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izwang
关注心理健康,改善师生关系专家组/徐苹据南京市民盟2005年用SCL-90国际公认心理健康测试量表,调查了6城区20所中学712名教师。结果显示南京市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8%,其中6%表现为躯体化,反应为身体不适;4%表现为强迫症状;4%表现为焦虑;1%表现为抑郁(注:市民抑郁症的患病率5%—10%)。50%以上存在疲劳、头痛、头晕、烦躁、焦虑、易怒、过敏、紧张、抑郁、抱怨、自卑、失眠、神经衰弱等身心不适;80%以上感到倦怠,缺乏冲劲和动力。重点中学教师压力大于普通中学;男教师大于女教师;30—40岁的青年骨干教师压力较大;英语教师的压力较大;音、体、美教师压力最小;压力普遍来自社会、学校、家长、学生、考试、教学和经济。老师的心理健康会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一个10岁的小学生给老师写了封信,题目是“不气歌”:百病生于气,凡事不生气,心宽不憋气,逆言不闷气,怒言不怄气,受挫不泄气,量大不怒气。目的是让老师和家长在自己没有考出好成绩的时候不生气,自己也就不受气。概括说来,老师的心理健康给学生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师生关系。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而好的师生关系则可以“治病”,甚至使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师生是否会产生对立、对立关系能否妥善解决、学生能否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转化,关键决定于我们的心理素质。2.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老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会影响和诱导学生,对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有直接积极的影响。相反,老师心情总是不好,很难营造愉快而轻松的课堂环境,常常表现得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学生也因此受影响,经常处于紧张、担心和焦虑之中,往往导致学习效果不佳。3.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学生个性形成的过程中,老师是榜样。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辨别能力不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格,很容易模仿别人。就象植物的“向光性”那样,中小学生的“向师性”是显而易见的。影响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老师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都会影响学生们。我们若惩罚和报复学生,学生会是形成敌视和对抗的心理;我们处事不公、乱用权力,会影响学生对社会的看法。将心比心,以爱换爱,以素质育素质,是传承和弘扬的过程,是教育的本质。教师心理挫折的成因可以概括为“五不”:领导管理方式不当,如用非所长、挑剔过多、当众批评、挫伤自尊、感情用事、忽视需求;人际关系不和,如师师之间、师生之间、与家长之间、与领导之间、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不和谐;周边环境不良,如家庭、社区环境不尽如人意;福利待遇不满,如对工资、奖金、住房、交通、子女发展等问题;发展前景不明,包括政治、业务、技术、职称的提升与发展。要增进教师心理健康需要构建有力的全社会支持教育的大系统,需要构建良好的学校与家庭的双边关系,需要构建全面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需要要努力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需要构建教师本人重视心理保健的环境。身为教师,有许多无奈,但也不是毫无办法。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在《好学生,好学法》里写道: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自己方法少。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自己适应环境。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教师需要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这不仅是为了自己,也为了天天面对的孩子们。从大处讲,老师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教师作为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去热爱和投身,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与家长的关系,以及自己的家庭关系。还应多接触社会,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文体活动,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也要不断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要用理智来净化情感,用理念来升华情感,用理论来引导情感,用理法来规范情感,心情舒畅地生活和工作。心态好,师生关系好,一切都好。 
1、 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现实的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而且还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中的优缺点,能做到客观、恰当的自我评价,即不自傲,又不自卑。能正视现实,生活、学习目标符合实际,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寻苦恼。对自己的不足或某些无法补救的缺陷,能正确对待,安然接受。2、 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来,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能够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而不以此为负担。在遇到困难时,能努力去克服,争取新的成就。3、 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乐群性,有人际关系交往的欲望。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对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谦虚有爱心。能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相处。4、 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主导心境始终处于轻松、活泼、快乐的状态。虽然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或不幸,也会有悲、忧、愁、怒、烦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悲观不可自拔的体验中,更不会因此而轻生。善于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决不因一时冲动而违反道德行为规范,能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5、 保持健全的人格人格健全的中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处于协调统一之中,有正确的人生观,能以此为中心,把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乐于生活、学习,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办事机智果断,表里如一,行为上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6、 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和平衡性,不因此而影响或改变自己的目标和正常的学习生活。能驾驭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意志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自觉运用自我防御机制,随时可排泄影响学习和健康的情绪困扰,消除各种焦虑、紧张、恐惧、烦恼等情绪现象,使其心理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7、 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投入有乐趣的生活中,自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和对国家有意义、有价值。能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事有意义的事业,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承担社会义务,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8、 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其认知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征等心理特点以及行为表现应与其年龄阶段相符合,与其充当的社会角色相适应,保持一定年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9、 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能够根据客观的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在暂时无法改变客观环境的情况下,能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保持平衡的心态,并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10、 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保持相对稳定而常态的生活方式,不因生活的变故和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的改变而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思危心理及不必要的负担。能坦然处事,保持安宁的心理状态。善于合理的提出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及要求,不盲目冲动,不表现与成人的反抗对立的情绪。能有效的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使之健康地成长。 望楼主采纳!!!
就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啊,不要有任何的焦虑呀,自卑呀,嗯。多做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