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素质教育中的几个误区五千字论文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51

沫花落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素质教育中的几个误区五千字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bing2010

已采纳
众所周知,国人对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已深恶痛绝。然而,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众多人士依然茫然,甚至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种结果可能比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更可怕。为此,本文将从理论到实践浅谈走出素质教育的误区。  一、理解素质教育的涵义  在现实生活中,“素质教育”随处可见。上到家长,下到学生,无人不谈,无处不论。但是,什么是素质教育?如果连定义都没有搞清楚,那我们还谈什么素质教育?  本人曾做过调查,结果表明91%的学生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少做或不做作业。而86%的家长则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少花时间去学课本上的知识,忽略考试分数,注重身体、心理健康,培养小孩的业余爱好,提高小孩的艺术才华。  面对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家长也并不能全面的认识素质教育的内涵,这样的结果非常可怕。如果对定义不理解,那很可能会导致方向的错误。最终导致教育的南辕北辙,这不只是误了小孩的一时,更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那什么才是素质教育?至今为止,国家教育顶层设计者也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但在笔者看来,素质教育就是以个人人生规划为轴,以提高情商为目的,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宗旨的系统化教育手段的全面实施过程。  针对素质教育的定义,我想作一些补充说明:  素质教育为何以个人人生规划为轴?因为教育的对像是一个人,教育就是为个人的人生作贡献的。所以中心轴必须是个个人生规划。  为何以提高情商为目的?因为人的智商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情商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因此教育就要以提高情商为目的。人是社会的人,只有提高个人的情商才可以促进个人成为社会的人。   为何要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宗旨? 因为人生需要规范,不能为所欲为,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必须要秉承一定的规范。正所谓无方不成圆。当然这里所说的行为习惯包括的范围很广,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研究习惯、社会交往习惯等等。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并非是少做几次作业,也不是学会几句英语或弹拉吹几种乐器,更不是让防止为所欲为或漫无目的的虚度。 而是为了个人完美的人生不断的改善和提高自我的一个过程。  二、扮好素质教育的角色  素质教育的讨论已不是一时兴起,只要在互联网上一看各种负面新闻无不看到无数对教育工作者的谩骂及对中国教育的攻击。但是,谩骂者却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自己的身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人人都是参与者,教育出了问题谁都无法独善其身,教育问题你我责无旁贷。 入学之前,你的父母就是你的老师,因此你的素质与你父母的教育有关。 入学之后,学校的老师对你的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成年之后,你就是自己的老师, 你对自己的素质也承担着无人可代的义务。在这里本人想以大家熟知的《西游记》为蓝本说明了教育过程每个人的角色。小孩就是唐僧,一切以他的个人理想为中心;父亲是孙悟空,在小孩面前永远树立一个正直、勇敢的形象,但每一次打斗都是为了完成唐僧的理想;妈妈是猪八戒,永远给唐僧感受到快乐。老师是沙和尚,身体力行地传递着什么是规范,什么是规划,什么是任劳任怨。  在这“西游记”里,谁都别当吴承恩,我们都是教育的实践者,而不要当编剧人。唐僧遇到过各难险阻,但从不放弃。我们的孩在求学的道路上,在人生的旅途中也难免要经受一些坎坷,遇到一些妖精。如果你放弃了,那没有人能帮你的忙。父亲永远只是孙悟空,整部西游记里没有任何孙悟空的理想。因此,父亲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小孩。而妈妈,在孩子的一生中千万别扮演狠角色,如果你没能让小孩感受到家的温馨和社会的温暖,那是妈妈的过错。而老师仅仅是一个沙僧,在你的取经之路,仅仅用他们的行动来告诉你什么是职责,什么是规范,千万别指望老师既是你的爹又是你的妈,既打妖精又陪你开心。所以说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扮好自己的角色,不可互换。  三、意识极端快乐的后果  说到快乐,相信绝大部分家长都非常希望自己的小孩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快乐本身没有错,但真正认识什么是快乐的人却少之又少。在我看来,快乐是做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哪怕以生命为代价也无怨无悔。有人说小孩嘛只要快乐、健康就行。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深挖其根,会发现存在很多的问题。记得我儿子在两岁就读《三字经》,三岁我就给他讲《三国演义》,引来了无数异样的目光。更有甚者居然劝我别给小孩强加学习任务。而在我心里从未理采。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觉得我儿子是不快乐的。但我倒想问, 小孩学习就不快乐了吗?只有不学习才快乐吗?快乐的根源不是你做与不做,而是你愿与不愿。  再者,有相当多的家长觉得学习成绩好小孩就累。而我的观点却刚好相反,第一,因为他们喜欢学习,所以他们觉得学习并不是负担,反而是学习带给了他们成就感。第二,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好,所以每次测试之后回来他们的作业就比别人少,由此他们就很少花时间在家里做作业,回到家之后大部分时间就是玩。第三,因为他们成绩好,所以他们能在班集体中感受到别人所没有的“幸福”。这样一来,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最后,就是兴趣与爱好的问题。很多人片面地认为读书厉害的人就是书呆子。而我所见到的恰恰相反。以我所见,那些博士生甚至是博士导师,没有几个是书呆子。反而他们的生活才充满了乐趣。那为何他们的生活那么丰富多彩而又科研成果丰硕呢?就我所见来看,是因为他们的时间安排非常好,该玩的时候,他们是彻底地放松,在研究的时候,他们是全力以赴。  综上所述,快乐的根源是兴趣,有了兴趣快乐油然而生。  四、提高中高考的升学率  有人说取消高考中考应试教育就没有了,自然而然地进行素质教育了。 现在学校一味地搞素质教育就是升学率在作怪,没有升学率一切问题就解决了。如果实施素质教育不看升学率,把升学率从教育评估中取消,也许问题就解决了。我以为,升学率是教育教学考核中的一部分,注意只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升学率也是要的,问题在于不能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甚至放弃一切地追求升学率,把升学率当作考核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全部。我们的错误不在升学率,而在片面地甚至是错误地追求升学率,而不是客观地理性地看待升学率。这个问题很复杂,应该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共识。我想,忽视升学率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更是不公平的教育  总之,我们如果能真正地理解素质教育的涵义,扮好素质教育的角色,意识到极端快乐的后果,努力提高中高考的升学率,就能走出素质教育的误区。

