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痕
狗,形状大小各一;颜色、品种都很丰富;而且生性灵活,是惹人喜爱的动物。 狗的五官也像人般端正,四肢更是健全。它们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快活得不得了。一般情况下,狗的长度约八分米,其重量也不会超过35公斤…… 狗毛的颜色五颜六色,品种更是多的不可计数。狗毛的颜色以黑、黄、白为主,还有的黑黄、黄白、黑白相间……据说,狗毛的颜色与其本性有联系的:黑的紧守家门,凶猛如虎;黄的貌似流浪,来去自如;白的纯真活泼,言听计从……根据多年统计,狗的品种约占世界动物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沙皮狗"便是我们大沥的名牌狗种。约有500个家庭领养了此种狗…… 狗的生性灵活。世界上几乎没有一只狗是痴痴呆呆,不爱吃也不爱玩的。然而,狗的反应十分敏捷。当看到有老鼠、虫蚁的出现,狗便展示其自身本领,快速地捕捉盯紧的"猎物";在狗的视线范围内,几乎没有一只"猎物"能够脱离它们的"五指山"。 狗的食量不大,但却很挑剔。狗每一天的食量大约是人类的三分之一,只吃鱼、肉或是其它的骨头,蔬菜、水果大多数都不喜欢吃…… 狗的智力在低等动物界中也是非比寻常的,是高等动物--"人类"的智力的四分之一。通过人工训练的狗能做许多高难度的动作:在低空中极其准确地接往从较高空中掉下来的微细物品;单脚踮地,双手握住人类的手,像和人类打交道般friend…… 狗--人见人爱,聪明伶俐的好动物。 
在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上,除了人类,还生活着许多种动物。它们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是人类朝夕相处得好朋友!就是我们这样的好朋友,人类却要伤害它们,有人捕杀金钱豹,把它的皮剥下来,拿去卖钱,有的人猎杀鳄鱼,把它的皮剥下来做成各种皮鞋及皮衣……虽然这些现象越来越少,但是人类做得还不够。 人类啊!人类!你们朝夕相处的是动物啊!如果没有了动物,你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单调,是多么的枯燥无味啊!人类啊,你们别忘了,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白蚁它们虽然是害虫,但它们建造的房子,却让我们的人类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所以,人们在建造高楼大厦的时候,就充分利用了蚁穴的通风原理,使我们的人类在高楼大厦里学习工作,不受空气流通的影响。蝙蝠虽然没有眼睛,但它们在飞行的过程中,却能准确地飞到任何一个地方,而不碰壁。这是因为蝙蝠有一个准确地反馈系统。今天我们人类就利用这个动物的长处,发明了雷达,使它为人类服务。 在我们首都北京有一个水上公园,在里面游人可以欣赏到成群的野鸭子在嬉戏、游玩。但你可曾知道,这里的野鸭子怎么会在这儿栖息、繁衍呢? 人们每到春夏之际就可以看到一些野鸭子在这里戏水、觅食、产卵、养育后代。季节过后,人们就看不到它们了。尽管人们想挽留它们。水上公园里的张师傅想了一个高招,如果给它们建造一个属于它们自己的地方,让它们在这里安心居住,那人们一年四季不是都可以看到它们了吗?于是,张师傅自己出钱,建造了野鸭水上乐园。就这样它们有了嬉戏、玩耍的地方,所以野鸭子们在这里得到了生命的保护,生态得到了平衡。嘿,这一年野鸭子真的就没走!从此以后,野鸭在这里繁衍后代。人们看到这样的情景,心里都非常的高兴。爱护动物、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珍惜动物的生命、善待动物的种群,是我们人类的神圣的职责。保护的动物越多,我们人类的朋友也就越多。只要我们人类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球上,这个地球就会越丰富多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只要人和动物友好相处,我们的世界才是完美的、幸福的。 作者:李玉涵、黄秀贤、王秀贤
