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回来啦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每个时期的建筑风格,都与其时代特点和文化科学技术的革新与进步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文化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文化成为建筑创作的主要源泉。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出现、形成和发展同样与中国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逐步形成为我国建筑以木架结构为主导的艺术风格和构造特征。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东方文化和哲学的一种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建筑文化之中自成体系,独具风格。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充分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凝固显得欲动。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充分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凝固显得欲动。这样的美,让全世界都为之惊艳!若“大气”产生于理,则“生气”产生于情。情越浓,艺术性越强。颜色鲜艳,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在各种环境中富丽堂皇,象征着财富和地位。可见,大气、生气、富丽三者,结合形成了中国建筑的传统。什么叫马头墙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 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 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做官”这一理想的追求。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的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围合式院落、庭院 庭院是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以房屋围合的形制中,装载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这种内向封闭而又温馨舒适的院落空间,曾经滋养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性情和性格,以致成为最为普遍的传统生活方式。 在使用上,院落空间几乎包容了家居的全部生活内容。院落式民居吸引人的是隐藏在建筑形式后面的人文精神。 围合,不仅仅指的是物理的保护,而是建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东西,围合形成独立完整的局部空间而感受到安全感与归宿感。 围合也必然形成大间距,既保证了居民私密空间的距离,同时又扫除了因安全而附加的封闭感觉,促成空气流通,营造了良好的局部气候条件。围合力弱的空间,人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几乎感觉不到凝聚力和存在感。朱红色大门、镂空花窗 朱红色,又称中国红,是红色颜色之一,介乎红色和橙色之间,是一种不透明的朱砂制成的颜色,因为宫殿装修的主色调使用的是金黄色和朱红色,因此朱红色表示高贵与权威,朱红色的大门象征着庄重。 单纯的高会给人压抑的感受,故而在围墙上又常镂空雕刻花窗,图案往往是喜鹊登梅,喻寒尽春来的喜讯,既是在家妻儿的向往,又是对在外家人的祝福。 窗雕图案多采用谐音与暗喻方式,如雕佛手、寿桃暗指“福禄寿全”;如在雕的花瓶里再雕上月季花图案则指“四季平安”;如瓶中插的是如意则是“四季如意”;如雕马和猴者,则谐“马上封侯”之音;龙象征王权,刻龙是指望家族仕途通达,不敢刻太明显是以区分百姓与皇家之别吧!石雕、砖雕、木雕 石雕、砖雕、木雕是古徽州建筑的“三雕”。徽州木雕、石雕、砖雕艺术善于处理原材料本色,既能溶化在建筑物整体之中,又能像水墨画一样,清新淡雅,特别是木雕艺术,更为古色古香的建筑锦上添花。 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用于装饰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粉墙上饰以砖雕、石雕花窗,或放长条石桌、石凳,点缀小品,使建筑、山水、花木融为一体,庭院小,颇得园林之趣。 石雕、砖雕囿于材质坚硬,并未见有精妙之处;而木雕把不同类别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如人物、花鸟、山水、八宝博古、几何形等共处一个画面上,主次分明,各起各的作用,显得民间风味浓郁,装饰性强。 不论砖雕、石雕还是木雕,虽然是住宅和附属在建筑物上的部件,如门罩中的砖雕,天井四周山水、花鸟题材的石雕,或是窗扇下栏板,屋檐下檐条、雀替,楼层栏板上带有主题性的木雕,但它们统统都是一幅独立的画,一件完整独立的艺术品。坡屋顶 在中国,坡屋顶几乎是传统建筑的代名词,在传统建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的坡屋顶造型设计,会使宫殿、庙宇等宫殿建筑产生雄浑、挺拔、高崇、飞动和飘逸的独特韵律,也会使民居建筑产生亲切、自然和温馨的感觉。 坡屋顶有许多优点,比如节能,夏天聚热于顶部,冬天又不感觉室内冷。