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aanng
1、浅谈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2、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3、日本的超稳定经济结构浅析4、论日本的区域经济政策及其特色 
一、1926年以来日本经济发展中的特点日本自进入昭和后,开始了新的经济建设。日本之所以能在二战后迅速的恢复并发展是与自身的努力分不开的。日本在成为经济大国的道路上呈现着自己的特色。值得分析很反思。(一)呈一定的周期性 自日本长期锁国时代结束踏出进入近代国家形成的第一步——明治维新(1686年)以后,“日本历史的大转换基本上是以40年为一周期产生。”自开国以来,日本最先着眼的就是本国与欧美先进国在经济力、军事力方面的差距,自明治维新的时的政策是以“富国、强兵”为目标。根据这个政策提高国力,从明治维新开始40十年左右的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开始日俄战争(日露战争),第二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欣然出面斡旋,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日本得到了库页岛和关东州,一跃挤进了世界列强的行列。大正三年(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中以联合国方参展的日本,投入的战费很少,相反军需的增大迎来了好的景气。但是,在这之后,日本也进入了世界经济集团化的队伍中,强化了对中国的殖民地政策,终于进行了太平洋战争为终止的入侵,迎来了“破局”。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昭和20年(1945年),从日露议和开始算起整整四十年。(二)企业中股东的存在感很弱 与美国的企业结构不同,日本股东的存在感很弱。在美国,并购变得日常化,与此相对的市民的指责声不再变大的是因为企业、股东、从业员的关系,与日本有着结构上的不同。日本的公司,不只是股东,还有雇员、从业员们一起合力所组成的,也就是说,由于企业是一家的思想为基础,不经过当事者同伴的同意所进行的买卖是扰乱和平的。 另一方面,在美国,在股东看来,公司就是产生利益的商品。与此同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让它增大,要另安排经营者的首脑,因此,把作为商品的公司自由买卖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 这样的差距,使得劳资协调在日本的已显现。在欧美,一旦经济变得不景气,首先先不做劳动者的裁员,极力维持给股东的分红和给住院的奖赏,但是在日本,首先抑制的是给股东的分红,削减给员工的奖赏,只是极力回避对从业员的解雇。“也就是说,日本的有限公司与股东相比,更加重视企业结构成员利益,与美国型的重视股东利益、分红优先主义形成了极大的对照。”(三)情报通信产业成为日本经济的一大基础“无论情报通信领域是否有所扩展,都决定了日本的经济去向,这么说一点一点也不过分。” 换句话说,只要该领域不能拉动日本经济,日本经济就没有美好的未来。到此为止,仅仅是语言上的情报化社会是劳而无功的,那是由于现实上的经济活动并没有跟上。因此,就一部分来说,会出现情报化其实不能够赚取金钱这种失望的声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从NTT到VAN,情报通信产业成为了非常有地位的广泛的产业,如果照此继续良好发展下去的话,它所波及的效果是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四)高桥财政的特点高桥财政具有三个特征:1、禁止黄进出口,降低日元汇率。然而,尽管交易条件对日本来说是不利的,由于日本企业希望赚取日元,所以,只要能够扩大出口,多赚取日元,就能刺激国内的景气,有助于摆脱萧条的现状。低汇率虽然有其不利的一面,但是的确刺激了国内出口产业。2、低利率。由于活期贷款利率是金融机关之间的短期利率,因此,可以说它是最能灵敏地反映出金融市场资金的获胜和不足。利率的下降不但使得贷款办事业的人容易了,股票的价格也有所提高。3、1932年至1933年间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出。高桥财政从昭和九年后半年的时候起把重心移到了景气的‘安定’,因此才开始把政策向抑制财政支出的方向改变高桥财政是我国经济政策史上第一个凯恩斯式的政策。”如图2-3: (五)贫富差距较大社会贫富差距较大,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大财阀,也有古河、大仓、浅野、藤田等二流财阀,还有许多更小的作为个人具有相当财力的可以说是个人资本家的大小富翁。当时的货币价值中,他们被称为百万富翁或者千万富翁,具有相当的财力。他们虽然担任若干公司的大股东,并兼任几个公司的董事,但平时基本不上班,只是参加董事会而已。然而,他们从公司里获取巨额收入,除获取红利外,还要从利润中提取董事的巨额报酬。而一方面,工人们的收入却少的可怜,许多工人住在贫困的大杂院里,身着蓝色的工装上班。从而形成了阶级对立的现实问题。二、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日本二战以后迅速发展的经济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的原因,从深层次上看,实质上是一个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在新经济时代的失灵问题。从调整模式的角度进行制度和结构的改革来对应新经济的挑战,不仅是日本面临的问题,也是值得中国经济发展中借鉴的问题。 从“宏观”角度货币政策应该是独立的,不应该过分迁就行政干预和国际压力。 货币政策的调整关系到宏观经济称定和国民福利水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货币政策作为政治交易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要及时,要抓住时机。对于日本的经济泡沫形成来说,日本央行由于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做出了误判,因此错过了货币政策调整的最佳时机,导致经济泡沫越来越大以致无法挽回。例如在1986年,日本经济出现了很短暂的发展停滞,可以说这次萧条完全是日元升值的自然结果,市场会进行调整,日本经济也会很快的恢复增长68。但是,日本政府却没有把握住问题的实质,对于这次短暂停滞做出了很危险的一个决定就是大幅调低利息,实行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是在1987年“黑色星期一”发生后,其他欧美各国纷纷上调利率的时候,日本却没有采取相同的对策,而是推行低利率不变,一直到1989年以后,日本政府才将这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紧缩性货币政策,但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 此外货币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保持相对稳定性,政策的时紧时松会破坏人们对经济的预期,使经济变的更不稳定。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可能引起经济泡沫的膨胀,但突然收缩又可能使泡沫破灭。在泡沫极度膨胀无法支撑时,银行应先放松银根,然后再慢慢收缩,这样会给泡沫一个一个时间过程去慢慢的自我释放,而不是过于激烈无法控制。日本政府在1989至1990年实习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做法无异于“休克疗法”,使日本经济彻底崩溃。其实由于泡沫经济中普遍存在这投机行为,而这种投机对于政策的反应是非常敏感的,所以货币政策的大起大落更容易对经济造成不影响,避免不正当的政企关系影响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