“我至今也不明白,对于这种无所不在的侵犯性与破坏性,我们竟然没有给它一个适当的位置”——佛洛伊德 一近日来,新闻上频频出现虐杀动物的事件,而且不是个别的案例,个别的人。 有在镜头前上一刻还把小猫微笑着在怀里抚摸着,下一刻对着镜头一边微笑着一边用高跟鞋把猫头像灯泡一样踩碎的白领丽人;有在大学图书馆当着几百人的面一脚将小猫踢得七窍流血的暴力男,也有在最高学府中晚上偷偷用剪刀把小猫的眼睛捅瞎后弃于垃圾中白天又一副沉默不忍文质彬彬的研究生。 虐杀动物的现象已经开始暗流涌动,登上互联网,虐杀动物的网站已如雨后春笋,各种形形色色的照片光碟的制作销售传播已经形成产业,如果你留心的话当下流行的不是周末去群交,而是周末结伴去虐杀。 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虐杀动物的人不再限于那些为了追求暴利而虐杀动物的屠夫们。爆出一个又一个“血案”的恰恰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精英”们,他们反而成了虐杀动物的党卫队主力军。这些人并不是发生了干旱不吃动物就会饿死非洲饥民,生活在蛮荒时代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如果是这样那还可以理解,至少他们是因为生存而不得不为之。然而这些人并不愁温饱,甚至收入不错,他们也不像凶残成性的嗜血者,个个受过高等教育,知书达礼。 受过高等教育而又彬彬有礼的一群人却做出了令人发指的事情,现在的问题不是这些惨死的动物发生了什麽,而是虐杀动物的这些人到底发生了什麽? 二 对于这些残忍的“嗜血者”们仅仅从道德上进行批判已经不够了,当他们第一次残忍的露出微笑时,热爱生命、慈悲之心等本能的良知对他们已经不再起作用。 在弗洛姆的《人类破坏性剖析》中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一个年轻人,他把狗带到小巷里,用刀杀它们,“只是为了好玩。”,他强调的说:“现在我想我用刀子戮到这些狗身上的时候,它们尝到了滋味。” 这就是虐待症的一个典型案例。他在想象这些狗在承受痛苦时所尝到的滋味,想象同时给他带来刺激,带来快感。他的快感是建立在弱小者痛苦的基础上的。有虐待性格的人有着典型的特征。其中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一切活的东西都是可以让他来控制的――活的生命被他变成了活的、颤动的、心脏跳动的控制对象” 虐待性格的人就是要控制生命,在不断折磨生命的过程中窒息生命。 他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只有无助的人才会激起他的虐待欲,他不会想要虐待强者”,“那些没有力量的人,不想反击的人,他就轻视,想控制他们”。 可见这些虐杀动物者们的目的并不是要杀死这些动物,而是要把这些弱小到不能反抗的动物抓在手中。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杀死这些动物,否则也不需要这么大费周章,只一下子就可以干净痛快的杀死它们,可见他们的重点在于控制住这些弱小者的生命,当这些动物在虐待中慢慢死去的时候,这些人的快感才被慢慢激发起来。 惩罚一个生命莫过于夺取他的生命的权力,而虐待症性格的人的快感就建立在那种慢慢夺取弱小者的生命的过程中,所享受到的一种权力和刺激的感觉。