素质教育中的几个误区五千字论文

257 评论(11)

zai3721

素质教育近几年来提得特别响,现在城乡中小学都推行素质教育。我是一名执教者,就素质教育推进的整个情况来看,前景不容乐观,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孩子们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觉得玩中也学知识,但玩过了头,把知识却扔在了一边,荒废了学业。在一次家访过程中,我对本班学生的刻苦勤奋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符合正常学习标准的占25%,触目惊心的数字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该怎样正确对待素质教育?这是我们大家应该共同探讨的一个新课题。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要想拥有丰富的知识,掌握一门技术,学得一身硬本领,没有刻苦勤奋努力向上的拼搏精神是不行的。我想每一位国家栋梁之才都应该有所体会的。这种拼搏精神也是如今孩子所应具备的,他需要我们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怎样正确对待素质教育?我们该怎样做?我觉得应该首先走出认识上误区。误区一:强迫性教育家长干扰学生的学习生活,把高分摆在第一位,他们想让现在的孩子也像他们那个时代一样学习,越拼命吃苦越好。孩子的其他方面从不顾忌,进入这个误区后,孩子不但成不了材,还有可能越走越远,从而使梦想落空,因为这样,孩子不知道该如何接受学校的素质教育,是国家推行的素质教育不能更好的推行。误区二:放任自流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免试教育,减负就是取消作业,由于对学生学习上的放纵,导致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丧失,认为老师如果布置作业就违背了素质教育,这种错误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推行素质教育增加了难度,孩子们出现了不良的嗜好,造成了老师们心理上的负担。该怎样正确对待素质教育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 端正理念,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针对现在孩子所推行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坐向标。减负只不过是减掉那些妨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负担,并不是不要求学生不学习,更不是降低人才标准,实质上是对他们的要求提高了,是给孩子们更多的发展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锻炼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为以后立足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成为社会各个方面所需的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取向。二、 树立明确目标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美好愿望和理想,鼓励他们为自己的理想定下目标,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奋斗,为实现目标积极进取。这样孩子们的学习劲头足了,积极性高了,获得了荣誉,离成才也就近了。三、 给孩子只有发展的空间让孩子们努力学习,刻苦勤奋是每个教师和家长所共同期望的,但是要从孩子的身心出发,理解孩子的心思感受,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方法,但是自由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是想干什麽就干什么,应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进行。四、 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育只有在达到内心深处影响时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以情育情,以情动心,是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一种手段,孩子们的情感比成人更加敏感和细腻。在孩子学习当中,运用名人名言来激励孩子他们会从故事和言语中得到启发,会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树立榜样,从而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要用真诚和爱心来对待孩子,孩子们都有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孩子时,不可非打即骂,要从尊重,赏识,爱护的心理出发,让孩子们在的爱光环下健康成长,体会老师和家长的良苦用心。五、 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学习知识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让孩子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就应该培养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乐趣,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教育方法,这样的学就是一种乐趣,这样才能让孩子主动的去学,才能变苦学为了学。总之,是素质教育过程中,还有某些不足,怎样对待素质教育,是我们教师和家长应该探讨的问题,毕竟,我们的教育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学生。
196 评论(15)

