控制及有关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现代科技也会更全面、更有力地介入其中。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提高人体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规律的科学,是现代体育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1 运动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实践 象所有科学的理论一样,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也是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服务于训练实践的需要,推动训练实践的发展。 如众所周知的训练周期学说,是前苏联训练学界根据训练活动的系统化、长期化以及制定全年训练、多年训练计划的需要而总结提炼出来的关于训练过程的结构与组织体系的科学理论。再如,从50年代未期开始,美国教练员们从运动训练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力量素质对其它各运动素质的基础作用,发展等动训练、离心训练、间停训练等多种力量训练的理论与方法,现已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德国的格什勒和阿因德尔在中长跑训练发展的基础上总结了世界纪录创造者哈尔彼格(德)、扎托倍克(捷克)等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经验,提出和建立了间歇训练的经典理论和练习体系,首先对中长跑、游泳等各种周期性运动项目,继而对更多专项的训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竞技运动成绩水平的迅速提高。 在20世纪行将告别我们的今天,随着竞技体育成为世界注目的热点,奥运会成为全球性的盛大节日,体育产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人们对运动竞技水平的更高追求,必然会极大地促进运动训练理论以至竞技体育理论的迅速发展。2 运动训练学发展的世纪回顾 20世纪运动训练学发展的行程经历了萌芽、形成、深化及扩展3个阶段。1 运动训练学学科建设的实践准备与理论准备 随着竞技体育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运动训练的组织与效果也引起人们日益加大的关注,各个运动项目训练实践的发展逐渐孕育了不同专项的训练理论,以人类跑、跳、投等基本运动能力为主要训练内容的田径运动,其专项训练理论对其它运动项目专项训练理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启示和推动,继而在各专项训练理论的基础上,吸纳基础理论学科(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教育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等)的知识与营养,建立起来了一般训练理论。 尽管在20年代就已有了关于一般运动训练理论的初步研究成果(如美国墨菲1913年的《体育训练》),但直至20世纪50年代,有关训练科学的研究才逐渐从单项实践经验的总结发展为对运动训练普遍规律的揭示。1962年11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运动训练问题国际科学方法讨论会”,集中地反映了有关研究的成果。其中,《现代运动训练体系》(苏,奥卓林)、《运动训练的远景规划》(苏,纳巴特尼柯娃)、《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苏,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方法的研究》(保加利亚,彼特科什杰列夫)、《现代运动训练中的身体训练问题》(罗马尼亚,柯兹马)等已经构筑起了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主体框架;而《运动训练的生理学问题》(苏,法尔费里)、《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基础》(苏,雅可夫列夫)以及《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概念、内容和分类》(捷,瓦涅克)等则展示了运动训练学的多学科联系。应该说,这次会议为运动训练学系统理论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2 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形成与深化 1964年前民主德国莱比锡体育学院哈雷博士主持编写的《训练学》函授教材,第1次把有关训练的各种问题系统地汇集在一部专著之中,标志着系统的训练学理论的形成。其后,在西德、日本、苏联、中国分别出版了一些系统论述训练理论的著作。如联邦德国马丁的《训练学基础(上、下)》(1997/1980),前苏联马特维也夫的《运动训练原理》(1977),普拉托诺夫的《现代运动训练》(1980),中国过家兴等的《运动训练学》(1983)。 与此同时,专家们也继续对训练理论的某些专门领域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运动员的专门耐力》(前苏联,纳巴特尼柯娃,1974),《技术训练》(德国,葛欧瑟1982),《人体运动负荷的研究》(中国,安朝臣,1983),《论运动训练过程》(中国,田麦久,1988)等。3 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与建立 我国学者田麦久等1983年在对主要竞技项目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提出在一般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之间建立一个新的理论层次的构想,于1990年发表了《项群训练理论及其应用》的论文,继而出版了研究专著(1998),分别阐述了依不同主导竞技能力而划分的8个项群的训练特点,使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这是我国运动训练学界对运动训练学理论建设的重要贡献。