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论刑法面前人人平等论文

  •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86

xiechaohua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论刑法面前人人平等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geretuliao

已采纳
刑法中的人人平等原则,是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一项基本原则。该原则的含义是:任何人犯罪,不论犯罪的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职业性质、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如何,都应平等的适用刑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允许任何人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要求:(1)在定罪时要平等,不能因犯罪人身份、财产等不同而有的定轻罪,有的定重罪;(2)在量刑时要平等,不能因犯罪人的地位不同而有的判重刑,有的判轻刑;(3)在刑罚执行时要平等,不能因犯罪人身份、地位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待遇。重要性和意义:1、它是宪法确立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刑法中表现。2、坚持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不仅对刑法法学领域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起了推动作用,而且对健全社会主义法律的实践有着重大意义。3、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充分的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促进了中国人民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加社会责任感。4、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鲜明地反对法外特权,规范制度,约束政府工作人员及执法机关,坚决打击腐败行为,保持社会廉洁风气。5、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更好地贯彻执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能更好地做到执法有法可依,执法公正,执法为民。刑法中的人人平等原则,是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一项基本原则。该原则的含义是:任何人犯罪,不论犯罪的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职业性质、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如何,都应平等的适用刑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允许任何人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要求:(1)在定罪时要平等,不能因犯罪人身份、财产等不同而有的定轻罪,有的定重罪;(2)在量刑时要平等,不能因犯罪人的地位不同而有的判重刑,有的判轻刑;(3)在刑罚执行时要平等,不能因犯罪人身份、地位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待遇。重要性和意义:1、它是宪法确立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刑法中表现。2、坚持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不仅对刑法法学领域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起了推动作用,而且对健全社会主义法律的实践有着重大意义。3、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充分的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促进了中国人民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加社会责任感。4、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鲜明地反对法外特权,规范制度,约束政府工作人员及执法机关,坚决打击腐败行为,保持社会廉洁风气。5、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更好地贯彻执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能更好地做到执法有法可依,执法公正,执法为民。

论刑法面前人人平等论文

312 评论(14)

wangzhouwang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30000字我刚好有你要的,现成的,。拿去参考,是姐姐自己的
324 评论(9)

lynx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法律确认和保护公民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处于平等的地位,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曾经提出过,但作为法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来的。1776年7月4日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9年8月27日法国的《人权宣言》,都提及了这一原则。资产阶级确立这一法治原则,是对封建阶级特权的否定,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巨大的进步。但是,资产阶级的法律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它的所谓的法律上的平等,掩盖着实际存在的人们经济上和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而社会主义法律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因此我国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基本原则,反映和集中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使人民群众作为国家的主人的地位,决定了我国人民群众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可以在事实上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59 评论(15)

qq315517502q

如果你是学生,应当自己独立完成。
249 评论(11)

小利875911

你好,如需帮助来电免费咨询。
280 评论(8)

手机用户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在刑法第四条有明确规定,并且有具体的表现形式。  《刑法》第四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这种法律上的平等具体表现为:  1、全体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预法律的制定”;  2、“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  3、他们可以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并具体规定了公民的各种基本权利,包括民主权利、人身权利和其他各项自由权利。为了保证这些公民权的真正实现,还采取相应措施,在司法、行政等方面切实加以保障。对于一切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这种法律上的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客观要求,对于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8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