在这个时候他们才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与强大,在这个时候他们也才享受到刺激与快感。 三 虐杀动物是一种极为残忍的行为,且对社会本身来说也是一块肿瘤,任其发展下去,迟早有一天会危害到人类自身。 当然,他们只是杀死了几个畜生,事情是否严重到了这般地步,这样讲是不是也太危言耸听了吧? 其实一点都没有,虐杀同吸毒一样都会上瘾的,并且都是越陷越深,一发不可收拾。 心理学上提到过人类的的生活除了生理的需要外还有精神的需要,人的精神在不断的刺激下才会产生驱动力,不断的的生活下去。就是说我们生活下去是因为我们有生活的欲望,人生的理想,奋斗的目标,正是不断的正面的或负面的刺激让我们不断的保持或改变自己的心愿,让我有自己存在下去的理由。 然而,人们存在下去的理由有很多种,这和我们的精神所受到的刺激有着直接的关系。刺激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的刺激,一种是启发性的刺激。 大家或许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欣赏一个自己喜爱的作品时,如听一遍《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读一首唐诗,品味一篇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时,念了又念听了又听好像永远不会厌倦。它们使我们心情愉悦,内心敏锐起来。这就是启发性刺激,它使我们的精神更加专注,宁静,对将来充满着好奇,爱与信心。当你读一遍廉价的小说,或看了一部纯粹活塞动作的A片后,你不会再看第二遍,因为在看第二遍之前你已经厌倦的睡着了。因为这些是属于对于你的感官的单纯的刺激,这种刺激所带来的只有厌倦。现代社会的生活,几乎完全是依靠这种单纯的刺激运作的,速食的的文化,电影、电视、报纸、杂志都是这些刺激的媒介。这就是为什么几天还新鲜流行的服装,一两年后就变得无人问津令人厌倦,于是市场就得不断的推陈出新,给人们不断带来新的刺激。为什麽会有一夜情,群交俱乐部,就是因为不断的交换性伴侣才能不断的带来兴奋。 当某些人由于成长的原因或者教育的问题,他们所成长的动力出了偏差,他们就变得麻木不仁起来。如果人的内心因为启发性的刺激而成长,就会通过一种对内心的挖掘而产生源源不断的爱,兴趣与理想,这样的人的内心生活就充满了力量。 弗洛姆说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艺术,那么如果内心没有爱的话会怎么样呢? 其实社会表面生活中,内心残缺的人和正常的人并无特别之处,他们显得聪明冷静甚至显得非常理智。但这只是表面的外壳,当他们需要表现的很热情的时候,反而让别人感到很虚假。在他们精致的社会外壳下面,这些的心灵残缺的内心里充满着厌倦与冷漠。 当不需掩饰内心时,他们显得自私贪婪和残忍。他们需要不断的从外界寻找刺激。最初吸引他们的的黄色小说凶杀影片很快就不足以给他们带来刺激,他们需要更强烈的刺激,比如虐杀动物,伤害别人才能给冷漠麻木的内心带来一点感觉。 虐杀和破坏的限度也是需要不断的升级,才能满足这些人内心的不断的厌倦。当别的生命受到伤害,鲜血流了出来,他们就会感到自己的存在。 还是刚才提到那个杀狗的年轻人他“袖子藏带着刀上街,当行人走过时,我就戮他们。”他看到被害者脸上的痛苦的表情,觉得快乐。就像他杀狗的时候是为了好玩,伤人的时候又是为了快乐,那么当这些所谓的“快乐”与“好玩”不能够满足他时,他又会做什麽呢? 这个男孩说,有一次他在树林里砍木头时,他的老师与老师的妻子也在,他看到老师的妻子独自站在哪儿,他感到极力想把斧头插在她的头上。 这就是当虐杀动物不能够满足这些残缺心灵的下一步可能的结果。正如同吸毒一样,这些冷漠的内心不断需要新的刺激,这也是使他们生活下去的驱动力之一。同样的当某些杀人狂魔开始杀了第一个人时他们会一而再,再而三杀下去,这让他们成瘾了。 