因为热气是往上跑的,坡顶可以聚热气于两坡交叉位;风也是往上跑的,因为风会通过低处的窗往上坡顶窗聚合(其实是和户外的风流聚合),这样室内通风也会比较好;不积水,防水性能好。什么叫飞檐 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它是中国古代建筑在檐部上的一种特殊处理和创造,常用在亭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的屋顶转角处。 飞檐是其屋檐上翘,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是中国建筑上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我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 飞檐设计构图巧妙,造型优美的屋顶给人们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飞翘的屋檐上往往雕刻避邪祈福灵兽,似麒麟,像飞鹤,有人喜欢灵兽,有人喜欢祥云,或是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代表着临水而居的亲水文化。四合院 四合院建筑的规划布局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形成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符合人的心理、保持传统文化和邻里融洽关系的居住环境。 四合院采用的是老北京四合院建筑风格,强调居住空间的私密性,中国的住宅建筑大部分都是内院式住宅,但南北方有差异。 南方许多地区的四合院,其四面的房屋多为楼房,而且在庭院的四个拐角处房屋相连,东南西北四面的房屋并不独立存在,在楼房合围下,南方住宅庭院一般较小,被称为“天井”;而北方的四合院院落宽绰舒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连接,方便起居。青砖、黛瓦、粉墙 “粉墙黛瓦”即雪白的墙壁,青黑的瓦,用来描写房屋的。 建筑色彩上,江南民居青砖、粉墙、黛瓦,形成质朴、淡雅的风格,屋盖是青瓦,外墙用砖砌,屋顶、屋檐、空斗墙、观音兜山脊或马头墙,形成高低错落的形体节奏和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筑群体风貌。 江南水乡民居总的面貌是:平房楼房相掺,山墙各式各样,形成小巷和水巷驳岸上那种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景观。建筑造型轻巧简洁、虚实有致、色彩淡雅、因地制宜、临河贴水,空间轮廓柔和而富有美感。因此,常被人称之为“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 
诗意的居住和诗意的建筑 海德格尔曾说过,人类在大地上诗意地居住。 诗意的居住离不开诗意的建筑。诗意是一个美丽的令人遐想联翩的词汇,同时又是一个抽象的非常主观的词汇。因此恐怕在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人的眼中心里,诗意会有不同的标准和模式吧。 尽管如此,正所谓“道法自然”,诗意也直接源于自然——触景生情,于是“诗缘情而绮丽”。因此,诗意的居住离不开大自然,而诗意的建筑也应该是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这和建筑物本身的工艺和造价是没有关系的。 先说造价低廉工艺简陋的诗意的建筑及其相应的诗意的居住状态。在历史上,这多半是那些“千首诗轻万户侯”的“白衣卿相”文人骚客们所追求并实际使用的建筑形式和亲身体验的居住状态。 在中国历史上的主流思想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墨家,都主张一种简朴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大约和这些思想家们生活的时代有关——距离刀耕火种而民风淳朴、无法奢华也不事奢华的尧舜时代还不算太远;大约也和这些人的生活阅历及其社会地位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老子、庄子、墨子、孔子,虽然都贵为千秋伟人,但在当时当世却都未曾享有达官显贵的世俗地位以及因之而有的奢华经济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 于是后世读书人在未“闻达于诸侯”之时,也就不会以简朴的居住和生活为耻辱了——有先贤为楷模嘛。于是在“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理暗示下,安贫乐道,在简单粗糙的物质条件下,创造了颇为引人入胜的诗意的建筑和诗意的居住方式。 这种诗意的居住有两个至关重要的条件,主观上是热爱自然的诗意之心,客观上是不乏竹木花草的诗意环境。诗意在于发现,诗意更在于创造,而创造和发现都需要人的主观努力,所以若无主观诗意之心,天下便无所谓诗意之居住或诗意之建筑可言。而外在的客观环境,则可以成为诗意之心的具体寄托物或体现物。 孔子说“诗言志,歌咏言”,而作诗的“赋比兴”手法说明,诗心与诗意并非独立存在或凭空产生,一切都还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这种诗意环境对人的影响,有时甚至表达了人的品格气质以至于可以压倒生理上的欲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此种诗意居住首先由很多隐士或有归隐之心的文人付诸实施并通过文字的威力传播于社会留给历史。他们所追求的是回归自然以求得心灵的宁静和归依,对环境很注重而对其他建筑细节则不甚在意。 六朝时代北周文学家庾信在其著名的〈小园赋〉里就率先表露了这种思想。其开篇就从人类原始的基本居住状态说起:“若夫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壶之中,壶公有容身之地。”