4 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两个流派 当代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可以明显地分为两大流派。一派以俄罗斯、德国和中国为代表,学者们注重理论研究的严谨与理论体系的完整。另一派以美国为代表,学者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单学科研究的深入以及具体运动项目训练方法的实用性。如福克斯《运动生理学》(1979)中大量结合运动训练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许多运动生物化学家为促进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发现并提供了多种有效的强力手段;游泳专家康西尔曼博士创立的等动力量练习法则有力地促进了游泳等竞速运动项目水平的提高。3 21世纪运动训练学学科发展展望 21世纪的运动训练学将随着竞技体育水平更快的发展而既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又向更纵深的层次探索;将会更好地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市场化相适应;还将更多地从其它科学学科汲取丰沃的营养。1 运动训练理论向竞技体育理论扩展 运动训练活动是更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生产运动成绩”这一直接目标实现的过程来看,竞技体育活动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以及运动竞赛3个基本环节,此外,竞技体育的宏观规划与管理,则是指导竞技体育活动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这4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紧密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彼此交流的分支学科,组成了竞技体育活动的完整体系。而传统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中关于运动员选材的一般的原则性描述,早已远远不能满足运动员选材工作的迫切需要了。作为直接表现和评价运动训练成果的重要竞技活动—运动竞赛丰富的具体内容和巨大的社会价值,也是原有运动训练学理论中所涉及到的与运动竞赛有关的部分所无法完全包容的。 乌克兰学者BH普拉托诺夫1987年出版的《竞技运动理论》已反映出运动训练理论扩展的意识。此书的篇目为第1篇:竞技运动导论;第2篇:运动竞技系统及运动员的竞赛活动;第3篇:运动训练系统;第4篇:计划、统计、训练和比赛的外部影响因素。 我国学者亦已积极地投身于这一理论发展之中。谢燕群(1990)、刘献武等(1991)的《运动员选材学》、曾凡辉等人的《运动员科学选材》(1992)、刘建和等的《运动竞赛学》(1990)是在这两个领域中开拓性的劳动。2 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更加纵深发展 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深化主要集中于训练内容、训练过程的组织以及影响训练活动的社会文化因素这样几个方面。 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研究将更加深入。任何项目任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其体能、技能、运动智能及心理能力组合而成的。人们对这4种能力的作用、构成及其训练方法的认识和把握都在不断地加强和深化,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特点也在不断地变化。 回顾运动训练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研究的历史,可以看到,多年来对于人类体能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对运动员体能潜力的挖掘也相对比较充分,但对运动员技、智、心等能力的理论研究则要薄弱得多。这一状况必然会影响不同类型运动项目竞技水平的发展。 近年来,欧美诸国对运动员协调能力的培养,对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对技术训练的规律和方法的研究日益活跃。在美国,运动技能学(Motor Learning)已是高等体育专业教学的骨干课程之一;在德国,连续举办了关于技术训练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在我国,陈小蓉等著的《竞技体育技战术创新理论》(1992)则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田麦久与他的博士生们对于竞技能力的结构进行了系列研究。刘大庆的研究(1997)指出,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都是非衡的,优势子能力对于劣势子能力有着重要的补偿效应;梁慈民的《竞技体育前沿技术》揭示了前沿运动技术发展的若干规律;姚家新(1998)阐释了中国古代兵法计谋对现代竞技战术的制定和运用的重要启迪;张英波(1998)认为,运动训练中的空间因素与时间因素的协同程度极大地影响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幅度、质量、速度和时机;其它如权德庆等致力于揭示儿童协调能力的发展规律(1998)。这些研究在新世纪到来之后将会继续深入下去,并将在国际上产生应有的影响。 对于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开发,则更有待于运动训练学界、教育学界与心理学界协力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21世纪运动训练过程研究的新热点,仍然集中于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应用科学的诊断方法和手段,及时评价反馈以及对于训练计划的必要调节。 在年度训练过程方面,人们将表现出对于运动员最佳竞技阶段以及竞技保持阶段的训练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研究的巨大热情,加强对于运动员竞技高峰期训练特点的研究,并进一步探索如何使优秀选手保持更长的运动寿命。 