四虐杀动物的人群们内心已经开始残缺了,他们扭曲的心灵越来越需要更强的刺激。今天他们,还蹲在在街角偷偷虐杀的那些不能还手的弱小的动物,明天他们会站起身来,将目光投进身边的人群。让我们回顾一下身边的人群,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你会认为与自己朝夕相处温柔的白领丽人,埋头读书的大学生或温文尔雅的研究生会是这么一个狠心肠的虐杀动物者吗?你会想到刚刚还和自己讨论工作的同事一转脸就会将一只小猫的脑壳踩的粉碎,刚刚还和你称兄道弟的同学会在周末拿着一根铁棒,狠狠挥向一只正在垃圾堆里觅食的小狗的脑袋。 那你是否相信他们今天虐杀的对象是动物,明天的受害者可能就是你?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西方社会是中国社会将来的投影,让我们看看他们的超级杀人犯是怎么样表演的。英国医生克里斯•伯德涉嫌谋杀自己的病人,由法官珍妮•史密斯率领的一个调查小组对与希普曼有关的800起病人死亡事件进行了深入调查,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希普曼在30年的行医生涯中有意杀死了297人。 希普曼杀人之多、手段之高明、隐藏时间之长令英伦三岛震惊。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希普曼极端的“谨慎和细致”,希普曼总是将病重和社会关系简单的病人作为猎杀对象。而且每次作案后,他总是采取一切办法,修改其病例,使病人的被害成为“正常。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你不会觉得他是一个残暴的人。希普曼医生已婚,育有四个子女。尽管人到中年,可是面相苍老,一头花白的头发,一脸白色的络腮胡子,让人们觉得和蔼、稳重,是一位有经验的大夫,一直十分受人尊敬。 至今还没有人发现这位医生杀人的动机,这位冷静理智的医生动机超出人们推测的正常范围。但正如侦探破案的逻辑推理,不符合常理的事件的背后必定隐藏着的是一个让这个医生非这样做不可的理由。 有虐待症性格的人看起来和正常人并无区别,比如前面提到那个年轻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纯洁可爱,第一眼看到他人不会相信他曾经做过那么多凶残的事情。 你可以想象吗,某天晚上,你身边的人突然向你露出了真面目,而这也就是死神挥起黑色的镰刀砍向你的脖颈的时候,你的眼睛至死还不能相信到底发生了什麽。如果上述情景是一出恐怖电影的话,你或许都会吓得闭上眼睛甚至惊声尖叫起来,那么如果这竟然是血淋淋的现实,你是否会觉得现实像噩梦一样恐怖,比地狱还可怕。 如果这个医生杀人的事情不过是唯一的一个特例,并且像中六合彩一样那么幸运的被人发现的话,那么我们会讲这件事纯属巧合,但如果说这是一群冷漠的虐待症末期患者的一次偶然失手的话,逻辑上也不能否认这种可能。世界上的事情并没有所谓绝对的真相,通常的人们看到只是浮出水面的一角冰山,而藏在水面下那巨大的冰体又往往被人忽略。 只需要往鱼塘里放一条黑鱼,用不多久,池塘里的鱼就会被这条嗜血的鱼吃个干净,如果放进池塘里的黑鱼不是一条而是一群,那么这个池塘不知又是怎么一个热闹法。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里已经暗暗成长出了一个以虐杀动物为乐,鲜血和死亡是他们的兴奋剂的群体,并且虐杀动物并不是事情发展的终极,这或许只是一个过程。就从这一个台阶开始,他们内心的欲望迅速的膨胀,对于正常生活的厌倦,对于刺激和兴奋的渴望让他们欲罢不能。一声高过一声濒死前的惨叫,一滩浓过一滩粘稠散发着腥味的鲜血,带给他们的是再也戒不掉的“毒瘾”,再往下面走就是一条深不见底通向地狱的陷阱。 五 在农夫看到今年收成不好时,不要埋怨去年撒了一茬劣种,应该看看他照料的农田是否肥沃,他是否一直施肥、除草、杀虫。