草木智慧

1、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彻底取消考试。应试教育的最大特点和最终目的就是考试,而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否定,所以说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取消考试,否则就不叫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真的不需要考试吗?考试是检测教学质量,检查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及学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教育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应试教育的考试是重知识轻能力,目的是为了选拔升学,考试成了学生追求的最终目的。而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它并不是完全不要考试,它把考试当作一种检测手段,来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发展情况,不把考试当作教学的目的,它应为素质教育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功能有选拔功能变为评价反馈功能,发挥其激励作用。考试内容要围绕人才素质培养和学校开设的课程体制而定,考试形式也要多样化,这样考试的全面评价作用才能发挥出来。2、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多搞些课外活动,多组织些各科兴趣小组,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甚至有人认为应试教育是只重视文化知识教育,而素质教育就是注重能力的培养,而课外活动和组织兴趣小组能加快学生能力的形成,所以素质教育就是搞活动建小组,至于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甚至有人说素质教育就是老师领着学生多玩些就行了,素质教育真的不需要课堂教学吗?诚然课外活动和组织兴趣小组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它可以推进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不是不注重文化知识,它只不过不为应试而教育,而是为提高学生素质而教育,是全面的,多方位的,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教育。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应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人才发展战略,切不可顾此失彼,以偏概全。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和主要渠道。虽说搞活动能发展学生能力和兴趣,但还是不能没有课堂教学。3、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多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的全能人才。一个教育行政领导曾这样解释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全能人才的教育,这是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让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但素质教育并不等于人才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提高人才素质的教育,但是素质教育的人才并不等于各方面均得到发展的人才,况且社会是有分工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所有知识都精通,社会需要的是具备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在某一领域有专长的素质人才。所谓的全能人才是不存在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在于:应试教育凭考分评价人,而素质教育则凭能力衡量人。4、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对于优秀学生的发展就照顾不到了。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不主张一刀切,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他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和谐统一,使大多数学生的素质有所提高。对优秀学生的发展照顾不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优秀学生的基础好,聪明好学,教师会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所以说素质教育会是优秀学生的成绩得不到发展是荒唐的。5、实施素质教育会降低教学质量。应试教育已历几千年,学校教学质量在人们的眼里就是升学率,而不是学生的素质,所谓的实施素质教育会降低教学质量,其实看重的还是升学率。要知道升学率不是社会的第一追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实施了素质教育显然是在提高学生素质上是不会降低教学质量的,要走出这个误区必须改变观念,把教学质量与升学率分开,把它理解成学生素质的质量,学生素质的质量提高了也就是提高了教学质量,所以实施素质教育不会降低教学质量。总之,我们只有深入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了解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的形势和新世纪对教育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只有改变观念才能走出素质教育的误区。
110 评论(13)

xiao_po_hai

他们的教育对象教育方向不一样,应试教育面对的是少数学生,会忽视大部分的学生。应试教育主要就是为了考试,会偏重知识传讲忽略德智体美心理教育,素质教育会让德智体美心理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全方面去进行。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
182 评论(8)

媛向幸福前进

素质教育存在的误区:考试是检验教学水平,查验学生把握学过知识及学历水平的关键技术手段,是文化教育反馈机制的主要方式,都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中国应试教育的考试是重知识轻能力,目的就是为了选拨升学考试,考试变成学生追求完美的最后目的。而素质教育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素养为压根目的的文化教育,它并非彻底不必考试,它把考试当作一种检测手段,来查验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情况,不把考试当作课堂教学的目的,它应是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养服务项目,这是方式而非目的,其作用有选拨作用变成评价反馈作用,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考试具体内容要紧紧围绕优秀人才素质培养和大学开办的学科体系来定,考试方式也需要多元化,那样考试的全方位点评功效才可以发挥出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应试教育关键面向极少数学生,忽视大部分学生,是对于一些老师眼里“优秀生”的文化教育。而德育教育乃是对于整体学生的文化教育,每一个学生并没有别老师忽视的。应试教育,说白了就是为了测试,因此教学目标侧重基础知识的教授,忽视品德教育、体育文化、美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产制造劳动教育。德育教育乃是美育、品德教育、体育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和生产制造劳动教育全方位的开展。应试教育只重视能力提升,忽视能力培养。德育教育则正好相反,高度重视各种各样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只规定学生为了能测试,因此在教学策略上以死记硬背的和机械设备反复练习为方式,使学生作业负担太重。德育教育选用研讨式、参与式教学,使学生栩栩如生、开朗、积极地学习培训,缓解学生作业负担。应试教育关键为挑选性点评,以成绩当做点评学生的首要规范乃至唯一标准。德育教育则规定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必须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215 评论(11)

相关问答