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薇清杨
学习是食物,思考是甘泉。一个人的精神食粮便是学习与思考。这两者都必不可少,犹如一个人不能只吃饭、不喝水;也不能只喝水,不吃饭。学的越好,收获的精神营养也越丰富;思的越好,收获的精神知识也越丰富。学与思处于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状态,不学不思将无药可救,又思又学将成为国家栋梁。还可以说,不学而思是囫囵吞枣,不思而学是不求甚解。书是精神食粮,学与思都是调味品,一定要精神食粮越来越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学习的基础是想。想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学习和工作,推导出来的想法。这是真正的思想;而另一种是漫无边际,瞎想、妄想。虽然二者都是想,但前者是有事实根据的。我们开始学习,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能随随便便的瞎学。这一番思索,就是我们学习的基本条件。比如说我们在学英语的时候,就应事先想清楚学习英语的目的,为何学英语。当我们想清楚这些问题后就应再想一想应该怎样学英语,并自制一个计划,每天按计划学习,这样就能有始有终,科学的学习,使学习效果加倍。不仅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应该思考,在向它人学习的过程中,也离不开思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这里提到,在向他人学习时,应找其优点,欲向其优点处看齐;还要思考找出其缺点,想想自己是否有这些缺点,如有则立改,若无则用他人之缺点时刻警醒自己。所以说,无论怎么学、学什么,都离不开“思索”思索不仅是从消极方面督促我们学习,也是从积极方面使我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学会应用。物理学的再好的人也会有摔交的时候。而学习物理的人却能够发明出怎么推也推不倒的不倒翁。学化学再好的人也会因失火而被火烧伤,但他们能用所学的知识发明灭火器。而这每一项发明都是离不开学习与思考的。所以说学与思就如两根筷子一样,是不能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的。只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认真读书就会疑虑甚多而缺乏信心。我们要时刻做到“学中思,思中学。” 
读书与思考 作者: 发布时间:2009-9-10 16:42:00 浏览次数:115 [收藏此作文]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当然需要。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 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做垃圾处理。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机。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思考,才能增长学问。 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