当我们的社会出现越来越的虐杀动物的“血案”,在谴责那些残忍嗜血的凶手之前,不如反省一下这到底是什麽原因造成了这个恶果,是他们成长的家庭,还是更广阔的社会? 最表面的问题就是目前还没有立法禁止或处罚虐杀动物者,虽然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都这样做了。在美国即使是你在教训自己的狗不要随地大小便时,请小心你的棍子,狗儿不满的叫声可能会招致邻居同情的报警,而下一步你就要面临法庭的传唤。而意大利议会甚至颁布了一部针对虐待动物和遗弃动物的法律,根据新颁布法律规定,遗弃猫和狗的人,将会判一年监禁,另交罚款1万欧元。新加坡的农粮局会根据居民投诉阉割流浪的动物,使它们避免因过度繁殖而找来杀身之祸。 在保护动物的国家里,像猫与狗并不是随便的宠物,它们正式的名字是伴侣动物。这并不是文字游戏,一词之差却可以显示出不同的人看待动物的态度。人们如何对待动物的态度也就是人们如何对待生命的态度。生命无论强弱都是应该是平等且受到尊重的。但在我们个个城市的角落里,每天被遗弃的猫狗不可计数,它们怀着对人类的疑惑与恐惧在垃圾堆的游荡,它们的命运将是被虐杀或捕捉。被捕捉的“伴侣动物”们被装车运往城市的某个角落,在那里成笼的猫狗被堆放在餐馆的后院,在凄惨的嚎叫中,即将埋葬的它们将是老饕们的肠肚。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现在我们可以再加一句:“众人不仁,以弱者为刍狗”。在现代某些人的内心里又何尝不是欺软怕硬、以强凌弱的态度呢。 保护动物立法虽然可以起到警戒作用,但并不能根治这个问题,病根是出在人的内心。 一个小孩子和别人打架回家之后,父母不再冷静的问出事情发展的原因,头一句话就是有没有吃亏,下一句就是一定要跟人家拼跟人家抢,抢不过打不过就是脓包废物。再大一点就是价值观教育,什麽都不重要就是钱重要,有钱了做什麽都行,没钱了做什麽都不能。有这么一个小学生,他在学校的作文里面提到自己长大以后要做小偷,因为小偷可以偷很多很多的钱。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人内心里自然只有金钱和自私,没有真诚和仁爱。当一个人的内心没有爱的时候,他心里充满的只能是爱的反面 - 恨、自私、冷漠。 爱的教育在人的最初的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并非宗教宣传的表面工夫,恰恰相反,这是人内心发展核心和成长最重要的推动力。如果一个孩子学不会爱,他就学会了爱的反面。在一个不会爱的人的眼中,这个世界自然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只有强者才能要什么有什么,弱者就是受强者欺负,活该他们不能够生存。在以这样一种世界观的人的眼里,强者欺负弱者就变成了天经地义,物竞天择的生存法则。那么以此类推,只是杀几只小猫小狗就是它们该死,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 圣经上说要像爱你自己一样爱自己的邻人,可不会爱的人连自己都不爱,他会爱自己的邻人吗?当这个人正在虐杀小猫小狗津津有味的时候,他会认为自己的邻人的生命是神圣不可亵渎的吗? 当一个人从小受的家庭教育,身边发生的事情,周围每个人的想法,社会上各种不良的现象都在持续的对他产生负面的影响的时候,你能说庄稼长不好是怪撒下的都是粗劣的种子吗?俗语说“身病好治,心病难医”,虐杀动物是人内心的一颗肿瘤,是社会肌体组成细胞病变的征兆。如果医生找不出病变的原因、病变的根源,或者不能够根据病因病源痛下针贬的话,下一刻,肿瘤就会变成毒瘤、癌症,扩散到整个躯体去。 (本文多处引用了弗洛姆的《人类破坏性剖析》的观点与例子,原文来自猫扑)