在年度训练过程的组织与控制中,研究的重点将集中于灵活地安排训练的大周期和有选择地控制优秀选手参赛的次数和强度,这是全球经济市场化中竞技选手所面临的重大问题。3 重视研究影响训练与比赛的社会学因素 作为一种既要求社会给予有力的支持,又能够对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体育活动,竞技体育的组织与发展都受着社会学因素强有力的激励与制约。而且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这种激励和制约会更加强烈,更加深刻。由之,对于影响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的社会学因素的研究也必然日益加深和加强。欧美各国对于这一领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多次重大的国际学术会议中,研讨的内容一般均偏重于社会学问题。例如1992年第8届奥运会科学大会上报告的有关论文即有:竞技运动与优秀运动员之间的国际交往与理解(芬兰);儿童与竞技体育经历(美国);体育霸权与日本生活方式的改变(日本);优异运动成绩意识对全民体育发展的影响(加拿大);奥运会:自我控制与被控体系(俄罗斯)等。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改革开放的重大转折时期,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则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急待研究的问题有:(1)市场经济对于运动训练、运动竞技活动所产生的影响;(2)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如何适应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的新形势;(3)“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对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活动的影响;(4)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体育的协调发展;(5)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状态的文化学背景;(6)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的竞技体育,中国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社会等。4 现代科技在运动训练领域全方位与全过程的介入 现代运动竞技已越来越紧密地与现代科技结合在一起。人们常说,金牌大战的背后是科技大战。这一判断虽然并不严谨,但却形象地表述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于竞技运动发展的重要影响。可以肯定地说,21世纪国际赛场上的优胜者必然会更加依赖于现代科技全方位与全过程的介入。现代科技对竞技体育,其中包括运动训练的全面介入,既反映在事物运动的各个方面,也反映在事物运动的全过程之中。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的多学科联系,为现代科技的广泛介入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无论是战略科学、决策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医学、力学、化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无论是高精度的电子显微镜、快速反馈的血乳酸测试仪、迅速发展的纳米技术和基因科学,还是特尔菲专家调查法或不同环境中的焦虑水平量表,在运动训练以至竞技体育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各种不同的科学学科、科技理论、科技思想、科技方法与仪器器材都能在这里找到用武之地,发挥着各自的影响和作用。作为运动训练活动的直接任务,即运动员体技心智各种竞技能力的提高,都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现代科技的帮助与支持。 在运动训练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即运动员状态的诊断、训练目标的建立、训练计划的制订、训练活动的组织实施、训练效果的检查评定、训练状况的反馈调控,直至训练目标的最终实现,无一不广泛地应用着现代科技的成果。不仅对于运动训练的重要影响因素—运动负荷的组织实施与监控,而且对于负荷后的恢复过程;不仅对训练课上的各种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而且对于训练课外的多种强力手段;不仅对于运动训练的过程自身,而且对于竞技体育活动的其它重要环节,即运动员选材、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现代科技都已广泛地参与其中。仅以选材为例:近年来,科学选材的研究与组织实施业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广泛地运用了遗传学知识、发育程度鉴别、生理生化及心理学测试等多学科知识和多种研究手段,并在全国许多省市建立了科学选材网,通过这些工作明显地提高了选材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并为提高运动训练成材率提供了重要的前提。 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世纪,21世纪的运动训练学必将与运动训练的实践一起迎来新的迅猛发展!4 主要参考文献[中华论文网()欢迎您!] [1] 北京体育科研所,北京体育学院编译运动训练问题国际科学方法讨论会1962 [2] 田麦久2000年的运动训练学中国运动训练学学会通讯,1984 [3] 过家兴体育科学领域的新学科—运动训练学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2(2) [4] Dr,DHarre Trainingelehre Berlin (ost) Vrlage 1969 [5] 田麦久,等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与展望体育科学,1988(3) [6] 田麦久,等当代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