其所谓巢父,乃是大名鼎鼎的辞掉尧帝禅让的许由先生,因其“夏则居巢,冬则居穴,饥则仍山而食,渴则仍河而饮。”故号巢父,他过的完全是一种纯粹的原始状态的自然生活。壶公则是〈神仙传〉中的传奇人物:“壶公常悬一壶空屋上,日入之后,公跳入壶中,人莫能见。”意谓有一容身之地可矣,“岂必连闼洞房”,“绿樨青琐”? 接着庾信描述了他的建筑设想——“余有数亩敝庐,寂寞人外,聊以拟伏腊,聊以避风霜。”他对房子本身要求不高,“檐直倚而妨帽,户平行而碍眉。”事实上也就近于后来辛弃疾所描写的农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但其对环境的设计却是充满诗情画意的—— “榆柳两三行,梨桃百余树。┅┅草树混淆,枝枝相交。┅┅鸟多闲暇,花随四时。┅┅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云气荫于丛蓍,金精养于秋菊。┅┅落叶半床,狂花满屋。┅┅鸟何事而逐酒,鱼何情而听琴?” 在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那里,最充分地体现了诗意居住的自然本质。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状态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他居住的大环境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小环境则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一幅真正鸡犬相闻的农业文明自然闲适的居住环境图,而其建筑就只不过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罢了。然而,“此中有真意”,却每每令人“欲辨已忘言”。已足证这一基本原理:人心深处,皆有诗意;人宅相扶,天地交感;诗意建筑,环境领先;诗意居住,归依自然。 这正可以说明昔日美国著名建筑大师赖特(WRIGHT)设计的“从地里长出来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草原建筑”为什么能风靡欧美,而今日惨烈的房地产竞争中为什么开发商们最后共同的王牌就都是环境营造。 -12-22/shtml 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从理论上说明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主要特点;二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欣赏;三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欣赏。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成就及其特点有所了解,培养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本课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中国结构建筑体系的介绍以及对背景故宫总体布局、主要建筑的屋顶形式和色彩的运用等方面的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色;二是通过课文图版提供的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典型实例,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重要特点。(2)难点:对建筑艺术的欣赏,最好能实地参观。仅凭课本提供的一些图片,难以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 中国古代建筑窗饰艺术赏析 中国古代建筑窗饰形态丰富、色彩明丽、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华夏民族风格。古代的窗饰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也是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它与窗的使用功能相互适应、融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观念中进化、发展,它的美学价值既体现在艺术形态中,也体现在社会文化上。本文通过对古代建筑窗饰艺术构成的浅析,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窗饰艺术历史画卷,希望籍此加深人们对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并对从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人们有所启发。 -JZZShtm
中国的哲学思想所宣扬的以及历代统治者所奉行的都是整体利益大于个体利益,这在建筑规划中也得到了全面的贯彻执行。从城市、宫殿到寺庙、民居,强调的都是整体。从长安城、北京城到苏州园林、北京四合院无不体现出这一特征。曾经问起过一个西方人(当然不是建筑师)对于中国古建的看法,他说自己从中国的北方到南方,看到的古建筑都是一样的,差不多。这是典型的西方思维,强调个体、个性。我们在欧洲看到那么多的大教堂,绝大多数都是独自矗立于广场之上,千姿百态。而我们的寺庙恰恰都经过精心的规划布局,从山门、前院、前殿一直到最后的大殿,加上两边的厢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院落式布局。因此欣赏中国的古建筑,尤其是寺庙建筑,不能仅仅看单体殿宇,更重要的是欣赏整体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