珍奇的动物——狮猫 我的家乡——临清,是大运河畔的一座古城。多少年来,这里繁育着世界少有的珍奇动物——狮猫。相传狮猫是临清市民用本地猫同波斯猫杂交培育而成的。这种猫的腮部与头部的毛长且柔软,状似嚣狮,所以得了个“狮猫”的美名。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位同学家里亲眼观赏到一只白狮猫。只见它长毛拖地,色白如雪,全身茸乎乎的,让你分辨不出哪是它的前肢,哪是它的后腿。乍一看,你会认为它胖处连脖子都没有呢。其实不然,那都是被又细又长的白毛盖住了。从正面看,真像一头小狮子!它那圆圆的脑袋上,竖着一只小耳朵;天生的一双鸳鸯眼,一只蓝,一只黄,似两颗晶莹的宝石,闪闪发着光;它那微红的鼻子下端有一张“人”字形的小嘴;它那棕色的胡须又硬又长,向两边伸展。毛茸茸的身子后边拖着一条又粗又长的尾巴,摇来晃去,又威风又漂亮! 听人们说,狮猫按不同的毛色分为四种:即白色狮猫、黑狮猫、花狮猫,还有鞭打绣球猫。这后一种猫很稀奇,它形如白狮猫,额部有黑斑,尾巴特别长,尾尖呈黑色,好似鞭梢,能甩及头部,所以叫“鞭打绣球”。狮猫为人珍爱,一般都实行系养或笼养。狮猫的饲料,多用牛、羊、和禽的肝、肾、也可以用鱼类、鲜肉与面食拌和。 狮猫喜洁净,善跳跃,行动敏捷,性情温顺,十分惹人喜爱。它有时眼睛眯成一条缝,静卧在家中的桌上或椅上;有时如同娇子,趴在主人的膝盖上或肩头上。狮猫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又有猫类捕食鼠的本领,是临清传统的珍贵特产。 著名画猫专家曹克家赞许说:“世界上的动物没有异眼的,只有山东临清的狮猫是异眼的。” 我多么希望自己也有一只小狮猫呀! 可爱的“小黑” 爸爸从集上买回一头小猪娃。它尖尖的耳朵,短短的嘴巴。因为它浑身黝黑发亮,爸爸就给它取个名字叫“小黑”,还说这是原窝猪娃中最大的一个,吃食一定会好。 小黑初来乍到,还挺怯生哩。你瞧,它不停地哼叽着,直直地竖起耳朵,警惕地观察着周围一切。我热情地将一把鲜嫩的青草送到它跟前,它只轻轻嗅了一下,仍然惊恐地望着我。妈妈说:“生猪娃胆小,过一天就好了。”果然,第二天小黑就适应多了。你看,它的耳朵自然的耷拉下来,尾巴拧成了一个“6”字。我又照样把青草送到它跟前。这回,它就毫不客气地吃起来。它一边吃,一边还不时朝我哼两声,好像在向我致谢似的。 喂小黑照例是我**的事。一天三顿,妈妈都是用刷锅水拌些麦麸给它吃。开始几天,小黑还要等妈妈喊着它才去吃食。时间一长,聪明的小黑只要一听到刷锅的声响,即使它睡得正香,也总是机灵地爬起来(爸爸说这叫条件反射)跑进厨房,“哼哼”地围着妈妈叫个不停。好像在说:“饿极了,饿极了,快让我填肚皮!”每当这时候,我就很自然地想起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我想,大概猪生性就贪食吧。有时妈妈被它缠急了,踢了它一下,可贪食的小黑一点也不生气,反而撒娇似地直拱**的腿。妈妈没法,只好连三赶四地把食拌好,还没等妈妈把食盆放下,小黑就迫不及待地立起身子接食吃。接下去就是一场狼吞虎咽。你看,它两只前腿跳进食盆,随着大口大口地吞食,两只耳朵抖得忽闪忽闪的。眨眼功夫,一盆食就被它“报销”了。再看看小黑,肚子已被填得圆鼓鼓的。这时,你只要用手摸它一下,它就会轱辘一下躺在地上,任你抓搔。但见它眯缝着眼,伸直腿,翘起蹄,那个舒服劲,就别提了。 有时候,小黑也惹人生气。有一次,它拱了生产队的庄稼,被人赶了回来。妈妈生气地朝着小黑说:“小家伙,在家吃得饱饱的,出外还淘气,中午准叫你饿肚皮。”小黑好像在作“自我反省”似的,垂头丧气地站在墙角,一动不动,一声不吭。妈妈看它那样子,又好气,又好笑,随手扔过一片白菜叶。小黑见有了吃的,早把“反省”的事忘得干干净净,一口下去就吞掉一半,耳朵还抖得忽闪忽闪的。 我家的“小黑”多可爱啊! 猫 猫是人们宠爱的小动物,它温驯,活泼,可爱,能捉老鼠,博得主人的欢心。 刚出生的小猫,眼睛闭着,叫声细弱,浑身光秃秃的,好似一个会蠕动的肉团团。 满月以后,绒毛才全部长齐。有的颈圈是白色,四肢长满白毛,背部黑中杂有灰白,尾巴灰黑;有的从头到尾披一件油墨“大氅”,脚掌却是白色,人们说是良种,叫“乌云盖雪”;有的通体黄色,现虎斑纹,人们给它美名“金不换”;还有一身白毛配上一条黑毛尾巴的,被称为“雪里拖枪”。刚满月的猫离不开奶,走路也不稳。 猫吃的是杂食,最爱鱼和瘦肉,倘若扔一个水果或蔬菜之类的给它,它只是嗅一嗅便走开了。 猫的脚掌生有肥厚而柔软的肉垫,走路悄然无声,不致惊跑鼠类。脚趾末端生有锐利的钩爪,可以随意伸缩。这使它不但能在平地上疾走如飞,还能沿壁上房,爬树跳墙。老鼠被迫得丧魂落魄,很少能逃脱厄运。 猫的牙齿尖锐如锥,舌面粗糙,有许多倒刺。一旦逮住老鼠,猫爪抓刺,猫齿撕咬,顷刻之间,作恶多端的老鼠就开肠破肚,血肉狼藉。 猫的这些身体结构特征,使它具备了捕鼠的各种优越条件。俗话说,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才是好猫。会捉老鼠的猫是不大叫的。当它发现鼠踪,立刻伏下,耐心等待出击时机。当老鼠靠近时,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扑上去,一下子把老鼠咬住。 猫还有随身携带的探测器--胡须。别小看猫的漂亮胡须,很灵敏,一般等于自身胸围的最大长度,所以,猫是否能深入洞穴,只要胡须量一量洞口就知道。 猫还有一个绝招:骨头软,能在半空自觉翻身,所以,即使它在高楼失足,也摔不死,总是四足先落地,晃晃脑袋,耸耸身子,舔舔脚掌,伸个懒腰,又若无其事地踱开了方步。 猫是老鼠的天敌,之所以有高强的捕鼠本领。首先是因为有一双特殊的眼睛,瞳孔能随光线的强弱而收缩或放大。在强光下瞳孔缩成一道细缝;黑暗里,眼睛睁得又大又圆,即使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也能清楚地看到东西,再狡猾的老鼠也难逃脱。 它的耳朵很灵活,能随意转向声音的来处,哪怕是极细微的声音,也能及时辨出。 最惹人喜爱的,就是脱奶以后的“童猫”。它们极不安分,好奇心特别强。你瞧,一团毛绒朝小猫滚过来,它大概以为是个“怪物”,倏地一跳,躲得远远的,毛绒团停住了。 小猫趴下死死盯着,好一会儿,见线团没有动静,就悄悄地移步向前,“咪呜--”叫了一声。线团还是一动不动。这时候,小猫再也耐不住,壮着胆子靠拢线团,围着转了几圈,而后伸出前爪小心翼翼地碰了碰。当它明白线团并不存在危险时,便毫无顾忌地玩起来,一会儿用鼻子嗅嗅,一会儿叼着“胜利品”,在院子里跑来跑去。 像母鸡生了鸡蛋会“咯咯”叫那样,逮住老鼠的猫会发出“呜----”的叫声,表示快乐,显示胜利。猫,应该得到人们保护和宠爱。 小松鼠 今天,我高高兴兴地回家看见两只可爱的小松鼠。他们那玲珑的小面孔镶着一双圆溜溜的小眼睛和三角形的小耳朵。他俩全身黑黑的,,但有几条白色花纹。他俩一个叫奇奇,一个叫菁菁。 小松鼠吃饭时很有趣,他们总是上半身坐着,把食物拿在手中,送近嘴中。吃玉米时,他们可是手脚并用把玉米粒拿下来一粒一粒慢慢吃,还只吃肉不吃皮。并且他们这吃一点那吃一点,真是猴子搬包谷的写照。小松鼠睡觉时就更有趣了,他们一个像小狗一样躺着一个像小刺猬一样卷着。你走过去只要发出一点声音他们便会立即醒来。“他们警惕性真高!”我总是这样对妈妈说。妈妈总是回答说“因为大自然是一个适者生存的地方。小松鼠如果不提高警惕那就会被吃掉的。”“那小松鼠不是不能睡好觉?真是好可怜!”妈妈总是淡淡一笑。 不久以后,因为我的失误菁菁悄悄的跑了。只留下了奇奇。他每天都蹲在那儿吃得也非常少,就呆呆的等在那儿。“真希望菁菁能回来!”“你知道为什么菁菁会跑?”妈妈笑着问我。“因为我的大意。”“错了,是因为菁菁需要自由,想要自由。” 几天过后,我轻轻拉开笼门。奇奇逗留了一会儿就跑了。妈妈走过来看着我,我笑着说:“奇奇也需要自由。” 这是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